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劇《星空下的仁醫》劇情、劇評:今年TVB劇王就是它

TVB職業劇,堪稱「華語之光」。

專業、真實、深刻。無論什麼行業,都能拍得讓人心生嚮往。

看完《陀槍師姐》,想當警察;

看完壹號皇庭,想當律師;

看完《壹號皇庭》,想當律師;

看完法證先鋒,想當法醫......

看完《法證先鋒》,想當法醫……

看完法證先鋒,想當法醫......

尤其值得稱讚的是:劇中人絕無戀愛腦。

個個都是事業心爆棚,有血有肉的「打工人」。

也難怪多年過去,還不斷圈粉。隔三差五,就在各大小組掀起一波「文藝復興」。

最近,TVB新出了一部職業劇。而且是最擅長的醫療題材。水準不負眾望,喜提9.1分

星空下的仁醫

星空下的仁醫

作為TVB首部小兒外科題材劇,卡司必然重磅。

鄭嘉穎+鍾嘉欣+馬國明。

這主演陣容,堪稱有生之年系列。

這主演陣容,堪稱有生之年系列

鄭嘉穎已整整5年未參演TVB作品。

近年一直在爛片裡打轉,漸漸淡出大眾視野。

上一個在內地出圈的角色,還是十年前《步步驚心》裡的八爺。

鍾嘉欣,曾經的TVB「五小花旦」之一。

如今已是二孩媽,屬於半退圈狀態。

如今已是二孩媽,屬於半退圈狀態

最穩的還是馬國明

憑藉《on call 36小時》坐上了TVB頭把交椅。

這三位的演技自不必擔心

這三位的演技自不必擔心。

更難得的是,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學霸。

出演技藝精湛的醫生,有種天然的適配度。

從已更新的幾集來看,TVB這次確實誠意滿滿。

沒有劇情注水,浪費好演員;

更沒有故弄玄虛,消費醫生群體。

更沒有故弄玄虛,消費醫生群體

《星空下的仁醫》之所以口碑炸裂,正因為它繼承了TVB職業劇的三大優點。

一是足夠專業。

當兒科醫生,最難的其實不是治病。

而是如何獲得孩子的信任,讓他們配合檢查和治療。

與成人相比,孩子更敏感脆弱。

他們在還不明白生老病死的含義時,就過早地被病魔選中。

尤其是長期住院的孩子,很容易變得孤僻易怒。

但醫生不能在他們面前表現出任何負面情緒。

並且還要想方設法讓他們保持心情愉快

並且還要想方設法讓他們保持心情愉快。

經常鼓勵他們不要放棄生的希望。

對此,每個醫生都有獨特的「哄娃技巧」

比如給孩子們貼紙當作獎勵;

