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部 Netflix 劇就將無奈、無望、年輕人無人知曉的祕密徹底揭開——
如蝶翩翩
Navillera

這是今年口碑最好的小眾韓劇,評分8.9,卻只有455人看過。
因為沒有懸疑案,沒有偶像談戀愛,所以,只有靜下心來沉浸去看劇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好。

不光揭開了中老年人困境,真正看完被解救的還是我們年輕人。
如同短評裡,一句越早看到越早受益的感慨:
「唯有熱愛,才能抵擋歲月漫長」

01、
藏在枕頭裡的夢
劇情開篇由一場葬禮開始,隨著年歲的增長,老友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少,有的早已陰陽兩隔,有的忙著照顧孩子的家庭。

看著老友的遺照有人感嘆:「為什麼感到悲傷卻也流不出來淚來了。」 坐在一旁的德出回答:「因為人老了就會習慣離別。」
參加完老友葬禮的德出迎來了自己七十歲生日,在生日宴上兒女們紛紛拿出禮物送給德出,他開心地許願,孫女恩浩詢問爺爺的願望,還未等他開口,德出的妻子搶先回答說:
「第一個願望希望孩子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第二個願望是不要生病別給子女添加負擔。」

德出沒有解釋,只是連連點頭說對啊,只要孩子們能夠健康開心,他就知足了,在父母眼裡只要兒女一切都好就是最大的願望。
但一瞬閃過欲言又止的樣子,似乎沒這麼簡單。
70歲看起來像是一個新的開始。
兒女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自己願意的話可以與妻子去旅行,但有了空閒,德出反而陷入迷茫。

無所事事的德出覺得一天的時間太過漫長,就在外面閒逛,偶然看到了一個《天鵝湖》的表演,他決定第二天去看這場演出。
旋轉、跳躍、平衡、完美的落點,每一個動作,他都非常專注的看著,看著臺上光鮮亮麗的芭蕾舞者們,德出的眼神有了不同以往的光。

他想起來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就是跳芭蕾,因為父親的強烈抵制,他放棄了兒時的夢想,隨著長大成家生子,他離自己的夢想好像越來越遠。
小時候聽父母的,成家後聽妻子的,老去時聽兒女的,他很少能真正的為自己做一次選擇。
可是自己已經七十歲了,是時候該放棄跳芭蕾舞這個念頭了。





德出此後每天依舊過著如同複製粘貼般的日子,一個電話讓他的人生就此發生改變。
他的老友教錫跳樓了,只給他留下一封信。
教錫年輕時在賣船,他一直渴望建造一艘屬於自己的船,行駛在遼闊的大海上,他連船號都起好了,叫做「前進號」,卻一直沒能完成。
教錫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他在離開之前最後悔的就是沒建造一艘屬於自己的船,他希望德出不要扔掉自己的夢想,趁著身體還行,頭腦還清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德出讀完教錫留下的信,心中久久不能平靜,老友這一生都沒完成最想做的夢想。
他還有機會實現夢想,不能因為自己不敢嘗試就輕易放棄,哪怕失敗也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02、
70歲的逐夢之路
小時候看到練習室內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才知道原來人也可以像小鳥一樣飛翔,小德出羨慕極了,但父親卻呵斥他:「你要抹粉去學跳舞,你想以後窮一輩子嗎?」
父親的話如一潑冷水般澆滅了他夢想的火苗,長大以後成家生子,忙於生計,便把這個最初的夢想拋在腦後。

如今七十歲的德出再也不想讓夢想落塵,他決定揚起心裡那艘舊船的帆,完成小時候的夢想。
他隱瞞妻子和子女們,偷偷私下找到練習室的老師學習芭蕾舞。
看著眼前這位七十歲的老者想要學習芭蕾舞,練習室的教授驚訝不已,先不說芭蕾舞的動作難度本就很大,就連基本的站姿也是非常耗費體力的。
面對德出的要求,教授遲遲不應,他認為這是老人家一時的執念,幾日以後他便不會再出現在練習室,但看到德出每天在教室外笨拙地跟著學時,教授心軟了。

教授給他找了一位非常有潛力的年輕舞者採祿作為他的老師,採祿對此非常不屑,他想通過自己的方式「逼退」德出,提出如果一週後德出用芭蕾舞姿平衡站立堅持一分鐘才同意教他跳舞。
看著自己能夠離夢想越來越近,德出更是暗下決心一定要達到老師的要求。
這一週他在家躲避著妻子偷偷練習,結果一個站不穩就和鏡子一起「同歸於盡」了。
為了能更快地平衡站立,他開始鍛鍊體能,甚至連吃飯時都在練習,從完全站不穩慢慢練習到可以短暫堅持高位站立。

最後他通過了考驗,讓教授和年輕舞者刮目相看,他終於可以學習芭蕾舞了。
感動於他沒有屈服年齡而放棄夢想,但也同情他即使要完成夢想卻只敢在私下堅持,因為沒人在乎他的夢想是什麼。
03、
誰關心過他們?
在劇中70歲的德出至少還有夢想,而他的妻子每天都圍著他和孩子們轉。
給孩子們煮了一大鍋海帶湯卻沒人來吃,挨個打電話不是太忙沒接,就是接完發現沒有大事就匆匆掛掉。



面對抱怨的老婆,德出希望自己的老婆能放平心態,任由兒女去就好,不要總是天天把心思放在他們身上。
嘴上說得輕鬆,她也想將妻子和母親這個身份徹底剝離出去,但她能辭職嗎?


早就把子女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綁在一起,她沒辦法再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

看到德出的妻子,讓叔想到了那位56歲一個人自駕遊的蘇阿姨。
她「辭職」了,她暫時放下了妻子和母親的身份,獨自開車前往一段未知的旅行。
在家庭生活中她為老公做飯、洗衣服、收拾房間,但是老公卻一直和她在經濟上實行AA制,讓她感覺自己是一個免費的保姆,她萌生了離婚的念頭卻一直沒能如願。
開始是為了女兒有個完整的家庭,後來怕女兒找對象自己離婚影響她,再後來就幫女兒帶孩子,等到女兒的孩子上了幼稚園,她再也無法忍受了。




蘇阿姨將自己的經歷以短視訊的形式記錄下來,她的目的就是希望有和她有相同遭遇的人早日看清現實,逃離「喪偶式」的婚姻,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在現實生活中,當老年人真正的失去另一半後,他們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一位北京的胡大爺在接受採訪說平時在家裡就開著電視,經常半夜被電視節目的聲音吵醒,家裡的衣服就隨便亂扔著。

胡大爺曾想找個老伴,想結婚兒女又不同意,怕是圖他房產騙錢的,所以胡大爺自始至終都沒能找到一個長期願意和自己相處的伴侶,只能長此以往一個人生活。
其實以上說的這些老年人不是個例,他們的兒女基本也算是盡到了贍養的義務,但為什麼他們還是過得不快樂呢?
因為兒女從未關心過他們想要什麼,父母要的不再是衣食無憂,除了物質需求,也該多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
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會蹲下來笑著問我們「夢想是什麼」嗎?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也該想一下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