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擺爛擺出新高度了。
看看這幾天的熱搜,刷屏的是號稱「演員專業藝訓勵志真人秀」的《無限超越班》。
2022年都快過去了,還在炒港劇港片的冷飯。出圈片段,不靠演技,靠藝人裝瘋賣傻。熱搜前四名,趙櫻子一個人就承包了三條。

再看看院線。
上映電影寥寥,還充斥著各種奇葩爛片。
年度最高分國產片,則早已隱入塵煙。

但,越是這樣的時刻,越要記錄、表達。
直面一地雞毛的現狀,才能清晰看清來路。
魚叔整理了七個關鍵詞,串聯一整年的「吃瓜」記憶。
希望它可以是一把刻度尺,衡量一年來的盈餘虧缺、光榮與羞恥。
NO.1 「文藝復興」
娛樂圈擺爛之年,懷舊成了常態。
今年,不少古早藝人翻紅。
斯琴高娃的「羊胎素」、海清的「你是我的神」成熱梗。
王心凌憑一首《愛你》,扛起全網熱度。
過氣男團「0713」,拍出了娛樂圈最高分綜藝。

國產老劇老片也被重刷。
《甄嬛傳》熱度只增不減,是二創up主取之不竭的選題庫;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230億的播放量拿下2022年網播量冠軍;
《我的團長我的團》《愛情寶典》,電影《1942》等因各種契機翻紅……

這不只是老作品歷久彌新的魅力,更是別無他法的無奈。
沒有優質的作品出現,才會倒逼觀眾重刷老劇。
很多劇方也看到風頭,藉機翻拍,消費情懷。

就像個人的擺爛,被看作呼救的信號。
娛樂圈的擺爛,同樣也是警醒。
坐吃山空難長久。
「文藝復興」的同義詞,或許是「文藝已死」。

NO.2 「體制內男友」
前兩年,以劉昊然為代表的「體制內男友」人設十分吃香。
誰能想到,一轉眼,風評就急轉直下。
7月,易烊千璽、羅一舟、胡先煦的名字出現在國家話劇院擬聘名單中,遭全網質疑。
即使國家話劇院緊接著就回應「尚處公示階段,並非已錄取」,也未能平息爭議。

真正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是一篇評論文章。
文中不僅否定了質疑的合理性,還反將矛頭對準提出質疑的普通人。
用「小鎮做題家」這一原本是自我解嘲的詞,譏諷普通人對編制的執著。


引發爭議的評論文章
殊不知,考編風波的真正爭議點,是明星是否利用特權擠壓普通人的就業空間。
憑能力取得編制無可厚非,但令人在意的是選拔方式的公平與否。
事情發酵到最後,國家話劇院發表澄清說明合乎程序和要求,易烊千璽也放棄了入職。
但民憤仍未平息。

這與其他明星塌房事件有所不同。
並非是針對個人的吃瓜消遣。
而是普通人對機會、規則公平的訴求表達。
自「208萬」天價片酬事件後,大眾對明星的態度已有質變。
明星特權,不再意味著光環,而是潛伏在各種亂象之下的深水炸彈。
NO.3 「華人女星海外崛起」
今年是華人女性大放異彩的一年。
前有楊紫瓊,從影40年,憑《瞬息全宇宙》再登演藝巔峰。
她飾演的中年婦女,在一地雞毛的現實中意外踏入了混亂的多元宇宙。
重塑了瀕臨崩潰的自我認知和母女關係。
以細膩的文戲、酣暢的打戲征服了業內外觀眾。
剛剛提名被視為「奧斯卡風向標」的金球獎影后。

後有湯唯,憑藉《分手的決心》在戛納驚豔亮相。
她飾演的弒夫的蛇蠍美人,將自身的獨特魅力融於潮溼悽美的犯罪愛情故事中。
勇奪韓國百想獎、青龍獎兩大重量級影后獎盃。
可謂真正意義上的「殺瘋了」。
她們的厚積薄發,也給了娛樂圈一記耳光。
相比走出國門的中年女演員,有開闊的戲路和可期的前程。
國內的女演員卻面臨著上了年紀就無戲可拍的窘境。
古偶、甜寵霸屏的影視環境中,中年女演員完全被邊緣化。
要麼演工具人「媽媽」,要麼因為「沒有少女感」引發群嘲。

近年颳起的「大女主」「姐弟戀」風,依然是對女性話題的膚淺消費。
披著職場中年女性的皮,本質上還是傻白甜的偶像劇。
成熟女演員被磨皮磨到失真的臉龐,正揭示了她們尷尬處境。

今年國劇《搖滾狂花》《風吹半夏》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
它們所引發的討論,讓我們看到中年女性演員的可塑性,以及觀眾對角色真正的期待。
但願新的一年,不只是看到華人女演員在海外大放異彩。


