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中國女演員那麼多,被叫天才的只有她

一週前,是周迅的生日。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都要驚訝,今年她已經46歲了。

對這個年紀的女演員來說,戲份變少、邊界變多,市場留給她們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但在周迅身上,我們並不會看到那種窘迫與束縛。

似乎不管到哪個年紀,她永遠可以保持灑脫與自由,擁有心態上的充沛活力。

歲月沒有造成損耗與壓力,反而在她身上沉澱下了更多的從容與豁達。

周迅身上有很多個稱呼。

粉絲稱她周公子,朋友叫她迅哥兒。

陳凱歌說,她是一位心靈溝通者。

還有一個稱呼,天才

影視圈裡不少於5位有份量的人都這樣評價她——

高曉松:周迅不是經驗型的演員,她是個天才。

張紀中:一換上衣服就換了個人,就像周迅一樣,那樣的演員是個天才。

吳彥祖:周迅是一個天才型的演員。

曹保平:周迅是一個天才型的演員。

高群書:周迅是絕無僅有的稀有品種,是天才。

一個人這麼說,或許只是恭維;

一群人這麼說,便是有目共睹。

一群人這麼說,便是有目共睹

周迅也是第一個包攬三金影后(金像、金馬、金雞)的女演員。

華人電影屆的所有榮譽,都已經被她收入囊中。

與如此高的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進入演員行業的「誤打誤撞」。

不同於好友陳坤、黃磊都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周迅並沒有接受過任何表演上的系統訓練。

這也是為什麼會說她是「天才演員」

17歲那年,因為掛曆上的一張照片被導演謝鐵驪發掘,跑去北京開始演戲。

那是部古裝戲,周迅的角色是個小狐狸精,青澀但一點不怯場。

回憶起當初,她說自己什麼都不懂,反而什麼都不怕

拍戲給她帶來了以往從未有過的體驗,裝扮上古裝就彷彿穿越時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那是現實世界不曾有的戲劇和浪漫。

她就這麼一頭栽進了電影的世界裡。

22歲,她參演陳凱歌執導過的《風月》。

22歲,她參演陳凱歌執導過的風月

眾所周知,陳凱歌是出了名的會講戲,會調教演員。

周迅儘管在片中戲份不多,但備受賞識,陳凱歌要求她全程跟組學習,旁觀鞏俐和張國榮的表演。

那是當時全國最高水準的男女演員的表演。

這種在現場的觀摩和領悟,是任何院校培訓中都學不到的。

隔年,她再次出演陳凱歌執導的《荊軻刺秦王》,出演一名盲女。

出場只有短短一分鐘,卻成就了全片的高光段落

出場只有短短一分鐘,卻成就了全片的高光段落。

你不殺我,我就要跪下乞食,日子不尊嚴。

就這麼一句臺詞。

她低啞著說出來,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雪崩前的短暫死寂。

周迅後來說過

周迅後來說過:

「好的表演,一個出場,就得帶出這個人物的前世今生。」

很早之前,她就悟到了。

千禧年,世界邁入新的世界,周迅的職業生涯也正式迎來高峰。

2000年,她有三部重要作品上映。

與黃磊合作的民國劇《人間四月天》,李少紅執導的古裝劇《大明宮詞》,以及婁燁執導的《蘇州河》。

《人間四月天》中,她飾演的林徽因,清澈文藝。

《大明宮詞》中,她飾演的少年時期太平公主,古靈精怪。

《蘇州河》中,她一人分飾兩角。

既是清純爛漫的少女牡丹,也是嫵媚風情的酒吧女郎美美。

這一系列看似自相矛盾的形容詞,在周迅身上,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

你無法找到一個關鍵詞來籠統地限定,她是如此的豐富、神祕,充滿所有可能。

短短一年內,周迅火了,路邊報刊攤上的各種雜誌,都以她為封面。

當時,她才24歲。

便憑藉《蘇州河》,拿下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接著,周迅開始頻繁拿獎。

她主演陳果執導的《香港有個荷里活》,提名39屆金馬獎最佳女主

主演《煙雨紅顏》,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

這又是特質背道而馳的兩個角色。

前者是一個被世俗物質裹挾著難堪度日的妓女;

後者是一個思想單純滿心追求愛情的富家千金

後者是一個思想單純滿心追求愛情的富家千金。

後者是一個思想單純滿心追求愛情的富家千金

她身上有一股極為真誠的特質,讓觀眾能夠毫無保留地願意相信她的眼神,相信她的角色。

就如黃磊所說的,她是精靈

那股子靈氣未經雕琢、渾然天成,在鏡頭面前散發光芒,緊緊勾住人的魂魄。

當然,並不說周迅的成功就完全是靠老天爺賞飯吃。

天賦之外,有她的努力。

周迅曾說過:

