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能感覺得到,今年全球的電影市場,藝術片產出要高於商業片,而且質量都還不錯。
進入歐美的頒獎季,媒體紛紛給出了「年度N佳影片」名單,簡直是現成的「年度觀影指南」:
《小媽媽》《貝爾法斯特》《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駕駛我的車》《甘草比薩》《犬之力》《健聽女孩》…

海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駕駛我的車》《甘草比薩》
這其中,有一部現實題材的影片,雖沒有跌宕的劇情,沒有離經叛道的立意,但卻是各大電影節上,討論度最高的影片之一。
這部比利時電影,烏鴉要特別推薦給你:《童一個世界》

開學日這天,7歲的小女孩諾拉,遲遲不肯跟哥哥分開,她低頭啜泣著…
儘管,諾拉和哥哥讀的是同一所學校,兩個班級相隔並不遠。


課間活動時,諾拉去找哥哥,想讓他陪自己一起玩。
但哥哥不同意,堅持讓諾拉跟同班同學玩…

諾拉不明白,哥哥這麼做,實際上是在保護她。
因為,剛剛開學不久,哥哥就被幾個年長的學生盯上了…
莫名其妙的,這些孩子就開始欺負諾拉的哥哥。
還威脅他,如果敢告狀,就讓他吃不了兜著走…


對這些孩子來說,諾拉和哥哥,是「領地侵入者」,必須「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老老實實接受「教訓」。
哥哥一味的隱忍,使他們變本加厲,遠遠超出了小打小鬧的範疇。
比如,課間時把他圍堵在樓梯上,對他拳打腳踢…

比如,強行拖他進廁所,把他的頭狠狠按進馬桶…

比如,午餐時當眾嘲笑他尿褲子,身上一股臭味兒…
身為妹妹的諾拉,也受到了同學異樣的眼光。


她哥哥在一片流言聲中,遭來了更多校園霸凌…
她爸爸因為全職帶娃,被汙衊是遊手好閒的人…
當爸爸問及臉上的紅淤,他總說是踢足球磕碰到了,並無大礙。


哥哥的遭遇,諾拉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
諾拉找老師求助,但老師總是反應滯後,一句「等一下」,便一帶而過。

不過,意識到事情嚴重性的諾拉,還是把真相告訴了爸爸。
但,年幼的諾拉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善意之舉,竟然會衍生出一大堆問題…


這部今年上映的《童一個世界》,以小女孩諾拉的視角,還原了一場校園霸凌的全過程,豆瓣評分7.8,IMDb評分7.3,在今年的藝術片堆裡,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獎項方面,《童一個世界》在戛納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等多個電影節上,已斬獲12項大獎…

來自比利時的女性新銳導演「勞拉·萬德爾」,初次執導長片便一鳴驚人,手持低機位配以青灰色調,營造出濃重的壓抑感,讓觀眾窒息連連。
為了拍好這個題材,導演勞拉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光是劇本,就前後花了足足5年時間細心打磨。

導演:勞拉·萬德爾
一直以來,探討「校園暴力」這個社會議題的影片,討論度都居高不下。
比如,拿下戛納金棕櫚獎,現實意義巨大的《大象》。
比如,以校園霸凌作為情緒切口的美國電影《超脫》。

海報:《大象》《超脫》
比如,2017年上映,令無數人唏噓的韓國電影《蚯蚓》。
比如,130多萬豆瓣網友打出8.2分的《少年的你》…
這些影片,用一個個令人憤懣的故事,討論了語言冷暴力,或肢體熱暴力,對校園生活的侵蝕。

海報:《蚯蚓》《少年的你》
但,跟過往的同題材影片相比,《童一個世界》不管在拍攝手法上,還是敘事視角上,都顯得很特別。
影片從頭到尾,機位一直保持與諾拉同高度,加上淺焦的使用,摒棄掉干擾敘事的所有資訊,完全把故事聚焦在孩子身上,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場校園霸凌中,幾個孩子的內心轉變上。


