《嫁到非洲》劇評:2.9,到底犯了什麼眾怒

這周,一個遠渡重洋的女人,引爆熱搜。

千里尋人,有的擔憂,有的咒罵。

她是20歲,遠嫁西非的中國女孩週週。

她是20歲,遠嫁西非的中國女孩週週

在社交媒體發佈前往非洲的動態,老公大她15歲,她離開中國時還懷有身孕。

一度被爆失聯,驚動中國駐奈及利亞大使館,後親自出面報平安。

「中國女孩嫁非洲」,這個裹挾著多種複雜情緒的話題,又成了一枚引爆網路輿論的炸彈。

其實,這樣的跨國婚姻也並非今天才被討論。

22年前,一部國產神劇就拍過。

到了今天的網路依然也「被衝了」——

豆瓣2.9。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劇?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劇?

Sir的記憶突然動了,很多很多年前,似乎是看過一兩集——

嫁到非洲

名字非常之簡明扼要

名字非常之簡明扼要。

就是一個中國女孩嫁去非洲的故事。

別看海報粗糙,名字土氣,人家來頭不小——

正兒八經的央視出品,在央視熱播。

片子裡,不少熟臉。

劉星他姥姥。

還不是「媽」的李煥英

還不是「媽」的李煥英。

導演張紹林,經典98版水滸傳的執導者

導演張紹林,經典98版《水滸傳》的執導者。

就連主題曲演唱,也是韓磊+王菲。

而且,這劇還拿下了當年的「五個一工程獎」。

說來也是神奇。

為何當年這樣一部如此高規格的劇,如今會被罵「以死謝罪」?

這二十年,是什麼變了,又是什麼沒變?

這二十年,是什麼變了,又是什麼沒變?

今天從這部舊日神劇裡,或許可以窺見一些什麼。

01

女主王玉蘋,醫科大學的高材生。

長得漂亮又優秀,北京土著,家中還是知識分子家庭。

有個曖昧的男同學聞名,估摸著家裡條件也不差,2000年時候「北面」已經穿身上了。

一次路遇車禍,玉蘋和聞名將一名受傷的男孩送至就近醫院。

負責搶救的醫生,剛好是來自非洲的實習醫學生馬利克。

醫院人手不夠,作為醫學生的女主就自然而然留下來幫忙。

小孩要輸血,血庫又剛好沒血了

小孩要輸血,血庫又剛好沒血了。

馬利克:抽我的吧。

馬利克:抽我的吧

而男同學聞名,急著忙自己的事,把受傷小孩送到轉頭就走了。

玉蘋和馬力克倒因此結識,還產生了好感。

接著,就是順理成章的「有緣千里來相會」。

馬利克一直對美麗善良的女孩念念不忘,於是發揮種族技能,雕了一個玉蘋的頭像。

彈幕+1

△ 彈幕+1

拿過去給主任一看。

主任:咦,有點像我學生王玉蘋。

王玉蘋:謝謝

王玉蘋:謝謝。

好巧不巧
好巧不巧

好巧不巧。

王玉蘋又被分配到了馬利克所在的醫院實習。

兩人日日相處著,情愫暗生,電光火石。

到了第3集,馬利克一段鬼畜的非洲舞蹈,女主就「我也愛你」了。

這是在幹什麼?

△ 這是在幹什麼?

到了第4集,就「我們結婚吧」。

倒也不是說進展有多快

倒也不是說進展有多快。

因為在這部劇裡,男女主如何相識相愛其實並不是重點。

重點是,相愛後如何突破橫亙在二人之間的重重阻礙,然後成功在非洲喜結連理。

玉蘋這邊,是母親被氣到心臟病發,周圍人都指指點點。

來到非洲後,極大的生活落差與文化差異
來到非洲後,極大的生活落差與文化差異

來到非洲後,極大的生活落差與文化差異。

馬利克那邊要素就更豐富一些,湊齊了各種drama。

一是封建家族對這段感情的反對,還給他包辦了婚姻。

二是糾葛不清的前任,以及彪悍的聯姻對象

二是糾葛不清的前任,以及彪悍的聯姻對象。

二是糾葛不清的前任,以及彪悍的聯姻對象

兩個人,必須一起面對的文化隔閡、生存困境等各式各樣的複雜事件。

如果說,僅僅把它當做一部愛情劇來看,《嫁到非洲》還是挺精彩的。

它有一種千禧年代時,國產drama愛情劇的典型特徵——

衝破世俗,真愛至上。

那時候觀眾還不是特別現實,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照著行為規範手冊查主角的「三觀不正」。

