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育紀事》評價:又是她來背黑鍋,這次不忍了

最近,一條話題衝上熱搜——「中國女性終身無孩率接近10%」

在人口學概念中,女性終身無孩和未婚的判定標準,是50歲

簡單一個數字,把生育話題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這個資料,來源於2020年

這個資料,來源於2020年。

與之對比形成的是,2015年,我國女性終身無孩率為6.1%。

短短五年,上升了64%。

這項調查還顯示,全國

這項調查還顯示,全國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和初育年齡不斷推遲,越來越多育齡婦女生育意願持續走低

其中,作為生育主體的「90後」「00後」,平均打算生育子女的個數為1.54個1.48個

很顯然,這個時代,人們對生育的慾望普遍降低。

但對於女性而言,生育遠不止數字呈現的那般簡單。

而且,該不該帶小孩來到這個世界,是關乎每個人的人生大事,也不該都歸結到女性身上

藉此契機,今天想用一部紀錄片和大家討論一下——關於生孩子的那些事。

生育紀事

生育紀事

這是一部講述女性婚育的紀錄片。

一共三集,評分8.4

導演直面三個關於女性的敏感話題

導演直面三個關於女性的敏感話題:

丁克、墮胎、凍卵。

通過走訪談話,試圖闖入有關生育的各種禁忌。

「一個正常人都會想要孩子的」

「一個正常人都會想要孩子的」

剛打開視訊,這位大叔來了一記重錘

剛打開視訊,這位大叔來了一記重錘。

其傷人程度,堪比另一部講述女性生育的紀錄片《奇妙的蛋生》中那句——

「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是下不了雞蛋的雞」

「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是下不了雞蛋的雞」

紀錄片選擇街頭採訪的形式展開話題,詢問路人對「不生孩子」這一觀點的看法。

短短一分鐘,就呈現出了五花八門的觀點。

「我得給我男朋友留個根」

「作為女人來說,至少得有一個孩子」

「生多個,他只要有一個成才了,你就成功了」

紀錄片所採訪的12個路人中,僅有兩個人接受丁克的觀點,認為傳宗接代是陳舊的思想。

不難看出,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對丁克群體的包容性確實不高。

現實生活中,認為丁克不是正常人這種觀點早已屢見不鮮,更難聽的言辭遠遠比此更甚。

歸根究底,他們排斥丁克的理由,也不外乎圍繞著三個主題:

輿論壓力、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這些問題,對於堅持丁克的人們而言真的重要嗎?

為了更深入了解丁克群體的想法,導演走訪了三組不同階層的丁克群體。

丁克,是他這個階層不得不做的選擇。

結婚8年,48歲的「老北京」老楊如此回答。

逼仄的房間堆滿舊貨,生活的拮据顯而易見。

在他看來,生養孩子意味著繁重的經濟壓力——紙尿褲、學區房、補習班……

而他沒有錢。

自己本就因經濟和社會地位低下而倍受冷眼,他不願意讓孩子重蹈覆轍。

生孩子,是他放棄的事物之一。

熱衷於享受生活的陳哥這般決定。

隨著結婚生子,身邊很多曾有夢想有激情的朋友,選擇放棄熱愛的事物。

他們沒有機會停下來思考,生命中其他人和事物對於自己的意義。

如果為了孩子而改變,那就是他的人生悲劇。

對現實的擔憂是選擇丁克的原因。

結婚7年的一對夫妻如是說。

作為父母,要保證孩子從出生到成年不受傷害,對這對夫妻而言是很重的負擔。

人生是一個高難度遊戲,自己已經活得這麼難了,為什麼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生孩子這件事,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都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壓力。

