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是像《大明王朝1566》一樣嚴肅的歷史劇呢。」
評一部今年的古裝劇。

以為,是因為導演高希希,拍過新版《三國》;主演陳寶國,帝王專業戶,《大明王朝》《漢武大帝》。
結果,原來是古偶呀……

且不說《山河月明》。
我們是有多久沒見過一部正經的歷史劇了?
當觀眾還在以為,還在期待的時候,不願意接受的事實是——
今天的古裝劇可架空,可大女主,可後宮。
但是唯獨,裝不進歷史了。
01
一說古裝劇的巔峰,不少人會提名《大明王朝》,Sir也寫過不止一次。
但說到把古裝劇拍到蔚然成風的,陳家林算是第一人。
他的作品一定承包過你和爸媽的電視機。
《唐明皇》《武則天》《法門寺猜想》《康熙王朝》……


古裝歷史劇從無到有,困擾創作者的問題是——
古,長啥樣?
過去沒有同類作品可以參考,那就親手開始「考古」。
1992年的《唐明皇》。
光楊貴妃的髮髻就有60多套,全部按照仕女圖的樣式1:1還原。
主演李建群參看閻立本的畫作、敦煌壁畫,設計了9000套服裝。
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樣式各不相同。


歷史正劇,觀眾也不是為了複習歷史課。
更要看古韻的還原。
說起唐朝,常聯想到「以胖為美」。
但準確來說,人家要的是胖而不虛,是有比例、有線條的豐腴。
舞蹈出身的東方美神周潔,身材原本纖細,為了貼合形象,每天要吃八九個雞蛋,用老母雞湯當宵夜,屋裡躺平了兩星期,胖出二三十斤,才符合要求。

趙麗妃的綠腰舞,婀娜多姿;楊貴妃的琵琶舞,明豔嬌憨;少數民族的群舞,動作、儀態、身材……就寫著倆字:
專業。



故事是什麼?
好像不重要了。
那些聲色舞美,妝容服飾,樓宇亭臺,已經為你展開了一幅盛唐的畫卷,美不勝收。
《法門寺猜想》。
集玄幻、宗教、愛情於一體的歷史劇,豆瓣8.9。
二十年後的「三生三世」梗,都是人家玩剩下的。
儘管畫質粗糙,你還是能看出光影和妝造的考究。
光憑袁立這驚鴻一瞥,就能載入國產劇史冊。


胡玫,另一個國產古裝劇大戶。
2005年,胡玫執導《漢武大帝》投資近5000萬,是當年最貴的國產劇。
錢都花到哪去了?
喪心病狂的天涯網友幫你考證出來了——




歷史劇。
「歷史」二字就太莊嚴、厚重,任哪個導演都要誠惶誠恐。
從精緻考究的服裝、道具、妝容,到衣食住行的禮制,都像是供奉時虔誠地擺出的祭品,感覺但凡有點怠慢就不足以請出歷史這尊神明。
國產歷史劇捲過,講究過。
但歷史的分量,很快就在國產劇中被消解。
順著《甄嬛傳》勢頭推出《羋月傳》,投資再上規格。
可劇中的和氏璧,變成了潔白如新的……
廁紙。

現在的舞蹈,哪裡還講究專業和古韻。
跳舞的沒什麼動作,全靠攝影、剪輯在動。
轉個圈打個手花,就叫跳舞了。

歷史劇當然不可能還原歷史。
可是過去的歷史劇,也在竭力逼近那個永遠無法觸碰的目標。
現在卻是——我比劃比劃,你看個意思就是了。
02
歷史劇的式微,一個標誌性事件。
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芒果臺首播,收視墊底,嚴重虧本。
但同年,國產劇的觀眾數量、生產數量和播出數量,均是世界第一。
2009年,陳家林說出了國產歷史劇的困境:
購片方是第一把手
投資人是第二把手
大腕兒是第三把手 最後才是導演

△ 圖源:東方早報
古裝戲各類題材爆發,歷史題材卻陷入了困境。
《走向共和》播出後,遭到電視臺冷處理,之後廣電對歷史題材的審查更加嚴格——
從立項開始就必須有審核專家的深度加入。
另一方面。
市場口味的變化更是關鍵。
做歷史劇多難啊,要一點點細緻的考古,考古錯了還要捱罵,既要顧及美感,還得尊重真實。

