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蝶翩翩 (Navillera)劇情、劇評:近期最棒的韓劇

挺直腰板,踮著腳尖,舉起蘭花指。

挺直腰板,踮著腳尖,舉起蘭花指
70歲的老人獨自吃力擺弄著

70歲的老人獨自吃力擺弄著。

他在幹嘛?

他在幹嘛?

跳芭蕾舞。

70歲,芭蕾舞,這兩樣事物,怎麼都搭不上界。

看老人顫抖的雙腳,很擔心他下一秒就摔倒在地。

看老人顫抖的雙腳,很擔心他下一秒就摔倒在地

‍這是韓劇《如蝶翩翩》的一幕,這位動作笨拙的老人叫德出。故事講述的,就是他在70歲的高齡,追尋芭蕾夢的故事。

作為tvn新鮮出爐的新劇,《如蝶翩翩》開播一週獲得了8.9的高分,位列同期韓劇最高。

Navillera

雖然熱度不及狗血大劇《頂樓》,燒腦勁作《窺探》,卻是最近一段時間值得安安靜靜細心品味的一部新劇,可謂一股清流啊!

《如蝶翩翩》關於一個國產劇近乎缺失的題材:老年人。

提到老年人,你會想到什麼?

弱勢群體、邊緣人群,或者,不被社會所需要的累贅?

英國社會學家曾提出,在社會普遍的年齡偏見下,「老年人不再被視為具有多樣性的群體,而被統一歸類為衰老、無用、思想和品行與時代脫軌的人群。」

生物學家康佛特也提出,基於年齡偏見的老年歧視由來已久:

「人不再是人,不再是同一種人,或者成了一類不同的下等人」——

相較於「我們」,老年人是被主流社會區別隔離開來的「他者」。

然而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這些帶有年齡偏見的標籤,也是年輕人將遭遇的未來。

如今,老齡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

韓國,作為亞洲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2020年底的統計資料中,超過65歲的老齡人口達到了16%,預計到2041年,比率將達到33.4%。

也就是說,每3個人中,就有一名老人。

這樣的背景下,韓國近幾年也湧現出一批聚焦老年群體的影視作品,包括《長壽商會》《季春奶奶》《老婦人》等電影,也有《我親愛的朋友們》《史上最美麗的離別》和《耀眼》等高分劇集。

豆瓣評分高達9.0的韓劇耀眼

豆瓣評分高達9.0的韓劇《耀眼》

它們不僅是切近現實,更試圖從不同維度切入老年人的日常,撕掉那些固有的標籤,還原出一個個真實、豐滿、有血有肉的人——

他們也有慾念、渴望,也經歷著困境、焦灼,更重要的是,也具備同樣不容小覷的巨大潛力。

《如蝶翩翩》就提供了這樣一個窗口,直面老年人生活的真相,以及他們真實的潛能。

老年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

老年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

是逗鳥、散步,保溫杯配枸杞茶;

還是進合唱隊、跳廣場舞,自摸清一色?

你以為的老年生活,是閒適,悠然,歲月靜好。

但真相可能是——平淡、迷茫、不知所措。

但真相可能是——平淡、迷茫、不知所措

經歷了青春期、叛逆期、中年危機,人到老年,可能還要面臨新一輪的自我危機。

故事中,德出這樣形容老年生活:

這一天過的,太漫長了。

退休的日子,安逸、清閒,卻也枯燥、無聊

退休的日子,安逸、清閒,卻也枯燥、無聊。

整天百無聊賴,無事可做。更灼心的,是巨大的落差:

人老了,便不被需要。

兒女有自己的生活,晚輩們一天天仍在奔碌。

唯有他們——

時間還在繼續,人生卻彷彿暫時停滯了。

時間還在繼續,人生卻彷彿暫時停滯了

德出唯一的消遣,是和三五老友的隔週小聚。然而聊天的內容,仍在抱怨生活無趣。

生活變得乏味,連感知也愈發遲鈍。

故事開篇是一場葬禮,老友們聚坐在一起喝酒,氣氛凝重,人們卻納悶,好友離世,為什麼哭不出來?

