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Babylon(巴比倫)劇情、評價:封神R級片,不會只有黃暴汙

6年前,《愛樂之城》登陸大銀幕。

洛杉磯天文臺旁的踢踏舞、那句彷彿童話故事開頭的「City of stars」、酒吧裡的曲終人散…為影史留下了不少經典橋段。

憑藉這部影片,達米恩·查澤雷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32歲)。

少有人知,當時達米恩想拍的是另外一部電影,據說劇本在2009年就寫好了。

因為資源和經驗都有限,達米恩只好先跑去拍了《愛樂之城》,沒想到全球大爆。

達米恩·查澤雷

達米恩·查澤雷

十多年後,這部難產的電影終於上線。

它是典型的好萊塢A類製作:製作成本超1億美元、場面宏大、視聽炸裂、聚集了眾多一線演員…

同時,它又大膽扒光了好萊塢的黑料,有大量屎尿黃暴鏡頭,被定為R級…

很難想象,這部亢奮到癲狂的電影竟然和《愛樂之城》出自同一位導演之手:

巴比倫

巴比倫

上世紀20年代,移民浪潮下的洛杉磯已是一座繁榮奔放的城市,星光無限的好萊塢更是給洛杉磯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

彼時,電影工業正值默片時代,製片廠林立、好電影不斷、明星統治著一塊塊銀幕…

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來此,渴望獲得一個與膠片結緣的機會。

巴比倫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巴比倫》的故事正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受好萊塢名利場的腐蝕,電影從業者的私生活一向荒淫奢靡,「及時行樂」的作派引領著主流。

電影開場便是一場華麗混亂的大型派對。

在爵士樂的包裹中,舞女們縱情扭動著赤裸的身體,煙霧、香檳、毒品、脂粉味不斷催化著曖昧氛圍。

甚至瘋狂到把活體大象裝進城堡…

甚至瘋狂到把活體大象裝進城堡…

「運大象」這種荒謬的要求對於曼尼(迭戈·卡爾瓦飾)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這個年輕人是墨西哥移民,有著濃重口音。

電影在他心中是無比神聖的存在,經久不衰且意義非凡。

奈何不受重視,連去片場搬道具的活兒都找不到,只能幫資本家鏟象糞…

派對上,曼尼遇到了意圖用假身份混進城堡的內莉(瑪格特·羅比飾)。

她一襲紅裙,真空上陣,低俗的談吐間滿是市井氣,像一株肆意燃燒的玫瑰。

曼尼被這個瘋批美人深深吸引,利用職能之便將她帶進了城堡。

內莉同樣是被好萊塢拒之門外的年輕人,她熱情奔放,臉上是藏不住的野心和慾望。

派對上的一切令內莉大開眼界…

磕嗨的她徹底釋放了自己,舞姿放蕩不羈,令在場的所有大牌都黯然失色。

沒想到,內莉在派對上的瘋狂舉動竟為她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就在派對上,一部電影的女主角意外死亡,而距離電影開拍只剩幾個小時,情急之下製片廠的高管只好選用內莉補位。

