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批評電影的權利嗎?
當然有。
答案就是這麼顯而易見。
可現在的輿論環境,似乎越來越不認同這一點。
先說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個事件——
#豆瓣使用者差評書籍後被舉報至學校#

原本只是小圈子內的風波,卻因後續的迷惑走向而出圈。
起因是一位豆瓣使用者,給一本名叫《休戰》的書籍打了兩星。
隨後,該書的譯者做出迴應。

發展至此,尚屬理性討論範疇內。
但接下來,一封郵件導致事態急轉直下。
發件人,是譯者的朋友,而收件人,是打分使用者的老師。
郵件中將打分使用者描述成了「失足學生」,要求學校協助其「公開致歉」「陳述錯誤」。

隨後,這位打分使用者發佈了致歉聲明,刪除短評。
事情走到這一步,才算正式出圈。

它脫離書評本身,延伸出了另一個熱議話題:
#我們是不是沒有批評的權利了#

一位讀者,對於讀過的書籍提出了一些批評。
卻換來一封郵件,一則道歉聲明。
提出批評的代價變大,批評的權利無形中被剝奪。
這種現象當然不僅限於書籍領域。
放諸整個影視圈皆準。
所以。
魚叔今天想聊回老本行:
「我們是不是沒有批評電影的權利了?」

以下討論有一個大前提:
批評與惡意抹黑完全是兩碼事。
沒看電影就跟風打一星的行為,屬於惡意抹黑,算不上電影批評。

那什麼是電影批評?
可以籠統地以「好或壞」來表達觀感。
也可以進一步從劇本、演員、佈景、燈光、攝影、剪輯等角度去解析一部電影。

《裡夫金的電影節》
就如這次事件中的評價:「機翻痕跡嚴重。」
這是考慮到文筆和流暢度,給出的正常批評。
遠不到「人身攻擊」或「惡意抹黑」的地步。

《休戰》原文節選
書和電影分屬不同領域。
但兩者的評論環境,大同小異。
觀眾批評了一部電影,也可能會被髮律師函警告,強制刪除評論。
就說最近的吧。
比如春節檔某部電影,在官博發文,徵集觀影體驗:
「意見是幫我們成長的,建議是讓我們進步的。」
導演本人也發話:「我也接受所有觀眾對這部電影的批評。」

姿態很端正,可結果卻不夠體面。
片方以侵犯名譽權為由投訴,刪除了一些批評的微博。

還比如《演員請就位2》結束後,B站一眾影視區UP主「被動團建」。
因為他們製作了吐槽陳導作品的視訊,結果都收到了律師函。
儘管陳導此前也說過類似的話:
「我接受對我的電影的一切評論。」

再比如鬧得最凶的一次,就是電影《逐夢演藝圈》。
本片在豆瓣遭到了差評,評分僅有2.2。
導演畢志飛一紙訴狀,把豆瓣網告上了法庭。
結果訴訟被法院駁回,此事不了了之。

輿論的窗口收窄,聲音的多元性遭遇打壓。
當電影批評的環境變得日漸嚴峻,不免讓廣大影迷心裡也犯怵:
「我們到底還能不能自由地批評電影了?」

《大腕》劇照
好在,仍有不少創作者作出表率。
他們用自己面對批評的態度和做法,以正視聽。
比如李少紅。
面對《大宋宮詞》的海量差評,她虛心表示有在關注,並願意去改正。
還具體迴應了剪輯等方面的質疑。

她也提到了「批評」的核心所在:
「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再比如賈樟柯。
當年《江湖兒女》上映後,《環球時報》胡總編對電影給出幾點批評:
「充滿了負能量,看得讓人難受。」

科長一一回應,刀刀要害,簡直教科書級別對線。
其中這句話最為經典:
「真話是最大的正能量,見不得真話和真相的做法,是負能量。」

具有自省精神的電影創作者,應該做到與批評共處。
虛心接受也好,據理反駁也罷,都是共處的方式。
而直接刪除批評,反倒是最不高明的做法。
其本質是掩耳盜鈴。
好像只要把負面評價抹殺,這電影便不存在問題了。
化用婁燁導演的一句話:
電影與批評的關係應該是對話,而不是對抗。

