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60年代,紐約的「地獄廚房」(曼哈頓島的貧民窟),滿街汙物,警笛長鳴…
一個眉頭緊鎖的胖男人,正伏案疾書。
45歲,沒份體面工作,還欠下一屁股賭債,養家餬口都成問題…
中年危機,窮困潦倒,處處碰壁,寫一本暢銷小說,是他最後的翻身機會。
為了迎合市場,在短時間內撬動資本,他不得不拋棄個人喜好,轉而去寫更具商業價值的內容。
身為義大利裔,他幼時沒少聽Mafia(黑手黨)的故事,於是在做了大量功課後,他一口氣寫出了10頁大綱。
哪知,這次迎接他的,是8位出版商的「No」…
直到兩年後,彼時已被收購的派拉蒙影業,看中了這個故事。

派拉蒙影業
派拉蒙開出低廉報酬,讓山窮水盡的他,完成了創作。
這個男人叫馬里奧·普佐,令普佐沒想到的是,當1969年,這本小說上架後,很快就引爆了市場:連續霸佔暢銷榜67周,兩年銷量900萬冊…

馬里奧·普佐
遠不止於此。
1972年3月24日,也就是整整50年前的今天,由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在美國公映。
影院盛況空前,三四美元一張票,愣是賣了1.34億美元…
還一舉奪得3項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50年後,它仍以9.2的高分,穩居IMDb Top250的第二位,只要聊世界電影史,就繞不開它…
這個名字,註定是段傳奇故事:
教父
The Godfather


小說走紅後,影視化的呼聲高漲,派拉蒙瞅準時機,僅僅花了8萬美元,就從普佐那裡,買下了電影改編權。
低成本買入商業大IP的操作,不禁讓人想到劉慈欣10萬塊賣掉《三體》的版權,當然,這都是後話。
其實,《教父》的故事並不複雜。
上世紀40年代,因拒絕成為毒販保護傘,紐約的黑手黨柯里昂家族,捲入了一場江湖紛爭,內憂外患之下,教父的小兒子接手家族事務,解除了外部危機,並改變了柯里昂家族的命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如今看來再普通不過的Mafia故事,從立項到拍攝到製作,卻險些胎死腹中。
其幕後撕逼大戲的精彩程度,縱觀影史,難再找出第二部…
《教父》在立項階段,就出師不利。
當時的派拉蒙影業,經營狀況慘淡,推出的黑幫片《天倫劫》(1968年)遭遇票房滑鐵盧,更是給公司雪上加霜,在這節骨眼上押注一部黑幫片,任誰聽都是冒險之舉。


豆瓣網友對《天倫劫》的評論
等攝製條件允許,派拉蒙又吃了閉門羹:一連12位導演,拒絕執導《教父》,其中就包括塞爾喬·萊翁(《荒野大鏢客》)、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最後一場電影》)。

左:塞爾喬·萊翁 右:彼得·博格丹諾維奇
預算低,市場風險高,根本沒人願意接這塊燙手山芋。
無奈之際,彼得·巴特(派拉蒙影業創意事務部門副總)向名不見經傳的B級片導演科波拉,拋出了橄欖枝。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起初,科波拉根本看不上這個故事,身為義大利裔的他,覺得《教父》有醜化義大利人之嫌。
但,彼時他和好友盧卡斯(《星球大戰》)成立的獨立電影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債臺高築,法院甚至封了他的辦公室…
為了賺錢還債,科波拉只好接過劇本,哪知這是噩夢的開始。

「缺錢」的派拉蒙,想把故事背景設置在70年代,這樣能省下不少,花在道具佈景上的資金,而且只給出了200萬預算,就算虧也不至於虧太多…
科波拉卻執意要尊重原著,保留40年代的故事背景,還要在紐約實地取景,拍成一部隱喻資本主義的電影…


這讓200萬的預算,翻了3倍,一路追加到600萬。
撕來扯去,科波拉和派拉蒙高層的樑子,結下了。
面對這撮捋不順的毛,公司那邊也沒閒著,不僅派人在片場盯梢、監工,還暗中物色好了接盤導演,時刻準備著,炒掉「不聽話」的科波拉。
派拉蒙覺得《教父》不夠暴力,還特地僱用了一個導演,想讓他拍攝科波拉最不擅長的暴力鏡頭…


劇組內部也不安生。因創作理念不同,科波拉經常和攝影師吵得不可開交,助理導演和剪輯師,也打著如意算盤,想趁亂上位…
有次,科波拉上廁所時,恰好撞上工作人員在背後說他壞話:這片子真是一部垃圾,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啥嗎?
所有人都能踩一腳,足以見得在當時,科波拉有多不受待見,創作環境有多惡劣。
多年後,科波拉回憶起這段經歷,仍心有餘悸,直言是揮散不去的「噩夢」…