德出一針見血,人老了,就習慣離別了

德出一針見血,人老了,就習慣離別了。

德出一針見血,人老了,就習慣離別了

經歷歲月蹉跎,一切喜怒哀樂,聚散離合,乃至恐怖猙獰的疾病和死亡,都變得習以為常。

而面對有限的未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奔頭。

70歲大壽,孩子讓德出許下願望。

旁邊的妻子搶答:

第一,願孩子健康順利;第二,願自己不給孩子添負擔——

活到這把年紀,還能有什麼其他願望呢?

除了這兩個,其他的無非都是不切實際的奢望罷了。

長命百歲,是孩子的祝福,而在老友之間卻變成了玩笑般的「詛咒」:

這樣清閒卻枯燥的人生,如果要再延續上個二三十年,真不知道是該喜該愁呢?

都說知足常樂,可是德出心底,卻有種難以名狀的不甘,總在夜深人靜時輕輕齧噬著他——

「不知道在期待些什麼」,但期待的心情又不停地隱隱顫動著。

直到某一天,他終於懂了

直到某一天,他終於懂了。

偶然間,德出撞進一家舞蹈練習室。忙著趕路的他,突然走不動了。

舞室裡,旋轉、奔跑、輕輕一躍

舞室裡,旋轉、奔跑、輕輕一躍。

啪——

年輕的舞者飛了起來。

德出被舞者輕盈舒展的舞姿迷住了

德出被舞者輕盈舒展的舞姿迷住了。

他的生活,在這一瞬間,也神奇般地亮了起來。

他明白了自己的期待,是「在有生之年飛翔一次」。

以芭蕾舞者的身份,在《天鵝湖》的舞臺上。

芭蕾舞,優雅、靈動,是力與美的結合;

芭蕾舞,優雅、靈動,是力與美的結合;

再看看德出,臃腫、僵硬,完全是芭蕾舞的反義詞。

他跳芭蕾舞,簡直是痴人說夢

他跳芭蕾舞,簡直是痴人說夢。

但話說回來,所有偉大的夢想,不都是從不可能開始的嗎?

老年題材的作品中,往往會有有一位年輕的主角

老年題材的作品中,往往會有有一位年輕的主角。

年齡和觀念的差異足以碰撞出有趣的火花,而同時,年輕的主角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視角。

從陌生到熟悉,從偏見到尊重,漸次深入到老年人的世界。

年輕的舞者李採祿就為故事提供了這樣一個切口。

年輕的舞者李採祿就為故事提供了這樣一個切口

面對德出想學芭蕾舞的請求,他的第一反應,和大部分觀眾是一樣的:

「一把老骨頭怎麼跳?」

緊接著一個下馬威——

緊接著一個下馬威——

要學,可以,先墊腳站夠一分鐘。

成功了,再來談。

成功了,再來談

採祿暗喜:這下,就該知難而退了吧。

畢竟一把年紀了,怎麼可能是認真學舞呢?肯定是閒的發悶,玩票罷了。

採祿對德出的「刁難」,既有偏見的成分,再往下深究,也是出於對芭蕾的熱愛。

芭蕾是神聖的,他不允許其他人把舞蹈當作玩笑

芭蕾是神聖的,他不允許其他人把舞蹈當作玩笑。

因為芭蕾,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光。

採祿前23年的人生,拿了一套美強慘的劇本。

採祿前23年的人生,拿了一套美強慘的劇本

他揹負著不為人知的過往與罪孽,母親早逝,父親入獄,年紀輕輕就沒有了家。

而芭蕾的出現,為生活注入了一道光,讓他相信,自己也有資格擁有明亮的未來。

只是如今,這道光也變得晦暗起來。

他遇到學舞生涯中的第一個瓶頸,不是因為技巧,而是心病。

原來,父親刑滿釋放,為了不連累孩子,不辭而別遠走他鄉。

採祿又一次,失去了家人。

正經歷人生的低谷,德出的到來,更像是生活開的一個玩笑。

安排一個70歲的學生給他,是嫌他的生活還不夠亂嗎?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德出居然挑戰成功了!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德出居然挑戰成功了!

