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韓國電影,是中國娛樂圈最大的悲哀

不久前,韓國青龍獎公佈結果。

湯唯,又拿下一座影后獎盃。

至此,她離集齊韓國三大影后(青龍、大鐘、百想),僅一步之遙。

有望成為全度妍、孫藝珍之後,第三位韓影全滿貫影后(集齊三大獎和三小獎)。

在內地沒有好作品可演,在韓國卻大放異彩。

鮮明對比之下,又激起一番有關韓國電影的討論。

總離不開「敢拍」「大環境」「文化輸出」幾個關鍵詞。

但,值得注意的是
但,值得注意的是

但,值得注意的是。

常見的討論當中,其實存在不少誤解。

魚叔之前已經寫過幾篇相關的文章。

但藉此機會,我還想再集中反駁幾種典型發言——

01 「什麼都敢拍,什麼都不改」

這種論調頻繁出現

這種論調頻繁出現。

但殊不知,一方面,韓國電影的的確確參與改寫了現實

《熔爐》上映6天,韓國國會通過「熔爐法」,性侵幼童沒有追訴期,最高量刑改為無期徒刑。

《素媛》後有了「趙鬥淳法」,性侵犯刑滿出獄後會被全天候一對一監視。

《梨泰院殺人事件》推動97年的案件重審,兩名嫌疑人在2015年被引渡回國。

《辯護人》上映第二年,當年5名被告改判無罪,受害人時隔33年沉冤得雪。

《未生》推動保障工人權利法案。

《寄生蟲》上映後韓國政府花稅金改善了地下室環境。

另一方面,這一說法的前提本身也有誤
另一方面,這一說法的前提本身也有誤

另一方面,這一說法的前提本身也有誤。

電影是藝術,是文化產品,壓根就沒有「改變現實」的義務。

它的意義更多在於喚起情感和思考。

上述作品正是在本身拍得足夠有感染力的前提下,才引起強大的社會效應。

而且,這份改變並不僅僅是電影的功勞。

同樣,不應諱言,有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階級分化依然明顯,韓國政壇不會因此得到肅清,駐韓美軍的負面新聞依然存在,而這也並非電影的責任。

