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一年,港劇終於硬氣了!播出10集了,評分沒降反而升到了9.1,看過的人都直呼,「高質量的TVB又回來了」。
一口氣刷完是標配,等更新也變成了幸福又值得期待的事。
讓大家如此激動的,便是TVB新劇——
星空下的仁醫

一開場,就是滿屏的「爺青回」。
TVB「五花」之一的鍾嘉欣重返熒幕、「五生」中的馬國明,再加上2016年離巢的鄭嘉穎,這陣容真的令人眼前一亮。

從目前播出的劇集看,這部劇算是避開了近幾年TVB屢踩不爽的雷區,沒有狗血雷人的三角戀、也沒有莫名其妙地強捧演員,取而代之的是緊張刺激且真實感人的醫療故事。
大尺度、又很血腥的手術現場。

命懸一線、千鈞一髮的突發狀況。

臨危不亂和死神爭奪生命。

他們都是醫者仁心。
馬國明飾演的小兒外科顧問醫生況叢昕,與鄭嘉穎飾演的副顧問醫生許甘楓以及鍾嘉欣飾演的心胸肺外科醫生章以芯,曾經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20年前,三個人經常一起看星星、一起上班、一起照顧病人,朋友間的決裂是因為一個手術意外。
這是香港第一次用微創為病人切除胰腺腫瘤,手術過程中許醫生離開了一會把樣本拿去了病理部,等他回來時患者卻突然陷入了凶險的情況。

經過拼命搶救,患者恢復了脈搏,但只是挺了48小時就宣告死亡了。
許醫生想要徹查真相,但況醫生卻告訴他「為了畢業、不要多管閒事」。
並且,當年的主刀醫生鍾教授曾告訴過況醫生,撐過48小時就可以。
因為患者在術後48小時內死亡,需要交報告給死因庭。

這件事後,況醫生和許醫生就決裂了。
況醫生覺得許醫生固執,許醫生責怪況醫生變態又冷漠。
而這件事的真相也會在以後的劇情中,牽扯出一個重大醫療事故。
20年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兩個人,因為一宗肝移植手術再次碰面。
兩個人合作默契,一個換肝、一個做腫瘤切除,完美完成了亞洲首例肝移植及後腹腔畸胎瘤切除手術。
這期間發生了一點意外,也被從國外回來的章醫生輕鬆解決了。
但兒科的日常,並不是每次都會這樣「so easy」。

劇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我們展示了香港兒科醫生、甚至是香港兒科醫療界所面臨的問題。
首先就是醫療資源的分配。
況醫生和他的師傅一直都有個心結,就是想設立一個兒科中心,為此四代醫生爭取了幾十年,但一直都沒成功。
就算前期經費批了、地皮批了,也隨時會被人奪走。
因為和賺錢快的牙科相比、和患者多的腸胃肝臟科相比、和生命成本大的腫瘤科相比,兒科很容易被忽視。

但得病的孩子,不會因為床位少而自立自覺地健康成長。
二線兒科醫院,一個月只能分到一個肝臟移植名額,就算配型成功,沒有移植名額的患者也只能在死神來臨之前慢慢等待。
遇到手術室不夠用的緊急情況,醫生甚至需要冒著可能感染的危險在不適合的環境下操作。
這些還算是可以克服或者彌補的,有的問題就像陷入了一個死局。
一個媽媽在聽到自己女兒的腫瘤是2.5cm時,坐在床邊愣了好久,「腫瘤為什麼不能再大一點」。

寶寶得的是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這個病是有特效藥的,但不在醫務統籌局的藥物名冊裡,自費的話每個月的費用是2萬港幣。
除非病人符合一些特殊的情況,就可以申請政府補助,其中就包括腎臟腫瘤超過3cm。
看著憂心忡忡的媽媽,小女孩抱著她說,「媽媽不要哭了,腫瘤會長大的。」

女孩每天都在祈禱自己可以病得更嚴重一點,以此換來活下去的可能、幫媽媽減輕生活的負擔。
更讓人揪心的是,女孩的媽媽也是一個腫瘤患者,拖著疲憊的身軀賺錢直接把自己累倒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們努力想給女孩申請資助,此時就出現了另一個現實又有些黑暗的問題,那就是掌權階層的利益博弈。
醫學院院長鍾教授,也就是20年前那場手術意外的主刀醫生,出面叫停了女孩的資助申請,僅僅因為她想讓手底下的人學乖、可以馴服於她。

