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炒作,一直是娛樂圈一大亂象。
明星炒作,賺得盆滿缽滿。就連素人都能靠炒作一躍成為頂流。最近蹭明星熱度火起來的 ESO 就是如此。

但這可不是娛樂圈的專屬。
在國外就有這麼一個炒作之王。本身默默無名,靠炒作一夜爆紅。身價飆升到了30億,全球追捧。
怎麼回事?一部新出的影片,揭開了背後內幕:
失落的李奧納多
The Lost Leonardo

海報上這幅碩大的油畫,就是今天要講的「炒作之王」。
它名為《救世主》,畫的是耶穌。

這幅畫好在哪?看不懂,很正常。連很多專業人士都欣賞不來。
但,炒作的精髓就在於把平平無奇的東西包裝出花來。
素人「鹿哈」僅僅是碰瓷鹿晗的名字、長相,就成了網紅。

而《救世主》也找了一個碰瓷對象——
世界名畫《蒙娜麗莎》。
由此開始了它的炒作大戲。
第一步,碰瓷詐騙式營銷。
畫中的耶穌和蒙娜麗莎一樣,帶著一抹神秘莫測的微笑。
僅憑這一點,就打上了「男版《蒙娜麗莎》」的名號。
甚至說成是達•芬奇的遺作。
然而實際上,這幅畫創作於何時、何地、作者是誰?
都是個謎。

有專業人士鑽研後發現:
嘴唇的畫法,沒有唇線,和《蒙娜麗莎》如出一轍。
便激動地表示,除了達文西,沒人能畫出這幅畫。
許多專家翻閱了文獻資料,並帶著專業工具一番勘察後。
最終給出一個不痛不癢的結論——
有可能是達•芬奇畫的,但也有可能不是。
真•廢話文學。

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實錘的情況下。
《救世主》已經和《蒙娜麗莎》以及達·芬奇深度捆綁。
流量密碼,拿捏了。
第二步,發通稿預熱。
流量時代,內容不再為王,取而代之的是噱頭。
電影上映前,總少不了鋪天蓋地的通稿席捲熱搜。
犯罪題材,就和尺度、人性、演技關鍵詞捆綁。

愛情題材,則炮製各種情感金句,拿「哭光紙巾」「一吻跨年」當賣點。

而博物館也不能免俗。
《救世主》展出前,就連發多篇稿件。
基本的事實都尚未確證,就大肆渲染這幅畫為曠世奇作。
導致博物館人滿為患。
市民們不惜在寒風中打地鋪,等待數小時,只為一睹真容。
第三步,明星「帶貨」。
如今許多院線片開創了一個新型營銷手段:
靠首映、試映會上的明星親友團發言,給電影質量背書。
例如《斷·橋》就找來周冬雨、楊天真等人。
對電影不吝誇張,吹捧成不得不「包場N刷」的佳作。

而《救世主》的宣傳片也是同樣套路。
拍的不是畫,而是看畫的人。
讓他們表演出被畫作震撼到流淚的浮誇表情。
演得最動情的,是知名演員小李子。
配合著各種彩虹屁文案,場面宛如認親。

第四步,上電視宣傳,大規模巡展。
《救世主》的曝光強度不亞於一線明星。
新聞節目滾動播出。
娛樂節目也都在討論。
畫作更是在全球範圍內巡迴展出,還曾到過香港。

如此一來,這幅畫就不再只是小眾的藝術作品。
而是成了大眾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由此,身價大漲。
最初,這幅畫只值1000多美元。
在名氣的加持下,飆到了2億美元。
全世界的博物館都買不起它,只能眼睜睜看著它流入市場。

而在市場中,也幾經輾轉。
最後一次拍賣會上,成交價高達4.5億美元。依當年匯率,也就是近30億。
一時轟動全球,媒體也曾在第一時間連線報道。

價格過於離譜,還驚動了情報局。
懷疑涉及洗錢或是恐怖組織。

經過調查後,才揭開了神秘買家的真實身份——
沙烏地王子默罕默德•本•薩爾曼。
近期剛成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實際領導人。

一個穆斯林國家首腦,基督教文明的宿敵。
居然買了一幅基督教先知形象的畫作。
這樣的驚人反差,令這幅畫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徹底出圈。

可見,《救世主》完全是靠炒作才被捧上神壇的。
荒誕的是,它碰瓷的《蒙娜麗莎》其實也是炒作的結果。
以前,《蒙娜麗莎》的知名度只限於藝術圈裡,在羅浮宮也並非鎮店之寶。
一次失竊後,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
為了回應「為什麼要偷這一幅」的疑惑,這幅畫被解讀出無數深層意義。
正如陳丹青在《局部》中所說——
「難道因為過度談論,才能變成世界名作嗎?
不幸,事實正是如此。」


《局部》第三季
無論有意還是無意,種種輿論造勢都直接導向一個結果,即藝術徹底商業化。
藝術品交易,淪為了金錢的遊戲。
國家藝術館一開始明知這幅畫存疑,但還是標上了達•芬奇的名字。
還給出了一個十分蹩腳的理由,說是為了打破自己工作上的疑慮。
但人們都很清楚,就是為了提高客流量,增加展館收益。

