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一部片子在全球首映。剛上線,就拿下了9.7分的炸裂口碑。一看演職員表,全片僅靠4人撐起。什麼人這麼猛?4個名副其實的——海王。
極度深海
The Deep Med

這部4K高畫質紀錄片,對一般人來說是場深海視覺盛宴。
但對深海恐懼症患者來說。
估計就這組圖已經足夠高能了:


再來聽一組令人窒息的資料:
4名潛水員,5平米的生活空間。
20個潛水點,28天無間斷下潛至深海域100米處探險。

《極度深海》,是「腔棘魚探險項目」的第五次考察。
正所謂:
陸地有貝爾,海底有勞倫。
腔棘魚探險隊的隊長勞倫,法國海洋生物學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水下攝影師,先後拿下世界各大水下攝影獎。
開頭也說了,這4名海王來頭可不小。
其餘成員帝博、亞尼克、安東尼都是優秀的潛水攝影師,他們曾在18年創造「與700只鯊魚共處24小時」神奇記錄。
當初為了拍攝黑尾真鯊的捕食大戰,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僅靠一套潛水設備,帶上機器就往鯊魚群裡衝。
是群狠人。

這一次,他們玩得更大了。
不是跟鯊魚較勁,而是跟自己較勁。
挑戰人體極限。
為了身體不受到巨大的壓力衝擊,確保生命安全,他們只能呆在與海底氣壓相同的高壓艙中。
完成當天潛水任務後,需要回到封閉的高壓艙中。
就這麼5平米的高壓艙,要待28天。

每一次出艙,入水,都是對身體系統的一種衝擊。
而這衝擊,他們每天都要經歷2次,持續28天。

在高壓艙中,連呼吸的氣體都得混合,氧氣僅佔3%,其餘的97%是氦氣。
混合氣體的比例要這麼嚴格嗎?
只有精準的氣體混合物,才可以有效避免麻醉昏迷以及癲癇性抽搐的發生。
高濃度的氦氣改變了他們的聲色,一秒切換成「小黃人」。
指揮室的工作人員被他們逗笑了。
倒是給這趟探險緩解了不少緊張的氣氛。

為了聽清潛水員的聲音,需要重新調整他們的音色,確保正常溝通。
其次,是挑戰時間極限。
這片海域勞倫以前去過,但最多也只待過30分鐘。
而這次要挑戰下潛3個小時,無論是身體、還是未知的突發情況都是巨大的挑戰。

勞倫為這個項目,帶領團隊籌備了18年,探險之行終於可以提上日程了。
我等了我孩子9個月,但這個項目我等了18年。

但就在他即將開啟深海探險項目時,他的孩子剛出生,事情就這麼趕一塊了,順利的話他28天后就回來。
不順利的話……深海有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因素,一切都不敢想象。
最難的是,面對未知的致命危險。
潛水員們長時間在氦氣的混合氣體中呼吸,身體充滿氦氣,如果此時快速上浮,接觸到地表空氣,隨時有致命可能。
越深的海域能見度越低,又是長達3小時的潛水,隨時面臨走失的危險。
這不是單靠潛水經驗就能解決的。
他們只能用救生索,套住潛水鐘,完成任務後順著救生索游回去,同時也不排除繩索會遭到海底生物咬斷的情況。

未知的危險因素這麼多,是什麼讓他們咬牙堅持的?
越過死亡的考驗,等著他們的,就是生命的璀璨——
就如他們說的「在水下看到另一個地球」。
有像「含羞草」的蠕蟲,猶如花瓣般含苞待放:

在「白色森林」中偶遇紅粉豔麗的海鱸打哈欠:

或是不經意間感受魚熱情的一吻:

更有極難遇見的驚喜,大型地中海槍烏賊。
我只在十年前見過它們一次,那次只是驚鴻一瞥

就連潛水經驗豐富的勞倫,都僅僅見過一次。
這次不但能近距離接觸,還十分幸運地目睹它們繁殖的過程。
只見它們觸手交織纏綿,腕足深入,幾秒後雌性烏賊便游回洞穴,將受精卵掛在洞頂。
就這樣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孕育過程。

