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硬科幻、大場面、宇宙尺度、魔幻或科幻史詩電影,是專屬於好萊塢的特權。
耗資巨大,製作複雜,需要強大原創故事…
縱觀全球,能調動如此龐大的預算,有巨量市場支撐,還有完整的技術、製作經驗,似乎只有好萊塢具備這樣的實力…
直到2019年,中國電影自己的《流浪地球》出現…
現在,續集如約而至…
流浪地球2

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就連好萊塢都編不出來的故事…
未來,太陽膨脹,將在四百年後吞噬太陽系。
人類的唯一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目標:4.2光年外,半人馬座比鄰星。
星際移民的原因和目的地,人們沒有爭議…
移民方式發生了分歧…
有些人認為,應該製造巨型宇宙飛船,體量像上海或者紐約那麼大…
然而,無論多大的飛船,也不可能讓所有人上船…
那麼,誰能上船?誰不能上船?上船資格由什麼標準來確定?
年齡?資歷?才能?權力?財富?
無論確定什麼標準,對於沒能上船的人來說,他們都在沒有犯錯的情況下被剝奪了生命權,這是不是一種不公平?
另一方面,星際移民長達2500年,整整100代人…
儘管宇宙飛船的體量有一座城市那麼大,但它的生態系統恐怕也難以支撐2500年…

飛船移民計劃在道德和技術層面的嚴重缺陷,於是,催生出了第二個方案:把整個地球移走。
人類分裂成了兩個派系:飛船派和地球派。
經過反覆爭論和可行性研究,最終,世界聯合政府選擇了移走整個地球的方案…
定名為:流浪地球計劃。
具體的執行方案是…
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安裝12000臺巨型發動機…
為什麼是亞洲和美洲?
那是因為,只有這兩塊堅實的大陸板塊才能承受發動機的巨大推力…
逃亡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用地球發動機讓地球停止自轉。
第二階段,開啟發動機,將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階段,在外太空繼續航行,駛向比鄰星。
第四階段,調轉發動機,開始減速。
第五階段,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這五個階段被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流浪時代II、新太陽時代。
地球發動機噴射的等離子光柱,把北半球照得通明…
高溫融化了極地冰川,海平面急劇上升…
大海淹沒了所有近海城市,上海和紐約都被近百米高的巨浪吞沒…
地球還沒啟航,就已經面目全非。
為了抵禦反覆無常的高溫和嚴寒,人類在地下500米深處建立城市…
人們像鼠蟻一般,在黑暗中艱難求生…
絕望與希望的糾纏中,地球上路了…
那一天,有很多人死去…
其中有一位老者在彌留之際反覆唸叨著一句話: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貳|小破球的逆襲
讓我們把時間調到四年前,2019年的春節…
那個時候,沒人認為中國能拍出像樣的科幻電影,用「土法煉鋼」去拍《流浪地球》這樣的鴻篇鉅製,簡直是天方夜譚…
因此,有中國網友把《流浪地球》稱之為:小破球。
這部電影就像窮人家的孩子,要取一個類似「狗剩」「鐵蛋」這樣不起眼的小名,才不招惹鬼神注意,少災少病,容易養活…
導演郭帆也說:小破球這名字好,好養活。
沒想到,小破球公映不久,就開啟了逆襲模式,先是口碑爆棚,然後引發觀影人潮,票房最終鎖定46.87億,當時名列中國影史第二…
要知道,上一部《流浪地球》僅摘取了原著小說中,地球與木星交會,地球擺脫木星引力,飛出太陽系這一幕…
在原著小說中,這只是「逃逸時代」的一段插曲…
而今天公映的《流浪地球2》則是起源故事,是流浪地球的前傳…
講述的是:太陽危機爆發初期,流浪地球計劃如何誕生,以及發生在「停轉時代」紛繁複雜的故事…
故事,又回到了起點…
那一年,劉培強還很年輕,人類社會剛剛知悉即將發生太陽災變的資訊…
人類社會下意識的反應是:宇宙飛船和星際移民。
但正如我前文所寫,宇宙飛船移民存在嚴重的道德和技術困境,於是另一個名為「移山計劃」的方案出現…
這個所謂「移山計劃」,就是後來「流浪地球計劃」的前身…
與此同時,有一群科學狂人推出了一個名為「數字生命計劃」的方案…
簡單說,就是將人類意識數字化,上傳網路,獲得數字化永生…
是在數字世界中虛擬重生,還是在現實世界星際流浪…
人類再次面臨選擇…
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妻子和女兒在一場交通意外中離世…
為了孩子,他把女兒的意識數字化…
並且,為了女兒在虛擬世界中永生,他不惜身陷囹圄…
另一方面,空軍少校劉培強的妻子身患絕症,只剩下老邁的岳父和孤苦的幼子…
為了妻子的遺願,更為了老父與幼子…
他不得不踏上征程,為完成「流浪地球計劃」出生入死…