「演員是有責任保持天真和乾淨的。」

她用了「責任」這個比較重的詞

她用了「責任」這個比較重的詞。

她說演員就像一個杯子,而拍戲就像是往裡面倒水。

而演員每一次開拍前都必須保持乾淨,才能去承載角色。

把自己浸入角色,而不是過多顯露自己。

這就是周迅能夠駕馭多重角色,保持可塑性的功力所在,演什麼像什麼,而絕不會演什麼都像自己。

角色需要什麼,她就去觸摸什麼。

甚至是陳可辛執導的《如果愛》。

那麼脫離現實、內心複雜的角色,一不小心就容易懸浮。

但周迅依然穩穩地接住了。

但周迅依然穩穩地接住了

完成度如此之高,與角色如此之貼合,甚至讓我堅信這部片子絕對不能翻拍。

因為無法去想象一個沒有周迅的《如果愛》。

而她因為這個角色拿下了金像獎和金馬獎的雙料影后

如果說《如果愛》是拍出了周迅在雲端的模樣,那麼之後《李米的猜想》則是讓她一腳踏進了泥濘裡。

當時她為了接這個戲,自降片酬,又特意去考了駕照。

片中她飾演一個尋找男友四年的計程車司機。

頭髮凌亂、言談粗俗,嘴裡叼著煙,臉上還畫著雀斑,頗有點自毀形象。

在她看似的漫不經心之中,是壓抑著的絕望

在她看似的漫不經心之中,是壓抑著的絕望。

其中一段被人反覆擷取咂味的高潮段落。

是她終於在派出所見到自己失蹤的男友,但當時他已經跟別的女人在一起。

在短短几個鏡頭裡,李米的情緒從錯愕到失望再到難以發洩的憤怒,然後毫無防備地淚崩。

之後一路走,一路重複著男友寫給自己的信的內容。

那不是一種理智控制下表演狀態的痛苦,有意識有技巧地調整表情、肢體、眼淚;

而似乎完全是一種從內而外,失控潰堤的情緒傾瀉。

太有感染力了。

太有感染力了

影片粗剪完成時,負責電影音樂的竇唯說,周迅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證明她就是個天才

郝蕾看完這部電影直接發部落格說,她是一個天生的女演員,一個偉大的女演員

周迅也因此成功拿下了金雞獎、亞太影展等十個影后。

一年之後,《風聲》上映,她第三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這部作品在國產諜戰類型片中,至今仍是沒有後來者能夠超越的「神作」。

周迅飾演的間諜顧曉夢,更是越品越有味道,越挖越有細節。

她所暗藏的祕密,複雜狀況下的縝密心機與隨機應變,都是需要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才能發現的。

我們常說「不瘋魔,不成活」

我們常說「不瘋魔,不成活」。

早期的周迅也有過入戲太深的時候。

因為高強度的演戲,她一度覺得角色的世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反而是虛幻的。

但慢慢長大後,她開始逐漸調整。

明白不能持續沉浸在角色裡,必須得學會與自己相處。

《戀愛中的寶貝》殺青的時候,周迅哭了,她說她覺得自己的少女時代結束了。

逐漸的,開始有人說周迅「長大了」

逐漸的,開始有人說周迅「長大了」。

她試著拆掉圍住自己的藩籬,打開心扉,拆掉限制,投入到更廣闊的世界之中。

楊瀾說,周迅是「一邊演戲,一邊長大」。

一直到現在,周迅都在不斷嘗試新的角色,新的可能。

陳可辛說,周迅是所有導演的夢想,是少有的沒有界限的演員

她有天賦,這自然是幸運;

但更重要的是,她能夠充分重視和釋放自己的潛能,不給自己設限。

她身上沒有科班出身帶來的條條框框的限制,總是不斷嘗試新的東西,避免重複自己。

在戲路選擇上無限寬廣,什麼都願意去嘗試,什麼都樂意去學習。

就像胡歌對她的評價:

「她是無招勝有招的演員。」

是的,周迅從來不給自己設限。

就像她在這支完美日記的視訊中的表達:

「有人說,壞掉的嗓子,只能沉默,眼淚等於軟弱,女孩子就該安安分分,邊界就不要去探索。」

這句話從周迅口中說出,太適合不過

這句話從周迅口中說出,太適合不過。

因為她的存在本身,便是對安分與邊界的挑戰

她的煙嗓低沉沙啞,與傳統意義上的「動聽」相距甚遠。

但結合她自身空靈的氣質,卻反而成為了她的獨特,哪怕不露臉,一開腔便知道是她。

她身材瘦削矮小,看起來不太起眼。甚至有老師說她,你也就適合站小姐旁邊演丫鬟。

但事實證明,她適合站在舞台中央,做絕對的主角。

不得不說,由這樣的周迅來詮釋完美日記一直以來宣揚的「美不設限」理念,確實再合適不過。

甚至是女演員最害怕的年齡,也不足以限制她的腳步

哪怕兩年前《如懿傳》剛開播那會兒,周迅因為扮演少女時期的主角曾一度遭到質疑。

面對各種無端的指責,她也陷入過情緒的低谷,但很快她就調整回了狀態。

衰老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對和自處卻是主觀的決定。

而這種心理層面的豁達,可以轉化為由內而外的自信。

與她合作的演員都說,周迅哪怕只是站在那裡,都讓人覺得耀眼。

這支宣傳視訊也是同樣,沒有具體的情節,鏡頭只是跟隨著周迅的腳步遊走,捕捉她最為本真的狀態。

而你就是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她的放鬆,她的灑脫,經由眼神、肢體、氣質自然流淌出來。

她從17歲出道至今,每一步都那麼自信,每一個角色都那麼不同,她有底氣說:

走自己的路,每一步,都出色

這是一次有態度的發聲

完美日記在這支宣傳片裡,輸出的不是外在意義上的美。

而是女孩子應該忠於自我,從心所願。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並實現屬於自己的美。

美不設限」,是對女性自信的最佳表達。

美既是大眾萬千,又是獨一無二,是無法被具體定義的無限豐富。

演員不需要條條框框的限制;

女人不需要傳統定義的束縛。

撕下標籤,勇敢走自己的路,便足以擁有最出彩的風景。

盡情探索,敢於表達。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且玲瓏百變的存在

美麗,從不設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