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院線片中,誰都沒想到《愛情神話》會逆襲。小成本、方言片,講的還是中年人的愛情喜劇。
就在剛剛過去的中秋檔,又有一部方言電影突出重圍。愛情、親情,熟悉的無厘頭又回來了。今天,就讓@劉康康來聊一聊。
飯戲攻心
還是覺得你最好
導演: 陳詠燊
編劇: 陳詠燊
主演: 黃子華 / 鄧麗欣 / 張繼聰 / 王菀之 / 林明禎
上映日期: 2022-09-09
片長: 116分鐘

陳詠燊導演、黃子華主演的喜劇片《飯戲攻心 / 還是覺得你最好》,是近期最讓我驚喜的一部院線電影。
毫不誇張地說,通過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過去香港市井喜劇類型的重生。
在近幾年,當影迷們說起哪部電影是「港味十足的電影」時,往往指的都是警匪動作片。
但其實,很多人與香港電影的第一次接觸,都是從港式喜劇片開始的。

然而,港式喜劇近幾年卻衰落得非常厲害,究其原因,無論香港的影視創作者還是香港影迷,都在無形之中,把港式喜劇等同於了無釐頭喜劇。
而我始終覺得,無厘頭喜劇其實只是港式喜劇原有肥沃土壤上,盛開出的一朵絢麗奇葩而已。真正承載著這朵奇葩的土壤,其實是香港市井喜劇。
無厘頭喜劇是在市井喜劇的基礎上,將小人物身上的特徵進一步誇張放大,再佐以獨特的表演風格形成的。
而近幾年很多香港喜劇片,盲目地追求無厘頭喜劇的形,卻失去了市井煙火氣的魂,從而讓那種誇張的表演與劇情,失去了土壤根基,只給觀眾留下了尷尬。
光看《飯戲攻心》故事發生的主場景,就已經接上了這股市井煙火氣。大部分嬉笑怒罵的戲劇衝突,全發生在三兄弟的家中,而這個家原本是三兄弟父親製作叉燒的飯店,房間裡縈繞著久久不散的叉燒氣味。
也許導演覺得,只靠演員的臺詞,並不能讓影院裡的觀眾,真的聞到那股叉燒的香味。於是,他又巧妙地在這個房子外面,加上了一個漏音嚴重的KTV。
一到夜晚,屋外紅綠主色調的霓虹燈照耀夜空,跑調走音的歌聲不絕於耳,再加上存在於角色口中的叉燒氣味,讓電影的整個敘事空間,都充滿了一種有形有質、撲面而來的市井生活氣。

光是這個敘事空間,就已經能夠喚起觀眾對自己過往點滴生活的回憶,從而對故事裡的人物感到親切與認同。
這種親切與認同,正是市井喜劇笑料產生的前提。
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見一個路人摔了一跤,你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好笑,或者哪怕你想笑也會剋制,因為這不太禮貌。
但當你跟關係親密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朋友突然摔了一跤,也沒受什麼傷,在短暫的錯愕驚慌後,大家就會捧腹大笑,甚至事後說起這樁糗事,還能把彼此逗得前仰後合。
可如果把這件事告訴朋友之外的別人,也許別人就會一臉錯愕:這事兒的笑點在哪?
其實,朋友之間之所以會因為一樁糗事而發笑,不是因為這件糗事本身有多麼好笑,恰恰在於這件事本身其實讓人尷尬。

親密的關係,會自動將這種尷尬的情緒,轉化為想笑的情緒,從而化解尷尬。而市井喜劇的開端,常常正是從一樁難以化解的尷尬開始故事。
《飯戲攻心》的故事,便開始於大哥的前女友,突然有一天成了二哥的現女友。
原本二哥也覺得大家的關係有點尷尬,想要帶著女友搬出去住。
偏偏大哥還是個想法傳統的人,覺得一家人就應該住在一起,於是沒辦法,二哥只能帶著大哥的前女友,與大哥睡在了同一屋簷下。

這樣一個戲劇性前提,光是想想,就已經能感受到故事裡眾人的尷尬。
而影片卻通過黃子華極其生活化的表演,以及兼具煙火氣與私密性的敘事空間,將這種尷尬巧妙轉化成了讓觀眾捧腹的笑料。
比如其中有一場戲,因為搬家工人不負責任,大哥只能幫忙替二哥和他女友安裝兩人的雙人床。
更尷尬的是,家裡的三弟和三弟女友還在客廳裡穿來穿去,眼看大哥居然在為二哥和他女友安裝雙人床,兩人都既震驚又敬佩地對大哥豎起了大拇指,而大哥也只能尷尬中裝著大度地接受了兩人的讚揚。