愛情面前,階級,貧富,甚至道德的界限都可以跨越。

在《嫁到非洲》這裡,國籍,種族的隔閡在愛情面前,也都可以讓位。

但問題就出在

但問題就出在。

《嫁到非洲》又並非是在老老實實講一個愛情故事。

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這個故事帶有的政治色彩,比愛情更佔上風。

02

《嫁到非洲》並非是一個憑空捏造的故事。

它改編自小說《嫁到黑非洲》,而這本小說是根據作者賴翠玲的真實經歷所撰寫。

上世紀八十年代,賴翠玲在中山大學附屬一院實習時認識了在中國進修的幾內亞留學生卡馬拉,兩人相愛,賴翠玲嫁去非洲。

後來,她被科納克里大學口腔中心聘請為醫學專家,成為中幾建交以來第一位進入幾內亞綜合大學工作的中國人。

而這個原著,連帶著也被「一星」衝了,打分的人甚至不去看,因為嫁給了黑人,就「該死」。

在電視劇裡,女主這段婚姻對中非交流做出的貢獻更是濃墨重彩的書寫。

比如,她為當地帶去了古老神奇的中國醫術——針灸。

包治百病,一針見效。

甚至連盲人都可以通過針灸重現光明。

甚至連盲人都可以通過針灸重現光明
甚至連盲人都可以通過針灸重現光明

非洲鄉親們整日排隊等著女主施針,大呼「中國女神醫」。

之所以說它是神劇,這就是最神的地方

之所以說它是神劇,這就是最神的地方。

再比如,用中國的偉大醫學成果——

雙氫青蒿素給愚昧的原著民治瘧疾。

還有,試圖用一些現代文明的理念,點化眾人

還有,試圖用一些現代文明的理念,點化眾人。

劇集進入最後幾集時,這些情節元素大量出現

劇集進入最後幾集時,這些情節元素大量出現。

與其說是女主為了愛情,不如說女主更像一位中非親善大使,駐非女菩薩,是傳播文明的當代文成公主。

2000年,是中非深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時間點,中非合作論壇成立。

這部劇的拍攝和獲獎,也是順應了當時的時代大勢。

《嫁到非洲》從立項一開始,就是與貝南當局的合作。

所以在劇裡,你可以看到中國醫療隊救死扶傷,中國工程隊援建的各種設施。

某種意義上來說

某種意義上來說。

女主的故事,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奔愛故事。

而是帶上了宣教內涵,突出了她給對方帶去好處的「資源屬性」。

主題先行,就是《嫁到非洲》的先天缺陷。

但同時。

在完成佈置的主題任務之外,《嫁到非洲》又並非完全的宣傳腔調。

這也是它在今天經歷「一星運動」之下,很少人願意仔細去分辨的。

03

懷著好奇之心,也為了確保嚴謹,Sir專門看完了整部劇。

沒看就去給這部劇打下的惡評,很多也是有些偏頗的。

比如,說這部劇是在美化非洲,在誤導人,在把人往火坑裡推。

真有這麼惡劣嗎?

劇中實拍了貝南有多窮,多麼髒亂差。

女主剛到貝南,大白天的就被搶劫,被騙錢,吃了街邊一個小吃就感染了瘧疾。

故事當然呈現了非洲人淳樸的一面
故事當然呈現了非洲人淳樸的一面

故事當然呈現了非洲人淳樸的一面。

同時,也呈現了他們的民風剽悍,愚昧落後。

比如可以一夫多妻。

男主家,是標準的封建大家長式家族

男主家,是標準的封建大家長式家族。

什麼事情,都是他爺爺說了算。

因為女人地位低,男主的母親整日在家忍氣吞聲,被丈夫和公公辱罵。

女主帶著青蒿素來救酋長,卻被部落居民當做女巫,差點私刑燒死她。

就連來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男主,也有著骨子裡的大男子主義。

女主當然是運氣好的,馬利克家畢竟有錢,他自己也是高知人才,必須承認的是,就是再窮的地方,總有一小撮人過著不錯的日子。

但要是運氣不好呢?

