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部屋君介紹一部古裝喜劇動作電影,2017年的《忍者之國》。

導演: 中村義洋
編劇: 和田龍
主演: 大野智
共演:石原里美 / 鈴木亮平 / 知念侑李 / 槙田雄司 / 平祐奈 / 滿島真之介 / 緒方義博 / 古關安廣 / 立川談春 / 國村隼 / 伊勢谷友介

《忍之國》改編自和田龍的小說,原作者親自擔任編劇,導演是拍國《金色夢鄉》的中村義洋。
不了解日本歷史沒關係,可以當做搞笑作品來看。

話說在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逐漸統一全國,唯一剩下一個伊賀國負隅頑抗。
伊賀國向來有虎狼之族的美譽,以盛產忍者聞名天下。放在今天來說,也就是所謂的僱傭軍吧。

男性青年個個勇猛好鬥,同時又唯利是圖,有奶就是娘,誰給的錢多給誰幹活,沒有仁義道德的概念。
他們中間有一個叫無門的上忍,之所以叫無門,原因在於,天底下沒有他破不了的門。

無門是個孤兒,身懷絕技的他,平日裡主要的賺錢手段就是幫人打架,話說這天當地兩個地主又發生了角鬥,他受僱於一個叫百地三太夫的地主,攻打另外一個叫下山甲斐的地主家。


由於下山家早有準備,且以逸待勞,所以忍者的進攻一開始受到伏擊,損失慘重。
就在戰鬥陷入拉鋸戰的時候,無門現身了,一陣煙過後,門被他一腳踹開,戰鬥的局面頓時有利於百地三太夫家,無門果然名不虛傳。

不過無門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門打開,所以破門之後,無門就準備離開了。面對這大好形勢,百地三太夫又給了無門一百文錢,讓他殺死下山家的次子下山次郎兵衛。
無門當即答應,於是又重返戰場,找到下山次郎兵衛,與他展開了一場決鬥,決鬥的名稱叫「川」,何謂「川」鬥,下面這幅畫面足以說明一切。

下山次郎兵衛不幸戰敗身亡,面對弟弟的死去,哥哥下山平兵衛痛不欲生,然而父親卻絲毫沒有傷悲的意思,反而由於兒子戰敗而感到羞恥。
這一切讓哥哥下山平兵衛心痛地認識到,自己所在的這個虎狼之族的伊賀國,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從那一刻起,他就開始決心到毀滅這個國家。而恰在這時,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率領大軍,準備攻打伊賀國。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伊賀國召開了「十二家評定眾」,這個組織可以說就是伊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他們將決定是投降還是迎戰。
他們商討的最終結果是迎戰必定亡國,於是決定派兩個信使前去投降,信使人選是山下家的山下平兵衛和百地家的文藏。
然而當天晚上,文藏便身負重傷,回來了,最後的遺言是,他被山下平兵衛暗算了,山下平兵衛叛變了。


山下平兵衛投靠織田信雄之後,獻上一計,就是假裝接受伊賀國的投降,收納他們為織田的家臣,但前提條件是在伊賀國的中央建一座城,作為伊賀國十二家居所所在,同時還給了他們大量的珠寶錢財。
見錢眼開的伊賀十二家欣然接受,並且幫助建設這座城池,至於工錢,則完全有織田家支付。
由於一人一天的工錢是一百五十文,這可謂是前所未有的高工資了,於是伊賀的群眾們爭先恐後加入到建設城堡的隊伍之中。



城堡建設完成之後,正當織田家準備緊閉城門的時候,忽然城堡之內發生爆炸,整個城堡被炸的粉碎。
原來,這都是伊賀十二家早就定下的計策,他們明知山下平兵衛會叛變,所以故意把害怕織田家建設城堡這事讓山下平兵衛聽到,山下平兵衛不知是計。
於是獻上了佯裝建設城堡的建議,求功心切的織田信雄採納了他的建議,結果反中伊賀十二家的反間計。


明白中計之後,原本求功心切的織田信雄打算放棄進攻伊賀國,然而大將大膳卻看出瞭如果這樣做,反而才是真正中了伊賀國的計,所以逼迫織田信雄再次正面進攻伊賀國。
而伊賀國這次舉國迎戰,由於沒有工錢,所以很多人不願為國出力,紛紛逃走,這其中就包括無門和他的妻子。
無門的妻子是無門拐騙來的,本以為跟著他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沒想無門所謂的有錢都是騙她的,所以三天兩頭辱罵他,甚至不讓其進家門。


在一次劫獄的時候,無門遇到伊織國的前公主,公主的父親被織田信雄殺害,為了給父親報仇,公主把一個價值一萬貫的小陶罐給了無門,條件是殺死織田信雄,隨後公主便自殺了。
無門得了小陶罐,卻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而是把小陶罐獻給了妻子,作為多年來對她的補償。

就在逃跑的途中,無門的妻子聽說有很多小孩都為了伊賀國戰鬥,這讓她大為感動,於是她命令無門回去為國家戰鬥,並且拿出了那個價值一萬貫的小陶罐作為其他人加入戰鬥的報酬。
於是無門帶領著忍者們,殺了會去,這段為了錢而戰鬥的戲可以用「喪心病狂」而形容。最終他們打敗了織田大軍的進攻。



然而戰鬥結束之後,卻不見無門回來,無門的妻子到處打聽丈夫的訊息,別人很輕描淡寫地告訴他,無門那小子死了。
但事實上,無門並沒有死,他混入了織田撤退的大軍之中,準備伺機殺死織田信雄,沒想到卻被山下平兵衛識破了,為了保護主公,山下平兵衛提出了要與無門進行「川」鬥。



同為上忍級別的二人,大戰幾百回合之後,無門終於殺死了山下平兵衛,不過山下平兵衛最後那句話:我生而為人,為人而死,徹底令無門覺悟。
更多的劇情部屋君不展開劇透了,大家自己去電影中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