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劇,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特別的。評分9.3,播出十年後觀看界面每天還都會出現新的彈幕,它也依然可以成為大家充值會員的原因。

前些天,一套測試題又把它推向了微博熱榜,小夥伴們爭前恐後地想打滿分,就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看的幾十遍。
讓大家痴迷多年的,正是這部被稱作「宮鬥典範」的神劇——
後宮·甄嬛傳

《甄嬛傳》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在2011年出品的清裝劇,開播整整十週年了,熱度卻仍然不減。
很多人對它的熟悉程度,已經不僅僅是劇情和人物了,甚至瘋狂到能夠臺詞接龍。
聽到三阿哥,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說「又長高了」;
提到「賤人」,可以脫口而出「就是矯情」;
說起孫答應,腦海中自動浮現了一條「赤色鴛鴦肚兜」。

《甄嬛傳》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講的是女主甄嬛如何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成長為善於權謀的太后。
在這樣一個聽起來有些大女主的設定下,這部劇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爽。
敢愛敢恨的華妃,抬個眼皮的功夫,就「一丈紅」打殘了囂張跋扈的夏冬春。

復寵後的甄嬛,借用典故,談笑間輕鬆弄瘋了仗勢欺人的富察貴人。

一格血出場、滿格血收官的端妃,經常兵不血刃地給人致命一擊。

滿臉不屑、365天都炸毛的寧嬪,更是懟天懟地懟到綠茶見她都自閉。

這些看起來是女人間發生的瑣事,卻並沒有侷限在女兒家的嘰嘰歪歪上。
《甄嬛傳》有的不只是愛情權謀,更涵蓋了職場爭奪、親情取捨,幾個鏡頭就足以製造出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太醫溫實初辛苦研究著治療時疫的方子,卻被背景更強的江太醫們竊取了。
江太醫們又憑藉華妃的照顧扶搖直上,溫太醫沒地位就意味著沒有話語權、沒有爭辯的可能性,只能吃掉這個啞巴虧。

人人都把自己的得失擺在第一位,即便尊貴如皇子,也免不了為利益接受冷酷的「人情世故」。
夾縫中長大的四阿哥弘曆,上一秒還親切地喊著「三哥」,聽了甄嬛的指點,下一秒就直接改口成了「三阿哥」。

在宮裡生存,有個殘酷的法則:你不去琢磨別人,就是默認別人來折磨你。
但《甄嬛傳》展現出來的宮鬥,雖然可能會有點誇大,卻並沒有變得誇張。
透過紫禁城厚厚的圍牆,娘娘們的喜怒哀樂也許並不能代表歷史上的她們,卻在一定程度上精準網羅了21世紀的我們。
它彷彿有某種魔力,能讓普通人在虛構、架空的劇情設定中找到真實的共鳴。
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中,皇上和皇后掌握著最優話語權。
作為後宮之主的皇后宜修,一出場的姿態就如同所有妃嬪的「老闆」。

「母儀天下」四個字限制著她不會像其他妃嬪一樣公開爭寵,只能搞一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勾當,而這不過是所謂「頂端人」的慣用伎倆。
她為自身牟利的手段,是「割韭菜」。
她會選擇兩類人下手,急於上位的新手小白,比如安陵容、祺嬪,或者在職場多年還是看不清形勢的降智老員工,比如齊妃。

先是營造出為她們好的假象,讓她們心甘情願地加入自己的陣營,等她們辛苦種的「韭菜」長出來了,皇后宜修就會揮舞著鐮刀準備收割。
這樣的方法,讓她不用弄髒自己的手就賺得碩果累累,還白撿了「一個大兒子」。
被割過韭菜的妃嬪們,看似是為自己在努力工作,實際上忙忙活活大半輩子都只是皇后宜修的墊腳石。
而另一方面,當底層員工的收益小於付出時,為了增加自身利潤空間,她們就容易出現「內卷」。
比如,安陵容。

她出身不高貴、長相也不突出,別的女孩子一顰一笑都惹皇上憐愛,只有她皇上見過很多次還是記不住名。
不僅如此,家裡還有個不省心的父親,會隔三差五作個妖、再給她添個堵。
極度渴望成為人上人的安陵容,只能拼命「內卷」自己來得到想要的。

