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夜雨,條通華燈閃耀如昔,巷子被映照出水晶燈般的幻彩,這是臺劇《華燈初上》裡的蘇媽媽,待在這兒的最後一夜,血色琉璃菸灰缸靜靜地被擱在日式酒店「光」的角落,缺了一個角。她們拍了一張大合照,照片裡,蘇媽媽還是笑得那麼溫柔婉約,就像株白玫瑰,也像株鮮紅色的罌粟花。
隔天,荒山已躺一屍身,著優雅紅色高跟鞋⋯⋯。
「光」和各種粉黃色、粉藍色、螢光綠色五彩光暈背後的陰影,一起織就了《華燈初上》的故事,而戲裡那些修長的手指、上好的白蘭地、毛絲混紡的高級披肩,都和陰謀鬼胎混雜在一塊兒,襯托這部戲晦暗絕美的氣質。
誰殺了她?又為什麼殺她?角色們都有各自的殺機,也有各自的愛與恨。總製作人戴天易坐在咖啡廳裡,穿著剪裁一流的西裝,人生得很貴氣,露出戲中人那種神秘微笑,輕聲道:「我媽也打給我,問我誰殺了她?她說,做媽的竟然不知道兒子拍戲的結局,怎麼那麼沒面子!」那跟媽媽「劇透」了嗎?他高深莫測又搖搖頭:「怎麼可能!」

2021 年,從《天橋上的魔術師》、《火神的眼淚》、到《俗女養成記2》、《茶金》、《華燈初上》,臺劇聲量空前,但在影視業界,還是沒人敢斬釘截鐵地說:「臺劇 2021 年大爆發。」畢竟,無論是《天橋》或《茶金》這幾部高成本戲劇,都是台灣政府補助款資助的作品。
但是,一部臺劇能靠自身吸引資本投注嗎?單槍上陣不靠補助款,它就能在市場上一騎絕塵嗎?
「對影視產業來說,《華燈初上》無疑起了示範效果。」催生名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瀚草影視總經理湯昇榮說。他很清楚,《華燈初上》除了是部好看的戲,它更可能為積極尋求商業模式的影視產業,打入一劑強心針。
這幾年,整個影視環境對臺劇是有利的,一方面,2016 年國際影音串流平臺 Netflix 開入台灣,大環境就開始「起風了」。傳統電視臺不再是臺劇賣版權的唯一選擇。Netflix、HBO 等國際平臺,一開始在臺前期投資幾部戲,評價兩極,後決定以買片代替投資 ,這讓臺製內容擁有自主權的同時,更可以靠高品質議價。

近兩年,臺劇大環境改善讓不少演員、導演以及影視團隊迴流台灣。百聿影視內容總監陳雨凡說:「台灣市場是開放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華語基地,華語受眾也比較龐大。確實目前對台灣華語劇的未來,是很好的發展。」
從瀚草製作的《誰是被害者》開始,臺劇就已經開啟 「將版權賣國際 OTT 平臺」 的獲利模式,《華燈初上》進一步完整了這種模式。Netflix 已砸 3 億元天價(市場推估)買下該劇全球獨家播映權。第二季上架 3 天,就衝到 Netflix 排行榜冠軍。
且據悉,愛奇藝、騰訊、優酷等內地大型影音平臺,也早已如火如荼洽談版權,準備再為《華燈初上》投資、製作方百聿數碼貢獻營收。「它找到國際賣家,又能在 OTT 平臺、內地市場兩邊獲利。」湯昇榮說。因此,《華燈初上》不只是一部精彩的作品,更是個成功的商品。
那麼,戴天易和百聿,又是如何抓住風向,鍊成這部既吸睛,又吸金的內容產品呢?