國家藝術館展出,相當於畫作的價值被高度認可。
因而,第一個斥巨資買走的商人,也是看中了這幅畫的商業價值。
他一開始就做好了高價出手的打算。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這樣幹了。

他將畫藏於一個名為「自由港」的港口。
這裡已經有無數珍稀作品。
但他沒有任何欣賞、展出的打算,僅僅只是為了避稅、洗錢。
這也是諾蘭的電影《信條》中的真實原型。

利益至上,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惡性競爭。
很多買家得知自己被坑後,所做的就是找到專業團隊,下血本宣傳和推廣。
經濟價值翻倍後,再一次出售。
層層加碼,這才有了拍賣會上破藝術市場記錄的交易額。

發展到極致後,藝術更是淪為政治的棋子。
沙烏地王子之所以買走。
是因為擔心石油資源越來越匱乏後,政權不穩。
試圖利用文化、藝術重振國家形象,提升國際地位。

但很長一段時間,大眾對此都一無所知。
普通人更多是被畫作的虛名所吸引。
很多人去博物館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看這幅畫,只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見過這幅畫。
片中,一個知名修復師表示,自己在博物館時,發現展出的是明顯的仿品。


上為仿作,下為原作
她忍不住問周圍的遊客,你看不出這是個仿品嗎?
但其他人並不理她,只顧拍照。

如今,圍繞這幅畫的爭議聲依然很多。
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專家堅信它就是贗品。
還有人指出,達•芬奇本是一個精通人體骨骼的畫家。
但這幅畫中,人物的動作根本不符合人體自然形態。


但正所謂,黑紅也是紅。
這些爭議不僅不影響作品的價值,反而讓作品越來越出圈。
只是,商業價值遠遠超過了藝術價值。
這幅畫在商人的手中來來去去。
圍繞它的爭論也都在於這一戲劇性的增值過程。
甚至有人將其列為市場營銷的絕佳案例。
就像陳丹青所說,「名作,被話語決定。傳播,是話語的力量。」

將藝術市場化的初衷,本是為了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作品本身的魅力。
就像片中的修復師所說,它應該展出在博物館,薰陶大眾。

遺憾的是,這部影片講述的實際是一樁藝術的悲劇。
2019年,羅浮宮舉辦了盛大的達•芬奇畫作展覽。
無數人慕名而來,準備一睹《救世主》真容。
沒想到,這幅畫根本就沒有出現。
究竟是沙烏地王子不願外借,還是羅浮宮不承認這是達•芬奇的作品。
沒有人給出確定的解釋。

而且,從此以後,這幅畫徹底銷聲匿跡。
只有印刷品、紀念幣、相關書籍、影像等周邊產品繼續在市場上流通。
這樣的消失,如同一個隱喻。
無數人借藝術之名,坐地斂財。
但藝術本身,卻不見蹤影。
這和內娛何其相似。
演員、歌手等藝人,本應靠作品立身,如今卻紛紛向資本看齊。
演員六小齡童,曾因出色的演技讓孫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也因此聲名鵲起。
但後來打著藝術的名號,吃盡角色紅利。
2010年,自導自演電影《吳承恩與西遊記》。
為了這部影片,他在吳承恩故居里掛滿自己的照片,放置了自己的雕像。
甚至還按自己的理解修改了《西遊記》原著,並把封面設置成自己的形象出版。

2020年,又聚齊師徒四人,拍了電影《財迷》。
依然打著「西遊情懷」,片中瘋狂cue《西遊記》。
兩部影片都被斥為爛片,豆瓣都是2.4分。

表演老藝術家潘長江,前腳還勸直播帶貨的「嘎子」,不要迷失在金錢裡。
後腳就自己就開始直播賣酒。
後來還因為賣假酒,被央視點名批評。

年輕一代的藝人更甚。
很多人出道後根本沒有一部合格的作品。
卻忙於上綜藝、開直播、投資飯店,瘋狂撈錢。
前女頂流某爽就曾表示,如果當網紅可以養活自己,就不會再去拍戲。

底線一降再降。
不久前,賈乃亮在直播間為校園貸鼻祖羅敏站臺,引發大眾聲討。
最近,戚薇又被曝疑似賣假貨。
本人和工作室都矢口否認,忙著進行危機公關。
然而就在今天,有科研鑑定機構判斷該產品不符合正品工藝。
明星的誠信度消耗殆盡,迎來的是口碑的徹底反噬。


這不僅僅是個人的貪婪所致。
更與整個娛樂圈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有關。
在這種環境中,很多真正有藝術追求的演員,反而沒了立錐之地。
很多老戲骨轉而走向了話劇舞臺。
濮存昕曾解釋,並非是因為偏愛話劇。
而是因為「我演的東西沒人看,娛樂市場沒有我的活」。

就如片中所說,到處都充滿了虛假和表象。
無論是小眾的藝術,還是大眾的娛樂。
名氣總是被過度推崇。
這部影片也再一次道出了這一悲哀的事實——
褪去浮華的外衣、高調的裝點後。
一切本真反倒成了笑柄。
捨本逐末,成了所有追名逐利的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