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是題外話的事件。
今天凌晨近一點,【映畫台灣】的粉絲群裡,突然有一位朋友發了一個小破站的視訊連結,定睛一看,竟然是傳說中是枝裕和拍攝於1993的《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
群裡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部紀錄片的稀有和價值。
1993年的時候,是枝裕和還在日本TV MAN UION製作公司拍攝電視紀錄片。他拍到自己偶像侯孝賢帶著《戲夢人生》到日本宣傳,然後又跟著侯孝賢去到台灣,拍了正在拍攝《獨立時代》的楊德昌。
在《獨立時代》數字修復版即將在台灣首映的前夕,這部紀錄片的釋出,監製可以當成藍光碟附錄紀錄片。你會看到楊德昌在片場對自己的演員,其實是相當關愛和客氣的

當時還是北藝大學生的陳湘琪正在化妝,也被是枝裕和記錄了下來。

當然,這部紀錄片的另一大半來自侯孝賢,他聊台灣新電影,聊台灣電影當時的狀況,也聊華語電影。

拍了這部紀錄片後,是枝裕和受到侯孝賢和楊德昌的啟發和鼓勵,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幻之光》。侯孝賢還把自己合作多次的音樂人陳明章介紹給是枝裕和,為《幻之光》配樂。
2020年,侯孝賢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金棕櫚得主的是枝裕和來回隔離近一個月,為偶像擔綱頒獎引言人。

在這之前,侯孝賢和攝影大師李屏賓,還帶著是枝裕和重回九份十份,去《戀戀風塵》中的場景打卡。


這張自拍,很有「父子」相。

全台灣第一家戲院昇平戲院,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掛著《戀戀風塵》的海報(也是【映畫台灣】公眾號一直不變的主圖)。

好,《戀戀風塵》和是枝裕和作為今天文字的引子,是因為《戀戀風塵》即將又要在台灣重映了。
這一次是一個非常系統和盛大紀念台灣新電影40週年的活動,由台灣影視聽中心主辦,名叫「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

「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的主視覺以「再次回看、重新探索」主題為出發,以攝影師劉振祥的《戀戀風塵》劇照作品為引子;向海的漁民與背海的父子,隨著如一波波海浪拍打的藍橘色塊推進,呈現在台灣電影的浪潮裡,每個人朝著各自不同方向而去的意象,致敬過往對台灣新電影的定義,期許再回看時,這波浪潮能泛起更多不同的漣漪。主標「再」以疊影色塊及線條衍生動態性,猶如「新電影」可以被多樣性詮釋與定義。整體圖像以劇照原有的顆粒感搭配不同質感堆疊設計,利用對比強烈的紅綠漸層,令兩種顏色相互襯映,創造非傳統新電影的影像感,營造詭譎及異色的視覺效果。

為什麼要叫「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
原來這個名字的得來非常文藝,主辦方從著名電影人邱剛健的詩集《再淫蕩出發的時候》獲得啟發,把影展命名為「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試圖召喚新電影原有的叛逆、革新精神,邀請當代觀眾重新指認,重新翻掘新電影。希冀來到四十週年的新電影仍可以是不停流動、生成、擴延的能量場域。

出生於廈門鼓浪嶼,成長於台灣,興起於香港的邱剛健,在華語電影是個相當特別的存在。他是作家和文學編輯出身,後來去香港邵氏當編劇,是香港新浪潮的重要人物之一,編劇作品包括《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殺出西營盤》《烈火青春》《唐朝豪放女》等。後來關錦鵬的《女人心》《地下情》《胭脂扣》《人在紐約》《阮玲玉》都出自他手。他在去世之前還和馮小剛合作了《夜宴》。

既然這次活動名稱靈感取自於邱剛健作品,活動也將展映邱剛健僅有的三部導演作品,包括在新加坡拍攝的《紅樓夢醒》(1977),以及在台灣拍攝的《唐朝綺麗男》(1985,豆娘已神秘下架)與《阿嬰》(1990),以此對應台灣新電影一切革新、勇於嘗試的先鋒精神。
《紅樓夢醒》拍攝於新加坡。

《阿嬰》是邱剛健獨特電影美學的一次直觀呈現。

這次「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除了重映台灣新電影時代的代表作如《戀戀風塵》(1986)之外,還會隆重介紹和放映部分較少甚至是罕見被看到、被談及的台灣新電影作品。
比如張毅導演的《竹劍少年》(1983),小野和張毅聯合編劇。李志希和李志奇兄弟以及田麗的大銀幕處女作 。

誰是李志希,誰啊李志奇?

當年形象清新的田麗和導演張毅合影。至於走豔麗火辣路線,那是後來田麗的風格了。曾經轟轟烈烈的田麗如今隱居在台灣東部,生活很恬靜,不知道她會不會來重映首映式呢?


《竹劍少年》也是台灣著名的相聲演員、主持人侯冠群的第一部電影,他當時剛剛畢業於華岡藝校的國劇科。他後來從政,在兩岸文青中大名鼎鼎的松山文創就是他在管理運作。

這是一部講述青少年與劍道的電影。

這次活動中,還有傳說中的《1905年的冬天》(1981),楊德昌的超級影迷應該非常期待這部電影。這是楊德昌職業生涯參與的第一部電影,也與台灣新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70年代末,餘為政從美國到香港從事動畫業,也認識了徐克等人,但一直沒做出來,就回了台灣做動畫。他有一個好友叫楊德昌,是西雅圖的一位電子工程師,一直都有電影夢想。當時受到香港新浪潮的影響,餘為政和弟弟餘為彥籌了350萬新臺幣準備拍片,就把楊德昌從美國叫回了台灣。《1905年的冬天》原創劇本最初由余為政執筆,之後楊德昌和電視臺的策劃董舜一起完成了劇本。
1981年2月,《1905年的冬天》於日本開拍。餘為彥擔任了這部電影的製片(網上有資料寫他是編劇之一,實為錯誤),他展現了出色的電影製片才華,硬是在極低的成本下,精打細算地完成了這部電影。只有女演員秦之敏拿了片酬,其他都是友情出演,包括男二號徐克。徐克出演也是機緣巧合,餘為政和楊德昌去香港,本來是約朋友徐克出來聊天,結果楊德昌覺得徐克比較合適,徐克也爽快答應演出。著名音樂人李宗盛在片中也有演出,當時他是木吉它演唱組的成員,還沒有正式開始擔綱製作人。

秦之敏曾是林青霞時代的紅星,後來遠嫁日本。

影片拍攝完成後,戛納選片顧問皮耶里斯安看完粗剪版,推薦他們去參加戛納一種關注單元,但錯過了時間,最後該片入選了1982年法國杜維爾國際影展,並被《電影手冊》報道。不過因為題材原因,該片在台灣被禁。《1905年的冬天》的意義在於,它是楊德昌、杜篤之、陳博文這樣後來的大咖的開山之作,但因為多年不見廬山真面目,成為了「傳說中的電影」。

2020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九屆中國電影史年會」的學術放映單元中,放映了這部《1905年的冬天》,這可能是有記載的大陸首度放映。

另外,這次「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還將放映台灣新電影時代著名導演萬仁的《惜別海岸》(1987)。這部電影女主角是來自香港的袁潔瑩,男主角是如今已是資深演員的遊安順。


「再新電影出發的時候:台灣新電影四十年回顧展」由33部電影組成20個節目,將於10月7日至11月27日展開為期八週的放映。難怪影迷會說,這八週乾脆住在新莊(影視聽中心所在地)好了!
本文圖片來自台灣影視聽中心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