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經過風暴》劇情、評價:佟麗婭不當女神了

這周,一部重磅新片上映。值得注意的是,它是現實主義題材

聚焦的議題,更痛,更有力:家暴

主演佟麗婭的表演,實實在在地刷新了魚叔對她以往的認知。

電影裡,她卸下了女神光環。

疲憊、崩潰、瘋狂。

甚至電影外,精神也一度瀕臨「垮掉」

甚至電影外,精神也一度瀕臨「垮掉」。

但結果,卻令人十分驚喜

但結果,卻令人十分驚喜。

這次,她不一樣了

因為她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

我經過風暴

我經過風暴

不瞞大家說,魚叔對佟麗婭的印象還停留在「美人」二字上。

尤其古裝,顧盼生輝。

不管是《母儀天下》的趙飛燕,還是《宮》裡的素言。

天選古裝仙女無疑。

現代裝,清新靈動。

《北京愛情故事》裡的沈冰,《超時空同居》中的谷小焦。

虎牙與梨渦也都美得相當搶眼。

但佟麗婭也有中年女演員困境

但佟麗婭也有中年女演員困境。

今年已經四十歲,演員轉型問題也隨之而來。

近兩年佟麗婭的角色,大多隻展現了「妻子」或「母親」的單一面向

可見好作品向中年女演員開放的機會,實在不算多。

所以,遇到《我經過風暴》時,佟麗婭又興奮又難過。

興奮的是,等來一個像徐敏這樣複雜的女性角色,實在不易。

這是第一部,呈現她目前最真實狀態的電影。

和片中角色一樣,她本人也曾陷入婚姻、輿論的風暴。

這部電影,讓她終於能夠以角色之口,說出自己不敢說的話

而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只是完成「安全」的戲份。

而難過的是,家暴題材本身帶來的女性傷痛共情,以及,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高度緊張。