網文改編的架空劇就不同了,反正無法考據,古風可以複製,劇情也可以複製。
2011年,內地宮鬥天花板《甄嬛傳》大爆。
在那之後,言情、玄幻、穿越、宮鬥一舉取代正經嚴肅的歷史劇,開啟新的收視神話。
捧紅了爛泥扶不上牆的85花,更養活了國產古裝半壁江山。


2010年後,豆瓣8分的歷史劇只剩一個系列——
《大秦帝國》。
但2020年《大秦賦》,也沒有保住這個系列的口碑。

2022年,唯一一部(號稱)歷史正劇,是最近的低血壓神器 。
《山河月明》。
斥資3.2億,全戲骨陣容:陳寶國,張豐毅,馮紹峰。

錢是越砸越多。
創作卻越來越敷衍。
朝堂之上,朱元璋給兒子配婚,下屬可以隨便打趣。

歷史上,朱棣創立內閣,疏浚運河,數徵漠北,修編大典,開創了永樂盛世。
到了劇中,怎麼運籌帷幄、智鬥百官,全部沒有。
反而是戀愛談得很殷勤。

歷史劇告別了歷史。
這背後的原因是——
它告別了成年人。
成年人世界裡權力的邏輯,知人論世的洞見,還能寫進劇本嗎?
那不如轉向低幼的,人畜無害的情節。
二十年前 《大明宮詞》。
武則天是玩弄權術的野心家,更是借男寵搔首弄姿,教育女兒的精神導師。
你看到了吧,任何男人,柔媚的,陽剛的,只要他處在女性的處境裡,他就是個女人。


二十年後,《大宋宮詞》。
不說節奏詭異的剪輯。
整部劇的情節,都已經完全網文套路化:皇帝偏愛、天降好運、全能人設……

創作力在滑坡。
市場環境、觀眾口味,也已經不同。
李少紅在採訪中直言,很多故事都會遭到資方的魔改——
投資人剛開始會和我說就想拍《大明宮詞》《橘子紅了》這樣展現導演個人風格的片子,但當我真的把這樣精緻的東西給到對方,他們又會開始談論市場化、觀眾、經費之類的現實內容。最後故事已經改到我不想拍了。
同樣遭遇的還有張黎,拍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都是9分精品。
但說過「只拍歷史劇,現代戲太假了,噁心」的他,也沒歷史劇可拍了,轉型去拍了《武動乾坤》。
後來張黎對這部劇的回應,也說出了國產歷史劇為何難復活:
「上面下了軍令狀,暑期檔就得有趣。這部劇很隨性,我拍的很輕鬆,當然人文高度的東西,是不太有了。」
03
「歷史就是過去與現在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這是編劇大神劉和平說的。
歷史劇的寸步難行,不僅難在急功近利。
更難在,我們再也沒有那種借古諷今,跟時代對話的膽氣。
1999年《雍正王朝》。
一舉創造了央視的收視神話,在北方地區,收視甚至高達80%。
採購這部劇的是央視前臺長楊偉光,當年他是帶著破釜沉舟的決心:
《雍正王朝》涉及敏感問題,政治導向有些難把握,比如片子的大背景是「反腐反貪、抗擊洪水」,與1998年的現實驚人地相似。
當我決定買下《雍正王朝》時,對於能不能播以及適不適合「此時」播還有些拿捏不準。我決定先送中央領導審看,如果他們說好,那我們就播;如果他們說不行,那只能當這2600萬打了水漂。
《雍正王朝》掀起的不僅是文藝風暴。
更是當時的時代潮流,改革痛點——
反腐。

歷史書告訴我們,雍正是一個猜忌多疑的皇帝。
但在劉和平筆下,他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改革先鋒。
當時劇集一出,也有專家反對,說這是美化了雍正。
用今天的話說叫「魔改」「洗白」。

