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將近,美劇界又殺出一部猛劇。
爛番茄新鮮度,達到嚇人的100%好評。

拳打《異星災變》,腳踢《黑袍糾察隊》。
一躍成為年度最高分種子選手。
啥劇,這麼神?
魚叔一口氣刷完,這就來跟大家聊聊——
《女王的棋局》
The Queen’s Gambit

海報上這雙貓科動物般狡黠靈動的大眼,相信不少人都見過。
來自美國新生代演員安雅·泰勒-喬伊。
就是那個憑《女巫》 一鳴驚人,隨後出演《分裂》《艾瑪》的90後姑娘。

這次,她演了一位天才象棋手,貝絲·哈蒙。
仔細看海報,她手下的棋盤,不太尋常。
除了象棋,還有酒瓶和鎮定劑。
沒錯,天才象棋手,也有不為人知的祕密。
這不僅是象徵比賽的棋局,更是一盤突圍人生的迷局。
它有大女主劇的骨架,卻沒有陳腐爛俗的劇情。
而是帶你進入一個天才的世界,講述第一棋手是怎樣煉成的。


20世紀50年代末。
一場車禍,讓哈蒙成為了孤兒。
無家可歸的她,被送往福利院,野蠻生長。
這段日子,讓哈蒙越發像個異類。

她是個難得一遇的數學天才。
課堂上,她對老師的提問對答如流。
每每考試,總能最早交上最完美的答卷。

不上課的時候,她性格孤僻,沒有朋友。
唯一說過話的,是個黑人女孩喬琳。
那時候,福利院怕孤兒情緒不穩定,便每天讓他們服用鎮定劑,美其名曰「維生素」。
喬琳,是唯一一個,告訴她「維生素」有貓膩的人。


一天,哈蒙在地下室清理板擦。
隱約看到一位清潔工,在獨自操作著什麼。
走近一看,是國際象棋。
這是她第一次發現,竟然有一件事能如此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哈蒙在孤兒院的這段時間,是棋手之路的開始。
白天,她跟著清潔工學下棋。
晚上,吃完鎮定劑,就望著天花板預演棋局。
沒過多久,哈蒙就上道了。
一次,她去參加公立高中的象棋比賽。
一人挑戰11個對手。
僅用15步,就把最厲害的選手逼進僵局,再用6步,將死了他。
1小時20分鐘,打敗了所有人。

13歲時,哈蒙被一對夫婦領養。
起初,繼母對哈蒙的喜好不以為然。
但聽聞哈蒙參加比賽,贏到了獎金,立馬又心花怒放。
一拍板,決定做她的經紀人。
帶她全國各地參加比賽,走上專業棋手之路。

參賽越來越多,哈蒙的名氣逐漸響亮。
不過,她的弱點,也浮出水面:
野路子選手,太靠直覺;
缺乏戰略思維,沒有大局觀;
勝負欲強,內心充滿憤怒。

最要命的是,她吃鎮定劑上癮。
離開孤兒院後,她仍然每天服用鎮定劑,直到形成藥物依賴。
只有鎮定劑,能讓她在比賽中保持冷靜,做出客觀判斷。

這些硬傷還沒解決,她就碰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勁敵,世界頂尖棋手——博爾戈夫。
遇到他之前,哈蒙一路開掛。
遇到他之後,哈蒙束手無策。
她無法化解失敗的滋味,便開始酗酒、一把一把地狂吞鎮定劑。
在把人生徹底毀掉之前,她必須前往俄羅斯,與博爾戈夫做最後一次較量。

《女王的棋局》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講了一個天才的故事,卻沒有渲染天才人生的流水賬。
它想說的是,「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也有缺陷,一樣會迷失、逃避、放縱。
關鍵在於,怎麼破局?
它沒有神化天才,而是用俗世視角拉近了天才與平凡人的距離。
朋友雪中送炭,是破局第一步。
聽說哈蒙一蹶不振,當年在福利院的黑人女孩喬琳登門拜訪。
帶她運動、給予她信心、拉她走出泥潭。
甚至拿自己攢的學費,資助哈蒙去俄羅斯比賽。

牢記初心,是破局第二步。
哈蒙重返福利院,在地下室裡,看到了一堆自己比賽登報的新聞。
那是當年,帶自己入門的清潔工,親手剪下的念想。
那一刻,她才明白。
原來,這麼多年,自己也被愛著、被關注著。
這些剪報,喚起了她學象棋的初衷——熱愛。

群策群力,是破局第三步。
得知哈蒙要獨自前往俄羅斯,與博爾戈夫一決高下時。
昔日敗給她的棋手,集體出招,研究戰術。
助她打敗博爾戈夫。

誰說人生翻盤,只能靠「金手指」和「黑化反轉」?
有時候,天才的祕密也很簡單。
無外乎:智慧、勇氣和信念。

從劇情走向來看,《女王的棋局》是標準的大女主劇。
「大女主」這三個字,很多人都聽倦了,審美疲勞了。
但這一次,它拍出了反套路的新鮮感。
在幾個重大轉折點上,都沒有落俗。
比如,親情的處理。
哈蒙的原生家庭,很不幸福。
父母不和,母親一氣之下,要帶她尋死。
按理說,這應是哈蒙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但在劇中,生母多數時間是個金句擔當,對哈蒙好的影響多過於壞的。
教會她要強大、不要害怕孤獨、學會照顧自己。