無關年齡和性別,他們選擇丁克的核心訴求都集中於一件事——

自己的生活是優先項。

每個人都該有選擇生活的權利。

如果將生育問題聚焦於女性,回答又轉向另一個層次——

生育之痛。

淒厲的哀嚎,沒有一滴血,卻滿是血腥的感覺……

這是北京一場話劇的演出現場,講述90年代一個農村女性的生育經歷。

兩次生育,三次引產手術。

殘酷,卻是每個女性都可能面對的事情。

話劇演員,是一群城中村女工,話劇呈現的是她們真實的生活。

上面說的,僅僅是肉體之痛

女性在生育過程中面臨的創傷經驗有很多。

但在社會議題中,這些全部被壓抑。

紀錄片通過採訪話劇的創作者,將這些私密的話題呈現於大眾面前。

比如,生育帶來的心理創傷

一方面,丈夫在生育過程中,往往是缺位的

紀錄片中大多數女性呈現出一種,雖然心裡會難過,但也能理解的狀態。

畢竟,不可能就為了讓他陪你,就不工作生活了。

另一方面,我們通常會忽略選擇流產,或者分娩失敗的那部分人所承受的痛苦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喪子之痛終究是女性一輩子的創傷。

更殘酷的是,很多女性在當時沒有選擇。

生育問題,是女性人生境況的折射。

歌頌「生」之偉大的同時,也需要直視「生」的殘酷。

平心而論,真正能堅持丁克的人有多少?

平心而論,真正能堅持丁克的人有多少?