但觀眾不以為意。
因為歷史劇中,如果歷史不被「
挪用
」,那不如別拍成劇,繼續呆在故紙堆裡好了。
關鍵不是過去發生了什麼。
而是今天,它什麼地方觸動了你。
劇中,雍正改土歸流(廢除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制,實行流官制)、攤丁入畝(百姓能按自家擁有土地收稅,少地少收)、廢除賤籍三項改革一出,徹底把滿蒙貴族得罪了光,也站在了天下士紳的對立面。
改革尚未完成就駕崩。
說的是人亡政息,更是改革與既得利益廝殺過後的一派沉鬱。

借雍正的故事,抒發編劇對現實的洞察,說出底層百姓的心聲。
劇中的角色「鄔思道」翻譯一下,不就是「我想說」。
而現在的歷史劇……

對權力,我們不再解讀和反思,只有包容乃至依戀。
對百姓之苦的描述,更無跡可尋。
2002年《天下糧倉》。
乾隆年間,災害頻繁,餓殍遍地。

甚至出現了泯滅人性的「以人換饃」。


四位官員臨危受命,到各地審查糧食貪汙。
各地為了應付朝廷檢查,搭建空心雙層糧倉。
賬面數十萬斤的糧食儲備,實際只有百分之幾。


但《天下糧倉》要揭示的,絕非簡單的官官相衛,貪腐誤國。
劇中最大的反轉,也是最大的悲涼。
一生作風簡樸,揭發空心糧倉的米汝成,臨終前叮囑兒子把貪汙查個水落石出。
當兒子查到最後,才發現父親正是幕後黑手。
可他貪腐的金銀珠寶,一生都未享用,一直存放在棺材裡。

清廉和貪腐,從來不是個人的「自主選擇」,這是《天下糧倉》的人文關懷和現實隱喻。
同樣,豆瓣9.7的神劇《大明王朝1566》。
拍攝的緣由,始於官方對治理貪腐的決心,想宣傳海瑞精神。

跟米汝成相比,海瑞就是「我與全世界為敵」的官場恐怖分子。
從反貪的本意出發。
說出的卻是「激濁揚清」的悖論——
以弘揚清廉,來對抗貪腐,無異於一個人原地把自己舉起來。
因為清與濁,原本就是一個整體的不同部分。
海瑞和嘉靖,都是體制的囚徒:
嘉靖和海瑞,一位是最高權力境界的孤獨者,一位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獨者,他們都生活在困境之中,嘉靖不願做最大的奴隸,二十七年不上朝,把自己關在丹房,卻把自己變成了最大的囚徒;海瑞在自己的精神中建蓋了一座牢房,為原則可以犧牲一切,對自己制定的原則絕對不放棄。兩個人都是精神的囚徒,但他們互相懂得。
——劉和平《大明王朝1566》序言
當然。
即使海瑞的抗爭失敗了。
劉和平也會讓他說出那句直指人心的發言:
嘉靖問:既然為君的是山,你說的這些聖君、賢主,哪座山還在?
海瑞吐出振聾發聵的十個字:
都在,在史冊裡,在人心裡。

在劉和平眼裡,海瑞對如何為官也許毫無「現實意義」。
但他堅持認為,海瑞精神值得被不斷書寫。
因為它說的,不是什麼為官之道。
是一個民族要進步,要強大的精神動力——
海瑞一生全面宣戰,臨死時一看,原來是跟一架巨大的風車作戰,絲毫未能改變封建專制統治。但不管他勝利還是失敗,爭一分是一分,如果大家都不爭了,這個民族就完蛋了。
最後,Sir想說一件往事。
2003年,網友提問張黎,你覺得《走向共和》對今天有什麼意義?
張黎回應:「我覺得共和制出現在全球來說已經有200多年了,這個制度在我們看來無疑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制度,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合理的。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制度下,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是有意義的。」

△ 圖源:新浪娛樂
2018年之後,記者再問張黎:
您為什麼不再拍歷史劇呢,比如《走向共和》這類的。
張黎略顯無奈:
那你覺得,《走向共和》探討的東西還有人關心嗎?

五千年上下,一說起來何其浩瀚。
但以此為源頭,今天創作出的歷史劇,河床已經乾涸見底。
2017年後,以「重大歷史」和「泛歷史」題材備案的古裝劇不超過20部。
到了今年,古裝歷史劇的備案數量更直接:0。
那麼多、那麼浩瀚的歷史啊,我們把持不住。
就只好乾脆把它交付給一片虛無。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奇愛博士多店老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