墊腳站看上去簡單,卻極其考驗平衡。

對缺乏鍛鍊,身子骨早就生鏽的德出來說,更是地獄難度。

短短一週練習時間,他付出的是年輕人許多倍的努力。

於是,也就有了文章開篇那一幕

於是,也就有了文章開篇那一幕:

最初,墊起腳時腿不自覺地顫抖,別說一分鐘了,10秒都費勁。

沒有別的辦法,一個字,練!

沒有別的辦法,一個字,練!

早起練、熬夜練;

吃飯練,睡覺也在練

吃飯練,睡覺也在練。

吃飯練,睡覺也在練

笨拙吃力的樣子有些好笑,但,這一刻的他,在發光。

可光會墊腳站有什麼用,這不是芭蕾最基本的動作嗎?

往後的練習,只會是更艱鉅的挑戰,更多的不可能。

上午拉個筋,下午全身痠痛到下不了床;

基礎的芭蕾手堅持了五秒鐘,就得喝水壓壓驚——

基礎的芭蕾手堅持了五秒鐘,就得喝水壓壓驚——

基礎的芭蕾手堅持了五秒鐘,就得喝水壓壓驚——

按照這進度,學成根本是要遙遙無期,更別說在舞臺上飛翔了。

可德出不在乎,這段旅程的結果並不重要。

因為——「失敗也沒關係,至少要試試」。

因為——「失敗也沒關係,至少要試試」

就是這一試,驚豔了採祿。

雖然最初半推半就極不情願,但願賭服輸的他還是收了德出這位徒弟。

這一老一少,一師一徒,在芭蕾的強大魔法下建立了一段真摯的友誼。

互相陪伴,彼此救贖,成為對方夢想的領路人與見證者。

回過頭來看,《如蝶翩翩》的故事還是非常簡單,甚至有些老套的。

可這種老派卻樸實的情感,在強調題材噱頭和大膽尺度的創作環境下,顯得稀缺而珍貴。

故事的野心並不大,創作者說,如果這部劇能讓每個看過的人,回憶起自己的夢想,就算成功了。

相信看過的人,可以從劇中感受到強大的共情

相信看過的人,可以從劇中感受到強大的共情。

它雖然講述的是老人與少年的友情,但更關心的是人人都擁有的夢想。

每個人都會做夢,但很少有夢,能夠真正實現。

夢想從無到有,最困難的,是邁出第一步的過程。

想象與行動之間,總潛伏著強大的阻力

想象與行動之間,總潛伏著強大的阻力。

很多時候,它來自外界的審視。

比如,德出遭遇到的年齡歧視。

而有時,歧視則來自性別、身份與階層

而有時,歧視則來自性別、身份與階層。

每個人都難逃世俗世界的規訓。

德出的三兒子,好好的醫生不當,放棄了一片大好的前途。

辭職、待業,從白領變無產,成了一家人心中的老大難。

哥哥嫌、母親勸,老三倒也堅持,死活不重操舊業。

這固執背後是他的夢想——「棄醫從藝」,用所有的積蓄拍一部紀錄片。

大兒媳,做了二十年的家庭主婦,突然宣佈要重返職場。

老公犯了難:不能踏踏實實在家做闊太太嗎?

老公犯了難:不能踏踏實實在家做闊太太嗎?

在這背後,藏著有一個典型的,被母職而抹消掉的自我。

一直為家庭和孩子付出的女性,放棄了整整二十年的夢想。

這段時光裡,人們似乎也漸漸遺忘了,她們也是心懷夢想的人。

更多時候,更可怕的阻力,不是外界的約束。

而是,源於自我的打壓與懷疑。

芭蕾,是德出從小的夢想。

可小時候遭到爸爸反對——「一個男孩子跳什麼舞?」

老了更不被理解——「年紀這麼大,早幹嗎去了?」

中間漫長的歲月,他忙於養家餬口,迫於生計,將夢想埋了起來。

久而久之,連他自己也懷疑,事到如今,再談夢想,是不是一切都太遲了?