鼓勵哈蒙過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就去做。

成年後的哈蒙,也沒有因為生母尋死、生父消失的問題,而對戀愛產生牴觸,或是對婚姻產生恐懼。
相反,她是這麼看待的:
「來到福利院,是因為父母的問題,這是他們的選擇。」
「但你必須學會,怎麼做出與他們不同的選擇。」
就這麼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破解了原生家庭問題。
沒有把它變成原罪,沉重地背在身上。
而是把自己變得成熟、堅強,看向更積極的方向:
對於原生家庭,我們沒得選,但對於自己的人生,要奪回主動權。

同樣的反套路,還出現在男女關係的描繪上。
哈蒙從未徹底淪陷在某段男女關係中,從而影響象棋事業。
甚至,面對上過床的男人,她也只是輕飄飄說句:
「想留就留,想走就走,隨便你。」
清楚自己需要解放慾望,不需要長久羈絆。
這才是一心搞事業,不拘泥於小情小愛的大女主人設啊!

至於藥物依賴問題,也被處理得不落俗套。
編劇沒有讓哈蒙墮落成一個苦大仇深的癮君子,一個可悲的天才。
而是去追尋問題的根源,她為什麼用藥?
因為迷茫,焦慮,孤獨,自我懷疑。
只要她鼓起勇氣,將這些心結逐個解開,便不再需要借用藥物來逃避現實。
攻克心魔,靠的不是開掛或黑化,而是直面那個真實、有缺憾的自己。

親情、愛情、藥物依賴。
在以往的傳記類影視劇中,這三個元素,隨便拎出來一個都可置人於死地。
可《女王的棋局》偏不。
它完成了三個層面的反套路敘事,讓女主跳出桎梏。
真正把大女主塑造成一個獨立、自由的靈魂,而不是隻一個新瓶裝舊酒的軀殼。
這一點,值得國內不少同類型劇學習。

《女王的棋局》不只有反套路的大女主敘事。
別忘了,它的故事背景,是女性解放運動風起雲湧的60年代。
當然不會忽略對女性群像的刻畫。
哈蒙,代表著在專業領域打破成見的女性先驅。
那時候,象棋比賽還沒什麼女性參加,完全是男性的天下。
她就是唯一一個,旗開得勝的女棋手。
每當有男棋手被她打敗,都覺得沒面子,然後丟下一句:「Shit.」

起初,哈蒙的媒體報道,只拿性別說事。
沒有記者關心她的打法,她從哪裡學的象棋。
人們只看到一個天才女孩,闖入了男性為主的象棋世界。

直到,她前往俄羅斯與世界頂尖棋手對決。
人們才意識到:她不僅是一個女性,還是出色的棋手。
有兩場戲,證明了世人對她態度的轉變。
第一場戲,哈蒙打敗了從小的象棋偶像,第一次得到了象棋大師的認可。

第二場戲,打敗世界頂尖棋手博爾戈夫。
起初,記者還在懷疑,哈蒙會不會接受平局。
最後,她還是卯足了勁,拿下冠軍。
成為世界媒體爭相報道的象棋界寵兒。
哈蒙,用實力對象棋界長期以來的性別偏見說「不」。

哈蒙是絕對主角,卻不是劇中唯一一位獨立自主的新女性。
福利院的喬琳,代表著志向遠大的草根女性。
孤兒出身,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
雖然拿到了體育獎學金,但還是打算存錢上法學院。
「想要改變世界的話,總不能整天教白人女孩打羽毛球吧。」

哈蒙的繼母,代表著自強不息的家庭主婦。
收養哈蒙沒多久,她就被老公拋棄,整日酗酒。
但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她還是決定重新開始,做起了哈蒙的經紀人。
雖然,她的下場並不圓滿。
但在操持哈蒙經紀業務期間,她的財務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無懈可擊。

哈蒙、喬琳、繼母,共譜了一幅獨立女性的群像。
她們的經歷,意在呼籲女性自我意識覺醒。
要懂得爭取、學會發聲、主動出擊。
這讓本劇不止步於大女主爽劇,而在社會議題上有了一定的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女王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還有一個中文譯名叫做《后翼棄兵》。
這是象棋圈的一個專有名詞,一種戰術。
指在開局的前幾個回合,故意犧牲兵,來換取出子速度。
是一種含蓄迂迴、運籌帷幄,又深藏不露的高明打法。
同時,也一語雙關地表明瞭態度:
有舍才有得。
短短几個字,足以概括哈蒙的前半生。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擺脫藥物依賴的控制;
放下執著輸贏的慾望。
表面上,她拿到了世界冠軍。
其中深意,是她終於開始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對於並非天才的大多數人而言。
如何下好人生這盤棋,才是最重要的。
當難題降臨,心生迷茫之時。
希望你我都有勇氣,「后翼棄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