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類型的電影,它要不封神,要不撲街。幾乎沒有中間狀態。
嗯,說的就是音樂類型電影。《愛樂之城》《波西米亞狂想曲》《悲慘世界》《心靈奇旅》……
今年,這份名單中又來了新成員——
倒數時刻
Tick, Tick…Boom!

目前堅挺在8.6分。近期口碑最優秀的電影,沒有之一。

這片的短評區,讚美一片。
今年的《愛樂之城》,年度音樂片。
安德魯·加菲爾德值得一座奧斯卡。
撲面而來的執著和熱愛。
……
再說這部電影前,不得不先說一個人——喬納森·拉森。

他是電影的男主角,也是《吉屋出租》的創作者。
對歐美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吉屋出租》這個歌舞劇。
它反時代,夠叛逆。
在還略微保守的文化時代,它是罕見以舞女、癮君子、性少數群體為主題的作品,表演過程中更是一言不合就開車。
不僅打破了百老匯《貓》《歌劇魅影》等劇種一統天下的局面,還在全世界上演20多年經久不衰。
它的名字更是出現在《老友記》《初來乍到》《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等各類美劇和電影裡。
一切一切,都要從喬納森·拉森說起。

一個飢寒交迫,被房租逼到牆角的男人。
一個到了30還沒有成名的創作者。
一個收到無數影視公司、劇院公司、唱片公司拒絕信的男人。
一個在《吉屋出租》首演前夜去世的男人。
一個離成功一步之遙的男人。

《倒數時刻》的英文名叫tick tick….Boom!
tick是「滴答」秒針轉動時的聲音,而tick tick….Boom是一種不斷倒數,直至走到爆炸點的狀態。
同時,《tick,tick…Boom!》也是喬納森的一部音樂劇作品,寫在《吉屋出租》之前。
這個音樂劇,有點半自傳。
這個音樂劇中,有一段獨白:「我是一個作曲家,一個前途遠大的年輕作曲家。這個年紀我本該有了孩子,有了事業,但實際是我在這遠大前程上走的又累又疲,恐怕是不得不停止前行了。」
而這段疲憊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前後。
那個時候,喬納森·拉森馬上就要30了,這是他心裡的第一聲滴嗒——
和大多數人一樣,他被30的魔咒困擾。

30歲意味什麼?
比斯蒂芬·桑德海姆第一次出演百老匯要老。
比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合作最後一部歌曲時要老。
「我的父母在三十的時候都有了兩個孩子,有著穩定的工作,能夠支付房貸。」 但他,還依舊躲在破破爛爛的出租屋裡,寫著沒人關注的歌。
真正的藝術家總能在30歲搞出點名堂,這陰雲像魔咒一樣籠罩在他的心頭。
而即使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他也感受到了必須有所成長的壓力。
他的朋友,終於放棄了一文不值的演員生涯。
投身廣告行業,混得風生水起。

他的女友,也開始成為「有規劃的大人」。
她接到了一份遠離紐約的工作,比起紐約,那裡更有容得下身體和靈魂的空間。
「我想要你和我一同去。」
「是嗎?」
他嘴巴上沒有回答,但是,心裡的聲音已經非常明顯。他的音樂劇還沒有完成,不能離開紐約。

每個人都在奔向更為現實,更為腳踏實地的未來。
他的堅持,他的執著是個笑話嗎?
如果花了8年的音樂劇完成了,也不過是毫無水花的玩意呢?
整個百老匯,只有一個劇院還在支持他的音樂劇《傲慢》。
另一聲滴嗒,在他心裡奏響。
《傲慢》的演示會還有6天,關於這部劇最重要的一首歌還沒有寫出來。
tick tick…倒數時刻,滴答作響。

在創作整個音樂劇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現實生活中,一個具有才能的人是如何艱難的對抗生活的。
六天時間,足以創作一首不錯的歌曲。
那是對專業創作者。
他不是活在雲端,每天有人送來熱飯熱菜。
他要有一定的時間進行創作和練習,於是只能做一些非全日,非長期的餐廳招待工作。
於是,嘈雜的環境,客人的指責,後廚的催促,身體上的精疲力竭……擠掉了他寶貴六日的一部分。

