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媽媽!》劇情、影評:娛樂圈頂流應該是他們

2014年夏天,李易峰因為《古劍奇譚》爆紅,成為「流量時代」的領頭羊,風頭無兩。

可誰能想到,8年後,他的演藝生涯以這種方式結束…

「流量時代」的這幾年,市場亂象頻出。

「流量」們被捧到天上,影視製作竟以流量明星的需求為中心,投資商們爭先恐後地為流量明星砸錢,甚至給出過億的片酬…

但是,影視行業中,仍有一群尊重觀眾的創作者。

他們不信「流量」法則,不信粉絲經濟,而是相信好故事,一定能打動成千上萬的觀眾。

就比如這部小成本電影,它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什麼是好導演、好演員…

媽媽!

媽媽!

媽媽和女兒的性格完全相反,是一種什麼體驗?

某座城市裡,有這樣一對性格截然不同的母女。

女兒做事一板一眼,生活裡大事小情打理得仔仔細細。

早餐一碗白粥配三顆小酸黃瓜,還要把黃瓜擺得橫平豎直,美觀整齊。

母親正相反,是個自由自在的「老頑童」。

女兒收拾母親亂七八糟的桌子時,被媽媽強烈抗議:

幹嘛!我的桌子我就喜歡這麼擺!

晚上臨睡之前,母親站在女兒房門口拿著一瓶酒,熱情邀約:

怎麼樣,一起喝嗎?一杯下肚可比安眠藥好使!

雖然性格千差萬別,但母女倆相處和平。

女兒很孝順。

她為母親準備好一日三餐,準備每天需要服用的藥;

看到母親用個梯子都緊張得不行,生怕媽媽失足摔到哪兒…

女兒知道,母親年紀越來越大,每一天的陪伴都彌足珍貴。

夜裡,女兒聽到家裡的小貓叫得特別急…

一種不祥的預感頓時湧了上來。

她急忙衝去門外,結果看見母親不省人事地躺在地下,雜物灑落一地…

女兒立刻慌了,趕緊抱起母親,大聲呼喊媽媽…

誰知…

母親撲哧一聲樂了出來,一臉壞笑,為自己惡作劇成功而洋洋得意…

好傢伙,還好是虛驚一場…

可是,不久後…

可是,不久後…

母女倆的平靜生活,被一個突發狀況打破了。

電影《媽媽!》正在熱映,楊荔鈉編劇、導演。吳彥姝,奚美娟,文淇主演,豆瓣7.5。

影片宣傳的時候,就已經明確說這是一部關於阿茲海默病的電影。

但不同的是,以往在電影裡,患有阿茲海默病的人是父母。

在本片,患有阿茲海默病的人,是女兒。

父親去世多年,女兒沒有結婚,沒有子女,一直和母親一起住。

母女倆年輕時都是大學老師。

兩人退休後,要麼伏案讀書,要麼打理庭院裡爭相鬥豔的花花草草,生活悠閒舒服。

診斷一出來,女兒倒也算沉得住氣。

沒哭沒懵,反而冷靜下來把事情一一料理好。

她把所有存款轉入母親賬戶、給媽媽找最好的養老院、教媽媽做飯…

比起自己,她更擔心未來母親要怎麼生活。

不過,就算性子再沉穩,人在被「判處」絕症的時候,都不可能風輕雲淡。

電影中有一個小細節非常好。

吃飯的時候,謹慎規矩的女兒,筷子竟然用反了…

最初以為這是個穿幫鏡頭,但隨後明白這是特意為角色塑造的,為了凸顯「女兒」表面沉著,但內心慌亂的狀態。

本片的劇情張力,在阿茲海默病被引出後逐漸放大。

穩重得體的女兒,患病後性情大變,愛發脾氣撒潑。

習慣被照顧的、老小孩性格的母親,要學著去照顧別人。

阿茲海默病讓母女倆擔任的角色調換了過來。

接下來,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就算母親是「老頑童」,也會在子女需要自己時,拿出最成熟那一面對待。

「為母則剛」這個詞,一遍又一遍在人世間被應驗。

女兒尿了褲子,母親毫無怨言收拾殘局。

女兒把朋友當成壞人害怕地躲在床下,母親就陪著她躲在床底,一邊調侃她,一邊安撫她。

女兒吃完一碗飯,拿著空碗一臉傲嬌求表揚,母親就微笑著用肯定的眼神對她點點頭。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處,是母親給女兒洗澡的那個片段。

浴室裡,母親滿眼慈愛地看著女兒。

她溫柔地說:上一次給你洗澡,都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六十多年前,她是個年輕的媽媽,女兒是個不懂事的孩童。

六十多年後,她是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女兒還是「不懂事的孩童」…

兩個時空的對比,凸顯出命運的無情和殘忍,令人唏噓不已。

可母親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不耐煩,沒有急脾氣,沒有厭倦和疲憊…她默默地承擔、接受著女兒的一切。

就像電影裡的臺詞:媽媽是大海,子女是海里的一滴水。

記得看過一個調查:當一個人失去自理能力後,誰會是一直陪伴ta,照顧ta的人?

