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分數:
9.2,9.5,9.7,9.8……
看評論:
一部定將留名青史的史詩級作品
事已至此,怎麼誇都不過分
一部首屈一指、雅俗共賞的神作



△ 圖源:豆瓣@麻袋、@哼哼.floweray、@解壓
「神作」一詞被用爛,可至今仍是對它最貼切的形容。
礙於某些不可控因素。
它面世後迅速殺瘋中文社交網路,又立刻被「降溫」,直到近日完結的訊息幾乎沒被公開提起。
即使如此。
大部分人不會忘記初遇時的震撼。
也正是它,讓Sir時隔多年後,在日漫中再次體會到當年縮在被窩裡拜讀手冢治虫《火之鳥》時的衝擊。

是的。
8天前(4月3日),《進擊的巨人》(最終季)完結。

△ 其實《最終季》之後還有明年開播的《最終季完結篇》,不過目測大局已定,只是得給粉絲一個「交代」
怎樣評價《進巨》?
的確,很難三言兩語講清。
Sir這幾天斷斷續續再度追完87集動畫正傳,並重溫漫畫,加上查閱資料拆解細節蒐集幕後等工序,寫了又刪刪了再寫……初稿一度過萬字。
絕不奢求所有毒飯都感興趣、能看完。
Sir只是私以為它值得。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今天文章篇幅較長,Sir把它們分為六個小章節,總結起來,可以「粗暴」地概括為三句話:
一部用PG-13爽片的名義拍出來的NC-17
恐怖片
(17歲以下禁止觀看)。
一顆包裹在熱血外衣下,空投給中二少年們的核彈。
一則遊走在社會現實以外的「現實隱喻」,摺疊於人性背後的「人性解剖」。
(注: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討論動畫87集正傳內容,涉及部分劇透)
01
意外到來的核彈
(配合畫面及BGM,食用效果更佳)
初看《進巨》。
你大概率會為那些配備立體機動裝置的調查兵團戰士,在樓宇間穿梭飛躍戰鬥的運動鏡頭激動;你可能會反覆稱讚那些跟巨人相關的精妙設定,以及暴露了諫山創作者惡趣味的詭異場面。

當你津津有味地追到結局。
你可能還會提到環環相扣的故事線,橫跨數年的細微伏筆與情節上的前後映照。
——第二季,眾人所藏身的石塔倒塌,在無人注意的角落,為求自保,「超大型巨人」宿主貝爾托特做出了一個咬手的預備動作(變身巨人前的觸發條件)。人物的身份被精準地植入其無意識動作之中。
——最終季,你才能領會到兵長在第一季時說的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是的。
下筆之初,諫山創就已鋪排好了十年後的結尾。
問題是,如果你僅看故事簡介——巨人吃人的設定,不就是好萊塢B級片或者各種驚悚遊戲裡被用爛的套路?
太老套了吧。


△ 連巨人想吃人時的猙獰表情都和殭屍們如此相似
但你很快就被打臉——
男主角艾倫初上戰場豪情萬丈,前一秒還在叫囂著要替被吃掉的同伴復仇,下一秒就被路過的無垢(無腦)巨人輕易咬斷腿;
第一季結尾處,艾倫和亞妮的女巨人大戰後,剝落的城牆後露出一頭巨人的半張臉,並且轉動了一下眼睛;
柯尼家鄉的村莊無端被毀,所有村民離奇消失,一頭長相頗像柯尼母親的巨人躺在他家的房子上艱難吐出一句:
歡……迎回家。