總之,說它敢拍,是稱讚創作者表達的野心,以及包容的影視環境。

這與是否「改變現實」並無因果關聯。

這與是否「改變現實」並無因果關聯

02 「惹不起的人還是不敢拍,深層次的還是不敢觸及」

韓國影視一直沒有迴避複雜的國情問題

韓國影視一直沒有迴避複雜的國情問題。

對外,有對美國既依附又抗拒的政治心理。

《漢江怪物》里美國當局不顧韓國民眾反對,強行投放黃色氣體。

《歡迎來到東莫村》中美國飛行員是轟炸災難的始作俑者。

對內,披露官員腐敗、官商勾結、政府無能……

正在熱播的《財閥家的小兒子》,就內涵了許多人口中「韓國不敢拍」的三星集團。

警惕國家權力對個人的傾軋,是無數韓劇的核心表達。

與其一味責備求全,不如多接觸作品,擴充自己的認知視野。

借電影這扇窗,多看看世界。

03 「韓國電影尺度大是因為審查寬鬆」

03 「韓國電影尺度大是因為審查寬鬆」

03 「韓國電影尺度大是因為審查寬鬆」

韓國電影的「百無禁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寬鬆的審查環境。

但其實,韓國的審查環境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寬鬆,也經歷過漫長的寒冬

80年代,全斗煥的軍事獨裁統治時期,有現實深度的電影遭刪減、扼制,很多本土電影根本無法過審,導演也被拉入黑名單、被捕。

得益於年輕人組織的獨立電影團體,拍出韓國工人運動的影片,在各個大學和工廠流動放映,掀起了現象級的韓國電影運動,這才推動了分級制度的成立。

90年代,還有電影人持續抵制銀幕配額消減的著名的「光頭運動」。

更有很多懷抱電影信念的導演頂著配額壓力拍出了叫好又賣座的藝術電影,引發了觀影狂潮。

2014年世越號事件震驚世界,李尚浩用一部《潛水鐘》狠狠打臉韓國政府。

導演不顧釜山市長反對,堅持在釜山電影節放映。

除了導演外,與電影節相關的導演、演員、幕後工作人員等上千名演藝界人士被列入黑名單

其中就包括導演朴贊郁、影帝宋康昊、還有影后金惠秀。

「光頭運動」的領導人林權澤也憤慨地說,「這是國家的羞恥,釜山的羞恥,電影人的羞恥。」

《共犯者們》記錄了李明博政府利用電視臺操縱輿論,讓所有節目都成為政權的喉舌。

也可以看出當時韓國創作環境的惡劣。

如今韓國「敢拍」的盛況,並非不能簡單歸結於「寬鬆的環境」。

而是無數電影人夾縫求生,執著相抗的成果。

04 「韓國只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吃題材紅利」

的確,批判力度強的現實主義作品更容易挑起大眾情緒。

但,觀眾不是沒有眼睛。

大部分被叫好的作品,其實是作品本身拍得好,劇本紮實、表演精湛、視聽精妙,讓人能夠代入其中,才會被其中的情感打動,生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

沒拍好時,不僅吃不到所謂的紅利,還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容易被質疑投機、浪費題材。

比如,張紫妍事件這種極有話題性的素材,拍出的電影《玩物》還是沒人買賬。

不僅是韓國影視,任何地方的影視都是一樣的。

國產片《門鎖》,上映前利用獨居女性話題做營銷。

但令人智熄的劇本引來各種吐槽,票房也很快撲街,片方受到各種指摘。

所謂的題材紅利,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所謂的題材紅利,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所謂的題材紅利,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

05 「電影要的是好看,又不是要「敢拍」和「改變」」

這一說法本身並沒有問題。

但必須要說明的是,韓國影視的優秀,絕不僅僅只是敢拍。

情緒張力拉滿的類型片,除了選題大膽外,電影的視聽語言、攝影構圖都是其水準的體現。

像《寄生蟲》,不僅有貧富差距的尖銳話題,藝術水準也很高,精巧的劇本,飽滿的鏡頭語言都有很多可深挖的空間。

而且除了類似《殺人回憶》《熔爐》《素媛》這種聚焦社會現象的佳片外,韓國也有一大批「作者電影」風格強烈的優秀的獨立電影。

金基德、李滄東、洪常秀、朴贊郁等導演的作品,更吸引人的是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個性化的情感表達。

洪常秀今年的《小說家的電影》,講小說家與一對從事電影業的夫妻散步,之後一起合拍電影的故事。

情節相當寡淡,幾乎沒有戲劇衝突。

但風輕雲淡的影像語言和曖昧不明的表達卻開闢出了不一樣的風景。

正是因為作品各個層面都精益求精,不同類型作品都一齊湧現,才構成了韓國影視整體發展的「優秀」。

06 「中國影視比韓國差太多了」

06 「中國影視比韓國差太多了」

現狀而言,確是如此。

但倒也不必一味對中國電影冷嘲熱諷。

如今韓國電影在戛納成為亞洲之光。

而曾經,中國電影人是戛納的常客。

有過《鬼子來了》《一一》《花樣年華》三部華語影片一齊參展並紛紛獲獎的盛況。

況且,韓國也曾是從中國電影取經

況且,韓國也曾是從中國電影取經。

尤其是港片對韓國影響深遠。

《請回答1988》中主人公圍坐在一起看《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張國榮是全民偶像,王祖賢和張曼玉是他們心中的女神。

直到現在,韓國動作大片中仍可見濃濃的「港味」。

《共助2》

韓國知名導演金基德表示,自己看的首部中國電影是張藝謀的《紅高粱》。

多年來也從一眾中國導演身上學到很多。

最欣賞的中國導演是賈樟柯、婁燁、陸川,最想和鞏俐、章子怡合作。

07 「兩國環境不同,韓國影視對我們沒什麼參考價值」

國情不同,並不意味著沒有參考價值

國情不同,並不意味著沒有參考價值。

相反,韓國電影在先天優勢並不充足的情況下逆襲,反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而且韓國電影也是積極借鑑了好萊塢的製作和營銷經驗,才有瞭如今的發展。

