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宅電影,生猛又刺激,輕易別看,因為都是真的

凶宅(Ghost House),亦作「鬼屋」,舊指不吉利或鬧鬼的房舍,今指死者亡靈居住的房子。

亡靈在房子裡作祟,是眾多影視作品熱衷拍攝的故事。

而「凶宅電影」,也成為了恐怖/驚悚片裡的一個重要分支,讓無數恐怖片愛好者沉迷。

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聊聊,關於凶宅與凶宅電影的那些事兒。

早在明清時期,凶宅之說就十分盛行,尤以《聊齋志異》為甚。

其中「聶小倩」一節,寫到蘭若寺,言「寺中殿塔壯麗,然蓬蒿沒人,似絕行蹤」,寧採臣走出寺外,「見荒墳累累」。

1987年,徐克與程小東拍了《倩女幽魂》,便有這座鬼寺,森森然,四望荒涼。

但蒲松齡提筆之前,已有真實凶宅出現。

16世紀,匈牙利,一伯爵夫人,名喚伊莉莎白·巴托里

傳言她貌美異常,慣愛飲處女之血,或用其沐浴,以使青春永駐。後法國大革命爆發,群情激憤之下,70歲高齡的她被燒死在城堡。

四百年間,每逢月圓,堡內會傳出陣陣怪聲,如海潮般幽怨,又似千鬼啜泣、萬魂哀鳴。

歐洲四大鬼宅之一

歐洲四大鬼宅之一

(其他三個為愛丁堡城堡、布朗城堡和比利時現代別墅)

時間來到辛亥革命爆發後的中國,北平四大凶宅之說,如一場瘟疫在城中四散傳開。

其中一處便是鄭王府附近的二龍坑,那會兒八國聯軍佔了北平,把二龍坑當屠場,殺了好些人。

自此,鄭王府成了「凶宅」,百年來旋風不止。

1948年,北平電影製片三廠將其改編成電影《十三號凶宅》,片中有女鬼夜哭。

,片中有女鬼夜哭

正當民國人沉浸於無稽之談營造的刺激感,西方已將其作為一種盈利手段

1904年,康尼島的鬼屋生意興隆。1915年,英國的Liphook遊樂場亦推出鬼屋遊戲。

康尼島的鬼屋是世界第一座

康尼島的鬼屋是世界第一座

康尼島的鬼屋是世界第一座

Liphook遊樂場的鬼屋使恐怖文化得到初步開發

六年後,你大約猜得到——鬼屋電影(The Haunted House Film)來了。

1921年,巴斯特·基頓26歲,人人稱他作「冷麵笑匠」。

他簽了公司,一口氣拍出19部喜劇短片,風頭正盛,一躍蓋過當時出片率極低的查理·卓別林。

這些短片裡,有一部叫《鬼屋》的21分鐘短片。

有鬼魂、骷髏、活動樓梯,有基頓扮演的銀行出納員,將膠水灑上櫃臺,粘了一堆鈔票在身,喜劇效果極佳。

其後,幾乎每兩年就出一部鬼屋電影

其後,幾乎每兩年就出一部鬼屋電影。

《猛鬼屋》標誌著鬼屋電影正式登臺,片中橋段一直為後人所借鑑,海報資訊量很大。

1959年《猛鬼屋》上映時,影院在螢幕附近裝了滑輪系統,使一塑膠骷髏自觀眾席上空飛過,引驚叫連連。

就此,鬼屋電影正式登臺,導演叫威廉·卡索,曾揚言要「嚇死整個美國」。

一年後,他又拍了《十三幽靈》,無非是個繼承鬼屋以後鬧鬼的故事,卻再次引起轟動,至萬人空巷。

60年代,《無辜的人》《邪屋》走上銀幕。

尤其後者,始終不見鬼魂,只有緊湊逼人的懸疑氣氛。

經典一幕,是女主在鏡子前猛一回頭。

《邪屋》

像極了溫子仁的《招魂》,驅魔人於鏡中看見白臉女巫,迅速轉身。

《招魂》

房間、樓梯、窗簾、水池,觀眾心裡明鏡兒似的。

深知某一區域定有恐怖出現,卻無法預知是哪裡。凶宅之凶,由此而生。

但這種不著急顯山露水的迂迴手法,極難效仿,直到1968年,《羅斯瑪麗的嬰兒》出現。

出現

新婚夫婦看上一棟老式公寓,縱死過人也無妨,縱其在二戰前有煮食嬰兒之事,也無妨。

鬼屋電影套路一貫如此,只消房間大、地段佳,又便宜得驚人,饒它有魑魅魍魎、牛鬼蛇神,也認。

果然,女主瞧見了自殺的人,做了悚然的夢,醒來竟已有孕。

丈夫古怪,鄰居老太熱情異常,到底誰在暗地搗鬼?

