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太空(Return to Space) 電影影評:全球第一富豪,又貢獻了部震撼世界的大片

太空旅行、星際運輸、火星移民…..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詞聽起來是不是仍然如同「天方夜譚」。

但如果說有這樣的一家民營公司,以此為經營項目,潛心20餘年研發,如今可能真的離這樣的夢想只有一步之遙,你相信嗎?

讓我們走進奈飛最新的紀錄片 《回到太空》,去看看這遙不可及的夢想,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的照進現實的。

重返太空

Return to Space

導演: 金國威 / 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
主演: 伊隆·馬斯克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22-04-07(美國)
片長: 128分鐘
馬斯克,這個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

就在前段時間,福布斯發佈《2022全球億萬富豪榜》,埃隆·馬斯克以2190億美元財富位列第1名

1995年至2002年,馬斯克與合夥人先後創辦了三家公司,分別是線上內容出版軟體「Zip2」、電子支付「X.com」和「PayPal」

2004年,加入我們非常熟悉的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並擔任董事長與產品設計師,隨後成為執行長。

2016年,聯合創辦了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該公司專注於開發腦機接口。

……

......

而在其中最矚目的當屬2002年成立的Space X,這家公司也估值超過了1000億美元,是僅次於字節跳動和螞蟻集團的全球第三大獨角獸企業

而它的目標就是降低太空運輸的成本,並進行火星殖民

是的,你沒聽錯!

是的,你沒聽錯!

「地球上那小小的人類意識的火苗,它出現的時間不長,也很容易就消失不見。一顆彗星,極端氣候,誰知道呢,第三次世界大戰?都可以毀掉它。顯然,我們需要通過成為多行星的物種,將生命延伸到地球之外,保護這點意識之光。」

這便是埃隆·馬斯克對太空的執念,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太空夢並不來自於對太空的情懷,或是對技術的迷戀,他對於人類文明繁衍的危機感

伴隨著埃隆·馬斯克這句關乎人類未來發展的前瞻,倉庫大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當之無愧的主角——獵鷹運載火箭

眾所周知,航天項目的科研堪稱吞金巨獸,有能力有資金發展的國家寥寥無幾,能夠獨立研發火箭已經是十分了不起了。

但是火箭發射可是一個一次性買賣,送上去可以,想要完整的收回來就很困難了,想要收回來,還收拾收拾下次接著用,幹可循環買賣,那可就是難上加難!

目前應用最廣的是降落傘回收,但主要是對發生目標的回收,比如說咱們的神舟飛船返回艙再回到地球時就是開傘降落的,至於送他上天的火箭助推器則是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沒了,下次發射還得重新造。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簡直就是為馬斯克量身定製的。

21年前,2001年馬斯克已經是一個創業兩次,完成「一個小目標」,並且財富自由的高質量人類了,換做常人,或許就此「金盆洗手」,提早退休,頤養天年,可他是為人類文明繁衍而操勞的馬斯克啊!

他做了一個驚人而又偉大的決定,把自己手裡這1.6億美元全部花掉!

造火箭!

SpaceX就此誕生。

SpaceX就此誕生

馬斯克也深知宇宙運輸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為此他開始著手研究火箭的回收計劃。

火箭不同部分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其中絕大部分的成本都來於發動機,如果可以實現發動機的循環使用,那成本絕對可以大大降低。

其實火箭回收這個思路並不新鮮,幾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他的發展仍然沒有取得較大的進步,為什麼呢?

其實讓火箭回收大概有兩種思路,一種就是學飛機橫著降落,第二種就是像火箭起飛一樣,豎著在降回來。

第一種橫著降這種思路其實就是太空梭,但最終證明這個思路並不便宜,成本甚至比一次性的還要高。

以美國舉例,美國的太空梭計劃整體耗資超過了2000億美元,平均每趟旅程的運費高達16億美元

第二種豎著降落的思路,學名叫液體垂直回收火箭技術路徑。它的風險極高,但回報又偏低,普遍被業界不看好,那他究竟有多困難呢?

這就需要火箭上天后,尾部完成助推使命開始分離,方向上就需要旋轉180度,掉頭朝向地面展開深隔壁不斷調整飛行姿態,期間還要發動機的點火來減速,各個方面精準配合,才能保證最後著陸成功,準確降落到目標回收點,整個過程也就短短几分鐘,這麼倉促的時間裡,哪一點上出了偏差,火箭都可能會被炸燬,變成一場煙花。

而我們的狠人馬斯克,就是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為一個已經擁有大量成功商業經驗的馬斯克,最初幾年靠刷臉在矽谷投資人那裡東拼西湊出來了1億美元,再加上自己小金庫裡的1億多,研發就此開始。

古往今來,沒有哪項傲人的科技成就是可以一次成功的,馬斯克的火箭也不例外。

研發之路十分坎坷,最初六年就燒光了2億美元,只換來了炸機三次

當然,失敗乃成功之母。雖然在外界看來,這不過是一場不自量力的夢的破碎,但是在Space X團隊看來,這是他們一次又一次接近真相的紮實的腳印。

第一次事故,2006年發動機自燃導致墜毀,這次事故調查發現了發動機的冷卻系統有缺陷;

第二次2007年第二次試飛的事故原因是,起飛七分鐘之後發動機停火導致了火箭墜毀,經調查發現,原來是飛控系統的參數出現了錯誤;

而第三次2008年的8月試飛,一級火箭推力過剩,撞到了二級火箭,導致雙雙墜毀

成功可能真的只有一步之遙,可是這時候馬斯克沒錢了。

肖特維爾是將SpaceX從破產邊緣拯救回來的關鍵人物。

2008年8月,SpaceX經歷「獵鷹1號」運載火箭第三次試飛失敗後,馬斯克面臨崩潰。

當時,肖特維爾向客戶說明他們的發射是成功的,要做的只是修復一臺「獵鷹1號」以及在一二級火箭分離方面花些時間。

在接下來的9月,試驗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邊緣的SpaceX獲得NASA的合同。

之後,馬斯克提拔肖特維爾為公司總裁和營運長。「沒有她,我們根本做不到現在這樣。」馬斯克曾這樣評價。

2015年12月21號晚上,SpaceX公司成功發射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十分鐘後,火箭的第一級部分將會地面,並且保持樹立的姿態平穩落地,這開創了火箭從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歷史

自此火箭「回到太空」,不再是夢。這也讓人不禁遐想,遨遊甚至移民太空的那一天好像不遠了。

相關文章

《我是大哥大!!》劇評:全程笑到炸裂

《我是大哥大!!》劇評:全程笑到炸裂

在這個「愉快」的週一,老妹兒決定給大家推薦一部喜劇,讓大家看完之後,可以放鬆身心,微笑面對週二: 2018年,《我是大哥大!!》(港譯《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