NO.4 「隱入塵煙」
《隱入塵煙》,無疑是今年最好的國產片之一。
經二創傳播持續走紅,創造了票房奇蹟,也引發了種種討論。

但沒想到,片名卻成了對自身的預言。
猝不及防遭遇全面下架。

隨後人們發現,消失的何止一部《隱入塵煙》。
不少電影都悄無聲息隱入塵煙。
導演田壯壯提到自己的電影《鳥鳴嚶嚶》,兩年前已經殺青,卻遲遲無法上映。
王晶導演、賈樟柯監製的《不止不休》;陳沖執導的《英格力士》;張藝謀的《堅如磐石》;烏爾善籌備多年的《封神三部曲》;曹保平的《涉過憤怒的海》;今年國慶臨時撤檔的《深海》……
上映時間都是未知。

電影消失的結果,除了大量經濟損失和人力空耗外。
電影市場也勢必因各方束縛失去生機和活力。
更多創作者的表達熱情被澆熄,作品也必然會走向單一化和同質化。
長此以往的結果,是中國電影的隱入塵煙。
而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NO.5 「消失的引進片」
上半年,國內院線長達三個月沒有引進片上映。
《壯志凌雲2》《雷神4》《黑豹2》《黑亞當》等好萊塢多部商業大片與內地市場失之交臂。
迪士尼CEO談及漫威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現狀時表示:
「即使沒有中國,也不阻礙我們的成功。」

聯繫語境可以看出,他是在陳述漫威電影在中國難以上映,但同時依然獲得了較好的票房成績這一事實。
並沒有放棄中國市場的明確打算,更像是在給自己的股東兜底。

斷章取義的熱搜,引起很多網友抵制,要「迪士尼滾出中國」。
但回過頭來想想,抵制迪士尼、封殺好萊塢大片,真的能讓國產電影變得更好嗎?
慘淡的電影市場已經回答了這一問題。
以至於,《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等口碑一般的外國電影,都成了國內影院的救命稻草。

《阿凡達2》更是餵養了無數嗷嗷待哺的影院,被不少人看作年度救市之作。

自然,中國電影的發展不依賴引進片。
但在疫情當前,很多國產片遲遲難以定檔的情況下,院線的回暖依然離不開引進片的加持。
又何況各國電影發展,都離不開與全球電影的碰撞、交流、競爭。
當整個電影市場先活絡起來後,國產片與引進片分庭抗禮的盛況,才是我們真正想看到的。
NO.6 「極限定檔」
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節奏,極限定檔也成了電影業的新常態。
出於疫情、技術等原因,今年許多熱門影片都是臨時定檔的。
《獨行月球》《斷•橋》上映前10天才定檔。
《小小兵大眼萌》是11天。
《明日戰記》也不過才兩週。
最誇張的是《新神榜:楊戩》,從定檔到上映,只留下4天的宣發時間。

相比之前院線電影提前幾個月甚至一年官宣檔期。
極限定檔一方面打破了正常的宣發流程,給從業者帶來了各種困難。
影院排映也變得手忙腳亂。

來源:《國際金融報》文章《「極限定檔」:當一部電影只有四天預售期》
另一方面,對觀眾來說,營銷不到位,也難以激起群體的觀影意願。
勢必會對票房造成直接影響。
今年像《隱入塵煙》《明日戰記》等不少電影都依賴於短視訊的二次宣傳。
很多電影為爭取更多票房,都延長上映時間。



隨著環境變化,生活迴歸按部就班的狀態。
但願電影市場也能很快調整過來,每一部電影都可以更從容地和我們見面。
NO.7 「中國電影,全部玩完」
年底,有人將這句話印在帆布包上。
反叛、戲謔,卻一針見血,很快就成了熱梗迅速走紅。

它嘲諷的是偃旗息鼓的內地電影市場。
大批影院關閉。
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國慶檔結束後,10月內地院線僅有1部電影上映,11月上映了16部電影,總票房只有3000萬元,比去年同期總票房少了12億多。
還出現了很多聞所未聞的怪現象。
《春水繁星》首日綜合票房112元,觀眾3人;《林深時見麓》首日綜合票房75元,觀眾2人。
後者更是被官方闢謠,實際上只有56元。

一部原定檔於11月11日上映的校園青春題材電影《喜悅的夏天》。
因摳圖風海報和學生水準的預告,遭業內外人士群嘲,隨即被緊急撤檔。

同時,它嘲諷的更是對此不以為恥,推聾裝啞的態度。
35屆金雞獎上,《長津湖》打敗《愛情神話》《狙擊手》《人生大事》,獲最佳影片。
杜江、周冬雨發言「這十年,是中國電影的好時代」「這裡是我們電影人的福地」。


喊「電影玩完」,從來不是惡意唱衰。
恰恰是因為太過關切中國電影,才會恨鐵不成鋼。
如果有可能,誰不願意這句口號就停留在2022年。
雖然回首看去,這一年稱得上魔幻。
太多難以言說的遺憾和不甘。
但,勁草常與疾風伴。
所有困境也都引向了新的期盼。
新的一年,希望所有失望和惋嘆,都有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