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Sir有些失眠。
打開了網路,刷著刷著,更睡不著了。一則訃告扎進了眼睛裡。我們曾經最忠誠的獵場看護員, 霍格沃茨的老朋友,魯霸·海格的飾演者——
羅比·寇特蘭
在當地時間14日晚,在蘇格蘭福爾柯克鎮附近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72歲。

在他去世後,參與《哈利·波特》的主創演員 、編劇、工作人員等,都紛紛發文悼念這大個子。
J.K.羅琳發文說,「我再也不會認識像羅彼這樣的人了。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天才。」

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與羅彼的故事。
這是她遇到過最有趣的叔叔,他用自己巨大的表演天賦,和才華,填補了任何的空白。
在短文的最後一句,艾瑪寫了最催淚的一句話:
「沒有比海格更好的人了,你讓成為赫敏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扮演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在社媒裡,也回憶著他與羅彼的一起在片場的故事:
「我們在海格的小屋躲避暴雨,好幾個小時都靠考特拉尼講故事、說笑話來保持士氣」。
在美國環球影城的霍格沃茨城堡前。
巫師們還舉起自己的魔杖悼念我們心目中的「海格」。
其中,還不乏有人舉起海格專屬的粉色小傘。


悲傷如潮水慢慢湧上。
讓Sir再一次回到了沉迷於魔法世界的暑假裡,在那個還擁有著一切幻想、美好、勇氣和真誠的世界,有一位少年曾經對此深信不疑。
但,在這20年裡。
這個魔法世界,已經慢慢從彩色變成了灰色。
霍格沃茨的校長,鄧布利多(第一、二部)扮演者理查德·哈里斯離開了;

那位永遠心存柔情的斯內普教授,扮演者艾倫·裡克曼離開了;

等等,等等……
不忍心再數。
時光啊,你能不能再慢點走。
01
羅彼·考特拉尼,1950年出生於蘇格蘭,畢業於格拉斯哥藝術學校,主修美術與電影學。
早年主演了許多部007作品,比如,《007之黃金眼》(1995)、《007之黑日危機》(1999)。

在他的作品裡,從電影、到舞台劇再到劇集,各種形式都涉獵了一遍。
合作的對象,有「憨豆」羅溫·艾金森。

△ 《黑爵士之聖誕頌歌》
有,凱瑟琳·澤塔瓊斯。

△ 《十二羅漢》
但,最讓人影響深刻的角色,還得是他——
看《哈利·波特》長大的孩子不可能不喜歡海格。

他不單單是哈利·波特進入霍格沃茨學校的領路人。
也是諸多被拉入魔法世界的孩子們的導遊。

他忠誠、可靠。
連鄧布利多也曾說過,我可以將我的性命託付給海格。

海格心底善良,操心著所有進入森林裡的小動物們。



他幾乎是像太陽一樣,無微不至的關(pian)心著哈利。
就連哈利的生日,這個粗壯的巨人居然還如此細心地烤了蛋糕。

隱藏在海格蓬鬆的長髮、捲曲的鬍子裡的羅彼·考特拉尼。
只露一雙善意的眼睛,就將這個高大的巨人,演活了。
而且,羅彼還是唯一一位由JK羅琳「欽定」的演員。
《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的早期,羅琳幾乎不干涉劇組的任何決定。
只有一次,羅琳破例給劇組安利了自己心中的海格人選——羅彼·考特拉尼。
羅彼·考特拉尼不僅是《魔法石》確定的第一個演員,他也伴隨哈利走到了這場銀幕之旅的終點。

為何我們會對海格有如此深刻的感情。
可以說,他是孩子們進入《哈利·波特》這個故事裡,第一位擁有著真善美之心的一位角色。
他幫助哈利整治一直欺負他的麻瓜姨媽一家,還給哈利的表哥裝上了一條豬尾巴。
他無條件的愛護哈利、赫敏、羅恩,一視同仁地看著不同魔法血統的孩子在霍格沃茨裡學習、成長。
他甚至沒有任何的惡意。
在這個複雜的魔法世界裡。
海格彷彿是一塊透明的水晶,你可以輕易地看透他。
並且,從他身上還能折射、放大陽光的顏色,變出彩虹。

