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樁離奇的案件,刷新了人們的三觀。
2010年,一對夫婦收養了一個小女孩。
但這個小女孩,實際上是一個患侏儒症的成年女性。
而且,她還有強烈的反社會人格,一直對領養家庭懷有殺意……
等等,這難道不是《孤兒怨》的情節嗎?

沒錯,多年前,這起案件被媒體稱為「現實版《孤兒怨》」。
當年看過新聞的人,無一不對養父母深表同情。
但沒想到,13年過去,這起案件居然來了個驚天反轉。
倒楣的養父母,一眨眼又成了遺棄、虐待兒童的惡毒父母。
最新調查表明,他們為孩子篡改年齡、編造故事,只為達到棄養的目的。

這事成功引起了魚叔的好奇心。
不扒不知道,這些年,類似事件不止發生了一次。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與《孤兒怨》相關的奇聞異事。
由此出發,魚叔也對這部經典電影有了新的想法——

這出現實版《孤兒怨》,比電影還要波折。
不止這一層反轉。
最初曝光時,養父母就被很多人指責虐童。
2010年,美國的巴奈特夫婦領養了6歲的烏克蘭女孩娜塔莉亞。
在知道她患有嚴重侏儒症的情況下,他們主動帶她回了家。

然而,僅僅三年後,這對夫婦移民到加拿大居住。
不滿10歲的娜塔莉亞被獨自留在公寓,只能靠社會補助金生存。
慢慢地,公寓租金也斷繳了,她得不到任何經濟援助。
她先是靠熱心鄰居的救濟填飽肚子,後來被趕出公寓後,又被一對牧師夫婦收留。
2014年,娜塔莉亞報警稱自己被父母拋棄。

然而,受質疑的巴奈特夫婦卻聲淚俱下地表示,「根本不存在兒童」。
而後他們就講出了他們所經歷的《孤兒怨》故事。
他們稱,剛領女孩回家時,就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勁。
和《孤兒怨》的女主一樣,娜塔莉亞有著遠超年齡的成熟。
一個6歲的女孩,生殖部位竟然毛髮旺盛。
7歲時,已經來了月經。

她的詞彙量遠高於同齡人,而且對同齡孩子的玩具都不感興趣,更喜歡和年長的人交流。
母親回憶,她曾完全以成年人的口吻對她說,「照顧小孩實在是太折磨人了,我都不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

最可怕的莫過於,娜塔莉亞和電影中一樣,會經常做出瘋狂的舉動。
比如半夜提著刀站在夫婦倆的床頭;
把釘子擺在樓梯上;
往咖啡杯裡倒消毒水等等。

養父母帶她去醫院檢查了一番後,更是冒出一身冷汗。
診斷結果表明,娜塔莉亞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還隱瞞了真實年齡,實際上早已成年。
因而,養父母一再表示,考慮到她已經成年,才讓她獨自生活。

但沒想到,2019年,警方還是以「遺棄兒童」的罪名將這對夫婦逮捕。
因為,經過5年的調查後,警方認為養父母在說謊。
最近,一部新出的紀錄片,採訪了已經長大的娜塔莉亞。
原來,她的年齡是被養父母篡改的,那些故意傷人的事也是子虛烏有,她60公分的身高根本做不到故意傷害兩個高大的成年人。

她的鄰居以及後來收留她的牧師夫婦也作證,說她是個善良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骨齡測試和檔案資料都顯示,她的年齡沒有異常。
警方的結論是,巴奈特夫婦遺棄了身患殘疾的養女。
並且編造謊言,操縱輿論,將小女孩包裝成恐怖片中的女惡魔。

說到這裡,再將這一案件稱為現實版《孤兒怨》其實已經不合適了。
畢竟,整整13年,人們已經極盡臆測附會之說。
讓一個本就出身不幸的無辜女孩承受了數不盡的輿論傷害。

但要說真正稱得上現實版《孤兒怨》的案件,其實也不少。
最著名的,是2007年的捷克虐童食人案。
由於時間、內容,甚至很多細節方面的相似性,這一案件一直被傳是《孤兒怨》的原型。
案件中,一個33歲的女子偽裝成13歲的小女孩安娜,以養女身份進入一個家庭。

她受養母百般照顧、愛護。
但又像個邪教頭目一樣,一步步操控她虐待自己的兩個兒子,將其囚禁在狗籠、地下室,用各種殘酷的手段虐待他們。
和電影中一樣,如此邪惡的她隱藏在一個乖巧、懂事的外表之下。
成年人只看得到她傲人的藝術才能,知道她愛彈琴、畫畫。

電影中的伊斯特多次易裝,更改身份。
現實案件中的女子更勝一籌,她甚至能變換性別。
一次,在已經被抓後,又從警察的眼皮底下逃了出去。
搖身一變成了一個胖小子,出現在另一個國家,潛入了新的家庭。

她非常善於用精湛的演技博取同情 。
被警方逮捕後,她曾試圖洗清自己的所作所為,說自己是遭遇了多次性侵,才被迫隱姓埋名的。
但警方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她沒有任何被侵害、被施虐的痕跡。
不同的是,電影中的伊斯特被疾病限制了身體發育。
但現實中,女子完全靠減肥、手術和一張天生的娃娃臉瞞天過海。