我們幾乎可以窺見螢幕背後諫山創的竊笑:
呵,上當了吧。
《進巨》從不是描述人類苟延殘喘的生存故事,亦不是人類反殺怪物突出重圍的冒險故事。
從始至終,它都只是關於人與己、人與人的故事。
02
史詩?悲愴!
《進巨》也曾一度幾經波折:
對畫風的不適,對新作者的不信任,以及後來因尺度而「全網」下架……
如今事實證明是偏見——
它之所以「稱神」,更多是因為它內在足夠複雜,以至於無論是少年人還是中年人,都可以在這部作品中找到讓自己沉醉的理由。
政治學的、社會學的、哲學的,以及,人們頻繁會使用的那個詞:史詩。
這個時代還能創造出幾部史詩?
《權遊》?就別談最後一季了。
《指環王》?有種白頭宮女說玄宗的悠久。
史詩也有許多不同類型。
在Sir看,《進巨》相比其他日漫最大的不同在於悲愴感。
悲愴的來源有兩個:
一,自身的渺小和無力。
開篇巨人破牆而入,主角艾倫家破人亡,艾倫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被巨人吞食。艾倫嚮往加入調查兵團,實際上兵團每次出征都慘敗而歸,戰友殞命連一具全屍都無法帶回。好不容易重振士氣,拼死一戰,奪回被破壞的瑪麗亞之牆,結果208人參戰,最終僅有9人生還……



這還是淺層的悲愴。
二,世界本身的矛盾性。
故事設定:智慧巨人的傳承必須通過「吃人」實現。
而為了牢牢掌控這種決定性的武器,傳承往往只在特定組織內進行。
於是——
戰友吃戰友、親人吃親人……無限循環,冤孽疊加。

你完全可以認為《進巨》是一個從頭到尾都在講人吃人的故事,然而事實沒那麼簡單粗暴。
故事前半段。
主線以牆內種族(艾爾迪亞人)為中心,我們稱其為「人類」,「人類」的敵人是巨人。巨人是天生惡魔,士兵們斬殺巨人時理所當然地懷著滿腔的仇恨。
後半段徹底「倒戈」:
只有艾爾迪亞人才能變成巨人。
沒完。
他們之所以變成巨人,是因為受到海對面敵國馬萊的迫害,而這些艾爾迪亞人之所以遭此命運,正是由於他們對牆內的族人們抱有強烈的情感(暗中結成艾爾迪亞復權派)。


一個人類自救的故事,變成人類互殘的悲劇,再漸漸深入發展成情感與人性糾纏的死衚衕。
更諷刺的是——
這條脈絡,我們其實再熟悉不過。
馬萊人稱巨人橫行的帕拉迪島為「樂園」,一如二戰時納粹叫猶太人走進噴灑毒氣的淋浴室;那些能變成智慧巨人(鎧甲巨人、超大型巨人、女巨人等)的所謂「間諜」,被要求時刻佩戴「袖章」,培養成沒有感情的機器,殘害同胞,類似於二戰期間納粹勒令猶太人佩戴的袖章。


100年下來,每個生在馬萊國的艾爾迪亞人都覺得自己有罪。為利用並擴大這種血統「原罪」,艾爾迪亞人被從小訓練成戰士,死了就是炮灰,立下軍功便有機會成為「榮譽馬萊人」。
繼承巨人之力的故鄉三人組(萊納、貝爾托特、亞妮)就是代表。
在他們看來,只有鏟滅牆內的同胞,才可能洗清自身的「原罪」。
同族相殘的慘劇,便在這個世界以百年為單位地上演著。

03
我們,抗爭?
或許你看出來了。
這哪裡是幻想?根本就是現實。
馬萊國的艾爾迪亞人,表面影射曾經的猶太人,但在民族主義盛行的當下,又有誰能逃過「劣等種族」的境遇?
兩國仇恨,表面是歷史書寫話語權的爭奪,但望向眼下各種有硝煙沒硝煙的戰爭,不同樣是藉由「歷史書寫」的名義去證明合理性?
甚至於艾爾迪亞的統治方式,關於《1984》式的辯證思考,已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人們言必稱,「大局觀」。
既然如此,探討自然引申到下一步:
如何抗爭?
《進巨》提供三種思路。
第一種,145代弗裡茨王的選擇。
一個極端和平主義者。
百年前,他厭倦戰爭,主動瓦解自己的帝國,帶領大部分族人退守到帕拉迪島,立起三堵高達50米的巨壁。
「閉關鎖國」。

