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登山家(The Alpinist) 電影影評:看得腎上腺素狂飆

登山,一項考驗體力、耐力、意志力的戶外運動。

那些熱愛登山的人們步履不停,踏遍世界上的一座座高山,留下自己的足跡。

最近,一部新出的高分紀錄片就聚焦於此,為我們講述了一名獨攀者「向死而生」的冒險故事。

阿爾卑斯登山家

The Alpinist

導演: 彼得·莫蒂默 / Nick Rosen
主演: 馬克·安德烈·萊克萊爾 / 彼得·莫蒂默 / 亞歷克斯·霍諾德 / 賴因霍爾德·梅斯納 / Brette Harring
類型: 紀錄片
上映日期: 2021-09-10(美國)
片長:92分鐘
截至目前評分9.3,位列本週口碑榜第一名。

片中的主角叫馬克·安德烈,是一個職業的登山家。

我們平時參加的戶外登山和攀巖,通常都是有保護裝置的,但馬克所從事的這項運動沒有。

他時常不帶任何保護地徒手攀爬幾千米的高山,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他跌入萬丈深淵。

他的身體看上去並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運動員那麼強壯,但是卻迸發著無限的能量。

他在攀爬時,非常的沉著鎮定,那源於內心專注於一處的篤定。

影片一開始,講述馬克小時候的故事時,他媽媽講的一句話就讓我印象深刻。

她說:「如果你小時候從來沒有自由地,去冒點小險,你絕不會真正了解自己是誰,也不會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永遠不會知道你有能力」。

或許這也讓我明白了成年後的馬克為何能長成這樣,為何可以無拘無束地去追尋心中所愛。

從小就喜歡上攀巖的馬克,為這項運動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受了很多傷。

朋友說,好像有好幾個夏天馬克都住在樓梯井裡,後來他又和女朋友搬到了森林裡的帳篷居住。

馬克的女朋友布萊特也說,為了攀巖,他們儘可能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16歲畢業時,他做貼石膏板工作,掙些錢。

那會兒他還沒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後來媽媽跟他說「如果你想登山,那還等什麼呢?」

然後,馬克走了,他踏上了追夢之路,找到了自由,成為了一名職業的攀登者。

馬克先後攀登了斯坦利陡壁、帝王壁這些相當有難度的山峰。

在登上羅伯森山後,馬克又去了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他的目標是無人嘗試過的山峰,冬季徒手攀爬託瑞-艾格峰(這被認為是美洲最難攀爬的山峰之一)。

在突破各種艱難後就快要登頂時,遇到了惡劣的天氣,無奈下撤,雖有些許遺憾,但馬克還是非常感激,因為畢竟自己活下來了。

就在要準備搭乘飛機離開之際,馬克又發現了一個好天氣的窗口,不過這次的窗口期比上次更短,他最終決定還是再嘗試一次。

為了完成登頂,這次必須輕裝攀爬,不能攜帶任何睡覺用的東西,所以要一天快速爬完。

這次,他成功登頂了。

這次,他成功登頂了

這次的攀登體驗,也讓馬克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處於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狀態中。

馬克說:「你會感激一切,包括那些在平時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很有趣,成就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真正改變你的生活。當你在為之努力的時候,為你留下的只有這段旅程,是這段旅程把你帶到了那一點。

如果你有一段偉大的旅程,你必須弄明白很多事情,你必須要有計劃,更具沉浸感,然後你在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呆了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必須非常努力地工作,克服某種心理障礙,你會有更多的故事、記憶或經歷,那才是我所發現的最重要的東西。」

馬克並非一個無視生命的人,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他說自己還年輕,還有很多事情想去做。

他曾說:「我知道有危險,我不會欺騙自己說徒手攀巖沒有危險,但這並不是不可接受的風險。不可否認的是,每次你去山上,都可能是你的最後一次。所以你得感激所有你喜歡的東西。」

此時的我在想,一個人每天都要在做著什麼,才不會懼怕那可能突然到來的死亡呢?

又或者這麼問,假如生命只剩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年,你會去做什麼呢?

問完自己這樣的問題,我們往往在感動之後,又繼續過著跟往常一樣的日子。

這是為什麼,是因為這根本就無法假設嗎?還是我們就只是把它當成「假設」而已。

哲學家羅素在他的著作《幸福之路》中寫到,導致人們不幸福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煩悶」。

所有偉大的生活,大部分時候都是單調乏味的,這是生活的真相。

為了改變這種實事,人們從小就應該培養一種忍受單調生活的能力,或者說培養一種能過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的能力。

那麼,我們為何不能每天都更用力地去活、全力以赴地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呢?還是說人生本無意義?還是說「存在」即為意義?

