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這樣一個詞條躋身熱搜榜單——
#獨居女性應該注意哪些#
無獨有偶,近日的一條微博,也引起了不少關注。
微博裡,一位熱愛健身的獨居女孩,吐槽自己只能穿最醜的衣服出門。
原因是,相貌姣好,身材有致的她,曾兩次遭遇陌生男子跟蹤至家門口。
千萬獨居女性的安全問題,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大痛點。
今天鋪子要說的這部韓國電影,講的就是一名獨居女性的恐怖遭遇——
鎖命危機
Door Lock

京敏(孔曉振 飾),是一名供職於某銀行的獨居女子。
業績不錯,勤勤懇懇,老實巴交。
從影片開頭來看,感情生活似乎也還算順遂。
夜裡,京敏在男友懷裡熟睡,男友將頭埋在她的頸窩裡。

凌晨四點天還沒亮,鬧鈴響起,男友起身。
穿衣、洗漱、吃早餐,輕輕為京敏蓋上被子後,獨自出門。
畫面溫馨。

天亮後,京敏起床。
簡單梳洗後,將男友的衣服、鞋子擺在顯眼處,匆忙出門。

關門的一刻,卻注意到門鎖蓋子開著。
她警覺起來,以防萬一,換了密碼。

可雖然京敏本人謹小慎微,注意細節,連牙刷的位置都會特意擺正,但保不齊是男友一時大意,忘了關上?

接著往下看。
晚上回到家,鎖蓋卻再次被打開。
想到白天母親曾造訪過,京敏沒再深想。

打開加溼器,放著安眠音樂,正在醞釀睡意。
突然,門口傳來輸入密碼的聲音。
一遍,兩遍,密碼錯誤。
緊接著,門把手緩緩轉動。

停頓兩秒,變為一陣劇烈的搖晃。
瘋狂轉動的把手,顯示出門外人的情緒。
一來說明門外人難以自控的狂躁;
而第二點細思極恐,意味著他很可能是知道京敏家的密碼換了,而氣急敗壞……

等門外沒了動靜,京敏鼓起勇氣透過貓眼向外看,走廊已空無一人。
打開門,地上躺著半截菸屁股。

京敏報了警。
走廊盡頭的監控,是模型。
警方的回覆,我們也能猜到,無非是:
「他並沒有進入您家裡,只是在您家門口敲了敲門就走了。」
「也沒有證據表明菸頭是那個人扔下的。」
「案件的受理,只有在案件發生時才能進行。指紋也是只有那種情況才能檢查。」

京敏無奈,只好獨自回家,在驚魂未定中睡去。
她男友呢?非單身獨居女生遇到這種事,一般都會第一時間尋求男友陪伴。
這就來了。
鏡頭後拉,身後洗手間門忽然大開。
影片開頭的那位「男友」,赤身裸體坐到熟睡的京敏床邊,輕撫她的頭髮……
這陰間的打光與轉場,是幻想還是現實?

第二天晚上,在京敏睡著後,從床下緩緩伸出一隻手,接著一個黑衣男人爬了出來!

阿西吧,有恐怖片那味兒了。
男人拿出一瓶迷藥,捂住京敏的口鼻,待她失去意識,便堂而皇之地在她身旁睡下……

原來影片開頭溫柔體貼的「男友」,實為非法闖入的變態。
難怪最近京敏早晨醒來總是頭腦昏沉,不在狀態。
而先前擺在家裡的男士衣物,不過是一種獨居女性的自我保護手段——假裝家裡有男人。

闖入者是誰?
暴躁敏感,不斷騷擾京敏的跟蹤狂客戶,對京敏有好感,總能及時出現替她解圍的科長,兩個門衛,一個時不時地找京敏搭話,一個總是眼神躲閃地打量她。
似乎都有嫌疑……
而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血腥謀殺,更是令案件更加撲朔迷離,也使得電影的恐怖程度不斷升級……

《門鎖》翻拍自西班牙電影《當你熟睡》。
說是翻拍,卻並未全盤照搬。
除了兇手身份與「床下有人」的設定相同外,《門鎖》在情節上做了較大改動,同時也進行了相當貼合東亞社會現狀的本土化處理,且融入了不少當下議題。