或者用健身球等輔助玩具,轉移注意力

或者用健身球等輔助玩具,轉移注意力。

或者用健身球等輔助玩具,轉移注意力

對於治療方式的選擇上,醫生也會從長遠考慮。

劇裡出現了大量的疑難雜症。

但醫生在手術時會首選操作難度和風險係數加倍的微創。

只為不在孩子身上留疤,讓他們長大後不用自卑。

而對於那些不得不開腸破肚的大手術

而對於那些不得不開腸破肚的大手術。

主治醫生會先召開大會,邀請各個科室的專家聯合會診。

再製定出最穩妥的方案。

比如有患者因為器官衰竭,危在旦夕。

為保住他的性命,醫生決定為他一次性移植三個器官——

心臟,肺,肝。

但這個手術只有美國做過,所以從提出到落地,經過了幾輪激烈的爭論。

劇裡每場手術的畫面尺度都很大

劇裡每場手術的畫面尺度都很大。

甚至因為高畫質無碼,具備了一定的科普價值。

就連跳動的心臟,剛切出的腫瘤……都能一覽無餘。

觀眾一開始看可能會覺得比較血腥,難以承受。

但是過了一集之後,心中留下的唯有對醫生的敬佩。

而演員們對於細節的處理,讓人看不出表演痕跡。

基礎的洗手和消毒方式,嚴謹又自然。

各種專業術語,脫口而出絕無口誤。

沒有充足的前期調查,沒有負責的專家指導,根本無法呈現出如此飽滿真實的醫生形象。

專業性,是職業劇的立足之本

專業性,是職業劇的立足之本。

尤其是醫療劇,更講究細節上的考究。

反觀內地同類劇集,卻經常出現低級錯誤。

《外科風雲》裡,靳東扮演的外科醫生在手術前直接手抓無菌服

精準踩雷無菌操作原則。

外科風雲

《外科風雲》

還有《產科男醫生》,明明講是婦產科的故事,但開頭十分鐘,演員唸錯了好幾次「妊娠」……

這些細節,足以說明一部劇是否用心。

《星空下的仁醫》不僅足夠專業,還足夠真實。

醫生,是最常被影視劇神化的群體之一。

但TVB選擇將醫生當做有血有肉的個體來看待。

醫生也會脆弱

一臺手術少說一兩個小時,長的十幾個小時。

期間醫生必須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而且無法進食。

術後他們能立刻吃上的食物,多半是麵包和泡麵。

長期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很容易患上胃病。

醫生也會破防

醫生也會破防。

生病的小孩總是猝不及防地尿床,嘔吐。

白大褂被弄髒是常有的事。

很多實習醫生都會被嚇得僵在原地。

心中難免產生本能的厭惡膈應。

但再工作一段時間,他們就能熟練地善後

但再工作一段時間,他們就能熟練地善後。

甚至會為了節省時間,拿自己的白大褂擦拭穢物。

心理承受力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

年輕醫生尤其需要家長的理解。

但即使醫生盡心竭力治病,也經常有家長罔顧醫囑。

比如有孩子患上了腸胃炎。

必須清淡飲食,吃流質食物。

但家長還要偷偷給孩子買油炸食品解饞。

但家長還要偷偷給孩子買油炸食品解饞

更有家長無理取鬧。

自己的耳環掉在了病床上,弄傷了孩子的背。

卻反過來懷疑醫生手術失敗。

被指出來之後,只是一聲不吭,不肯道歉。

醫生也更容易自責

醫生也更容易自責。

個人生活方面,不少醫生都會選擇與同行結婚,便於相互理解。

但因為這個職業幾乎全年無休,而且下班時間不固定。

所以即使是父母、孩子需要陪伴和照顧,他們也很難在第一時間趕回家。

對家人心懷虧欠是肯定的。

對家人心懷虧欠是肯定的

工作方面,如果遇到救不活的病人,或者出現醫療事故。

醫生承受的心理壓力並不比家長少。

連續幾個小時的搶救,是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消耗。

因為低血糖暈倒,或者猝死,時有發生。

一旦手術因無法控制的原因失敗。

迴應他們的,只剩下劈頭蓋臉的道德譴責。

家長的憤怒當然可以理解,醫生的無奈也令人嘆息。

劇中細膩地展示了醫患矛盾。

雖不是新聞上的刀光劍影,但更能讓觀眾共情。

最後,這部劇也足夠深刻

最後,這部劇也足夠深刻。

它展現了醫生們被「困在系統裡」的困境。

畢竟,醫院也是一個職場,辦公室政治從來不少。

醫生不僅要操心病人,更無法在各種明爭暗鬥中獨善其身。

與內心的道德底線作戰,就無比艱難。

20年前,安妮醫院發生了一起醫療事故

由醫學院鍾教授主刀的微創手術,導致病童失血過多去世。

但因為她是權威,病童是孤兒,最後居然無人追責。

實習醫生許甘楓(鄭嘉穎 飾)憤恨不平。

他認為況叢昕(馬國明 飾)在術後故意拖延了搶救時間,是為了幫鍾教授掩蓋手術失誤。

兩位好友就此決裂。

之後,聽話的況叢昕得以留在院裡工作。

被導師看中,最後步步高昇,成了小兒外科顧問醫生。

而不聽話的許甘楓,喪失了繼續留院實習的資格。

幸好獲得一家小醫院的收留,不然難以畢業。

只是一個選擇的不同,就讓他們的人生走向了兩端。

年輕時期的兩位演員真是神選角

年輕時期的兩位演員真是神選角

在導師的支持下,況叢昕一度有望晉升到外科主管。

但,他也只是暫時順利。

導師不幸去世後,一切都急轉直下。

醫院的管理層結構重新分配。

新上任的領導直接提拔了自己的下屬,因為她的性格很溫和,不善爭辯,很容易就能被架空。

而況叢昕能力太強,又很有主見,因此不斷被邊緣化。

專業履歷固然是立身之本。

但要想往上走,還得懂得人脈資源的博弈。

在這樣的環境下,初入職場的實習醫生,都深諳「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

利用午餐時間和前輩溝通,提升自己的社交圈。

看到教授級別的大佬時,二話不說先求合照,只為混個臉熟。

科室內部的競爭,已然內卷化

科室內部的競爭,已然內卷化。

而與此同時,從整個醫院的格局來看,兒科又處於底層

醫療資源分配很吃虧。

比如好不容易審批修建的兒科大樓,最後兒科居然只分到了其中兩層。

因為與之相比,眼科和牙科更賺錢。

優秀人才的流失也是常有的事,當矛盾激化到高層時,有可能導致整個團隊被「連根拔起」。

TVB看似是在拍三名兒科醫生的晉升之路

TVB看似是在拍三名兒科醫生的晉升之路。

實際上是以他們為縮影,反應香港整個醫療體系存在的問題。

即使是公立醫院,醫療資源還是最先向富人傾斜。

而身價最高的醫生,不一定醫術最好,反而是因為善於自我包裝。

主演們並沒有主角光環,他們的每一次選擇其實都是無奈之舉。

但他們在這無奈之中,依然試圖堅守醫生的底線與良知,發人深省。

這種掙扎,不只侷限在兒科。

也可以推及到整個職場,乃至整個人生。

引起每個普通人的深刻共鳴。

這,才是TVB職業劇經久不衰的原因。

這,才是TVB職業劇經久不衰的原因

相關文章

宣萱,這麼清醒的頂級尤物,活該翻紅

宣萱,這麼清醒的頂級尤物,活該翻紅

接著來寫我愛的美人們。蹭本月第一女頂流,反戀愛腦大使王寶釧的熱度,來寫演王寶釧的宣萱,TVB黃金時代的四大花旦之一。 宣萱是好命的70後,年...

戀情被錘,卻謊稱是他媽?

戀情被錘,卻謊稱是他媽?

事實證明,不管是煤老闆還是資本家,都愛給觀眾餵食「精神毒糧」。 20年前,煤老闆們專注於給年輕妹妹拍霸道總裁拯救無腦灰姑娘的故事。 致力於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