劇中的另一個中國女人錢英。

她的非洲丈夫當年在中國,花言巧語,騙她自己是酋長的兒子,家中是當地富豪階級。

結果來了才知道,男人家裡一貧如洗,還帶著兩個孩子。

丈夫好吃懶做,賭博酗酒,家暴她。

她過著非人的生活,王玉蘋剛來非洲時,她不斷勸告,千萬別被男人騙了。

更重要的是

更重要的是。

這樣的女人在劇中,還並非只有她一個。

到關鍵的時候,只能靠當地的同胞相救。

它也在試圖給觀眾敲響警鐘

它也在試圖給觀眾敲響警鐘。

女主的故事只是特例,不謹慎點嫁到非洲,大概率可能會是錢英。

就算真的遇上什麼酋長兒子,有錢人家,日子也未必就好過。

現實中,也不乏嫁去非洲的例子。

比如北大的殷傑1990年和一名留學生相愛,嫁去了幾內亞。

她也是運氣好的,嫁的確實是酋長的兒子。

但98年幾內亞內戰爆發,她被迫逃回中國,和丈夫分隔兩地數年。

後來丈夫成為駐華大使,一家人生活在了國內。

後來丈夫成為駐華大使,一家人生活在了國內

再比如2019年時,陳貝兒主持的紀錄片《嫁到這世界邊端》裡,採訪了一位嫁到奈及利亞的香港女子Serena。

當然,丈夫家的條件也是不錯的,做生意,賺的相當多。

但在這裡生活,對她來說仍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太窮了。

在香港習慣了現代社會的生活,很難在這裡適應什麼都沒有的日子。

醫療狀況堪憂,她剛來時也得過瘧疾。

圖源:B站@陳貝兒Janis-TVB

△ 圖源:B站@陳貝兒Janis-TVB

治安更是可怕,晚上八點以後她從不敢單獨出門,這邊的外國人更是容易被當成綁架搶劫的對象。

陳貝兒說,來這裡幾天她是不敢洗澡的,因為水龍頭裡流出的水都是黃色。

即使Serena和丈夫非常相愛,但也時常會有矛盾。

比如丈夫即使很努力去改,也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

因為在整個社會的文化觀念裡,男人就是天,是比女人高一等的存在。

有時候和丈夫吵架吵到激烈時,她就會停住

有時候和丈夫吵架吵到激烈時,她就會停住。

因為,她真的害怕丈夫會控制不住毆打自己。

戰亂,貧窮,醫療,文化差異

戰亂,貧窮,醫療,文化差異。

都是難以忽視的嚴峻現實。

04

週週事件曝光後,很多人站在現實的角度,勸她想清楚,不要被騙。

這是很多網友的好心
這是很多網友的好心

這是很多網友的好心。

也有很多人罵她戀愛腦,為了愛情過苦日子,恨鐵不成鋼。

在和《嫁到非洲》的那個年代相比,很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

大家不再相信愛情至上,更不再相信愛情的未知可能性。

而是相信門當戶對,更青睞有安全感的同類。

於是大家會發現。

自己越來越青睞曾經那些浪漫故事裡的「反派人物」。

比如,祝英臺不選馬文才,那真是蠢爆了。

馬文才身世好,學歷高,沒做錯什麼,卻被「男小三」梁山伯插足,實慘。

所以,你才會在網上看到那麼多真假難辨的嫁到非洲之後的悲慘故事。

包括那個著名的女博士陳怡的故事,繪聲繪色描述她如何被騙,當了人家的小老婆,想逃逃不回來,被虐待還被迫淪為妓女。

雖然有熱心網友郵件詢問,中國大使館也回覆表示,這是個假故事。

聲明即使護照被扣,也可以找到大使館求助。

但好像真的假的也不重要,只要能說明,嫁到非洲的下場一定是悲慘的。

在今天,我們對於什麼是愛情的模樣,什麼是幸福生活的正軌,好像都有了正確答案。

過去,年輕人不耐煩父母催促的相親、回老家、考編制。

今天,年輕人愈發強調門當戶對,自發流行起「局級風男友有多香」。

無法再去相信遠方,憧憬冒險。

甚至將那些走上「非理想」道路的人視為叛徒——