眾所周知,家暴問題在當下有著極高的關注度,有很多相關的熱搜和新聞。

但卻沒有一部作品,有膽量和勇氣能完整深刻的呈現這個社會現象,像剝洋蔥一樣,撥開家暴背後的層層動因和女性的困境。

《我經過風暴》,邁出了第一步。

電影裡,佟麗婭飾演的

電影裡,佟麗婭飾演的徐敏,被丈夫陳均施暴。

起初,只是小小的推搡。

後來,暴力逐漸升級。

一股帶著窒息的痛感穿透銀幕而來。

導演用極具真實感的視聽,讓電影與現實勾連。

不久前讓全網痛惜憤恨的拉姆案中,施暴者的諸多行徑就與陳均一致。

這種寫實感,對演員和觀眾來說,都帶著深刻的痛楚。

為了掩蓋家暴傷痕,陳均還拿毛巾裹住拳頭。

一下下對著徐敏的頭部猛擊,打到人神情恍惚。

因為打在頭髮裡,即便警察來了,也找不到毆打痕跡。

這場戲,佟麗婭連拍了20個小時。

結束時還未走出狀態,但「心臟突突地跳,快要崩出去了」。

而最讓魚叔膽寒的,是一段車庫家暴戲。

為了躲開陳均的控制,徐敏出差後沒有回家。

結果陳均追到酒店,逮住徐敏又是一頓拳打腳踢。

為了追求拍攝上的真實感,佟麗婭幾次建議男演員:「你就打吧,沒關係。」

除此之外,徐敏一角的高濃度情緒狀態,也給演員帶來極大挑戰。

佟麗婭為了角色恍惚的狀態,刻意維持極少的睡眠。

也不喝水,想讓鏡頭裡自己的臉部線條更下垂。

最誇張的,是一場庭審戲

最誇張的,是一場庭審戲。

佟麗婭需要在怒吼、崩潰、哭泣的狀態,連續表演半個小時。

且為了更好的呈現效果,在四天裡,表演了十幾遍。

每次演完整個人被淚水汗水浸透。

但她拒絕為便利演員分段拍戲,堅持表演的連貫性

可以說,這部電影裡的佟麗婭,拼了

之所以這麼拼,不僅因為演員的專業度,還藏著轉型野心

用表演說話,讓觀眾忘了佟麗婭,只記得角色。

徐敏這個角色難演,是因為她有區別以往影視劇中的家暴受害者。

這是一個立體的,充滿矛盾掙扎的人物角色。

她在生活裡有很多面,需要演員靠細節成就

而且故事情節對演員身心狀態的要求極高。

比如,徐敏從事醫療器材銷售有些年頭,實打實的女強人。

樹立她職場強人的形象,演員給出了兩個細節。

第一,是近乎莽撞地在酒局上一次次先乾為敬。

第二,是十分熟練地躲開職場性騷擾。

正因對這套規則爛熟於心,所以熟練。

而與此同時,她又是最溫柔的媽媽。

在這方面,佟麗婭一看就是熟手

導演也透露,有一場小朋友哄睡的戲

導演也透露,有一場小朋友哄睡的戲。

佟麗婭自然地拉來一個板凳放在床邊,防止孩子掉床。

這是母親的生命經驗帶來的鮮活細節。

人物之上,是對婚姻選擇的掙扎

人物之上,是對婚姻選擇的掙扎。

殺夫,是徐敏掙扎的結果。

而演員,則要用演技給出掙扎的過程,讓觀眾信服。

佟麗婭則用細膩的情緒轉變,完成了這個過程。

起初,徐敏對陳均的失手推搡並未多想

起初,徐敏對陳均的失手推搡並未多想。

聽著陳均飽含自責的道歉與保證。

比起恐懼,佟麗婭的眼神中更多的是符合人物心境的難過與委屈。

但逐漸地,暴力開始升級。

徐敏恐懼著想要逃離。

可陳均近乎自殘式的道歉,又逼著徐敏不得不妥協。

當陳均對妻子的控制慾徹底扭曲。

不顧死活也要將徐敏連打帶踢的拖回家中。

九死一生的徐敏,眼裡有諷刺,更有空洞的絕望。

可離婚申訴後,陳均再三挽留

可離婚申訴後,陳均再三挽留。

看著眼前「正常」時如此溫柔的愛人,如此耐心的父親。

徐敏不忍家庭離散,孩子失去家人的陪伴。

她笑著謊稱離開,關上門卻在洗手間崩潰。

而最讓魚叔印象深刻的,是劇情高潮處轉折的一場母子對手戲。

徐敏離婚之後,兒子被判給了陳均。

但陳均卻將兒子當成了要挾控制徐敏的工具。

為了照顧孩子,徐敏自棄式地回到了陳均身邊。

本以為忍受可以解決一切。

但誰料,壓垮她的最後一棵稻草,同樣來自兒子。

代際影響,讓孩子模仿父親開始出現暴力行為。

不經意間說出的話,更讓人汗毛直豎。

而孩子是徐敏絕不容許觸碰的底線

而孩子是徐敏絕不容許觸碰的底線。

此時,身為母親的生命經驗,讓佟麗婭的表演有了現實份量

慌亂、憤怒、心痛、仇恨、無助融進淚水流出,感染力極強。

佟麗婭的表演隨著角色的心理階段

佟麗婭的表演隨著角色的心理階段層層遞進

每個階段,都對角色進行細緻的分析揣摩。

讓理智與情感在傷痕累累的軀體上長久博弈。

讓觀眾看到一個鮮活的女性被家暴折磨到失色的全過程

但正因對角色的投入,佟麗婭出現了家暴當事人經常出現的心臟早搏症狀。

但佟麗婭本人卻甘之如飴

但佟麗婭本人卻甘之如飴。

甚至覺得構建這個角色,有了酣暢淋漓的感覺。

全情投入,卸下了以往的表演包袱。

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一起經過風暴。

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一起經過風暴
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一起經過風暴

對於演員而言,遇到讓演技進入新階段的角色,是值得慶幸的事。

但完成這樣一個角色,除了依憑演員本身對錶演的熱情與堅持,也要歸功於女性演員和女性導演的相互成就

佟麗婭與導演秦海燕形容這次合作:

「相見恨晚,一拍即合,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

有的東西一講就通,有的時候一個眼神就知道什麼意思了。」

也正因這種默契,二人才能基於信任,給對方更大的發揮空間。

互相啟發彼此的創作,帶來更多表演和呈現上的驚喜感。

而細扒二人的默契,同樣能發現女性之間的命運共情

在這部作品的籌備前期,倆人各自經歷了一些婚姻家庭的變動。

相似的心境帶來精神上的共振

相似的心境帶來精神上的共振。

佟麗婭讀了一遍劇本便答應參演,還早早進組,幫忙聯繫演員。

而電影拍攝前後,也激發出創作者們對更多女性困境的關注,和想要為之做些什麼的勇氣。

為了最大程度地讓電影貼近現實,導演秦海燕和團隊花費數年蒐集案例資料,採訪當事人、民警、反家暴組織、律師。

文字擷取自評分:電影《我經過風暴》編劇導演創作談,下同

因此,電影不僅有心消除大眾對家暴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讓足夠有說服力的徐敏告訴大家。