哥哥在得知諾拉揭發實情後,對諾拉的態度180°大轉彎。
一方面,他擔心事情鬧大後,會遭受更多暴力對待。
另一方面,諾拉出爾反爾,把霸凌一事告訴了爸爸,這讓他感受到了某種信任危機,儘管是自己的親妹妹…
於是,在兄妹二人身上,上演了令人揪心的轉變。


總是被欺凌、被孤立、被嘲笑的哥哥,漸漸從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
這個曾被人抬著扔進垃圾桶,卻連話都不敢講的孩子,竟然夥同霸凌過他的人,欺負更弱勢的孩子。
儘管這個孩子,是在他被排擠的時候,少數願意陪他玩的人…


校園霸凌就像流行感冒一樣,在孩子間滋長擴散,當一個受害者淪為施暴者,無疑是件可怕的事。
惡的循環,亦是校園霸凌問題中,最難消解之處。

向來聽話,待人友善的諾拉,在重重困擾中,也變得憤怒暴躁,變得尖銳反叛。

流言聽多了,在諾拉心裡變成了事實,她把自己遭受的孤立,全部歸咎於哥哥,認為是哥哥給自己帶來了壞運氣…
連她也覺得,那些霸凌事件,是哥哥應得的懲罰。
諾拉不再擁抱安慰哥哥,不再在哥哥被欺負時及時向老師求助,她對一切都裝作看不見。


「我討厭你,每個人都討厭你…都是因為你,我才這麼孤單…我真希望你死了…」
諾拉找到哥哥表達心中的埋怨,字裡行間透露著極度的厭惡。
可就在幾天前,這對兄妹的相處,還是那麼的和諧…


拉扯中,諾拉咬了哥哥,而哥哥甩了妹妹一記耳光。
那個瞬間,是親兄妹的決裂,也是所有情緒的出口。

當目睹哥哥再次施暴時,諾拉沒有轉身走開,而是衝上前去,緊緊抱住了哥哥…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兄妹二人的關係修復如初了嗎?可怕的校園霸凌停止了嗎?老師對發生在眼皮子底下的暴力有更重視嗎?
我們不得而知。
但不得不說,選擇用一個意味深長的擁抱結束全片,是導演的高超之處。
影片沒有站在制高點,審判任何一個孩子,而是像娓娓道來的紀錄片,還原事件,引發思考,激起討論…無形中提升了觀眾的代入感和參與度。


在烏鴉看來,發生在兄妹二人身上的性情轉變,給現實生活提供了一個剖析校園霸凌的新角度。
即校園霸凌需要關注的,不單單是被霸凌者和施暴者,誰對誰錯,誰值得同情誰應該被唾罵。
事件背後,那些成長隱痛下的心理傷疤,更需要被關注。
身疾尚有醫法,心病無藥可救。
尤其是對於心智未熟的孩子來說,內心世界秩序的混亂,能輕易改變他們的成長軌跡,甚至是未來命運。

前不久,因不堪精神重負,攝影師鹿道森,選擇與世界告別。
那封令全網破防的訣別信裡,鹿道森寫道:
我正常穿著,我行為舉止也沒有去模仿女生,只是因為小的時候看起來像女孩子,我在學校裡就要被霸凌,語言暴力。被排擠,被欺負,讓下跪,被威脅,攔著路不讓你走,一群人欺負你…

小時候,因為性格安靜,鹿道森就被同學罵娘炮,不斷欺凌他。
也許就是在那時,一個還沒來得及起飛的靈魂,就在施暴者那莫名其妙的憤怒裡,千瘡百孔了。
鹿道森有句話,我印象尤為深刻。
他說:當人們已經麻木到,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時候,這個世界或許已經無藥可救了,請停止校園霸凌吧!

是啊,再冷漠下去,再無視下去,再縱容下去…
下個在黑暗裡哭泣的,或許就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