最終,嬰孩出生,沒有瞳孔。女主才知,鄰居、醫生和丈夫,都是崇拜撒旦的邪教。至於孩子,是撒旦強姦她所致。

映後第二年,該片導演波蘭斯基買下洛杉磯豪宅為夫人養胎。

一日早晨,懷有8個月身孕的夫人身中16刀,被吊在起居室內,成波蘭斯基終身夢魘。

豪宅變凶宅,與《羅斯瑪麗的嬰兒》一樣,兇手是一邪教組織。

1973年,

1973年,《古屋傳奇》《驅魔人》紛紛上映。

前者添了血腥場面,後者加了宗教元素,一度打破票房紀錄,獲獎無數。

只是拍攝期間,9名劇組人員先後死亡。上映當日,亦有兩名演員去世。

《驅魔人》拍完,11人喪命,上圖為片中的別墅。

一時間人心惶惶,凶宅之說傳得沸沸揚揚、莫衷一是,竟反而掀起一陣「嚴肅鬼屋電影」熱潮。

於是《陰風陣陣》《鬼屋奇談》《鬼哭神嚎》有之,《閃靈》《地獄》《奪魄冤魂》有之。

彼時正值華語片審查最為寬鬆的時代,穆德遠對《驅魔人》與《奪魄冤魂》崇拜之至,打算依葫蘆畫瓢,拍《黑樓孤魂》。

上映時,從沒看過鬼屋電影的觀眾坐滿劇院,縱然眼前放的是模仿了《驅魔人》和《奪魄冤魂》的影片。

上圖:驅魔人

上圖:《驅魔人》

下圖:《黑樓孤魂》

不止穆德遠,《奪魄冤魂》中「挖井撈屍」之情節,也深深影響了一位日本小說家。

不久,這位小說家寫了本書,名叫《午夜凶鈴》。

不久,這位小說家寫了本書,名叫午夜凶鈴

如此,凶宅鬧鬼、驅魔儀式、真實事件改編,漸成鬼屋電影金字招牌。

可惜,1981年《鬼玩人》之後,血漿噴頭,肢體橫飛,心肝脾肺腎滿天,甚至一度退回早年的喜劇風味。

1988年的

1988年的《猛鬼舔人》還加入了色情元素狂轟濫炸,純粹是個熱鬧,自此,鬼屋電影跌入谷底。

再沒人對鬼屋精雕細琢,再沒人研究「定時炸彈理論」。90年代,VCD光碟普及,鬼屋電影更是銷聲匿跡。

直至千禧年以後,《小島驚魂》勢如破竹。

兩年後,一個叫清水崇的青年,找來一對死去的母子,到東京近郊一凶宅定居。

那時他還不知,自己單靠這部《咒怨》,就能吃一輩子老本。

,就能吃一輩子老本

不久,《鬼影實錄》擠跑了《電鋸驚魂》,溫子仁帶著《潛伏》一下端走鬼屋電影半壁江山。

《招魂》系列緊隨其後,「定時炸彈理論」重啟,真實事件改編迴歸。

一破舊老宅,母子四人同住,走廊時有異響,地下室門鎖被撬,怪味在宅中瀰漫,牆壁上的十字架不知緣何翻轉。

改編自1974年的滅門慘案——海洋大道112號,三層小樓,六具屍體,無一例外趴在床上,臉朝下。

兒子笛福自首,稱自己殺了全家。案發前,「有個聲音一直在我耳邊說,殺了他們,殺了所有人。」

此事人人耳熟能詳,不再贅述。只是,當真有凶宅如此?

研究者將其歸咎於重金屬、電磁汙染、放射性元素輻射。久居可致精神恍惚、口齒不清,甚至全身扭曲而死。

可知鬧鬼是假,既如此,何以人人趨之若鶩,更使鬼屋電影票房連年盆滿缽滿?

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許可以解釋——

17世紀中葉,俄羅斯人愛玩雪橇,自山頂向下加速滑行,凶險刺激,人人嚇得要死,卻欲罷不能。

後有社會學博士研究,稱受到驚嚇或身處險境時,人體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荷爾蒙。

而總有那麼一些人,缺乏某種「剎車機制」,令多巴胺一經釋放,便源源不絕,使之喜歡冒險,無所畏懼。就像酒精和尼古丁,越吸越來癮的。

如此說來,所謂「凶宅電影」,也不過是個有關多巴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