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有多硬核?澡堂內。他穿著褲衩從天而降。
女人有多犀利?煙霧繚繞中。她全身赤裸走出。手中的槍比還在滴水的胴體,更引人側目。
局勢有多混戰?遠遠望去,是上百人白花花的軀體——迎上刀、斧、刃生生割肉的鋒利。
「百人大戰澡堂版」。鮮血、腦漿、裸體、暴力、噴濺……這畫風……抗戰神片?
不。這是韓國的新作,「抗疫神片」。
救命卡特

導演鄭秉吉,代表作《我是殺人犯》《惡女》,韓國新生代導演之一。
主演周元。
不是左邊那個花美男,而是右邊的新版本硬漢。
乍一看——居然還有幾分神似吳彥祖。


豆瓣評論呈現兩極。
從「爽」到「爛」,不只是五星到一星的差距。
甚至還有反向高分——

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要Sir說。
它的好與壞,幾乎是一體兩面。
裸體、特效、暴力、飛車、血腥、反政府、病毒、審核擦邊……什麼抓眼球元素都有。
但問題就在於。
尺度這張牌,加上任何一個元素都能成為王炸。
但,絕不能單出。
01
滴——人物孵化成功。
滴——遊戲載入完成。
卡特(周元 飾)在一張大床上醒來。
他對自己的身世來歷、職業年齡一概不知;渾身上下,只有腦後的十字疤和一條丁字褲。
而比「白紙」人設更讓人心焦的是眼前的危機——
敵軍。
還有30秒到達戰場。


打怪前,先摸清遊戲世界觀。
沙盒落成,大致屬於未來的某個架空時期。
——與現實無比相似的全球疫情2.0。
凡是人類遇到這種無名的烈性病毒,發病後都會產生異常體能和暴力傾向,行如喪屍,死亡率高達1/5。
有點眼熟?
咳咳,不就是《釜山行》+《哭悲》+《流感》麼。


△ 喪屍大軍
此外還有兩個初始設定。
1. 全世界唯一治癒案例已在韓國出現。
為某醫學博士的女兒,aka「人肉疫苗」——但小姑娘目前下落不明。
鄭博士成功治癒感染病毒的女兒鄭荷娜
成為全球學術界的焦點

2. 卡特的原裝技能。
雖身無長物,但大男主很難說沒有金手指加成。
記憶完全喪失的情況下。
也不影響他能力值滿點的一口流利英文與格鬥技巧。
I can’t even remember my name~

OK,世界觀覆盤完畢。
倒計時開啟……5,4,3,2,1。
卡特從床上醒來,面前就已經站了十幾個武裝特工。
不僅如此。
腦中還有一個陌生女聲不斷催促自己,下達指令。
想活命?
得聽她的。
你耳朵裡被植入了一個裝置
只有你能聽見我的聲音
從窗戶跳出去跳到對面的大樓


玩過國產頁遊的老友都知道,開局一把刀裝備全靠打不是什麼難事。
卡特也不例外。
女聲告訴他,作為北韓高級特工,你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那個失蹤的小姑娘,並將她帶回到俺們共和國。
身份資訊錄入✔ 主線任務接收✔
至於後勤支援……
沒人給氪金也不要緊。
做肉盾扛過第一波輸出就行。

於是在卡特毫髮無傷,敵人非死即殘的第一回合後,咱們的大男主來到第二個任務觸發點——也就是最開始的那個澡堂子。
血漿特效太假?沒關係。
以一敵百的畫風才是付費觀看內容。

之後劇情也大差不差。
兩撥車輪戰後,男主潛入開放世界,成功獲得新皮膚和新裝備。
從街市到大樓,從地面到半空。
拯救塞爾達小女孩的一路上,可謂是刀槍棍棒樣樣強。
一言不合就打架。
隨時隨地在開大。
金手指程度堪稱北韓戰狼分狼。


終於劇情打到三分之一(是的除了動作戲基本沒有劇情)。
殺手有點冷了。
蘿莉也該上了。
小女孩登場,加入紅方,併入主線。
(《孤膽特工》:這招我熟。)


你以為接下來是里昂和瑪蒂爾達的老橋段?
不不不。
因為救蘿莉只是主線任務。
在這單薄的動作戲背後,導演還費心製造了許多支線劇情:
比如政黨互鬥、喪屍大軍突襲、軍隊內鬼、英雄救美……前後鋪陳了大約不下十個矛盾點。
但問題在於。
在看不到邏輯、故事與特效的並行合作下,一切的篇章都成了無用功的浪費。
《救命卡特》是假。
難看得Sir想叫救命,是真。
02
如果要Sir簡短概括整部電影,大概就是如下表達——
只見特效,不見特工;
只見血漿,不見「血肉」;
兩個小時的片子看下來,基本上就像導演自嗨的一場無解說遊戲直播。
雖不是沒有優勢——比如運鏡角度大膽,互動絲滑。
澡堂那場打戲某個瞬間,融進水裡的血液在鏡頭上打出了沉浸感的鮮紅。但無論是從角色的互動還是卡特本人的故事線出發,幾乎都是偏科。
反轉來得莫名其妙不說。甚至某個支線劇情埋下伏筆,而後卻並沒有響應。而涉及到劇情的部分,全部由莫名其妙的龍套角色強行推進。
——比NPC還NPC。
-現在是什麼情況?
-剛才似乎遇到嚴重亂流
導致機上停電……


