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網暴、封殺、死亡威脅,這才是娛樂圈最大鬧劇

今年娛樂圈最大笑話誕生了:

「哈利·波特20週年」重聚活動,沒請J·K·羅琳。

今年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20週年。

片方集結主創,錄製這檔重聚節目,將於明年1月1日上線。

電影中大部分演員,和部分導演都會到場。

可唯獨少了J·K·羅琳。

眾所周知,羅琳是哈利·波特原著作者

眾所周知,羅琳是《哈利·波特》原著作者。

也是她一手締造了整個「哈利·波特宇宙」。

沒有她,就沒有哈利·波特。

沒有她,就沒有哈利·波特

更荒謬的是導致J·K·羅琳缺席的原因,以及發生在她身上的一連串鬧劇。

被除名,被網暴,被跟蹤,被死亡威脅…

被除名,被網暴,被跟蹤,被死亡威脅…

事件經過之錯綜離奇,堪稱當代網際網路奇觀大賞

而一切的導火索,要從羅琳兩年前的一條推特說起…

2019年9月,英國通過了一項「跨性別政策」:

下次人口普查時,跨性別者可依照心理性別修改自己的性別,無需與出生證明上的生理性別一致。

一位名叫瑪雅的研究員在推特上極力反對這項政策。

她認為沒有做變性手術的男人認定自己是跨性別女,會侵犯到女性的生存空間。

因為這個言論,瑪雅被公司解僱

瑪雅·福斯特眾籌83000英鎊來支付她的律師費

2019年12月19日,J·K·羅琳在推特上聲援瑪雅

羅琳疑似否認跨性別者身份的訊息瞬間傳開

羅琳疑似否認跨性別者身份的訊息瞬間傳開。

但這件事在當時很快就過去了。

真正引爆全網的事件,發生在疫情期間。

2020年6月6日,羅琳轉發了一篇名為《疫情之後,為來月經的人創造一個更平等的世界》的文章。

她指出文章中「來月經的人」這個形容不妥,應直接用「女人」一詞代替。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石激起千層浪。

網友們群起而攻之。

他們認為,羅琳將所有「來月經的人」等同於「女人」,等於無視了跨性別者的存在。

對此,羅琳一連發了好幾條推文進行解釋。

她說幾十年來一直很同情跨性別者。

但也強調了性別是客觀存在的:

「消除性的概念,會使許多人無法有意義地討論他們的生活。」

她還在個站發表了一篇數千字的長文

她還在個站發表了一篇數千字的長文。

文中否認自己是排跨激進女權主義者(trans-exclusive radical feminist,簡稱「TERF」)。

並且抨擊了「TERF」這個詞,稱它是一種讓女性噤聲的蔑稱。

同時表達了對女性空間可能遭受侵犯的擔憂

同時表達了對女性空間可能遭受侵犯的擔憂:

「當你向任何相信或感覺自己是女人的男人(跨性別女)敞開浴室和更衣室的大門時,你也為所有想進來的男人敞開了大門。」

這些推文和文章,加上羅琳先前聲援瑪雅,終於點燃了大眾的怒火。

短時間內,圍繞羅琳展開了一場關於跨性別者的「戰爭」

飾演哈利·波特的丹尼爾第一個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反對羅琳:

「跨性別女就是女性,任何相反的言辭都都會抹殺跨性別者的身份和尊嚴。」

飾演赫敏的艾瑪·沃森的態度和言辭比丹尼爾更激烈。

她連發數條推特,公開表示支持跨性別群體:

「我想讓我的跨性別粉絲們知道,我和世界上其他很多人都理解你,尊重你,也愛你。因為你是真實的你。」

扮演羅恩的格林特也在《泰晤士報》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我堅定地站在跨性別者這邊。跨性別女就是女性,跨性別男就是男性。我們都有權生活在充滿愛和沒有評判的世界。」

至此,「鐵三角」完全與羅琳割席。

出演《神奇動物在哪裡》的埃迪·雷德梅恩,也發表了長文,表示不認同羅琳的觀點。

「哈利·波特」系列片方華納緊跟著發佈聲明:

「培育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文化,對我們公司和全球觀眾來說,從未如此重要過。」