同時借始祖巨人的力量,消除所有人對於島外世界的記憶,讓族人以為牆外世界已經毀滅,以達到讓艾爾迪亞人自生自滅的目的。他清楚,一旦艾爾迪亞人的血脈在全世界散播開來,必然又會掀起另一場人間浩劫。
甚至不惜締結「不戰契約」——
但凡繼承了他巨人之力的子孫,都無法發動始祖巨人的力量,宣告放棄一切抵抗。
引用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句話:那些為了得到一時安全而放棄基本自由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安全。
他放過了世界,可世界沒有放過他。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島外國家無時無刻不覬覦著這座島上的巨人之力和豐富的礦藏。同樣,壁壘也無法真正阻民眾對外世界的嚮往和好奇。
這座島名為帕拉迪(Paradis),有天堂之意,但它從來都是地獄。
第二種,艾倫的哥哥吉克的選擇。
一個極端悲觀主義者。
從小被父親灌輸著要肩負起為艾爾迪亞人復國的使命,巨大的壓力令他崩潰,產生強烈厭世情緒(《進巨》版慕容復)。
後來不惜向馬萊當局舉報親生父母。

他的最終計劃,是發動始祖巨人之力:讓全體艾爾迪亞人失去生育能力,給全族人來一場無差別安樂死。他認為自己遭遇的一切痛苦,根源是父母把他帶到這世上,嬰兒不再降生,便不必遭此厄運。
真如他所願?
為成就自己的宏偉目標,為了給這個世界減少還沒發生的悲劇,他先製造了更多的悲劇。
最後,在距離目的只差一步的當口,他還遇上比他更狠的攪局者——艾倫。
對,第三種。
主角艾倫的選擇。
一個極端復仇主義者。
年僅10歲時目睹巨人破牆而入吃掉母親,之後他又一次次親眼看著無數戰友、族人因巨人而死。
恨之入骨。
「巨人一個不留全部殺死、驅逐」成了他的口頭禪。

艾倫比哥哥吉克幸運的地方在於,他還有一群生死不離的夥伴、戰友。
比之不幸的地方在於,吉克是背叛別人。
而艾倫是被背叛的那個——當他發現原來一直視若同袍的亞妮、萊納、貝爾托特居然都是海對面派來的奸細,原來海對面還有無數的敵人在虎視眈眈,艾倫的世界觀崩潰了,也重塑了。
他不再認為只要消滅了島上的巨人,他(們)就自由了,他現在要的是殺光世上所有敵人。
那誰又是「所有敵人」?
——海的那邊,都是敵人。

相比大量血腥扭曲的大尺度畫面。
這,才是全劇最不寒而慄的一幕——
還有什麼事能比一個人,恨著他從來都不曾見過的人更恐怖?
結果很多人知道了。
艾倫得償所願,發動巨人之力的終極武器「地鳴」。

三堵城牆中數十萬具超大型巨人蜂擁而出,即將在字面意義上踏平世界。
但這個世界真的隨之變好了嗎?敵意變少了嗎?
沒有。
它帶來了新一輪權鬥與黨同伐異。
歷史從不改變,它只輪迴。
到頭來,不管你持有多麼光輝的目標,不管你的出發點多麼「正義」,擁有多麼無敵的「神力」……最終都殊途同歸,通向「無解」之境。

04
插曲:普通人
抱歉,說到這裡,Sir想暫停一下。
看一下真實的、身邊的世界。
俄烏戰爭已進行四十多天,烏方戰場一片廢墟,俄方也承認,遭受「重大損失」。
但很少有人關心,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他們究竟是怎麼想的?
老人、小孩,流離失所,橫屍街頭;軍人、武裝平民,拿起刀槍,便開始面對死亡。
榮耀?仇恨?信仰?恐懼?一鼓作氣?絕望無助?