△ 前半部分出現的詭異集會與CIA再無下文
有人要問了。
作為一部動作電影,難道最重要的不是動作場景嗎?
——這也是整部電影最大的爭議點所在。
豆瓣上的五星與一星,大抵都獻給了全片佔據90%時長的動作戲碼。
讚的。
誇其花樣繁多,創意豐富;
貶的。
唾其拙劣廉價,太像網大。
導演鄭秉吉曾表示。
他想打造的,是一部「像是不可能一般,純粹真實的動作場面,不包含一點電腦特效痕跡」的電影。
——結果恰恰相反。
電影裡的動作場面全是掩飾不住滿滿的CG感和反人類的動作設計,與導演的理念背道而馳不說,反差大到甚至像是故意避開正確答案。
看到卡特在飛機上翻跟斗,扒車輪玩漂移,空中百米射擊,光著腚大戰美國中央情報局時——Sir只有一個感覺。
嗯。
牛頓的棺材板快摁不住了。



除此之外,就像Sir曾說的,邏輯。
無論是澡堂裡近乎全裸的男男女女,還是涉及到朝韓美三國的政治隱喻,以及血漿多到不要錢一樣的打鬥場景。
不光為了尺度而尺度,為了動作而動作。
一個讓人印象無比深刻的橋段是。
為了凸顯示卡特本人有多能打,一段在卡車上的格鬥戲拍得無比花哨。
先是司機被首殺,再是追兵被double kill,身後還跟著無數前仆後繼的炮灰……

等等。
司機死了?那誰在開車?
你自己看——

△ 小蘿莉:沒想到吧,我是神童
離離原上譜的還不止這些。
除了特效和反派降智之外,一些WTF的美式英雄主義也照插不誤。
比如野外做手術啦,炸彈從耳蝸轉移到牙齒啦,無視重力的賽亞人啦,180度轉體爆頭啦,全世界的女特工都和我有點淵源啦……
動作電影?(Ⅹ)
男頻爽文?(✔)



直到最後。
全片最大的懸念,也是最大的敗筆,在於卡特的身份與記憶。
從一開始的北韓特工,到後期加入的前FBI探員身份,再到後來的極限反轉。
反派一席話。
直接將觀眾的認知打破。
真的是你的記憶嗎?

卡特到底是誰?妻子是他的嗎?孩子是他的嗎?到底哪個身份才是真正的他?
但到最後一秒。
導演也沒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
於是整部電影,就在孩子只叫出媽媽,卻盯著卡特不言不語的懸念中,落下帷幕。

△ 卡特:那我走?
大概導演也不需要卡特「是誰」。
畢竟沒了卡特,還有別的代號,別的身份,別的定位。
他要的。
不過是爽文元素大雜燴中,一個沒有名字的載體罷了。
03
在這部豆瓣5.4的爛片下方,豆瓣評論區充斥著對其的怨念。
不是不接受極強個人風格的動作電影,不是不喜歡看帥哥裸體,不是不感冒花樣炫技的特效與海陸空鏡頭。
而是有一種電影,看之前會好奇,看之後會更加珍惜生命。

在觀看過程中,Sir不斷跳戲。
從第一人稱視角的《硬核亨利》到浴室殺戮的《殺死比爾》再回轉到《鐵雨》《釜山行》《諜影重重》……
看得出。
導演很想在眾多的動作電影之中靠Ctrl+V殺出重圍。
可惜。
想學《犯罪都市》沒有馬東錫的「巴掌戰神」人設;想學《硬核亨利》卻少了後置攝像頭般的沉浸;想學爆炸貝甚至一眼可看得到的山寨質感;想學《流感》和《釜山行》,卻少了足夠精彩的群像戲。
致敬再多再密集。
也不過是爛片的假一賠十而已。




△ 《犯罪都市》《硬核亨利》《流感》《釜山行》
這也是許多人在肯定了《卡特》的創意之外,卻又反將一軍的緣由。
視覺效果上的野心只是點綴,動作電影真正的核心依然在於故事。
同樣撲街的還有前段時間的《魔女2》。
明明有了第一部珠玉在前,但IP的續杯卻與前作有著天壤之別。
「韓國人說中文,可笑」;
「塑膠特效玩超英概念,自不量力」;
武戲的爽並不能彌補文戲的垃圾;角色形象沒有鋪墊,扁平彷彿一次性工具人……」
看看這些評語。
好像除了第一條之外,沒有一條不像是為《卡特》量身定做。


△ 說塑膠中文這段真的尬到天際
最後,還是回到電影。
大結局的一個細節,將偏離軌道的劇情稍微拉回一點。
還記得電影開頭,卡特醒來的那個旅館嗎?
那並不是什麼隨機地點。
而是北韓病毒研究所一條密道的盡頭。
故此,整個故事從開頭到結尾,形成一條座標上的閉環。


然而除此之外,整部電影便再無什麼call back。
在最後的打鬥鏡頭中,卡特砸碎了國家宣傳的廣告牌,帶著妻兒遠去,消失在視野裡。

是對民族信仰的放棄?
對自我身份找尋的暫停?
還是導演拍到這裡,只為了擦一把政治尺度的邊,而又不敢深入?
不管如何。電影沒給出的答案,Sir希望時間能給出。
爛到極致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商業電影的黑洞中,窺見觸底擺爛的慣性。
之外。便再無反彈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