宮裡只有一個皇上,選進宮的女人卻在不斷增多。
狼少肉多,不能被吃的肉,就只能接受腐爛的命運。
為討皇上歡心,安陵容會唱歌、學跳舞、努力調製效果如同「偉哥」的薰香,還義無反顧地用過傷害身體的「息肌丸」。
為了幫皇后完成墮胎指標,她研究香粉、琢磨舒痕膠,還要抽空往牢獄放老鼠害甄嬛的爸爸,還得趁亂找宮女報信去驚沈眉莊的胎。

別人不侍寢的時候都是在休息,只有她一個人在學習。
但即便這樣,皇上給她的還只是短暫的寵愛:你有新玩意了,朕就去看看你,沒有的話,朕就先忘了你。
毫無特色的自我提升無法幫她走進皇上的心裡,反而把自己拖得越來越累。

和她相比,皇后明顯聰明很多。
她抓住了皇上深愛姐姐純元的弱點,沒事就「整理姐姐的遺物」吸引皇上的注意,不費力且效果相當不錯。

這就和職場內爭不謀而合: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一味蠻幹的「內卷」只會自我透支到精疲力竭,還可能會擾亂爭鬥的門檻。
最戳心的是,底層社畜和不得寵的妃嬪相似,不會因為收效甚微就停止奮鬥,偶爾的寵愛就像微不足道的加薪,聊勝於無。
面對環境中存在的強大壓力,有人內卷把自己逼成了十項全能,而有人則選擇「躺平」,以避免生活的暴擊。
這種「躺平」,看似是放棄的不作為,其實是無聲的「反抗」。

沈眉莊被陷害假孕後,就變得佛系了,她早就明白自己爭的從來不是寵,而是寵溺中可以有一分愛。
在看穿了皇上的絕情後,她成了其他人心目中最沒出息的「躺平人」,實際上卻開闢了更優質的道路。
不得皇上寵愛,就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她,盡心侍奉太后又相當於有了一個連皇上都尊重的靠山。
她不喜歡過爾虞我詐的日子,卻也不得不留點小心機。

而步步算計、活得謹小慎微的又何止妃嬪和奴才。
被皇上以天下養的太后,挺著最後一口氣還得想著如何才能保障全族榮耀。
一手遮天、機關算盡的皇后,到頭來也只是個渴望丈夫多一點真心的妻子。

就連權力集中點的皇上,也無法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他會因為沒有深刻感受過父愛而遺憾,也會因為渴望得到母愛而暗自感傷。

權衡利弊時,他為大局傷害過想要保護的人。
物是人非後,他想盡力彌補卻也深知時過境遷了。
登上權力之巔,未必是天下最得意的事。
紫禁城的人,沒人活得像自己,父母兄弟、家族門楣都是他們的痛處。
在這個過程中,誰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贏家。
皇上擁有了像純元的熹貴妃,卻永遠失去了真心愛他的甄嬛。

宜修守住了皇后的身份,與丈夫卻只能「死生不復相見」。
華妃一生的執念就是想有個孩子,結果發現從一開始她就被枕邊人防著不會再懷孕。

浣碧用了各種不光彩的手段,成功認祖歸宗、也嫁給了心愛的人,但沒真正擁有過被愛的幸福。

即便是劇本官方認定的贏家甄嬛,一路走來,失去的其實也比得到的多。
愛雍正時,她願得一心人,卻發現自己只是個替代品。

愛允禮時,她盼歲月靜好,卻又不得不跳入火坑繼續開戰。
在她稍稍鬆了一口氣,覺得索性要緊的人都在身邊時,卻痛失摯友。
以為塵埃落定、想歇會時,新登基的乾隆、她的養子,又跳出來告訴她「一切只是未完待續」。

有人覺得這是生活的陰晴圓缺,但或許這也是人生的本質:
總會有你想要的讓你奔跑在路上,也總會有讓你遺憾的留在回憶。
而《甄嬛傳》不僅讓這些事之間產生了聯繫,還細緻地捕捉到了遭遇它們時人心的捨得。
面對失去。

面對擁有。

真誠的心疼。

真心的喜歡。

面帶微笑地回憶過去。
波瀾不驚地看待未來。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好的壞的我們都會遇到,也都應該有勇氣去應對。
《甄嬛傳》之所以能夠碾壓其他狗血劇,是由於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辨識度極高的角色,還刻畫出了複雜的生活百態。

這也正是這部劇的優秀之處:
在滿足大家想看爽劇的心情後,還可以不露痕跡地把我們的情緒拉回到現實中。
也因此有人評價:它是「最正統的電視劇」。遺憾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個「最」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