△ 圖源:apnews.com
既然悲劇無解,既然相殘不休,那千百萬為此獻出心臟的士兵、平民、勇士究竟是為何而死的?
死從來都不是最可怕的,比死更可怕的是,你死得毫無意義。
《進擊的巨人》試圖給出答案。
Sir要重點提及劇中三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們更像是《進擊》的人性之光。
一,馬爾洛。
和主角團同期入伍,蓄著西瓜頭的傻小子。

別人加入憲兵團,都是為了過上衣食無虞的生活,他不一樣,有著跟主角艾倫一樣的的高尚理想。艾倫要改變世界,他的目標是在憲兵團努力攀爬,改變其鬆散腐敗的現狀。
同事看到他一本正經地宣告自己的夢想,笑得打滾兒。

看到老兵公然倒賣國家物資,他憤然阻止。
長官們不怒反笑,以為他只是想分點好處,便給他塞一枚銅幣,讓他「買個女人」。沒想他不識相,繼續叫囂,結果被長官打得倒地不起,可即使槍就擺在面前,馬爾洛依然只是像狗一樣趴在地上。
不敢舉槍。


他沒有徹底死心。
親眼目睹調查兵團的英勇及戰勝巨人的希望之後,他毅然加入調查兵團。
誰能料到,初上戰場,就是死戰。
面對野獸巨人轟炸機般的投石攻擊,調查兵團唯一的勝機,就是全員用自殺式襲擊,換來一個兵長側翼進攻的機會。幾十條人命,在團長的率領下,呼號著前進,又在一呼一吸間消殞。
生命最後時刻,他想到了自己喜歡的姑娘,猜想她此刻在做什麼。


霎時間,他不由得自我拷問:我究竟在這裡幹嘛?
本質上,他想問的是:我這樣死掉,真的有意義嗎?作為炮灰而死對於人類,有意義嗎?死後還有人會記得我嗎?
如果再選一次,他還會出現在這裡嗎?
二,吉爾迦。
調查兵團的老兵了,飛機頭,生性嗜酒,但極有原則,工作時間滴酒不沾。
一次帶著新兵南撤被大量巨人圍攻。
儘管勢單力薄,他仍舊奮勇殺敵,然而戰況焦灼,戰友接連倒下,他也身負重傷。
自知要死,他反而平靜:
什麼酒都好,讓我再喝口酒吧。

還真被他說中:
僥倖摔進石塔,看到一個酒瓶,拿起來,往嘴裡倒……
空的。
此時,即使身經百戰,他也最終崩潰。卻不是大哭大鬧著不想死,而只是控訴著那個把酒喝光的傢伙。


最初意識到自己深陷絕境,他沒哭。
重傷後從空中跌落,他沒哭。
但在發現自己死前連一口酒都不上的時候,他哭了。
這不是簡單的一口酒的問題,這是一個悍勇的戰士想體面而死卻不得的殘忍,這還是一個明明已經做好了死的覺悟的人類勇士,死前卻必須被死亡擊潰尊嚴的慘烈。
脆弱之下,才顯無畏;絕望之中,才顯悲壯。
三,佩托拉。
調查兵團特別作戰小組利威爾班唯一的女性。

第一次參加牆外調查時嚇到失禁,後來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戰士。單戀利威爾兵長,但沒有勇氣表明,只敢在寄給父親的信中寫明心跡。
反倒是她父親,小心翼翼幫女兒牽線。

此時兵長卻黑著臉。
不是尷尬。
而是他女兒已經身死,只是訊息還沒公開,饒是冷酷如兵長,此時也沒有底氣對上這父親的雙眼。
那是在回程前。
行動失敗後,為給艾倫逃跑擠出時間,她和兩位戰友一同牽制敵人,最後三人團滅。而且大部隊撤退時,為逃脫追擊,只能選擇丟棄所有犧牲戰士的遺體。



不光是佩托拉的父親,每具遺體背後,都有一個家庭在等著他們回家。
只是,不會有人回來了,連屍體也沒有。

在這般慘烈的犧牲之後,換來的是什麼呢?
什麼也沒有。
沒有換來更多勝利,也沒有更多希望。面對逝者家屬的質問,兵團幹部只得跪地懺悔。


△ 字幕來源:諸神字幕組
戰鬥沒有結束,失敗也不會停止。
無論你是島內的艾爾迪亞人,還是島外的馬萊人,在你眼中對方就是惡魔,不反抗就是死。
而假如你選擇反抗,代價是沉重的,為了擊敗「惡魔」,你必須變成比對方更可怕的惡魔。
但。
這「勝利」還有意義嗎?