子女?配偶?這些都有,但只佔了一小部分。

統計結果中佔比最多的人,是母親。

因為當一個人失去自理能力後,ta的狀態,會讓母親回憶起孩子的幼兒時期,把孩子當成小嬰兒那樣,重新悉心照顧ta。

「媽媽」是一個神聖的詞語

「媽媽」是一個神聖的詞語。

「媽媽」意味著生命的開始,意味著無條件的愛,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永遠站在你這邊…

在媽媽面前,我們可以卸下堅強的偽裝,把脆弱、委屈、缺點通通暴露出來,因為我們總能得到她的偏愛和包容。

看電影的時候,影廳觀眾的抽泣聲此起彼伏。

不過,橫向對比類似主題的溫情片,這部電影其實迴避了過分催淚煽情的方式講故事。

創作者們用「小火慢燉」的方式,溫和地觸動著著觀眾。

當然,電影也有一些瑕疵。比如故事情節略散,連貫性不強。文淇的角色故事支線有點突兀…

但是,整體來看瑕不掩瑜,本片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好片。

尤其是兩位女主角的出色演技,她們的表演讓故事得以成立。

飾演母親的吳彥姝,憑藉本片拿下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主角。

很多觀眾可能都眼熟這位奶奶,但對她的了解並不多。

吳彥姝原先是山西話劇院的一位演員。

從話劇院退休幾年之後,她重新「逐夢演藝圈」,北漂演戲。

從話劇表演轉為影視表演,吳彥姝有過一段尷尬的新人期。

剛開始,被不認識吳彥姝奶奶的小年輕給欺負了。

某次拍戲,群演中有個年輕女生,仗著自己是「老群演」了,擺出一副架子,對吳彥姝呼來喝去。

「你給我拿著包。」

「你有紙嗎,給我用用。」

吳彥姝知道小輩不懂禮貌,無心跟她置氣。她說什麼也就順便幫忙做了。

很快,吳彥姝奶奶用自己的方式贏回尊重。

輪到奶奶拍攝時,她在攝影機面前,一氣呵成完成了一段精彩的長臺詞表演…她的表演壓迫力之強,讓劇組所有人都屏氣凝神,靜靜地凝視著她…

包括那個無禮的女孩。

她的眼神從最初的高高在上變成尊重和敬佩…

因為戲好,吳彥姝漸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表演機會:《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流金歲月》、《又見奈良》等等。

奶奶從來不倚老賣老,反倒害怕自己的年齡會為劇組帶來不便。

「我每次進組前都要去做體檢,就害怕出個什麼事,把戲扔了一半。」

吳彥姝拍攝《媽媽!》的時候,依舊保持自己對錶演的高要求。

電影裡,她有一段奔跑的戲份。

拍了幾遍後,她的體力跟不上,一不小心摔倒了,膝蓋受傷。

奶奶豪爽站起來說:「沒事!」,擦了擦藥就繼續拍攝,沒半句抱怨。

這種敬業精神,估計很多年輕演員都自愧不如。

電影中,有個鏡頭是母親打破家裡的窗戶。

結果因為入戲太深,吳彥姝不僅打碎玻璃,還從碎玻璃窗中翻了進去…

導演和身邊人嚇得急忙攔著她,奶奶仍陷在角色的情緒裡,嚎啕大哭,好久緩不過來…

還有剛剛得知女兒患病時,這場為之動容的哭戲。

無助、自責、痛苦、絕望…複雜的情緒在她的表演中層層遞進,衝擊著觀眾的內心…

在女兒逐漸忘記自己時,淚水和雨水同時劃過她佈滿皺紋的臉龐,眼神裡充滿故事。

明明一言未發,卻又似乎說盡了千言萬語…

以阿茲海默症為主題的影視佳作有很多,比如《困在時間裡的父親》、《依然愛麗絲》、《耀眼》…

為何創作者總選擇「阿茲海默症」作為主題?

私以為,也許是其提供了非常戲劇化的場景:血濃於水的陌生人。

阿茲海默病是一條分界線,輕而易舉把親人劃成陌生人。

就算親人好端端坐在你面前,也無法驅散「正在失去ta」的疼痛感…

ta抗拒你的靠近,抗拒你的擁抱,抗拒你的吻和愛。

ta曾掏心掏肺願把一切都給你,現在卻用狐疑的眼神上下打量你,甚至攻擊你…

只有偶爾清醒的時候,ta才知道你是誰,你們才有機會成為片刻的親人。

電影裡,在偶爾恢復意識時,女兒蜷縮著身體,坐在冰冷的地上。

女兒雙目無神,失落地說說:

媽媽,我感覺我好像離你越來越遠了。

看到女兒幾乎崩潰的一面,母親難以抑制心頭苦楚,她說:

「無論你怎麼樣,媽媽都會愛你。」

母親蹲下身子,緊緊把女兒抱在懷裡,不願鬆開…

母女倆貪戀著這擁抱的溫暖…

導演楊荔鈉分享過一段感受

導演楊荔鈉分享過一段感受:

當我們被孕育的那一刻,媽媽就變成了兩個人。

我們吸收她的養分,撐大她的肚皮。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生命原來是互換。不是所有的嬰兒都能安然落地,不是所有的母親都能抱住自己的小孩。

那根我熟悉的血肉臍帶被剪斷不是分離,而是母子命運連接的開始。

阿茲海默病就算擊潰了人的意識,也無法擊潰血脈親情。

因為它有一個最強大的對手,那就是「母親」。

相關文章

別操心王鶴棣能不能頂流了

別操心王鶴棣能不能頂流了

又官宣一部。 剛剛過去的夏天,娛樂圈迎來「新王」。 爆款劇結束不夠一個月,他本人的待映作品已經擠滿了足足10部。 要知道。 5年前,他還是全...

娛樂圈確實是高危行業

娛樂圈確實是高危行業

2019年,高以翔深夜錄製某綜藝時突然昏厥,搶救無效不幸離世,最終診斷為心源性猝死。 訊息一出,眾人皆驚。 隨後,多位藝人公開表示,明星是高...

吳倩蓮,性感與清純,只有她了

吳倩蓮,性感與清純,只有她了

吳倩蓮,很特別。 單眼皮的細長眼睛萬種風情,給世界留有餘地,寡淡眉眼下是倔強的內心,也是從不諂媚的傲骨。 1990年,吳倩蓮與劉德華主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