從某種角度去看,圖恆宇與劉培強就像是一枚硬幣兩面…
他們都不是天生的英雄…
但為了守護家人,他們不得不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挺身而出…
叄|漫長的旅程
太陽危機在物理、生理和心理層面,對人類世界產生巨大沖擊:
不僅永遠的改變了地球面貌,還引發了價值觀分裂,並讓全人類對世界產生了全新的理解和看法。
而《流浪地球2》作為一部前傳電影,最大的難度,在於它不僅要創造出太陽危機下的世界…
還要,描繪出末世危機中人們內心的撕裂與異化…
換句話說,《流浪地球2》需要在首部好口碑的基礎之上,故事和製作再精進一步…
從成片來看,《流浪地球2》不止精進了一點,而是前進了一大步…
請注意,烏鴉在這裡寫下的「前進一大步」,並不是客套或者修辭…
而是一個客觀描述…
這次《流浪地球2》的故事複雜性,比上一部進步太多了…
電影開篇,數字生命派和地球移民派的紛爭,演變成了恐怖襲擊和戰爭…
人類價值觀,撕裂至無法共存的程度…
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科學與科學之間,產生了無法消弭的裂痕…
而在這個長達173分鐘的故事中,我們親眼目睹了,這道深淵般的裂痕修復的過程…
影片所設置的極端矛盾,劇烈衝突,從危機到化解危機,再到下一個危機襲來,高潮迭起,邏輯清晰,甚至暗含反轉…
更讓人驚喜的是,在硬核冷靜的敘事中,人物情感也如此濃烈…
吳京和劉德華的表演,情感的剋制和宣洩,平衡得特別好…
李雪健老師的不怒自威、深沉持重,彷彿是一塊堅實的壓艙石,鎮住了影片的基調和氣場…
沙溢的鬆弛幽默,寧理近乎冷酷的理性…
都讓我們看到這部電影並不是吳京的獨角戲,而是一個豐富的群像電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年輕演員王智的表現出彩…
她演活了一個獨立、堅強、爽朗,並且身手了得的上海女孩,未來可期…

製作方面…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上一部《流浪地球》已經到頂了…
沒想到,郭帆這個可怕的團隊,還能在上次的基礎上,再進一層…
開篇的太空電梯,太牛了…
要知道,「太空電梯」這個概念,雖然曾出現在《三體》小說,但並非大劉首創…
它由火箭科學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經過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深化…
被世界各國研究過可行性,是幾度試圖實踐的偉大構想…
這次,《流浪地球2》在電影中用影像將其實現…
並且,影片中的「太空電梯」並不是背景,而是在其中展開劇情和戰鬥…
不瞞各位,當大銀幕浮現出太空電梯點火升空的瞬間,我確實感到有一點驕傲和激動…
肆|必須抱有希望,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
有一種說法:科幻是檢驗一個國家電影工業水平的試金石。
這些年,中國科幻電影層出不窮,但大多都折戟沉沙…
究其原因,還是這條路太難走了…
然而,這世上總有一些人,在困難和容易之間,他們選擇更困難的那一條路…
不是因為他們喜歡受虐,而是因為:如果沒有人走,這條路就會永遠荒蕪。
有人問吳京:如果《流浪地球》拍砸了怎麼辦?
吳京說:那至少也培養了7000多個參與拍攝中國科幻電影的人才。
從某種角度去看,流浪地球是一個沉默的創作團隊…
四年前,首部《流浪地球》火的時候…
郭帆導演就曾反覆強調:流浪地球並不完美,感謝觀眾的寬容。