地中海槍烏賊一生只有一次創造新生命的機會,並且是在生命即將結束之時。
但新生命的降臨,也預示著它們的消亡。
如果你覺得他們這一趟只是為了拍攝罕見的海洋生物,未免太小瞧他們了。
9.7的高分,不是那麼好拿的。
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展現的海底世界不但充滿新奇,還飽含哲學。
不同的生物在這裡都扮演起「哲學家」的身份。
比如這片「白森林」,宛如冬天的霧凇,銀裝素裹,真實的名字卻是黑珊瑚。

美麗尤物時常伴著危險這個定律總是不變的,越美的地方越深藏陷阱。
連號稱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水母「海黃蜂」也迷惑在這片白色森林下,被密集的珊瑚蟲包圍住,可以說是棋逢對手了。

這片珊瑚骨骼是黑色的,白色的部分實則是珊瑚蟲。
人們以它死後的形態為它命名,生前華麗的樣貌稍瞬即逝。
黑色珊瑚形成了白色森林。
黑即是白,事物都有著其黑、白兩面,世間萬物不正是如此嗎?
只是這海洋生物以更加直觀的方式,詮釋著這一不變定律。
但自然界是平衡的,有建設者就會有破壞者。
比如珊瑚藻礁。
它只生長於這片地中海域,礁石的基底源於紫羅蘭石藻類,並透過海生蠕蟲、珊瑚蟲、軟體動物……不斷疊加。

這一大批「生物工人」在彼此的身體上不斷建造,形成這一大片壯觀的珊瑚藻礁。
比如鑽入岩石的貝殼類,分泌酸性物質溶解石灰岩的海綿,這一類便是珊瑚藻礁的破壞者。
也正因為有了它們的破壞,珊瑚礁的體積不會一味地的壯大。
這崎嶇的表面還迎來了第三類生物——海洋棲息者。

這裡對它們而言既是棲息地又是避難所,可以逃避凶猛生物的追殺。
有建設者跟破壞者,又有相生相剋的生物種類,才得以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在這片海洋底下,不同的生物之間以它們獨有的生存方式保持著生態鏈的平衡,這不是人類可以強加干預的。
但人類,總是喜歡挑戰「無極限」。
於是這片深海中,美麗的景象背後卻承載了寒心的事實。
來看兩張「驚豔」的照片:


這是潛水員在深海區拍攝的照片。
他們下潛到最深的海域,145米,只有1%的陽光可以穿過黑暗。
挑戰極限環境,只是為了拍攝這區別於普通海域的景象嗎?
不,他們這一趟的重點不單單是探索未知的海底,還有檢查海洋排汙管道。
照片中這鮮豔的色彩,實則是人類排放的各種化學物質殘留。
由於不可降解,便堆積成眼前所謂的「美景」。
深海之地,本應是無人觸及、僅獨屬於深海物種的棲息地。
人類未到達,但人類的「科技」宛如無形的魔爪霸佔了這片領域,一旦波及便一發不可收拾,化學物質的排放已經不斷籠罩著這片海域。
排汙管附近,堆滿了沉積物,導致這片海床一片荒蕪,能見度也非常低。
以為是不毛之地,但沒想到仍有棲息者。
它們的存在,是地球最後的希望。
它們的出現,似乎在說「目前還算過得去」
這就是為什麼 我想為它們拍照

它們代表了原始海洋的生命,脆弱渺小又堅強。
目前還算過得去,以後呢?
勞倫冒著生命危險,到深海下拍攝這些在惡劣環境下頑強掙扎的小生命。
就是為了提醒全人類:
環保刻不容緩,趁海洋汙染還未完全吞噬著這一切,救救它們吧。
這也是在環環相扣的食物鏈中,拯救我們人類自己。
或早或晚,我們必須停止使用不可生物降解的產品

這顆藍色星球,被70%的汪洋覆蓋著,這28天的深海探索,只是這浩瀚海洋中的冰山一角。
但這僅僅的一角,卻折射出人類給深海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舊傷未愈再添新傷。
待到何時,人類才可以修復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不希望未來的某一天,看似蔚藍的大海底下,卻已是千瘡百孔。
腔棘魚探險隊回到陸地,又多次被這片海洋召喚回去。
邁向大海的腳步從未停下,只願下次迴歸深海時,足以看見治癒的傷口。

編輯:卡西莫多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