他是我們第一位朋友。
也是一直陪伴到最後的朋友。

02
海格為什麼會深入人心?
這個問題關係到整個《哈利·波特》IP。
J·K·羅琳創造的這個魔法世界之所以風靡全球,就在於它是上下限都很高的小說。
你可以說它只是一個孩童的睡前讀物,講述了一個小男孩逐漸成長打敗壞人的童話故事。
但若轉換成人視角——
政治,文化,人性的隱喻,無所不在。
比如格林德沃希望的「巫師與麻瓜之戰」以及佛地魔推崇的「極端的巫師純血統主義」都是對於現實世界種族主義的影射。
而置身於麻瓜世界的巫師哈利,更契合了受壓迫和歧視的少數群體覺醒的時代風潮。
這些在小說改編的後幾部電影裡展現的尤其明顯。
因此,如果把《哈利·波特》當作少兒讀物,讀者們代入到哈利這樣一個從小受到歧視,欺負的怪孩子身上。
就會發現海格的出現,是一道光。
一道改變他過去悲慘人生的救贖的光。
下面這一幕,幾乎可以代表著每一個覺得生活不如意的孩子對未知世界最真切的想象。
哈利孤單地過十一歲生日的夜晚,海格撬開了房門,當著德思禮一家的面,為他過生日。
「不管怎麼說―― 哈利,」巨人轉過身來,背對著弗農夫婦,「祝你生日非常愉快。我這裡有一件東西要送給你―― 有的地方我可能壓壞了,不過味道還是一樣。」
……
「說真的,我還沒向你作自我介紹呢。魯伯海格,霍格沃茨的鑰匙保管員和狩獵場看守。」
接著,他狠狠地羞辱了一直欺凌哈利的德思禮一家,折彎了費農姨父的槍,在表哥達力的屁股上變出了一條豬尾巴。
之後,他熱情洋溢地給哈利講述了他的父母,說他們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優秀的巫師;講述了哈利·波特的名字在巫師界聲名遠揚的原因,講述了一個充滿著想象力與美好生活的魔法世界……
以及,向哈利解釋,過去成長的經歷,是個未曾預料的悲劇和誤會。
總結就是,忘掉過去的煩惱吧,我(海格)將帶你回到那個你本來屬於的魔法世界裡。
面對這些,別忘了哈利的第一反應——
海格用熱切而崇敬的目光注視著哈利,但哈利並沒有感覺到高興和自豪,相反,他認為這肯定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一個巫師?他?他怎麼可能是一個巫師?他一直在達力的毆打和佩妮姨媽、弗農姨父的凌辱下偷生;如果他真是一名巫師,那麼當他們要把他鎖進碗櫃的時候,他們為什麼沒有變成疙疙瘩瘩的癩蛤蟆呢?如果他曾經打敗過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師,那麼達力為什麼能像踢足球那樣把他踢得到處亂跑呢?「海格,」他輕聲說,「我想您一定搞錯了,我想,我不可能是一個巫師。」
他明明知道天已經亮了,可還是把眼睛閉得緊緊的。「這是一個夢,」他確定無疑地對自己說,「我夢見一個叫海格的巨人,他來對我說,要我進一所魔法學校。等我一睜眼,我準在家裡,在碗櫃裡。」
海格不僅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
隨後他帶著哈利去往了對角巷,給他展現魔法世界的一隅,向他介紹魔法世界的生活常識,幫初出茅廬的他和各種人打交道。
甚至還送了他生日禮物——
一隻漂亮的海德薇。
……
Sir相信不止一個孩子曾在年幼時期幻想過,能收到魔法學校的來信,會有一個海格這樣的信使,帶領他們走進一個充滿奇幻想象力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他們不須自卑,因為早已聲名遠揚,他們會很快樂,因為每天都有嶄新的玩意,吃不完的零食,用不完的零花,和一群好朋友小夥伴體驗最刺激的冒險,享受最非凡的人生……
而海格的名字,他偉岸的身軀,就是打開這一切的鑰匙。
他背後,是孩子們對整個魔法世界的想象。
海格還不止於此。
熟悉書和電影的人會記起,海格的小木屋,一直是主角三人組的避風港。

不論是繁重的課程之間,還是刺激的冒險之餘,去小木屋和海格坐一坐,聊一聊,看海格聊聊他養的神奇的動植物,都是三人組在學校裡最愜意的時光。
為什麼,因為海格在整個《哈利·波特》故事裡,是哈利最早的朋友(比羅恩和赫敏還早),也是哈利了解成年巫師世界的窗口、橋樑。
舉個例子。
第三部裡哈利落難時去的破釜酒吧,就是海格第一次帶他去並介紹的。


別小看「朋友」這個詞。
對於孩子來說,讓他們在非同齡人裡找到一個朋友的難度並不比聽父母的話容易。
作為一個少兒讀物,《哈利·波特》裡很多成年人看待主角團的態度,要不是禮貌尊重地把他們當成年人對待,要不就是熱情到親切像長輩對待孩子一樣。
前者比如霍格沃茨的老師們,後者則是如韋斯萊夫人。
海格是少有的,能把主角三人組當成朋友的非同齡人。
因為按照年紀來說,他實際上和湯姆·裡德爾是同屆,在第一次接哈利去霍格沃茨的時候,已經是63歲高齡。
但他身上卻有著能打動三人組的童心與真誠。
他會邀請哈利去他家裡作客,喝茶。
送給哈利的禮物,是一本關於他父母的相簿集。
他會跟哈利聊最近的開心事煩心事,為他解惑,開導,也不在意袒露自己的糗事,他們甚至能在一起犯錯,吐槽。
聽海格管費爾奇叫「那個老飯桶」,哈利和羅恩很高興。「至於那隻貓,那個叫洛麗絲夫人的,有朝一日我真想把她介紹給我的牙牙。
最關鍵的是,從海格對待魔法世界神奇生物們的熱忱上,很明顯能夠感受到海格的善良。
去接哈利的時候,大衣口袋裡藏著睡鼠,給主角團們分享他偷偷養的龍,在巴克比克要被殺死的時候,悲傷至極。