我曾經說過,當一個人決定要走很遠很難的路,就註定不能順波逐流…
它就不能急,它就要折磨自己,它就必須去做時間的朋友…
事實上,我們並不一定需要自己的科幻電影…
這些年,無論是歐洲還是日韓,其實都沒有那種宇宙尺度的大製作科幻電影…
大家似乎都默認:科幻大製作,那是好萊塢才能玩得轉的遊戲…
但《流浪地球》團隊卻似乎想要告訴世界:不一定。
其實,地球毀滅,星際移民,並不是一個多麼新鮮的設定,好萊塢拍過無數個類似的故事…
但是,他們的故事都侷限在「諾亞方舟式移民」:世界毀滅,主角披荊斬棘,登上方舟,奔向新生活。
故事主角雖然能化險為夷,但絕大多數人類都無法倖免於難…
就像「諾亞方舟」的傳說一樣,只有諾亞一家能夠上船,地球上的每種動物,也只有兩只能夠倖存,一隻雄性一隻雌性…
神只保證地球的生物性延續,並不在意個體生死…
但在劉慈欣的故事裡,寧願讓整個地球去流浪,也要讓每一個生命獲得相對公平的生存機會…
或許,這正是中國科幻的浪漫、道義和溫暖…
雖然《流浪地球》是一個殘酷的故事,有太多死亡、無奈、撕裂和痛苦…
但它依然選擇希望…
就像原著小說中,劉培強對妻子說的那樣: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
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和才能。而在今天,做一個高貴的人只需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
電影中,李雪健老師有一段演講…
他引用的是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講過的一個典故…
近代考古學者發現了一根「折斷之後癒合的大腿骨」,瑪格麗特認為,這根大腿骨就是人類文明的起點…

遠古的時候,一個折斷大腿骨的人,是無法生存的…
他無法走到河邊去喝水,沒法找尋食物,也沒法抵抗野獸的攻擊…
因此,一段折斷之後癒合的大腿骨,證明曾經有一個傷者得到了照顧,有人給他送水,送食物,保護他不被野獸攻擊,並且慢慢康復…
當這種利他行為出現的時候,人類行為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為文明。
電影裡,李雪健老師說:一萬五千年之後的今天,又一根斷裂的股骨,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再一次作出選擇。
這段演講,巧妙的詮釋了《流浪地球》這個故事的母題…
這是一場耗時2500年,超過一百代人的星際移民…
我們只是漫長階梯的最下級,當我們的一百代重孫爬上階梯頂端,見到新生活的陽光時,我們骨骸早已化作了灰燼…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為2500年後的人去奮鬥、去犧牲、去獻出生命?
電影中的那些人物,告訴了我們答案: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正是因為,我們不僅只為自己而活著。
今天是大年初一,早上九點半,我走進影院,出來時已是中午…
我彷彿剛從太陽災變中走出,心潮洶湧,恍如隔世…
前幾天,看新聞,郭帆導演說,只要不虧錢,他就要把《流浪地球》拍下去。
但願天遂人願,中國科幻電影的獨苗不死,終能大樹參天…
憑《流浪地球2》的品質,以及目前的口碑來看…
我感覺:穩了!《流浪地球3》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