《當你熟睡》以兇手的視角將故事展開,觀眾從一開始便知道兇手身份,劇情的緊張感來自於兇手一次次作案與試圖脫罪的過程。
《門鎖》則是以女主京敏為主線推進故事,隨著危險的步步逼近與真相的漸漸明晰,我們與片中人一起體驗著幾近窒息的感覺。
不斷猜測兇手,又不斷將猜想推翻。
反轉再反轉,劇情張力被層層拉滿。
儘管片中存在著一些邏輯上不太通順的Bug,但作為一部驚悚電影,《門鎖》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作為韓影的拿手好戲,影片對驚悚氛圍的營造堪稱一絕。
床下爬出的男人,窗簾後被封死的窗口,誤入兇手家中的極限逃生……
無不令人毛骨悚然。

細節設計,也把觀眾的神經拿捏得死死的:
獨居的女人,忽然注意到家中馬桶圈被翻了上去;
便利店偶遇的熟人,結賬的商品與兇手常買的罐頭恰好同款;
迷暈京敏之後,闖入者在浴室裡哼著小曲,愜意地淋浴,他哼唱的曲子,正是京敏睡前常聽的那首助眠音樂《裸者之舞》……
頭皮有點麻了。

與原版的另一點不同之處在於,《當你熟睡》側重描述兇手的變態心理,呈現他如何通過不斷折磨女主,以達到身心的雙重快感;
《門鎖》則將目光聚焦於當下年輕女性集體性的不安全感。
這也是它的驚悚之處,它太貼近生活了。

女主京敏,做著一份不稱心的工作,卻不能辭職。
要勤勤懇懇為生活打拼,也要面對同事搶業績。
她是大多數打工人的寫照。

為提升業績,不得不鼓起勇氣跟男客戶套個近乎,卻被男客戶當成對自己的示好,開始對她窮追不捨。
追求被拒絕後,說是京敏先勾引的自己。
京敏越是躲,越是激怒對方。
原本就過得小心翼翼的她,變得更加杯弓蛇影。
她也是許多女性,尤其是獨居女性的縮影。

片中,當京敏傾吐著自己的遭遇時,閨蜜給出的建議是:「我們乾脆趕緊嫁人。」
組建家庭,尋求男性的庇護,難道是她們的唯一出路?
就算真嫁了人,女性也難免會有落單的時候。

片中許多生活細節的呈現,讓不少女性觀眾大呼:「太真實了!」
獨自一人時,公交車上輕浮討論女性的男性,

走夜路時背後逼近的腳步聲,

地鐵上忽然靠到肩膀上的打瞌睡的陌生人,

遠處迎面走來的一搖三晃的酒鬼,

正要關上的電梯門忽然被一隻手打開……

這其中有有意的,有無心的,更多的,只是剛巧在晚上與某位女性走了同一條小路,坐了同一趟電梯。
這些時刻,相信能讓不少女性瞬間腦補一出驚悚大戲。
而每當她們傾吐或表達這種擔憂與恐懼時,總會有人跳出來指責她們「被迫害妄想症」;
更甚的,嘲笑攻擊她們的長相:
「長成這樣,還怕被人跟蹤?」
而事實是,一個人會被跟蹤與否,與外形關聯並不大。
相貌出眾的會被跟蹤,相貌普通的也會。

但廣大男性,也很委屈:
我只是路過而已,只是趕個電梯而已,只是正常過自己的生活而已。
「你怎麼非搞得我跟個怪人似的?」

其實,女性這種下意識的警覺與敏感,來自對男女天然力量懸殊的懼怕,加上近年來犯罪事件的頻繁曝光,更將這種恐懼一再放大。
這時,難免就會「誤傷」許多男同胞。
《門鎖》裡也是如此,被跟蹤後過度緊張的京敏,誤把好心的同事當作變態,慌慌張張跑下樓報警。
而等她帶著警察回來後,同事已經被提前躲在屋裡的兇手殺害。
但另一方面,她的謹小慎微也幫她逃過了一劫……

每個人都有嫌疑,既是劇情設置懸念的需要,也反應了女性視角下,對危險的感知。
這種擔憂與恐懼,或許永遠無法根除,但又或許可以最大程度地被減輕。
除了期待法律的完善,可以帶來對潛在施暴者的有效震懾,與對弱勢者的進一步保護。
男士們能做的,或許可以是,給予她們的這種恐懼,一些理解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