貧困家庭的學生該不該選考古這樣的專業,成為前所未有的熱議話題。

為愛情放棄了編制,被罵太傻了

為愛情放棄了編制,被罵太傻了。

為愛情放棄了編制,被罵太傻了

如果說當年的《嫁到非洲》,觀眾的反應是「我接受不了,但我可以看一看,嘗試理解一下」。

那麼現在,本來無關他人的個人選擇,也納入了被公眾審判的範疇。

很多人罵的邏輯僅僅是——

你憑什麼不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上,《嫁到非洲》裡的某種東西沒有變,甚至變本加厲了。

那就是,將女主視為一種資源。

只不過區別在於——

過去是宣揚,將這資源慷慨與人;

今天,則是咒罵資源的「肥水流了外人田」。

所以,鋪天蓋地的蕩婦羞辱。

還有說她活該的,嫁到非洲永遠別回來的。

還有說她活該的,嫁到非洲永遠別回來的

就像曾經一段視訊中,一個嫁到非洲的中國女孩在街邊賣碟片。

彈幕呢,全是幸災樂禍。

去年,還鬧出一件非常噁心的事情

去年,還鬧出一件非常噁心的事情。

女星李純,尚語賢等人就因為黑桃紋身,被指「媚黑」。

非要說是對黑人「生殖崇拜」。

儘管一再澄清這個黑桃Q紋身和媚黑紋身沒關係,自己不懂這個「知識」,更加沒有媚黑。

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總是要給和外國人在一起的女孩,扣上一頂蕩婦的帽子——

圖尺寸,才選外國人。

圖尺寸,才選外國人

本質上,根本沒有把女性當做一個可以自我選擇的獨立個體,而是本國男性的資源。

所以一旦選擇了別國男性,就彷彿是戳了自己的肺管子,辱了自己的自尊,因而惱羞成怒。

然後呢,又被害妄想一般,自己要接盤。

再加上對於黑人的歧視,所以每當中國女性+黑人男性,便遭到更多的惡意。

接盤啥意思?

接盤啥意思?

這個詞語用來形容女性,那就是赤裸裸將女性當做物品,用和女性婚配,宣佈對她的所有權。

和外國人好過,那就是被人「用過」的「二手貨」,唯恐避之不及。

所以寧可她們都「死在外面」

所以寧可她們都「死在外面。」

而這種自大又自卑的情緒,這種對於女性的資源化,時常被掩藏在一些宏大的辭藻裡。

動不動,就上升到「民族」「血統」的高度。

動不動,就上升到「民族」「血統」的高度

在如今對於《嫁到非洲》的批評裡,很多都是針對它對於女主的資源化。

但有的人恨的其實不是女性被資源化了。

而是痛恨,這資源憑什麼給別人,不給我?

臂彎也好,鐵鏈也罷。

總之要在自己手上。

總之都是「保護」的名義。

甚至拿出祖宗說事,好像那些跨國婚姻的女性,就是數典忘祖、玷汙華夏血統。

而一旦對象變成自己,又完全換了另一個標準。

就像今年俄烏戰爭爆發之初,許多人在洋洋得意玩梗意淫,「收留烏克蘭女性……」

同樣是跨國的結合——

男人,自豪;女人,可恥。

和白人,賺了;和黑人,玷汙了。

你看,在數落遠嫁非洲的女孩的時候,不僅僅是「為你好」那麼簡單。

而是包藏著難以示人的女性歧視和種族歧視

而這些齷齪猥瑣的思想,又在民族大義、華夏正統大旗下,如蟲蟻般聚集和攢動。

20年來,這種觀念變了嗎?

好像沒有變太多。

只不過過去看到《嫁到非洲》,不爽也只能默默關掉電視;而今天終於有機會沿著網線動員起來,對網路上異國戀的女孩發動群體羞辱。

好像,又已經變了太多。

在全球化退潮,保守思想抬頭的今天。

世界在縮小,我執在膨脹,集體的觀念也被打上了結——

總是拼命糾纏,越來越緊繃和狹隘,也越來越難以解開。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M就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