家暴不分年齡、長相、經濟等一切社會因素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家暴的對象。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家暴的對象

正因主創身為女性,才對真實的女性處境有更加細膩、深入的洞察。

像徐敏離婚時遇到的文化約束

明明是夫妻二人離婚,卻能引得雙方父母、朋友、中間介紹人一同出動,「圍剿」徐敏。

「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勸和文化,將原本掙扎逃生的女性,再一次逼回地獄。

這一段情節,就取材自導演秦海燕的親身經歷

而「家醜不可外揚」「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等說法,也將女性與私密關係的羞恥感綁定

讓精英女性恐懼成為弱者,讓弱者低至自棄的塵埃。

而溫柔順從的女性要求,又將女性傾吐困境的難度再提一個臺階。

將其封鎖,令她孤立無援,就更難以逃出生天。

正如導演所說:

「城市有經濟能力的女性中,有更多的沉默者,甚至她們自己更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是一個弱者。而來自社會文化的壓力,倫理的桎梏,將她們推向絕望。」

其次,還有

其次,還有親密關係裡的精神控制

佟麗婭提到,這部電影讓她認識到,家暴有很多種形式。

不僅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有語言、精神上的暴力。

而家暴的本質,是一種精神控制。

片中,陳均每次施暴後,都極其真誠地認錯,再將一切歸咎於「愛」讓人失控

富有欺騙性的外表,甚至讓徐敏都開始陷入自我懷疑。

當然最重要的是,

當然最重要的是,社會系統的不作為給女性帶來的無助與絕望。

就像徐敏被家暴後報警,等待她的不是幫助。

是「精神不穩定」的質疑,與「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和稀泥。

如此種種,才讓原本是受害者的人,最終走上一條孤絕之路。

電影來源於生活,離婚更不是爽劇

電影來源於生活,離婚更不是爽劇。

一刀兩斷的快意恩仇,是武俠小說構建出的江湖童話。

打斷骨頭連著筋,才更像當代家庭的真實樣貌

退一步、退萬步,或許才是被家暴女性的真實處境。

作為我國第一部家暴題材電影,《我經過風暴》對家暴問題的多個面向作了深入探討,可見女性主創的良苦用心。

在採訪中,佟麗婭曾被問及,是否認同「為母則剛」的說法。

而她也都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不是為母則剛,而是我本堅韌。

母親這一層身份,讓她們更加敏感,對女性困境有更強的共情能力。

而這份敏感,都化為了片中有血有肉的細節。

這些綿針般細小的感知,是女性創作者本身的天賦。

為的,是以自身之力,給更多女性以力量。

無奈的是,在激烈競爭的商業市場中,女性電影的市場空間還是非常狹小。

希望能給這樣一部嚴肅的現實主義題材,女性話題電影,更多的排片讓更多的觀眾能看到,能關注這個社會議題

希望佟麗婭表達的女性困境、切膚之痛,能被更多人感知到。

無論女性還是男性,生來自由,不要被別人定義。

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佟麗婭一樣,生活裡的風暴讓她眼睛裡有了堅定的光,角色徐敏的風暴,給了她跨越自己固有印象的翅膀。

穿越風暴,看到朗朗晴日。

女性,終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

相關文章

愛奴:香港風月電影劇情、影評

愛奴:香港風月電影劇情、影評

70年代的香港影壇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 電影分級制度沒有實施的年代,古裝風月片是市場的香餑餑。 它們有一些有著令人想入非非的名字,《應召名...

禁入直播 / 網絡紅人 (Cam) 劇情、影評

禁入直播 / 網絡紅人 (Cam) 劇情、影評

相信大部分人對網路直播都不陌生,好像各行各業的人都在玩: 打遊戲,吃播,化妝,唱歌跳舞等等··· 如今打開直播網站,只有想不到的,沒有搜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