如果這部影片只是對生活中的尷尬瞬間進行喜劇性地展示,那麼我可能只會覺得,這是一部頗為不錯的喜劇片,如此而已。
但導演卻沒有止步於此,在電影中,人物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僅是將尷尬轉化為喜劇的催化劑,導演還對這種親密關係本身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拆解,某種意義上,甚至讓我想到了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
《飯戲攻心》其實在很多地方,都與《飲食男女》有著相似性。
兩部電影都用食物、用家庭聚餐,來探討東方式家庭親密關係背後的本質。

只是《飲食男女》是一個父親和三姐妹,而《飯戲攻心》是則是三兄弟,以及大哥嘴裡始終念念不忘的母親遺言:家在、爐在、老爸在。
《飲食男女》裡眾人的矛盾都發生在餐桌上,始終希望一家人能完完整整一起吃飯的朱老爹,最終用一頓飯,完成了家庭關係的分解與再生。
《飯戲攻心》同樣如此,大哥始終不願三兄弟分開,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不肯賣房支持三弟的事業,忍著巨大的尷尬讓二哥和他的女友搬進了屋子。

正如我前面所說,親密關係能夠將尷尬轉化為笑料,但這種轉化本身,其實依然遵循著情緒等價交換的原理。
沒有物質會憑空產生,也沒有一種情緒會憑空出現。
東方式的大家庭,是一個能夠庇護人、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安全的地方。但這種庇護並非永遠沒有代價,它需要有人承受委屈。
在親密關係裡,那個將自己的尷尬,化作朋友親人之間的笑料、陪著大家一起哈哈大笑的人,也許本身並不想笑。
《飯戲攻心》沒有停留在讓觀眾哈哈大笑上,電影裡的情感一樣真摯而動人。
大哥找來的假女友喵喵,作為這個親密家庭中唯一的一個外人,卻也是唯一一個能夠細心考察到所有人細微情緒的人。

很多時候,恰恰因為關係太過親密,我們會忽視了別人的付出和委屈。
但喵喵作為唯一的一個外人,卻反而沒有把這些付出和委屈,視作理所當然、照單全收。
面對三弟女友認真準備的一桌菜,喵喵沒有把它當成家常便飯,而是指出,廚房裡只有兩個灶臺一個烤箱,三弟女友卻能在同一時間,把煎炒烹炸、雞鴨魚肉、四菜一湯全都熱氣騰騰地端上桌,這其中花了多少心思?

影片中最打動我的兩處情節,一是喵喵在天台上跟大哥說,你在這個家裡,永遠忙著照顧別人的情緒,沒人關心你開不開心,大哥聽完後潸然淚下;
二是當三弟向女友求婚時,三弟女友突然說,她的奶奶是幫傭,她的媽媽做包餐,她也一直在給三兄弟做飯,她覺得累了,她突然發現,自己做菜拍成視訊,原來也並不想分享給三弟看,原來她做菜,也可以不需要服務任何人。
大哥和三弟女友,這兩個一直在親密關係中默默付出、承受所有委屈的人,在這一刻,以完全個人的身份,覺醒了過來。
他們發現,自己也可以不需要去照顧「關係」裡所有人的情緒,而只需要照顧自我的情緒便夠了。
當然,與李安一樣,導演陳詠燊也沒有簡單對這種東方式的家庭親密關係,下一個簡單粗暴的定性。
恰恰如同我們每一個普通觀眾一樣,這樣的家庭關係,總是讓我們既愛又恨、充滿矛盾。

說起來,我個人對《飯戲攻心》這部電影裡最有共鳴的一個點,恰恰是那個一到晚上就能聽到外面KTV漏出來的走調歌聲。
因為在我老家的房子外面,也有一個漏音嚴重的KTV,我曾經在過年回家的時候,被吵得睡不著覺而打電話報警投訴,但也曾經在某個無事的夜裡,當聽到一首我熟悉而記憶久遠的歌曲時,忍不住跟著外面KTV的歌聲旋律哼唱起來。
去年年底,因為疫情,那家KTV倒閉關門了,當夜晚再也聽不到那些煩人的歌聲時,反而有種難言的寂寞與惆悵。
《飯戲攻心》這部電影裡,貫穿始終的,也是這樣一種欲語還休、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似乎住在一起時,所有人都在這段親密關係裡,或多或少承受著委屈。但真到了分開的那一天,所有委屈又都化作了一種不捨。
這種情緒,也像是香港市井喜劇。

在親密關係裡,將尷尬轉化為了笑料,卻又因為笑料,而忽視了當事人的尷尬。
到最後,到底是應該覺得好笑還是尷尬、是覺得委屈還是不捨,誰也說不清、道不明。
導演用一種開放式的手法,最終沒有給這種情緒以一個定性。
每一個不同的觀眾,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知,自己去給這種情緒以一個定性。
而電影最後對整個香港夜景的航拍鏡頭,再次讓觀眾感受到了,導演對這個充滿了市井生活氣的香港,所滿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