即便是見過大風大浪的羅琳,恐怕沒想到,一條推特會引起這樣的蝴蝶效應。

一夜之間,她成了眾矢之的。

那些和她有著十幾年合作經歷的演員與公司,全都站在了她的對立面。

當然。

在一邊倒的局面中,也不乏支持羅琳的人。

只是攻擊的浪潮過於凶猛,淹沒了零星的支持聲。

飾演伏地魔的拉爾夫·費因斯聲援羅琳:

「我無法理解人們對羅琳的刻薄,我能理解爭論的程度為何如此激烈,但我發現這個時代充滿指責,而這些譴責是不理性的。」

飾演海格的羅比·科特瑞恩也在為羅琳辯護

飾演海格的羅比·科特瑞恩也在為羅琳辯護。

以上公眾人物的發聲,還算言之有物。

但廣大網友的攻擊評論,就完全不講道理了,充斥各種汙言穢語。

「戰火」愈演愈烈

「戰火」愈演愈烈。

甚至從線上蔓延到了線下。

在「國際跨性別者紀念日」當天的活動中,有三名跨性別活動人士跑到羅琳家門口舉牌拍照,然後把地址發到網上。

還有一些跨性別活動人士曾威脅過要毆打、強姦、暗殺羅琳。

羅琳說:「我收到過太多的死亡威脅,都可以用它們來裱裝房子了。」

從各抒己見,到眾人站隊,再到集體網暴

從各抒己見,到眾人站隊,再到集體網暴。

最後延伸至現實中的騷擾和死亡威脅。

「羅琳事件」的逐步演變,恰好映照出瞭如今的各種網際網路亂象

「羅琳事件」持續了兩年時間。

爭論雙方,各執一詞。

核心矛盾無非在於,跨性別者的權利是否會影響到順性別者的權利?

但不管如何,這個話題距離我們還是比較遙遠。

比起跨性別議題,魚叔更想探討的,是離我們更近的一種現象。

也就是近年來甚囂塵上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難道,僅僅因為羅琳發表了不被認同的看法,就該被抵制,被封殺,被除名嗎?

就像有網友開玩笑說的:

「作為一個巫師世界的創造者,羅琳有朝一日卻親身經歷了一場獵巫行動。」

什麼是取消文化?

簡單來說就是「抵制」和「封殺」,只是未有公權力介入。

針對那些說出冒犯言論的公眾人物。

通過「取消文化」儘可能最小化這個人的影響,讓其社會性死亡

原先沒人意識到「取消文化」的威力

原先沒人意識到「取消文化」的威力。

可是隨著近些年西方政治正確走上一條矯枉過正的歧路。

「取消文化」也開始變得畸形,逐漸變成了言論自由的反面。

而這種畸形,在「羅琳事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羅琳的言論發佈後,她被兩個最大的哈利·波特粉絲網站開除了「原著籍」

「破釜酒吧」和「麻瓜網」不再承認羅琳對「哈利·波特宇宙」的貢獻。

網站今後不再繼續更新和提及關於羅琳的一切內容。

粉絲們寧願相信,《哈利·波特》小說是初音未來寫的。

然後各界開始拿她的新書《麻煩的血源》(Troubled Blood)說事。

書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有位連環殺手,喜歡穿著女裝犯罪。

在反對羅琳的人眼中,這成了她恐跨的又一「實錘」。

跨性別活動人士警告羅琳

跨性別活動人士警告羅琳:

「在跨性別者自殺人數不斷攀升的情況下,創作這樣的角色是一種思想犯罪。」

實際上。

書中的連環殺手,穿女裝是為了接近目標。

並不是「異裝癖」或跨性別者。

而且這部小說900多頁,該殺手所佔篇幅極少,男扮女裝也只是作案手法之一罷了。

最後羅琳還特地出來解釋,這個角色的靈感來自現實中的兩位殺手。

不僅如此,「取消文化」還進一步蔓延到支持羅琳的人。

單口喜劇演員戴夫·查普爾,在網飛的一檔節目中支持羅琳。

當場講了幾個揶揄跨性別者的段子:

「每一個人,都必須通過一個女人,而非跨性別女的雙腿間才能來到地球上。」

節目播出後,遭網友抵制要求下架。

節目播出後,遭網友抵制要求下架

還有飾演馬爾福的湯姆·費爾頓

他沒有針對羅琳的言論表態,也沒有像「鐵三角」急著割席。

只是在輿論最洶湧的時候,點讚了羅琳的動態,後來又取消了。

僅因為此事,湯姆在後來的一次直播中被網友罵哭。

‍‍‍‍‍‍‍‍‍‍‍‍‍‍‍‍‍‍‍‍‍‍‍‍‍‍

外網還發起了一個「阻止羅琳繼續獲得版權費」的挑戰。

抵制可能到來的哈利·波特劇集。

包括此次20週年重聚活動羅琳被排擠在外,也是「取消文化」造成的。

過去兩年,在「取消文化」戾氣最盛的時候,還鬧出了「悼念J·K·羅琳」#RIPJKRowling的烏龍事件。

有些網友因為不同意羅琳的言論,已經不只是希望她被「取消」了。

甚至惡意詛咒她死。

因為帶有這個話題標籤的惡評實在太多

因為帶有這個話題標籤的惡評實在太多。

以至於推特官方不得不在話題下特別註明:羅琳並沒有去世。

不過。

「取消文化」從未真正將羅琳「取消」。

因為她一直在輸出自己的觀點。

哪怕偏激,哪怕招黑,也不放棄和輿論斡旋,不讓「取消文化」達到目的。

後來她自己也開起了玩笑:

「當你們無法讓一個女人被她的出版商解僱、逮捕或拋棄,而取消文化只會讓她的書銷量不斷上漲時,你們真的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試想

試想。

如果換作另一個人,沒有羅琳這樣的名氣,和硬剛到底的決心。

在長達兩年的「取消文化」中,很可能早就被打壓到封筆了。

「羅琳事件」發展至今,早已遠離最初的討論範疇。

在「取消文化」的影響下,少有人繼續關注跨性別者的權益。

多的是對羅琳這個靶子抹黑、造謠、詛咒。

多的是對羅琳這個靶子抹黑、造謠、詛咒

以至於在不堪其擾的時候,羅琳曾聯合150位公眾人物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譴責「取消文化」。

其中包括美國女權領袖格洛麗亞·斯坦尼姆、《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人。

公開信中寫道

公開信中寫道:

「我們的文化轉變為這樣一種傾向:對於對立觀點的不容忍和公開羞辱,以及以盲目的道德確定性來解決複雜的問題。」

整封信的主題就是提醒大眾,要警惕因「不容忍對立觀點」而使言論自由受到威脅的現象。

「取消文化」是網際網路時代權力運作方式的一個分支。

任何擁有社交賬號的人都可以輕易獲得這種權力。

隨著疫情期間社交媒體獲得翻倍的關注,這種權力變得愈發膨脹。

這也解釋了為何「羅琳事件」爆發於去年6月份。

可「取消文化」也並非一無是處

可「取消文化」也並非一無是處。

在誕生之初,「取消文化」作為一種糾錯機制,確實可以推動文藝創作走向多元化。

但。

隨著西方這些年政治正確愈演愈烈,乃至進入一種魔怔狀態——

《亂世佳人》因被指控涉及種族歧視,特地下架補充了文字說明才重新上架;

《老友記》因劇中6名主演全是白人角色,被批缺乏種族多樣性,製片人流淚道歉;

英劇《安妮·博林》請了一位黑人女演員飾演安妮·博林而備受吐槽,喜提IMDb有史以來最低的1.2分。

亂世佳人劇照

《亂世佳人》劇照

當政治正確凌駕於藝術表達之上時。

作為政治正確的產物,「取消文化」也不可避免淪為了一種維護政治正確的工具

就像羅琳的言論經過多方的誤讀,曲解,加工,最後都成了宣洩情緒的輿論武器

這種畸形的「取消文化」,同樣值得我們警惕。

因為它也會發生在我們身邊——

不同意一個人的觀點,並不代表就一定要將其置於死地。

人們對畸形的「取消文化」的擔憂,亦是對「網路暴民正義」的擔憂。

這種所謂的正義沒有正當程序,沒有問責機制。

任何失控的局面都可能發生。

因為「取消文化」尋求的是摧毀,而不是和解。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取消文化」被視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

那麼最該被取消的,就是「取消文化」本身

相關文章

台灣電影院創造老片重映的票房奇蹟

台灣電影院創造老片重映的票房奇蹟

這兩天,因為台灣的疫情變得相對可控,台灣影視藝文圈顯得相當活絡。 今年台灣第一個大型電影活動——臺北電影節於今日開幕,17天,142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