與此同時,曼尼也因為頭腦靈活被大明星傑克(布萊德·彼特飾)賞識,邁進了電影行業…

這部瀰漫著史詩感的《巴比倫》總成本約1.6億美元,北美開畫後卻慘遭口碑滑鐵盧,上映一個月後全球票房還不到4500萬美元。

喜歡的人,怒贊它再現了一道好萊塢黃金年代的「奇觀」。

反感的人,戲稱它是好萊塢版的「逐夢演藝圈」,故事流於表面,拼湊和堆砌感十足。

大廠必爭的頒獎季上,《巴比倫》在大獎項上提前出局,只撈到了一些「邊角料」提名…

《巴比倫》在IMDb、爛番茄、MTC網站上的評分表現

不過,還好去年阿湯哥的《壯志凌雲2》讓派拉蒙影業勁賺了14.8億美元。

從豆瓣8.0的評分來看,這部「年度賠錢之作」還是受到了不少國內觀眾的喜愛。

壯志凌雲2海報

《壯志凌雲2》海報

先來說亮眼的地方。

導演達米恩在《巴比倫》中投入了大量私人情感,像寫了一封獻給默片時代的情書。

但,拋去舞台劇一般的誇張呈現,這個故事並非成型於洶湧的緋聞軼事。

它有大量的史實作支撐。

比如,紙醉金迷的好萊塢向來對名利狂熱,身處這個更迭迅速的遊戲之中,從業者的生存狀況長久地被忽視著。

派對上,一名女演員因嗑藥過量而昏死過去,製片廠高管的第一反應竟是通過製造混亂來轉移實視線…

群演被道具刺穿胸膛,攝影師被高溫隔間活活憋死,迎接這些「小人物」的只有漠視。

當然,少不了對種族問題的刻畫

當然,少不了對種族問題的刻畫。

比如,在某次拍攝現場,上演了一出荒謬鬧劇——

劇組裡的黑人爵士樂小號手膚色比其他黑人樂手要淺,簡直像個白人。

而南方地區又是大票倉,就這麼拍下去的話肯定會引發觀眾的抵制行為,至少損失一半票房。

片方只好用「燈光問題」當藉口,連哄帶騙地讓他用木炭把臉塗得更黑…

表面上政治正確的做法,本質上其實還是歧視行為。

還有一些值得品味的小細節

還有一些值得品味的小細節。

比如,在默片時代的好萊塢,女性聲量不比當今的好萊塢差多少。

獨當一面的女導演、言辭犀利的女影評人…都盡情綻放著獨特魅力。

再比如,當時在好萊塢打拼的亞裔電影人相當多,並且有一些還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影片中,亞裔攝影師的人物原型便是黃宗霑。

他出生在廣州,5歲隨父遷往美國。

職業生涯共10次提名奧斯卡,兩度捧回小金人,是當之無愧的傳奇攝影師。

黃宗霑

黃宗霑

此外,神秘性感的東方女子朱菲(李麗君飾)也是取材於一名美籍華裔影星——黃柳霜。

事實上,《巴比倫》的幾個重要角色都有人物原型。

內莉的原型是女明星克拉拉·鮑。

她出身貧民窟,卻用恐怖的童年經歷(母親試圖殺死她,遭受酒鬼父親的性虐等)當作表演靈感,在好萊塢紅極一時…

克拉拉·鮑

克拉拉·鮑

傑克的原型是約翰·吉爾伯特。

這位大名鼎鼎的男明星風流成性,幾段婚姻關係都很短暫,最後與默片時代一同消亡…

約翰·吉爾伯特

約翰·吉爾伯特

誠然,巴比倫是一部真誠的電影

誠然,《巴比倫》是一部真誠的電影。

為了儘可能貼近歷史,還原默片時代的拍攝現場,劇組不僅在戶外搭建攝影棚,還造了6棟奢華豪宅。

甚至復刻了高達900人的戰爭場面。

在數字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導演卻堅持選用膠片拍攝。

因為光在底片上映刻出畫面的儀式感、噪點顆粒跳躍出的質感,一定是無可替代的存在。

但,作為一名骨灰級影迷,導演顯然沒有收控好情懷,三個小時被塞得滿滿當當。

敘事節奏就像一臺在高速公路上疾馳的超跑,合口味的觀眾會大呼過癮,不喜歡的觀眾會有嚴重的視聽疲憊感。

結尾處,有炫技之嫌的電影史混剪讓前兩個多小時積累的好感徹底崩盤。

當《駭客帝國》《阿凡達》出現的那一刻,實在會讓人產生觀感上的跳脫和撕裂。

情懷過載,形式過繁,超跑最終因剎車失靈而撞毀…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的《造夢之家》。

