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爛的人》電影影評:頂級渣女+頂級尺度

三十歲,似乎被設定為人生的分水嶺。

隨著deadline步步逼近,下一個階段將會成為限制選擇的全新關卡。

而老妹兒今天要說的片子,剛好聚焦了一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困惑人生——

世界上最爛的人

雷娜特·賴因斯夫,去年憑藉本片斬獲戛納影后,在片中貢獻了多段大尺度表演。

導演約阿希姆·提爾對女性內容的揣摩與把控廣受讚譽,讓人看後有感而發:

女主才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她的表現再正常不過。

本片又名《尤利婭生命的十二段律動》,具象地概述了故事由十二個章節(序言和後記不包括在章節內)組成。

序言部分,交代了女主尤利婭的性格和經歷。

她是一個在北歐城市長大的高知女性,在汲取養分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排除干擾。

選擇方面絕對自主。

起初報考醫學專業,是為讓自己得天獨厚的才智找到歸屬。

但一段時間之後,她發現手術刀不能滿足她窺視人類靈魂深處的慾望。

改選心理學,與背道而馳的男友分手,隨心開展師生戀也可能是師生一夜情。

某天改做攝影師,與模特擦出火花,偶爾去書店兼職。

諸如此類等等,尤利婭的執行力很強,敢想敢做,收到的反饋始終正向,日子過得順風順水。

直到,她在奧斯陸的酒會上遇見了漫畫家阿克塞爾。

兩人很快滾了床單

兩人很快滾了床單。

但冷靜思考過後,阿克塞爾認為彼此年齡差距太大,並不處於相同的生命進程。

進入不惑之年的他對生活有新的考量。

但尤利婭的年紀正是追尋和迷茫的時候,很容易被自己影響。

尤利婭決定接受,卻在踏出房門的那一刻清楚感知自己的心意。

她,愛上他了。

尤利婭轉身折返。

尤利婭轉身折返

在經過一段愜意的同居時光之後,第一個篇章正式展開——

其他人。

阿克塞爾將尤利婭帶回家,家族裡人人盡享天倫。

也許是因為到了年歲,也許是因為別人都有,阿克塞爾開始對孩子產生某種期待。

間歇性爭吵。

尤利婭拒絕成為人母,即使她即將走到三十歲的分岔路口。

而說起,為什麼不想要孩子?

而說起,為什麼不想要孩子?

她表示,自己沒有做母親的本能。

內憂,外患。

阿克塞爾也不像個好父親,他大抵會因為靈感迸發突然消失在畫板中。

或者,尤利婭更抗拒丈夫對一切享有主動權,比如這次度假也是他的主意。

拒絕的理由,不勝列舉。

尤利婭還有許多事情想做,但阿克塞爾讓她說出孩子所造成的阻礙時,她又說不出來。

阿克塞爾說:「很多人自己還沒活明白就有孩子了,他們總有辦法的,大多數人都是這麼做的。」

可,大多數人的決定就是正確的嗎?

尤利婭不想被問題推著走,她還沒有準備好放棄眼下無拘無束的生活。

第一個章節只是分歧的開始。

接下來的故事表面關於一段愛情關係的消亡,深層次探討生育問題的所屬權,再往下可能是描摹了一個平凡女性的人生常態。

感情遇到問題,防線多少有些崩壞,逃避則是短暫無視問題的爛方法。

尤利婭來到一個酒會,與一個名叫艾文德的男子互相吸引。

兩顆心開始悸動,兩個人卻各有歸屬。

怎麼才算出軌?如果找到基準,只是在邊緣試探,是不是可以逃過道德的譴責?

喝一杯你酒瓶裡的酒,

身體慢慢靠近而又戛然而止,

身體慢慢靠近而又戛然而止,

身體慢慢靠近而又戛然而止,

咬對方的胳膊,

咬對方的胳膊,

聞對方的體味,

聞對方的體味,

甚至躺在一張床上聊天。

甚至躺在一張床上聊天

他們沒有為彼此留任何聯繫方式,以免在衝動之下作出不可挽回的舉動。

但偶然的重遇打破了尤利婭生活的平靜,她決定與阿克塞爾分手。

阿克塞爾說,他寧願和尤利婭在一起沒有孩子,也不想和別的女人生孩子。

可是,現在孩子已經不是唯一的問題了。

尤利婭說,我是愛你的,我也不愛你了。

尤利婭說,我是愛你的,我也不愛你了

面對矛盾的人生,尤利婭一直保持躊躇滿志又不得志的狀態。

前三十年,她隨心選擇,不屑於留出退路,也不得不面對理想與現實相悖的結果。

自從切換到三十歲的模式,她開始迷失。

掙脫舊愛,重新經營一段關係不過是重複老路。

艾文德和阿克塞爾一樣看不出她小說的主旨,以愛為落點的讚美並非對她能力的肯定,或者他們都不了解她。

尤利婭與艾文德短暫的吸引,未能構成維持長情的必然條件。

阿克塞爾病重,以及尤利婭與艾文德意外孕育的生命,都在試圖重組尤利婭的生活。

她準備好成為母親了嗎?這似乎是她上一段感情失敗的導火索。

尤利婭將懷孕的事情告訴艾文德,兩人都因未準備好而陷入深深的困境。

我不知道我想不想要,就是這樣。

絕對的想或不想都能提供充足的動因,怕就怕猶疑和搖擺不定。

尤利婭習慣走在感覺前面,就像為視覺體驗變身攝影師。

哪怕面對愛情,她也不能做到絕對專情,會無法自控地在兩個男人間反覆橫跳。

北歐男女足夠平權,尤利婭依然逃不過婚姻和生育問題。

反叛的動作,如同一種應激反應出現在她的生活中。

她會假裝從醫學角度告知酒會上的客人「經常抱孩子會導致他長大吸毒」,玩笑般違抗母性本能。

她也會在聽到男性長輩討論精子問題時,反問:

男性長輩認為這是一種「媽味」說教。

尤利婭會佯裝不懂的樣子向對方請教。

當真正的「爹味」說教登場,她又會莞爾一笑稱讚真是一次不錯的示範。

尤利婭對女性權利的捍衛並不激進,這可能是男性導演難得有分寸的闡釋。

從一些旁白敘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尤利婭的先鋒思想是經過一輩輩人不斷更新迭代而來:

尤利婭的祖母30歲時有三個孩子,是國家劇院的演員;

曾祖母30歲時喪夫,獨自撫養四個孩子;

曾曾祖母有七個孩子,兩個孩子死於肺結核;

曾曾曾祖母有六個孩子,經歷一場無愛婚姻;

曾曾曾曾祖母沒能活到30歲,當時女性的預期壽命是35歲。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她們都擁有生育能力,卻未必享有生育的主動權。

這或許也在潛意識中暗示尤利婭不要讓「被動承擔」來消耗自己的人生。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女性對婚姻和生育的觀念已經發生改變。

而這些選擇存在明確的指向性,那就是——

她們想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