韓國類型片開山作《生死諜變》正是借了歐美諜戰片的外殼,表現本土的南北韓分裂歷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我們來說同樣如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我們來說同樣如此。

大到工業模式,小到對題材處理,其實處處都是可參考的。

比如,韓國編劇有較大的話語權。

知名編劇甚至可以自主選擇導演、演員、創作團隊。

《分手的決心》編劇鄭瑞景一開始就表示,必須湯唯演自己才寫。

還有,韓國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

還有,韓國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

拍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茲山魚譜》,兼具美學風格和思想深度,也值得國產片借鑑。

韓國和中國一樣在歷史上都曾淪為日本殖民地,韓國的《鬼鄉》將這一沉重的題材加入超現實元素,也能給我們啟發。

此外,相近的地緣塑造了相似的審美偏好和文化性格。

這也意味著,好的作品,其實從攝影到敘事等各個層面其實都有很多可供參考、借鑑的餘地。

08 「韓國影視都是各國偷來的,沒什麼藝術可言」

韓國是文化大熔爐,不等於韓國沒有自己的歷史、藝術。

早年林權澤導演的《太白山脈》有本土化的歷史反思,《春香傳》根據朝鮮民間傳說改編。

韓國的歷史文化積澱自然不比我國,但,多元文化本也是一種文化特色。

比如《雪國列車》,將好萊塢的災難電影中融入很多革命寓言、血緣文化等東方式的思考。

更何況文化無國界,電影本身也是一門舶來品。

各國電影的發展都離不開借鑑二字。

以《茲山魚譜》為例,為什麼韓國拍出了這樣的電影,中國沒拍出?

比起嘲諷別國,怎麼去實踐我們自身的文化自覺性才是更值得探討的。

09 「韓國影視崛起只是在西方國家拿了大獎,是迎合西方意識形態的結果」

一方面,國際獎項並不一定代表的是西方意識形態。

例如三大電影節,評委陣容每年不同。

尤其如今在政治正確的大背景下,吸納了不同膚色的族群,有很多東方面孔。

今年朴贊郁在戛納獲得最佳導演,評委中除了歐美評委,也有伊朗、印度電影人。

另一方面,但凡看過作品就會發現,不少韓國佳作都有強烈的東方式表達。

《寄生蟲》被觀眾看作「東亞全息投影」。

寄生蟲被觀眾看作「東亞全息投影」

《分手的決心》中的主題表達、符號隱喻,甚至建築服飾等都明顯是脫胎於東方文化的。

而且這些作品在韓國本土也拿了許多獎項。

像《寄生蟲》《魷魚遊戲》等火到西方的作品,在中國的爆火也是有目共睹的。

顯然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顯然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10「用不著羨慕韓國,電影就圖看個爽,沒必要滅自己威風」

欣賞韓國電影,也從來不是為了捧一踩一

欣賞韓國電影,也從來不是為了捧一踩一。

而是出於對電影、劇作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讚歎。

地域、文化的相近,讓我們不自覺地進行比較,生出感慨。

但這不是「滅自己威風」,而是將其作為一面鏡子,反觀自身的更多可能性。

就像中國電影鼎盛時也反哺了韓國電影人,如今韓國影視崛起,自然也可取其長。

比起站不住腳的嘲諷,我們更需要的是一份清醒自持。

既看到當下實實在在的差距。

也不忘記我們曾經擁有過怎樣的好作品。

終究,放下偏見,才能讓電影迴歸電影本身。

相關文章

台灣電影《咒》劇情、影評:越罵越火

台灣電影《咒》劇情、影評:越罵越火

沒想到,一部受眾面不大的恐怖片竟然能火成這樣! 去年預告剛釋出,便光速出圈,未見真面目先火遍全網。 今年3月在台灣公映,打敗了同期的超英大片...

尋人記2:TVB 的 9.8 分真人秀

尋人記2:TVB 的 9.8 分真人秀

甜心教主炸裂迴歸,周董演唱會線上重映。 還有今晚直播的「音樂教父」羅大佑、「冷門歌手」孫燕姿……一瞬間帶大家重返童年。 但究其本質,無非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