「丁克夫妻」中的女方,在採訪中也坦誠地表示,未來的想法自己也說不準。

「那如果我退休了,我真的閒得沒事幹了怎麼辦」

看得出,她對不要孩子這件事還是有所猶豫的。

她甚至已經考慮生育的另一種可能,凍卵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凍卵這件事。

紀錄片採訪了兩個選擇凍卵的「適婚女性」,試圖借她們的經歷揭開凍卵的神秘面紗。

阿布,32歲的紀錄片剪輯師。

郭蕾,一個自媒體達人。

相同的是,她們都曾經幻想30歲之前生孩子。

可生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她們必須得找到「合作伙伴」。

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們漸漸發現——

找個合作伙伴這事兒挺難的

生孩子就更不容易了

不過好在隨著輔助生殖醫學的發展

人類在這方面已經可以實現更多的自主性

人類在這方面已經可以實現更多的自主性

就這樣,她們開始將凍卵納入人生計劃之中。

作為「天底下唯一的後悔藥」,凍卵並非易事。

首先,國內凍卵政策嚴苛。

雖然早在十幾年前,國內已經可以進行凍卵手術了。

但問題在於,它只對已婚女性開放。

而且,只可以凍受精卵。

對於單身女性而言,她們不得不面對年齡問題。

身體機能退化和卵巢功能下降,無論生孩子還是凍卵,她們都必須儘快做出選擇。

在政策不改變的情況下,她們只能選擇跨國凍卵

其次,父母和伴侶不支持。

阿布,母親早逝,從小被父親拉扯大。

得知阿布決定去美國凍卵,親友口風一致,希望阿布能自然生育

甚至有朋友表示——

「國家提倡年輕人要有大膽的想法,也不是你們這種想法」

然而,阿布的父親作為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卻選擇沉默以對

在父親看來,阿布人生中的很多決定都太過突然。

包括凍卵的決定,就算母親在世,恐怕也不會接受。

不同於阿布,郭蕾的負擔來自於男友

當郭蕾向男友表達凍卵意向之時,男方表現出來的態度看似毫不幹己。

如果親密關係無法成為依靠,那麼做選擇的壓力只能獨自承受。

最後,心理上對手術的恐懼。

兩人到達美國的那一刻,凍卵才有了實感。

手術前需要反覆做一系列身體檢查,來確定卵巢是否符合要求,身體機能是否能應對手術。

鏡頭對準B超螢幕,醫生用溫柔的語調向兩人解釋取卵手術——

這些黑點是卵泡(裡面有)液體,包含著一個卵子

當你的卵泡生長到18毫米的時候

我們會給你進行破卵針的操作

任何女性,聽到這段話恐怕都會毛骨悚然。

漫長的意識流鏡頭,大提琴樂聲中夾雜著心跳監控儀的蜂鳴聲。

無論是畫面還是音樂,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不適感。

郭蕾以旁白的形式講述著自己手術前的夢境——

我夢見這個手術是怎麼做的你知道嗎

就是要從人的這兩邊,整個這樣拉開,然後把皮撕開

然後我就問了一下醫生,皮撕開了怎麼再接回去

醫生就說回來這都會縫上針

所以取過卵的人就是這脖子邊上

都能看見有兩道,兩邊都有刀口

在海邊,兩人討論什麼時候可能會用到這顆卵子。

郭蕾感慨,就算現在已經凍卵,但她依然覺得最輕鬆的是那些已經生過小孩的人。

看似很酷的阿布同樣表示,成為母親對自己而言,既害怕又誘惑。

選擇凍卵這個Plan B,只是為了讓人生多一種選擇。

但這個選擇,也並非輕鬆。

生育對她們而言依然是一種束縛。

生育率低,不僅是中國面對的問題

生育率低,不僅是中國面對的問題。

早在2018年,韓國的總和生育率(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僅有0.98

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生育率進入「零時代」的國家

統計顯示,如果韓國的生育率繼續按照這個趨勢發展,那麼從2031年開始,韓國的總人口將會開始下降。

與此同時,韓國年輕人流行起了一種新的抗議運動——

抵制人口調查所採用的「未婚」稱呼。

在他們看來,未婚代表著一種過渡的狀態,終極形態依然是結婚。

而在他們心中,人生並非只有這兩種選擇。

相較於未婚,他們更希望用「非婚」來稱呼自己。

「非婚」所代表的狀態,和時間沒有任何關係。

(韓國「非婚生活」倡導者鄭世英和貝克哈娜)

另一邊,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同樣面對嚴峻的生育問題

日本官方用適度的財政政策激勵民眾生子,然而就成果來看,依然收效甚微。

不可否認,生命是奇蹟。

但在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無論在任何國家,養育孩子都無疑是一種重擔。

如今,我國生育率已經低到全世界倒數之列。

其背後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卻不僅僅是生育意願這麼簡單。

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十個國家或地區

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十個國家或地區

資料來源於聯合國發佈的報告《世界人口展望2022》

工作上,年輕人必須面對花式內捲。

生活上,還要面對昂貴的購房壓力。

躺不平,卷不動。

自己的人生已經焦頭爛額,哪兒還有心思去談論生育之道?

輿論上,仍然會有許多聲音將矛頭指向女性

彷彿女性不願意生孩子,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

實際上,「生」只是一切的開始。

更重要的是「育」。

「生育」意味著責任,一旦決定就無法擺脫的責任。

然而,很多人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

正如片中提到的郭蕾男友。

隨著凍卵手術的日期越發接近,郭蕾男友提出分手。

分手的理由呢?

男友覺得郭蕾是一個小男孩,而他想找個小女孩。

真的如此嗎?

郭蕾雖然沒有明說自己想要結婚生子,但從她決定凍卵的那一刻起,這個可能就存在了。

這種可能,讓男友恐懼。

當年在韓國備受爭議的《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在做了兩年全職家庭主婦之後,患上了育兒抑鬱精神分裂症

無止境的家務,不停歇的育兒。

極少數帶著孩子出門的時候,都會被偶遇的上班族嘲諷「媽蟲」

在韓語中,這個詞代指因為生孩子不工作,靠老公養活的懶人。

全職太太,一個聽起來很躺平的稱呼。

稱呼背後的付出,遠遠超出想象。

更別說,社會上還有很多單親媽媽的存在。

大多數單親媽媽的生活遠比想象中更辛苦。

2020年,廣州市婦聯曾經發布過一份全國性單親媽媽生活現狀的調研報告。

報告顯示,近八成單親媽媽無法得到前任配偶足夠的贍養費,需要面臨階段性或持續性的經濟壓力。

與此同時,單親媽媽在職場和婚戀市場上遭受歧視更是家常便飯。

相較於施加輿論壓力,單純提高生育率,更需要社會去關注到這些細枝末節,不斷完善相應政策和福利制度。

更重要的是,學會傾聽女性的聲音,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的社會環境。

畢竟,人生最關鍵的,從來不只是生育這一件事。

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下,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才是我們追逐的目標。

相關文章

《屍速列車2》(Train To Busan)影評

《屍速列車2》(Train To Busan)影評

如果說2019年最熱的韓國電影是《寄生上流》,那麼,2020年討論度最高的影片,就一定是《屍速列車2》了吧。 四年前,延尚昊導演的喪屍動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