轉機來自一位老友的鼓勵——

「腳還有力氣,神志還清醒」,一切就沒有那麼糟。

老友深知,未竟的夢想在真正力不從心的晚年,將變成何等強大的執念,悔恨與遺憾。

他曾經夢想著擁有一艘屬於自己的船,名字都起好了,叫前進號。

想駕駛著它穿越海浪,浸著海風,在鯨魚的陪伴下,駛向海的盡頭。

如今他病入膏肓,神志不清,連下床的力氣都沒有了,身邊也沒個陪伴的親人。

這個夢想,也怕是沒機會實現了。

彌留之際,老友留下最後一句話——

「前進號,前進!」

「前進號,前進!」

迴光返照一般,這一刻他疲憊的雙眼閃爍著光芒,蒼老的臉龐像孩子一樣摯誠。

彷彿他真的變成了威武的船長,駕駛著想象中的巨輪,乘風破浪。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被戳中了淚點。

或許是替老人惋惜而流淚,或許是因執著夢想的浪漫而感動。

也或許,是因為我們心底都擁有,或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未竟的夢想。在這一刻,在這一幕,被重新喚醒了。

蠢蠢欲動,提醒著我們,一切還不算遲。

蠢蠢欲動,提醒著我們,一切還不算遲

這位老人讓我想到《愛樂之城》。

這部同樣關於追夢的電影裡,艾瑪·斯通飾演的米婭,在試鏡時唱過的歌:

誰知道哪裡是我們的終點,

所以才需要有夢的人去發現。

那就儘管去造反,

扔起石頭激起波瀾,

繪畫,作詩,表演。

敬那些有夢想的傻子,

無論他們看起來多麼癲狂。

敬那些破碎的心。

敬那些我們搞砸的一切。

夢想,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打破那個安全、一成不變、小心翼翼、標籤化的自己。

這個過程看似笨拙、可笑、瘋狂、荒唐。

可唯有你自己知道,邁出那一步,如同破繭——

人生會因此擁有更多可能。

人生會因此擁有更多可能

從「每一天都無比漫長」,到如今「每個瞬間,都很可貴」,德出的人生因芭蕾而改變。

從虛度生命,到熱愛人生。

每一秒,都努力地活著。

像蝴蝶一樣,輕盈、自在地,活著。

相關文章

日本狗仔鏡頭下,明星們的露齒笑容

日本狗仔鏡頭下,明星們的露齒笑容

8月1日是日本的「牙齒如生命節」,之所以是這天,是暗合了日語中「牙(首音同8)如生命(首音同1)」的發音,為了讓人們重新意識到健康且美麗牙齒...

太虐了!這是韓劇 B E 天花板吧!

太虐了!這是韓劇 B E 天花板吧!

虐悲!看完後一個星期都沒緩過來,不過超級好看,演技劇情都很棒,整部劇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含義,結局昇華。 該劇講述的是從一個平凡不起眼的小宮女德...

《披荊斬棘》真人秀:那群男人回來了

《披荊斬棘》真人秀:那群男人回來了

最近忽然又流行一新詞:鬆弛感。 順便衍生出來一個新話題:#鬆弛感可以後天培養嗎# 網友七嘴八舌。Sir覺得,也許能,但一定不容易。 你看他們...

坂本龍一,即使病魔纏身也繼續演奏

坂本龍一,即使病魔纏身也繼續演奏

▲坂本龍一 音樂家坂本龍一(70歲)於11日舉行了無觀眾鋼琴獨奏音樂會。這是時隔2年的個人演奏會。考慮到他正在進行癌症治療,便以事前錄製的形...

「富士電視台神話」依然存在!!!

「富士電視台神話」依然存在!!!

「富士電視台神話」依然存在。朝日電視臺於2日清晨現場直播了卡達世界盃小組賽日本隊與西班牙隊的比賽(凌晨3點40分開始播放,4點開場),上演了...

吳彥姝,這才是中國娛樂圈第一大女主

吳彥姝,這才是中國娛樂圈第一大女主

前些天,一位女演員突然登上熱搜。 在剛剛落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84歲的吳彥姝憑藉新片《媽媽!》,獲得了天壇獎最佳女主角。 一時間,娛樂圈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