科波拉的《教父》筆記本

要說和派拉蒙的幾輪較勁兒裡,最糟心的,還得是選角。
據說,普佐在寫完《教父》的劇本後,第一時間寄給了馬龍·白蘭度,他認為,沒有誰能比白蘭度,更適合演老教父。
馬龍·白蘭度,30歲出頭就榮膺奧斯卡影帝(1954年,《碼頭風雲》),站在好萊塢金字塔尖的男人,定義了「荷爾蒙」一詞,風光無限…

馬龍·白蘭度
按理說,應該求著白蘭度演才對,但這事兒卻遭到了派拉蒙的強烈反對。
派拉蒙的總裁甚至放言:只要我還是公司的總裁,馬龍·白蘭度就永遠不會在《教父》這部電影裡出現!
60年代,白蘭度只剩下名氣,主演的影片接連撲街,淪為票房毒藥,加上他自身的臭脾氣,愛耍大牌,醜聞纏身,在電影圈越來越不受待見,可以說,派拉蒙的擔憂不無道理。
傑克·尼科爾森(《飛越瘋人院》)、達斯汀·霍夫曼(《克萊默夫婦》)、羅伯特·雷德福(《普通人》)都曾是老教父的備選演員。

從左到右依次是:傑克·尼科爾森、達斯汀·霍夫曼、羅伯特·雷德福
科波拉再三爭取,派拉蒙做出退讓,約定了3個條件,只要滿足,就啟用白蘭度:壓縮片酬;必須試鏡;不惹是生非。
別的都好說,試鏡這事,著實把科波拉愁得薅頭髮,白蘭度這種咖位的演員,讓他試鏡,不是變相羞辱嗎?
無奈,科波拉只好遵守遊戲規則,拿著手提攝影機,硬著頭皮敲開了白蘭度的房門…
白蘭度身著一襲睡袍,隨手拿來兩團棉花,塞進了嘴裡,像一條鬥牛犬,他抽著雪茄,走到攝影機前,用大顆粒感的嗓音,開始了即興表演…

馬龍·白蘭度妝前妝後對比照
當派拉蒙高層,審閱這段視訊時,驚呆了!
白蘭度用精湛傳神的演繹,撬開了派拉蒙的嘴,他們當即決定,老教父非他莫屬…
同樣,老教父的小兒子,邁克一角,也幾經波折。
當時,阿爾·帕西諾還是個新人,演藝經驗僅限於百老匯舞臺。選他出演有大量戲份的邁克?所有人都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他們甚至還嘲笑帕西諾170cm的身高,撐不起黑手黨的氣質,展現不出邁克該有的魅力,在片場毫無遮攔地笑出聲…

阿爾·帕西諾
話又說回來,帕西諾的試鏡,確實挺糟糕的,完全不在狀態,被人詬病太「呆滯」。
但架不住帕西諾那雙殺人放火的眼睛,剪輯試鏡片段的人,不斷感慨:就用阿爾帕西諾吧,他的眼神很迷人…
飾演邁克情人的演員黛安,也願意和帕西諾合作…

阿爾·帕西諾的試鏡片段

詹姆斯·凱恩的試鏡片段
最後,眼光毒辣的科波拉,力排眾議,堅持讓帕西諾來飾演邁克。
在正片中,老教父遇襲,家族陷入混亂,邁克主動提出安排會面,藉機手刃傷父仇家…
一個整理儀容的動作,一個思考殺機的眼神,看過這段戲,就完全懂得了科波拉的堅持,不是空穴來風,帕西諾太神了!



值得一提,以為出演無望的帕西諾,轉頭去了《我的子彈會轉彎》(1992年)劇組。
但,因為後來邁克一角敲定由他來演,前者將帕西諾告上了法庭,害得帕西諾賠光了《教父》片酬…
被問及拍攝《教父》時,最開心的事,帕西諾語重心長地說:能熬過來,就是最高興的事…

除了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其他角色的歸屬,也一波三折,篇幅所限,就不展開聊了。
最終,單是試鏡,就花費了40萬美元,這無疑加劇了科波拉和派拉蒙之間的矛盾…


《教父》是一部很「大」的電影。
它講一群源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西裝暴徒,手握政界資源,凌駕於法律之上,同紐約的幾大家族火拼,用「無法拒絕的條件」(用子彈說話)行走江湖…


同時,《教父》又是一部很「小」的電影。
它講一位垂垂老矣的父親,堅守道德,為一個龐大的家族,撐起一片生存的天地,冷峻的形象下,是一顆由始至終,都惟願家人周全的心…