馬克從事的這項運動,危險性極高,隨時都有受傷、甚至是失去生命的可能。

所以大家可能會想,他這麼拼到底是為了什麼,就為了出名嗎?

現在很多人都希望在社交平臺上獲得追捧、獲得成功,但馬克的特別在於他就是他自己、在他心裡只有自己想追尋的自由。

他不在乎榮譽,甚至不在乎別人是否知道他在攀爬什麼,他在乎的似乎只有攀巖這趟旅程本身,他更希望獨自一人去體會攀爬的自由。

馬克的朋友、也是著名登山家亞歷克斯的一句話,也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他說「如果你跌落死去,每個人都會認為你是個傻子。如果你成功了,大家都會像對待英雄那樣祝賀你。可現實中,無論發生哪一種,你都還是同一個人」。

是啊,這就是自己的生命探索,與別人的反應又有何干呢?結果如何又有何妨呢?

後來,馬克又開始了新的嘗試,他找到了攀登阿拉斯加的朱諾峰的天氣窗口,還和當地一位很強的攀登者萊恩·強森結伴登頂了這座山峰。

但是這一次,他沒能安全地撤回到山下。

在下撤的過程中,遇上了雪崩,這也讓馬克的生命停在了25歲這一年。

在馬克的追悼會上,他媽媽說

在馬克的追悼會上,他媽媽說:

「我相信他過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是他要丈量大山、立於頂峰,找到通往孤獨山谷之路」。

我想,她是如何強忍著內心的劇痛說出的這番話,她又是如何理性而又智慧地注視著馬克的一生。

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給了自己的孩子最無私的愛。

馬克的女朋友,同樣也是一位徒手攀巖愛好者,作為馬克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夥伴,給了馬克無限的支持,無論是在行動上、精神上、還是在情感上。

在馬克出現意外後,她萬分悲痛,彷彿失去了所有活下去的動力。

但是,她記得馬克曾對她說過,如果他出事了,他要她繼續下去,他不想讓她失去勇氣。

他希望她繼續登山,繼續熱愛生活,能夠快樂。

所以,布萊特慢慢地從悲傷的陰影中走出來,自己又去了很多她和馬克曾經一同攀爬過的山峰。

她說,在那些地方,充滿了馬克的氣息。

她說,在那些地方,充滿了馬克的氣息

馬克的女朋友曾說「馬克在登山過程中所經歷的極端體驗,使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深刻,也讓他更珍惜平時稀鬆平常的事情。這讓他更好地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感受生命。」

或許正是他們倆對利益的無私、對攀登的熱愛、對生命的義無反顧,碰撞出了他們對彼此這份純粹而偉大的愛。

馬克曾說「攀登時感覺,就好像我的生命把我帶到了一個特定的地方」。

在第一次登頂雪山之際,我也有類似的感受。那種感覺就是,整個身體裡空蕩蕩的,只有一種感動存在,你可以感受到生命單純地、靜靜地在流淌。

馬克還說:「當我進入大山進行冒險時,生活變得非常簡單,我全神貫注,我不會有縮頭縮腦或者焦躁之類的感覺,我感覺頭腦清晰、心態平靜、一切可控。」

我認為與環境的互動、與大山的互動,就是登山的最大樂趣之一。

最酷的感覺之一是:人類可以在如此龐大的世界中,體驗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有些人的人生,註定短暫而耀眼。

但在熾熱的燃燒後,卻留下最深刻的印記。

全球第一女騙子終於被扒光,震驚我一整年

相關文章

阿爾卑斯登山家(The Alpinist) 電影影評

阿爾卑斯登山家(The Alpinist) 電影影評

什麼樣的電影能讓幾千人給它打出9.3的高分?Sir先是疑惑,後是釋懷。 可能,這是疫情期間,最適合治癒焦慮,讓你振作起來的作品。 更可能,這...

中森明菜,一代歌姬,為何消失了?

中森明菜,一代歌姬,為何消失了?

今年是日本「元祖歌姬」 中森明菜 出道40週年的紀念年。 日本人都在以不同方式為這位傳奇女歌手慶祝:唱片公司推出豪華唱片合輯和現場黑膠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