戴天易和另一位總製作人:大名鼎鼎的女星林心如,以及編劇杜政哲,早在 2014 年合作《十六個夏天》時,就已經萌發創作「酒家女」故事的念頭。戴天易說:「不過當時版權市場沒那麼大,戲劇成功案例也不多,我們一開始並沒有預期最後製作會那麼大。」
然而,在劇本研發階段,戴天易他們就已經鎖定「大華人市場」並且研究市場機制、觀眾口味。最初,酒家女故事是走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路線,但就像湯昇榮說的,現在懸疑題材當道,火紅的戲劇有 3 成以上都走懸疑路數。「杜政哲有天說:‘我們來殺人好不好?’於是我們找了專門做懸疑故事的人當顧問,直接到條通做了很多田調,終於完成了這個劇本。」戴天易說。

《華燈初上》走懸疑路數寫酒家故事,其實也是場賭注。「一開始,要找投資方、找卡司都很難。」戴天易說:「第一個原因是,這部作品又殺人、又寫酒家女,‘三觀’不正,投資方會認為風險高。第二是,這個劇本有年代背景,設定在 1980 年代,在電視臺年代戲、歷史劇題材很不討喜。」
不過陳雨凡以 2018 年的韓劇《迷霧》為例,「懸疑題材在國際平臺上是受歡迎的,可以做重一點,鉤子多勾一點。懸疑推理更深。」杜政哲熬出的劇本,就打造了「成功商品」的第一步,就像 Netflix 內容採購經理張晨在 2021 年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上說的:「有一個好的故事作為基礎,就已經有基本的 60 分。」

《華燈初上》在製作初期也已劍指內地市場,「我身為製作人,最清楚版權回收的重要性。做戲,若讓投資人虧錢,就做不會長久。」戴天易說,而且他們甚至曾改編一個「上海」的版本。
資深業界人士觀察,內地平臺對臺劇依然很有興趣,戴天易一開始就知道市場在整個「華語世界」,儘管「上海版」因資源暫停,但這部戲除創作成分,也一步一步穩穩地思索謀定周到的商業策略。
果然,劇本出鞘,再靠戴天易、林心如的好人緣,慢慢集齊幾乎是空前的卡司陣容,林心如、鳳小嶽、楊祐寧、楊謹華、霍建華、徐若瑄、吳慷仁⋯⋯,圈內更流傳一句:「沒演這部戲的就不是一線明星。」明星點頭到位,回收成本甚至獲利,看來更加可靠。

2019 年,《華燈初上》獲台灣省文化部門2880 萬元補助後,接著更爭取到百聿數碼百分百投資,這更讓原先寫在紙上的劇本,爭取到化為真實的彈藥資源。
《華燈初上》是百聿數碼首部投資兼製作的劇集,但百聿這家公司絕非亂投錢的影視小白。「他們想做全方位影視內容公司。我說如果要第一部自制劇可以參考《華燈初上》,張董一口答應。」戴天易說。
雖然《華燈初上》成本高達 2.5 億元,但百聿帶來的不只是充足銀彈。過去台灣影視作品,常常面臨「不斷補救」的困境,劇本不好,導演補救,導演沒拍好,後期再救。「台灣戲劇人文想像高,但沒有工業化,缺少很完整的體系。」陳雨凡說。
百聿加入後,沒有干涉創作面,播出後,果然劇叫好叫座,百聿股價更是翻倍成長,從開播前、2021 年 9 月的 24.8 元,漲到最高 52.4 元。「這是團結的成果,就像演員們都很有向心力,凝聚力來自林心如,她自己也很願意犧牲時間,一次又一次看各種版本,為大家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戴天易說。

影視環境變了,各大平臺鵲起,劇集火熱,但只有抓住風向、站穩馬步的人,才能收穫成果。「回到根本,最重要的還是作品,編劇導演都要強!這行,沒有僥倖。」湯昇榮說。《華燈初上》看準市場,抓緊風向,從劇本到製作環節都穩紮穩打,果然殺出一條血路。
《華燈初上》如此,台灣影視產業也一樣,戴天易現在也是有線電視訊道 TVBS 娛樂節目部總監,他不只做劇集,也做八點檔、綜藝節目,他最近推出《機智校園生活》,戴天易不認為八點檔必須被淘汰。「如果劇集是‘大聯盟’,電視臺努力做的八點檔就是小聯盟,培育更多製作人才、演藝人才,還有就業機會,它有存在的必要性,是一個重要訓練所。」
他在 TVBS 還盤算著大計,希望在電視臺拉出一條「產業鏈」,不但做藝人經紀,去年甚至開發「製作人經紀」,「讓製作人做好自己的事情,版權、資金、行銷宣傳我們可以協助處理。」戴天易說。
談到整個影視產業提升的未來,戴天易談起了日本影集《今際之國》,面對風起雲湧的新影視環境,有群玩家攜手努力,團結一致,才有可能闖往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