05
惡之輪迴
要了解以惡制惡的根源,不妨看看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進巨》主幹劇情的緣起:
艾倫父親帶著年幼的妹妹去牆外看飛艇,因未獲得外出許可,馬萊警察就放狗把妹妹活活咬死。如果不是這件事讓艾倫父親對馬萊政府產生徹骨的憤恨,他只會繼承父親的診所,成為一名平凡醫生。
長大後,他加入艾爾迪亞復權派的地下組織,立誓要顛覆馬萊政權,拯救所有被壓迫的同胞。為繼承始祖巨人之力,他幾乎殺光牆內之王一家老小,接著艾倫血洗馬萊國土……


馬萊這邊,戰士候補生賈碧。
因艾倫的襲擊痛失親友,被仇恨染紅雙眼的她,衝上調查兵團的飛艇,一槍殺死那個人見人愛的「白薯女」薩沙。

心碎,一是因為這一刻來得太過猝不及防,二是我們見證到一條鮮活的生命,在仇恨的鍘刀下是多麼脆弱。
這是眾人裡最傻氣的女孩。
兵團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偏執和憤怒,她沒有,她既不想毀滅世界也無心拯救世界,她唯一的愛好就是吃,總是在吃,她甚至比我們普通人更「純淨」。
即使彌留之際,她對這個世界也沒有怨念,只是想吃。


一個被我們投入了漫長感情的角色的死,才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仇恨之火的無差別攻擊是多麼毀滅性的一股力量。
惡性循環,無休無止。
賈碧殺薩沙,而被薩沙救過的女孩、喜歡薩沙的廚師,都要殺賈碧……
殺死一個人只需要一槍,諒解一個人需要多少人的一生?
賈碧也不退縮。
她有著足夠「正當」的開槍理由:「是她先下手的,是她先奪走了我珍視的人。」

可施暴的先後次序能賦予暴力以正當性嗎?
即便能,那到底是誰先呢?
薩沙嗎?不,是艾倫先入侵的馬萊。
艾倫嗎?不,是馬萊先派人入侵的帕拉迪島。
馬萊嗎?不,馬萊說是艾爾迪亞先侵略的我們。
……
追問像猜疑鏈一樣永無止境。
馬萊人說:艾爾迪亞帝國曾奴役了馬萊一千多年,有史書為證。
艾爾迪亞人說:這片大陸的繁盛,艾爾迪亞帝國功不可沒,有史書為證。







△ 字幕來源:星空字幕組
兩種陳述完全相反,但真相只有一個。
掌握在誰手裡?
——你自己。
立場和利益決定了歷史版本。

△ 圖源:豆瓣@蘇勒
那麼,如果我們跳出「自己」,站在更高的地方俯瞰會是什麼情景?
Sir想起洛倫茨的那本《論攻擊》,想起那個詞:
「同類攻擊」。
洛倫茨觀察的是動物:
假使沒有同類可以攻擊,它們就選擇那些關係親近或顏色類似的異類為攻擊目標。
為什麼?因為中樞神經反應:
中樞神經在反應前不需要等待刺激——就像電鈴要按開關才響——相反,中樞神經自己就可以產生刺激。
所以。
自相殘殺冤冤相報是人類的本性?
幸好,人是動物,人也理論上有別於「動物」——如果我們還有愛。
現代社會的很多人把博愛稱為聖母,但愛是可以同時抑制攻擊傾向的,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複雜地糾纏在一起的。
牆內的艾爾迪亞攻擊性洶湧,但吸引我們十年的,恰是這份愛恨的糾纏。
有時候,愛會帶來恨,而恨的根源,總是愛。
06
走出叢林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忘記,《進擊的巨人》其實是一部商業成績極佳的主流少年熱血漫?