成功讓周圍人認清形勢、明白她是老大後,她又成立了藥物基金,把女孩列入了資助對象。
並不是她良心發現了,而是為了自己的兒子。
鍾教授的兒子文柏熙也是醫生,為了幫兒子鋪一條平步青雲的路,她做了很多努力。
況醫生要成立一個夢幻團隊,團隊裡都是身經百鍊的優秀醫生,只要完成高難度手術、做出前沿研究,就可以提升兒科的知名度以及在業內的話語權。
這樣的團隊,對於初出茅廬的醫生來說,無疑是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所以鍾教授找到了況醫生,想讓自己的兒子加入團隊,她深知論經驗和技術,文醫生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但況醫生也明白,如果加上身份背景,文醫生就是最好的隊友。
文醫生的加入可以換來鍾教授的支持,夢幻團隊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強硬的後臺,做任何事都會順利很多。

劇中的利益交換雖然落腳在了醫學界,引起的共鳴卻涵蓋了更廣的範圍。
職場爭端,從未停止過。
況醫生原本很快就要升為外科主管了,但力挺他的院長突然去世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上來的院長周醫生,不僅把自己的人升為了外科主管,做事還處處針對況醫生。

周醫生選外科主管,考慮的只是這個人肯不肯聽自己的話,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幫自己背黑鍋。
這也是這部劇給我們展示的另一個現實:沒人想刻意抹黑白衣天使,但這個隊伍裡確實會有人更像惡魔。
在目前播出的幾集中,周醫生幾乎沒做過好事,讓人氣憤的騷操作卻不少。
為了討好律政司的高層、讓高層的女兒可以快點進入手術室,正常需要三個小時的上一臺手術,在他的催催下縮短成了一個半小時。

幸好況醫生和其他醫生技術好、配合得也好,不然就可能出現意外。
手術室的使用率明明已經超負荷了,有些非緊急的手術需要等兩年才能做,而周醫生又為了討好富豪,把緊急手術室分給私診用。
結果一個小朋友正好在這個時候傷口破裂、沒有可以使用的手術室,差點出現無法挽回的問題。

颱風天氣,周醫生擔心自己的車壞了要走保險,讓接送醫院換班職員的車繞行去接他媳婦下班,直接發生事故、車壞了,換班的醫護人員沒能按時趕到醫院交接班。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搶別人的勞動成果,用不肯定但絕對不否認的態度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
他能成功爬到醫院高層的位置,似乎只是因為他面子工程搞得好。
用況醫生的話來說就是,「醫學界是最講關係的。」

除了職場中冷酷無情的利益爭奪,《星空下的仁醫》還給我們展示了很多現實中大家不太敢談卻真實存在的熱點問題。
比如,當一個人病得很嚴重,家屬要不要告訴他實情?
劇中有個小女孩因為氣胸住院,檢查後發現她患有原發性心臟血管肉瘤,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癌症,結合女孩的實際情況,手術風險很大。
女孩的父母擔心孩子年紀太小接受不了,一直不同意醫生告訴她實情。
所以女孩總會鬧脾氣,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在住院。
同樣因為不清楚病情,一旦出現意外,她就會失去和親人告別的機會。

在生命面前,好聽的假話和難聽的真話,哪個才是真的為患者好?
又比如,如果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你還會想做爸爸或者媽媽麼?
劇中章醫生通過人工受孕的方式懷了一個寶寶,她期待和孩子一起看這個世界的美好。

周圍的其他人卻不認同,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會過得不幸福。
生孩子不是一個草率的決定,不該因為年齡到了或者是想當爸爸媽媽了就去行動。
許醫生的爸爸年紀很大,再婚後生了一對龍鳳胎。
但父親的身體狀況也會影響到孩子,龍鳳胎不僅患有腎病還在5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

在現實面前,究竟怎麼做,才算不辜負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
類似戳心問題的探討,在劇中還有很多。
《星空下的仁醫》,把這些很多人都可能面對的抉擇從醫生的角度擺到了我們面前。
也讓我們看到了醫生在救死扶傷之外的時間裡,是如何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的。

他們也有難以搞好的同事關係、也會遇到無法做出正確判斷的人生選擇。
但只要戴上口罩,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
「我們就像是病人的守護者,在他無法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給他最大的幫助。」

這個過程中,醫生付出的不僅僅是精湛的技術,更是千百次痛徹心扉的感同身受。

感謝這些努力延續病人生命的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