批評自由,恐怕是古今中外最老生常談的話題之一。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捍衛它?
首先,健康的市場,需要批評。
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絕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需要傾聽接納和傾聽各種聲音。
因為「過於單一的後果,就是走向毀滅。」

《攻殼機動隊》
其次,電影自身需要批評。
有這麼一個公式:藝術本體+欣賞者=藝術作品
電影同理。
上映並不是一部電影的結束,相反,只是開始。
觀眾的評價,市場的反饋,與電影相結合,才形成完整的電影藝術。
真正優秀的電影,扛得起批評,經得住時間的洗禮,而屹立不倒。

《裡夫金的電影節》
如果片方、創作者難以容忍批評存在,千方百計想要刪除或控制批評。
那本質上是把電影當成了純粹的商品,把拍電影全當一門生意。
抹殺一切可能影響「銷量」的因素。
這樣的快消品電影,註定迅速被遺忘。

《功夫》
最後,觀眾需要批評。
「批評」賦予了我們表達的機會。
身為「消費者」,我們理應有提出批評的權利。

《還珠格格》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世界需要普通人的聲音。」
這些聲音雖然不「權威」,但勝在真切。
其實,人們對一部電影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意見相左,並不意味著對個人或電影的全盤否定。

只是很多人狹隘而不自知,一味地搞黨同伐異那一套。
越是這樣,我們越是不能退讓。
否則批評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封閉。

《浪潮》

最後,說回到一個實際的話題。
我們捍衛這種「批評電影的權利」,是否只是一種圈地自萌的無意義行為?
當然不是。
對內對外,它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開羅紫玫瑰》
對外,批評能夠調節和引導電影市場。
這在後期排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通常來說,院線最初的排片標準,是以明星大腕、票房號召力為首要考量。
隨著後續電影評價的出現。
有了對比,才能看出差距,做出排片調整。
正因如此,好電影才能夠憑口碑逆襲,圈錢爛片也自然會被淘汰。

《唐伯虎點秋香》
從《大聖歸來》到《紅海行動》再到《你好,李煥英》,它們從同檔期脫穎而出,靠的正是「自來水」的力量。
電影市場恰恰需要這種調節,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也能倒逼院線片的「精品化」。
如果任由批評被逐個刪去,失去了這種調節,最終只會反噬到那些真正的好電影。
更會讓整個電影市場徹底淪為資本的修羅場。

《你好,李煥英》
對內,批評可以影響和刺激創作。
電影《一一》中洋洋對父親說,「每個人都會有一半的事情是自己看不到的。」
所以洋洋用相機拍下了許多人的後腦勺,「你自己看不到的,我拍給你看啊。」

創作者也有自己看不見的那一面。
而觀眾的評價就是一張張後腦勺照片,其中肯定有不那麼好看的差評。
舉個例子,就連影史經典《教父》上映後,也曾飽受「將暴力浪漫化」的批評。
不過導演科波拉倒是都虛心接受了,他承認演員的表演容易引發觀眾的同情,也不忘補充一句:「真正的黑手黨都是禽獸。」

姜文評《教父》
這樣的批評,是一面鏡子,可以幫助創作者真正看清自己。
如果作品最終未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創作者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反思作品本身,而不是忙著質疑批評。

事實上,關於「我們是不是沒有了批評電影的權利」,曾在五年前有過一次廣泛討論。
猶記得當年,「人民日報客戶端」先轉載了一篇文章,直指豆瓣,貓眼等電影網站。
認為電影網站中存在的批評正在傷害中國電影產業。
引發業內一片譁然。
當時的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迴應說:
「創作和批評是電影的一體兩面…試圖拒絕批評,那不是真正的電影人。」

很快,「人民日報評論」賬號便發佈了那篇雄文——
《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最有意思的是,當時有網友對文章所述感到驚訝:
「人民日報不是這個論調啊?」
得到四字回覆:以此為準。

文中有句話說得好:
承認觀眾有「用腳投票」的權利,也就要承認觀眾有「打星評級」的權利,這都是一種選擇。
時至今日,這個觀點依舊振聾發聵。
卻也依舊震不醒某些裝睡的人。
開放的電影市場,理應捍衛每一個觀眾自由表達的權利。
還是那句話:「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自己也不會垮臺。不讓人講話呢,那就難免有一天要垮臺。」
希望我們每個觀眾,都能擁有「電影批評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