△《進巨》目前漫畫銷量突破1億冊,作為參考,排在它前一名的《灌籃高手》為1.2億冊(圖源:維基百科)
無法相信。
因為它不是那種我們認為的「普世作品」,強調平和、妥協、諒解……
而在以諫山創為代表的一批日本創作者身上,我們看到一種無可救藥的「天真」。
正是這種天真,推動著他們一次又一次,以西西弗斯般的自虐精神,以故事為武器,敲擊著這個世界通往真理與真相的大門,敲得皮開肉綻卻仍不放棄,無休止地向這個世界索要關於真理的終極答案。
一如劇中少年艾倫。
在怒吼咆哮與自怨自艾之間,不斷撕扯自己的靈魂,在痛感中獲得快感,「用受虐狂式的堅韌不拔履行復雜的社會義務。」
當然,他們終將發現,答案或許並不存在。
這大概便能解釋為什麼它以熱血為原點出發,卻背道而馳,走向極致「冷血」。
Sir說它是恐怖片,不是因為血腥暴力。
而是因為它即使如此天馬行空、危言聳聽,它依然戳穿了我們這個現實世界裡的某種殘酷真相,且帶領著我們思考: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仇恨是如何產生和蔓延的?
我們怎樣才能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同類相殘的人間慘劇,又將在何處結束?
和平為何如此難以抵達?
這些問題一字排開,就是一部濃縮的人類史。

我們會想到「牆」的問題——
牆,往往代表的不是善與惡、真與假、正與邪的對抗,而只是利益衝突的對抗,無關是非對錯。

我們會想到自由的幻覺——
當權者之所以讓調查兵團存在,不過是把他們當成了養雞場密密麻麻的雞架間,那少數幾隻被允許自由活動以散播希望幻覺的雞(依然是家畜)。
他們的屢戰屢敗,也正好給了牆內的人安心做家畜的定心劑。

我們甚至會想到《肖申克的救贖》,想到「人質情結」(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認同感),進而會思考起為什麼人們會對牆的存在頂禮膜拜。
顯然,自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是必需品。


所以,《進擊的巨人》走向虛無了嗎?
它不虛無,它只是懷疑。
懷疑那些為仇恨、暴力、戰爭的正當性辯護的人,懷疑那些可以理直氣壯地剝奪別人的生命的人,以及懷疑那些不允許被質疑的人。
這個世上,有不可避免的戰爭,但從來沒有好的戰爭,有難以維持的和平,但從來沒有壞的和平。
正是那些總是自以為正確的人,才頻頻把這個世界拉入戰火。
艾倫父親古利夏在加入復權派時,他的用詞:
糾正(這個世界)。

包括他的兩個兒子吉克、艾倫在內,劇中太多人都自認為正確,因此恨著抽象的人,為著抽象的目標。
所以《進巨》最終試圖給出什麼答案?
好作品不會給出明確答案。
不過,創作者依然會埋下自己思索的痕跡和軌道。
Sir想以劇中人氣最高的角色舉例。
兵長利威爾。
他之所以討人喜歡,除了戰力扛鼎之外,在Sir看來,還因為他是真正自由的人。
第一季。
調查兵團被女巨人亞妮追擊,其他人都堅定地要求艾倫不要和女巨人正面對抗。唯有他,把決定權交給艾倫,讓他自己決定要不要變身巨人。
即使到故事終章,他於戰爭中也從不持有明顯的立場。

他總是在懷疑。
正如美國大法官勒尼德·漢德所言:自由精神,就是對何謂正確不那麼確定的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說,利威爾是《進巨》中最接近「自由」真義的人。
他就像作品中的「旁觀者」,觀眾以他的視角去理解人性的複雜,以及人類世界的複雜,而不是單純地站隊。
在趕往最後的戰場前,和曾經的敵人一起試圖告訴我們:
記住歷史,而不是記住仇恨。

明辨是非,同時允許那些和你不同的人存在。


看到真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最後,Sir也有幾句話想說——
你要像牆內那些人一樣,只關心自己的生活;還是像調查兵團那樣,追尋想要的自由,不斷前進,為此不惜付出一切。
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Sir唯一確信的是,我們無需在心裡築起高牆,無需為了心裡的高牆而彼此辱罵、攻擊、廝殺。
具體怎麼做?
沒有絕對的方針或指南,就分享一段臺詞截圖吧,如果覺得有用也方便大家保存。
出自劇中薩沙的父親。
如果用Sir的話概括:
當你想要尋找敵人時,永遠找得到。
殊不知你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自己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