姜文曾這樣評價:《教父》的好是出於觀點 …為什麼我們看到獅子、老虎舔小崽兒的時候會感動?因為你覺得獅子、老虎很可怕,但它也能這麼溫柔,你真弄一隻雞、一隻兔子、一隻豬,這樣舔它的小崽兒,你會覺得它就應該這樣。其實《教父》就做了這麼一個非常簡單的事,讓你覺得了不起…

這一點,令《教父》成為一部最不黑幫片的黑幫片,它堅硬鋒利的外殼下,是親情核心。
身為一個威震紐約城的Mafia,維託·柯里昂權勢煊赫,來求他辦事的人,都會畢恭畢敬,俯身親吻他的手背,尊稱他為「柯里昂殿下」。
鉅額利益擺在眼前,他卻堅決不助長毒品交易,不做敗壞社會風氣的推手。

他帶領的家族,並非淺薄的狂妄之徒,反而很有辦事原則,道德一直線上:
氣沖沖摔爛聯邦密探的相機,不忘丟下幾張美元…
即使有要事在身,也會在倒車時,提醒一句「注意孩子」…
替人以暴制暴,要叮囑「我們不是謀殺犯,下手別太重」…

在大兒子被亂槍打死後,維託沒有選擇復仇到底,而是召集紐約城五大黑手黨的族長,申明「不追查不復仇」,希望停戰,換取小兒子邁克的平安回國…


這是白蘭度飾演的老教父,最迷人的地方。
歸根結底,他只是一個為兒女操碎心,懂顧家的老父親。

「一部偉大的電影,沒有一個多餘鏡頭。」
這句話用來形容《教父》,再合適不過。
殯儀館老闆直視鏡頭自述、無法看清老教父眼神的打光、片尾教堂洗禮與肅清家門的交叉蒙太奇…都在顛覆傳統章法。



敢在影片一開始,就安排一場長達19分鐘的婚禮戲,在當時的好萊塢是離經叛道的做法。
也正是這場戲,簡單幾筆,就將教父在工作、家庭中的多面形象,給立住了。

當然,在有限的銀幕時長裡,邁克的性格轉變也處理得相當精妙。
深夜,當邁克趕到醫院,看望身負重傷的老教父,卻發現看守的人,已被警察支走…
情急之下,邁克衝到病房,將老教父轉移到另一間病房,讓前來探望老教父的人,守在醫院門口,丟掉那人手裡的捧花,立起衣領,手插進衣兜,嚇退了前來補刀的對家…



一組連貫的動作,就完成了角色成長,推動了劇情轉折,精彩至極…
說到老教父之死,更是讓人拍手叫絕。
那天,還剩下一個小時,劇組就要收工用餐,但天色正好,錯過便是憾事。
白蘭度把一瓣橙子塞進嘴裡,示意劇組:開始拍吧。
小演員看到白蘭度的「獠牙」模樣,嚇得哭了起來,白蘭度一逗,孩子又樂了…

就這樣,和孫子追逐時,老教父倒地猝死,完美謝幕…


這些「意外」,亦是神來之筆,造就了無法復刻的一場戲。
常看常新的《教父》,其實有很多情節,放在當下的時代討論,也不過時:
比如,資本的力量能控制劇組選角…

比如,殯儀館老闆的女兒被侮辱,兇手卻沒有受到重罰,只能以暴制暴…

比如,老教父的小女兒遭受家暴,卻不捨離婚,更不願讓哥哥教訓出軌渣男…

《教父》的好,不是那種讓人「看一遍記一輩子」的好,而是讓你願意用一輩子,去反覆揣摩、回味…
50年過去了,無數電影上映、獲獎、打破票房紀錄,卻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超越《教父》的地位…
它拍的是Mafia,拍的是社會隱喻、拍的是男人聖經,拍的更是家庭、成長、人生、人性…
一個潦倒的作家,一個還債的導演,一個「晚節不保」的傳奇巨星、一個被群嘲的百老匯演員…
這樣註定失敗的配置,卻硬生生締造了一部傳世經典。
很遺憾,50年了,當初科波拉與派拉蒙之間的「藝術保衛戰」,我們好像再也看不到了…





參考資料:
[1] 《教父》是怎樣拍成的?| 珍妮·M·瓊斯
[2] 推介《教父》十二位導演拒拍坎坷中誕生 | 1905電影網
[3] 紀錄片《教父家族》
[4] 《教父》誕生幕後風雲 | 西西影館
[5] 姜文:焦雄屏對話姜文完整版 |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