甚至他自己,當初被折斷魔杖的原因,也是因為偷養蜘蛛。
而他的巨人血統,某種意義上讓他即使在巫師世界,也是異類。
這也解釋了他看到哈利的處境,能心生憐意的原因。
不只是因為他是哈利父母的朋友。
更因為他知道一個人在沒有愛的環境裡,生活的艱難。
從他送走嬰兒哈利時的哭哭啼啼。
從他對哈利缺少魔法世界經驗的擔憂。
海格臉上的怒氣消了,他突然顯得焦慮不安。
「我從來沒有料到會是這樣。」他用低沉而焦慮的聲調說。「鄧布利多對我說過找你可能會遇到麻煩,因為有許多事你不知道。哦,哈利,我不知道由我來告訴你是不是合適――不過總得有人告訴你――你不能一無所知就去霍格沃茨上學呀。」
他鄙夷地朝德思禮夫婦掃了一眼。「好,我來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訴你―― 不過,我不能告訴你事情的全部,因為很多事情還是一個謎……」
由此衍生的,對哈利生活與成長的關心。
讓他除了是新世界引路人之外。
甚至在一段時間裡,擔任了哈利在魔法世界的監護人的角色。
想象一下,對於無數少年讀者來說。
海格除了是那道光,更是一個陪伴我們長大的朋友,他有著成年人的能力,卻有著不輸自己的童心,會犯錯會吃癟,但也能和孩子們共同歡笑成長。
有點像什麼呢?
一個始終關心你,愛護你,卻尊重你,不會約束你的長輩。
他沒有攻擊性,沒有冒犯性,保護弱小,熱愛動物、植物,勇敢,善良……
在小天狼星出現之前,是海格,給年少的哈利,在霍格沃茨,提供了類似家人的溫暖。
再重新看《哈利·波特》這本「少兒讀物」。
為什麼海格能深入人心?
因為海格,每個人都期待的家人的模樣。
03
所以對海格的懷念,都來自於孩童的視角麼?
並不是。
如果把海格放在整個魔法世界來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身上有著作者J·K·羅琳對於人性善意最大的投射。
怎麼說?
還記得海格在書裡最開始,鄧布利多和麥格教授交談時,提到了一句極高的讚譽:
「海格會把他帶到這裡來。」
「把這麼重要的事情託付給海格去辦――您覺得明智嗎?」
「我可以把我的身家性命託付給他。」鄧布利多說。

而細數幾件海格為鄧布利多做的事——
從高錐克山谷帶回還是嬰兒的哈利。
幫鄧布利多去古靈閣取回魔法石。
受鄧布利多委託去尋找巨人的幫助(被揍得鼻青臉腫)。

擔任主角團的安保,參與鳳凰社反抗魔法部,食死徒……
甚至連鄧布利多的遺體,也是海格負責收殮安葬。
就會發現,參與這些大事的海格,在鄧布利多眼裡,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善良勇敢且誠實可靠的人。
甚至,他的這些品質,能耀眼到輕易被壞人利用。
第一部裡奇洛教授就用龍蛋從他那裡騙取了三頭狗的馴服方法……
就像《哈利·波特》這本書,隨著讀者長大,越來越能看出不同的門道一樣。
會覺得鄧布利多心思深沉,會認為佛地魔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作者在後期也試圖展現人性的糾葛和複雜,比如斯內普,比如馬爾福,甚至連鄧布利多有時候也變得面目不清。
當年齡增長,看待問題的角度變多,對問題的思考逐漸複雜。
大部分讀者對《哈利·波特》裡的角色都會經歷一個重新理解的過程。
會把童年時相信的正義戰勝邪惡,好人戰勝壞人的故事,逐漸複雜化,庸俗化,乃至推翻解構。
甚至延伸解讀,在場外製造驚天的噱頭與爭議。
但。
海格不會。
他從出場設定,到結尾的故事完結,一直都沒有變化。
他身上有著每個人少年時期,都願意依靠和相信的那個人的影子,他告訴我們要勇敢要善良要自信……矢志不渝。
在一個逐漸成人化的故事裡,他依舊踐行著少兒讀物一般的做法。
傳遞那些愛與善良的東西。
甚至往細裡研究,為什麼他能對哈利如此好?
因為他是哈利父母的朋友。
哈利的父母,沒有因為海格是一個獵場守護人、混血巨人就看不上他,海格在哈利父母那裡獲得了愛與尊重。
也因此,才能對哈利傳遞這種價值。
你可以看到,海格在哈利與父母之間,甚至於在原著與讀者之間。
也是一個傳遞火炬的作用。
回到文章的開頭。
我們對於海格的回憶到底是什麼?
是童年對魔法的幻想。
是對家人的具象。
更是一種沉浸、穿越、再告別這異世界之後,被攜帶進入現實生活的勇氣。
正如他曾作出過的預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