然後,音樂劇的款項出了問題。
為了支撐這臺歌舞劇,他必須想辦法湊錢。
先是賣出家中的雜物,再是去廣告公司接受另一份零工……

與此同時,他也不得不面對更多的問題。
到底如何向女友開口,自己並不想離開紐約。
朋友感染了愛滋,正在醫院重病看護,他得抽空去一趟醫院。
還有家裡一直拖著沒有繳的電費。
一萬件急需解決的事情,盤旋在他的腦海裡。
滴答滴答滴答。

他嘗試著寫出一句歌詞。
第一個字,他打出了You‘re,然後就是漫長的停頓。
他刪掉這一句,重新打上You,不行,刪掉,接著敲出「Your」……

每一個搞創作的人,都會對一刻異常熟悉。
就像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描繪的狀態那樣——
「只要寫下第一行,接著就會文思泉湧。但就是死活寫不出那第一行。一切都清晰得歷歷如昨,反而不知從何處著手。」
第一個字,打不出來。
好像,永遠都打不出來。
人的日常生活空間被壓縮成一塊小餅乾,要流露點藝術性的詩意來,真是不容易的。
被稱為極簡主義作家的卡佛,也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自己窮困的創作生涯。
「人們老說我是極簡主義,其實根本不是,我是沒辦法,兩個娃在那鬧騰,我無法在哭喊聲中去雕琢——彷佛屁股下的凳子隨時會被抽走。」

這種倒計時中,我們看到以喬納森拉森為代表的底層創作者是如何艱難地在自己的電腦上敲出偉大的作品的。
他們只是坐在那裡彈奏、寫作,內心卻在打一場世界大戰。
和自己、和時間的爭鬥,翻天覆地。
人能創造奇蹟嗎?概率不高。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他創作的《傲慢》能成功嗎?
演示日,紐約重要的劇院公司,不少歌舞劇圈人士都到場了。

演出開始,人們目不轉睛。
歌手們的演唱和舞蹈,完美無暇,整個過程沒有一絲紕漏。
「你的音樂劇太棒了!」

但是,太好的事兒都會有個「但是」。
他的音樂劇很好,但是太文藝。
作品十分令人感動,但不足以讓製作人買單。
「沒有觀眾會花50美元,到百老匯看這種題材的音樂劇。」
八年的時間付之東流。

接下來,怎麼辦?
再花上5年、8年時光,在餐廳打工,打磨出一部賣不出去的音樂劇?
那個時候,他都35,38了。
繼續寫的意義?
還是和朋友一樣,承認自己的失敗,投入到廣告營銷的懷抱,給品牌想想廣告詞和寫一兩首廣告曲,就能住進好房子,過上被人認可的生活。
滴答,滴答。

與此同時,他也開始面對更糟糕的外部環境——
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愛滋病大範圍地爆發,在LGBT人群比例非常高的演藝行業中,他不得不面對朋友們接連感染,一個個倒下。

這就是《吉屋出租》的創作者喬納森拉森,30歲時的寫照。
努力想立起來,但是未果。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
後來,他寫了《tick tick…Boom》、《吉屋出租》,從《傲慢》失敗到他去世前的6年時光中,他寫了將近百餘首作品。
他驚世駭俗的《吉屋出租》,打破了人們對音樂劇的想象。
這部作品一舉拿下當年託尼獎桂冠,更順理成章成為音樂劇歷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但是,他都沒能見到這一天。
一直到去世那一天,他一直在這種tick tick的聲響中逆行。

也許,這就是夢想的力量。
它的快樂不在於實現,而在於,因為有了它,我有了一種為了什麼而活的動力。
有使命感的人都是幸福的。
即使在貧困中、在鬥爭中、在非人的困難中,依舊可以保持赤子之心。
不停地寫,和滴答聲抗爭。
心中有夢的人,都是和時間搏鬥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