同樣是私人化的電影情書,史匹柏在片尾表現行業傳承的時候,只用了一個互動式的機位調整鏡頭,就讓觀眾明白了他要講的道理、故事、情懷。

印象深刻,且回味無窮。

《造夢之家》

而反觀《巴比倫》,就如網友所說:感覺被導演晃著肩膀質問「看懂我的意思了嗎」。

除了以上電影本身存在的遺憾點,我還想聊聊關於電影內部的「遺憾」。

有聲電影的出現,讓存在70年左右的默片時代在短短几年裡迅速衰亡。

這次變革也讓站在行業之巔的明星面臨著事業危機。

起初,傑克對這種新鮮事物持鄙夷態度。

以前都是大片找上門,他挑剩下的才能輪到別人。

但,如今他已淪為市場的選項,不順應潮流就會被市場淘汰。

畢竟,好萊塢最不缺的就是演員…

只不過,傑克的臺詞水平很糟糕,原本引以為傲的愛情戲被奇怪的腔調毀壞。

英俊的臉龐再也不是單一賣點,新片上映時觀眾席上傳來陣陣嘲笑聲…

市場的消極反饋、影評人不留餘地的評判,都令傑克覺察到藝術生命力的流逝。

屬於他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傑克用飲彈自盡換取了最後一絲尊嚴…

傑克用飲彈自盡換取了最後一絲尊嚴…
內莉的星途是另一種命運模式
內莉的星途是另一種命運模式

內莉的星途是另一種命運模式。

雖然沒有背景加持,但她憑著極高的表演天賦,能做到精準控制流幾滴眼淚。

成為頂流後,內莉沒有拓寬戲路,反覆飾演著同一類角色,形象逐漸固化成放蕩、下流的花瓶。

她不再受歡迎,毒品和賭博令她名譽掃地,最終成為了一顆劃過天際的流星…

同時,也害得曼尼丟掉了大好前程,險些丟掉性命。

放在那個黃金時代,發生在這些角色身上的悲劇總是透著一種難以言狀的浪漫主義。

默片最吸引導演達米恩的地方,便在於此。

在某次採訪中,達米恩說:我想用不加雕琢的方式回望一眼那個時代的廢墟,看看有多少人停留在原地,就像眼睜睜看著一隻大鐵球擊穿他們的生活…對我來說,1927-1929,默片的最後幾年,是一個無可比擬的時代。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導演拿出自己「寫給電影的情書」。

張藝謀的《一秒鐘》、史匹柏的《造夢之家》、昆汀的《好萊塢往事》、賈樟柯和甯浩主演的短片《地球最後的導演》…

疫情帶給行業的集體焦慮是一方面。

拍攝計劃受阻、影院虧損、大銀幕遭到流媒體的重創…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的電影都在上演著審美降級。

好萊塢如此,歐洲文藝片市場如此,國產片更是如此。

一秒鐘

《一秒鐘》

地球最後的導演

《地球最後的導演》

這讓包括導演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禁懷念起那樣一個時代…

在片場,每一盤膠捲都會被珍惜;

影院裡,座無虛席;

銀幕上,光影編織著偉大的故事。

《巴比倫》中,宿醉的傑克站在陽台上,慷慨激昂地講了這樣一番話:

我們必須革新,我們必須獲得靈感,我們必須敢於脫胎換骨。

把夢想刻進膠片,再寫進歷史,把今日變成明日。

當明日孤獨的人望向閃爍的銀幕時,能夠第一次發出這樣的感嘆——太好了,我並不孤單!

這又何嘗不是導演的肺腑之言呢?

這又何嘗不是導演的肺腑之言呢?

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最偉大的一點在於,它能留存住不斷消亡的人和事物。

它能作為生活的映象,講述最複雜的情感。

百年後,不知電影將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或許,「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會變成另一部《巴比倫》。

也會有導演去挖掘我們的故事。

唯一確定的是…

我們需要好電影。

我們需要能生產出好電影的土壤。

這一點,任何時代都不曾改變過…

這一點,任何時代都不曾改變過…

相關文章

回顧2022年,從這些電影開始

回顧2022年,從這些電影開始

進入12月,就是頒獎季了。 最近呢,我們也陸陸續續分享了不少影節或者電影獎的提名或者獲獎情況。如果想要了解2022這一年,到底有哪些值得關注...

阿凡達:水之道,激動,終於等來了!

阿凡達:水之道,激動,終於等來了!

《阿凡達:水之道》要上映的訊息大家都看到了吧,得知此事我整個就是震驚,期待,開心,激動。 順道盤了一下國外院線的片子,發現實在是太多可期待的...

倒數時刻 (Tick, Tick…Boom!) 電影劇情、影評

倒數時刻 (Tick, Tick…Boom!) 電影劇情、影評

有一種類型的電影,它要不封神,要不撲街。幾乎沒有中間狀態。 嗯,說的就是音樂類型電影。《愛樂之城》《波西米亞狂想曲》《悲慘世界》《心靈奇旅》...

侯孝賢,台灣電影第一人,突然退圈了

侯孝賢,台灣電影第一人,突然退圈了

前些天,電影界傳來一則令人難過的訊息。 導演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息影退休。 據其家人聲明,侯導已與疾病抗爭多年,直至今日難以支撐正常工作。...

未來將至 (The World to Come) 電影劇情、影評

未來將至 (The World to Come) 電影劇情、影評

不知有多少朋友喜歡寫日記。 你寫日記是因為有太多的祕密麼? 還是有很多思考找不到共鳴? 如果是後者,可能把心裡所想的寫在紙上,讀起來是一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