中國也有現實版《孤兒怨》,專題紀錄片曾在央視播出。
2003年時,事件主人公劉安童還被稱作「天使女孩」。
據稱,她先天殘疾,無父無母,但堅強樂觀,整日在北京地下通道賣唱,一邊賺醫藥費一邊追求音樂夢想。
多家媒體的報道中,她是身殘志堅的勵志偶像,還被一個藝術學院破格錄取。

很多人被她的事蹟打動,都曾向她伸出過援手。
一些熱心的哥哥姐姐,還主動上門照顧她,組成一個沒有血緣的大家庭。
沒料,她卻裝神弄鬼,騙錢騙色。
謊稱自己是仙童轉世,騙取周圍人十幾萬。
還對救濟自己的姐姐恩將仇報,奪走其男友。

被告上法庭後,她的真實身份才被揭露。
原來,這個自稱15歲的「小女孩」,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已經結過婚的成年女性。
而且她並不是孤兒,母親尚在世。
整件事完全是她利用別人的善意,藉助媒體炒作出來的。

還有東南亞版《孤兒怨》。
菲律賓的一對夫婦出於好心,領養了一個18歲的女孩。
他們沒有想到,好心收留的養女,成了殺害自己孩子的兇手。
後來警方發現,這名養女根本不是孤兒,她的雙親都在世,只是沒有給她足夠的愛。
她為了獲得家人的愛,偽裝為身世悽慘的孤兒,登堂入室。
僅僅為了爭寵,就精心佈局了一場謀殺案,以極度殘忍、血腥的手段將姐弟兩人害死。


上面這些案子,部分發生在《孤兒怨》上映前。
但無一例外都是在電影上映後才被翻出來,冠上了「現實版《孤兒怨》」的名頭廣為流傳。
為什麼一部恐怖片的情節會在現實中不斷上演?
藉此契機,魚叔又重刷了一遍電影。
才發現它在驚悚之外,的確揭示了一些現實問題。
譬如,影片最核心的領養問題。
一個33歲的連環殺人犯,居然能逍遙法外,偽裝成9歲小女孩進入一個又一個領養家庭。
不禁讓人對相關機構產生懷疑。
而這也帶出了蔓延在當下社會的信任危機,放大了很多人心中的不安。

黃渤曾在拍綜藝時遇到一個家境貧寒、心懷夢想的女孩,他很受觸動。
朋友提醒他可以資助這個女孩時,他卻回絕,說這件事沒有這麼簡單。
按理說,此舉可能會折損明星的公眾形象,但這件事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
很多網友還提到,孫儷、鄧超夫妻倆資助貧困生卻被反咬的事。
而這種「農夫與蛇」的敘事,至今也依然是很多恐怖片的起筆。


同時,《孤兒怨》也暴露出父母的失職問題。
片中這對夫妻,領養動機是希望填補孩子早夭給家庭造成的裂痕。
這本身就是很自私的。
自己還處於創傷後應激狀態中,家庭裡還有許多隱憂沒有解決。
又怎麼能給新到來的養女提供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這在很多現實案件中,也都有所體現。
比如,娜塔莉亞的養母,家中已經有了三個兒子,但在最後一次懷孕期間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無法再生育。
夫妻倆想要一個更大的家庭,最後決定領養一個女孩。
但領養娜塔莉亞幾年後,他們又離婚了。
說白了,他們的領養行為,本來就缺乏深思熟慮。
換做是自己生的孩子也一樣。
如果只是因為被長輩催生,或者一時衝動,就匆匆讓小生命來到世上,卻沒有長遠的考慮。
那隻會埋下不幸的種子。

其實,《孤兒怨》能夠長紅十四年,成為現象級電影。
正因為它的驚悚本身,就根植於我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把「暗黑蘿莉」伊斯特這個形象拆解開來,會發現她早就集齊了網際網路幾大腥風血雨元素:
兒童,女性,殘疾人。
作為兒童,她易失控、充滿破壞力。
活像個一不小心就會被觸發的炸彈。
正切中了當下社會整體的「厭童」情緒。


有意思的是,伊斯特不僅能激發觀眾的厭童情緒。
還能幫觀眾發洩掉這種情緒。
因為她親手幹掉了熊孩子。
片中,養父母的兒子被塑造成了一個不明事理、招人討厭的小孩。

於是,伊斯特把他騙到樹屋,試圖放把火把他燒死時。
給觀眾帶來的就不止是恐懼,還有一絲或許不願承認的快感。
這種又怕又爽的觀感本身,就是由於「懲治熊孩子」的厭童心理。
而作為女性,伊斯特更是厭女症的極端顯現。
她被刻畫成了一個陰晴不定,易怒善妒的女人。
對養父乖巧溫順。
對養母則充滿敵意。
片中的主要衝突,都發生在她和養母之間,說難聽點,就是撕×。
戲裡,她被養母罵「賤人」。
戲外,又被觀眾罵「綠茶」。
也恰恰印證了,伊斯特身上濃縮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厭惡情緒。


同時,沒有人能否認伊斯特的魅力。
因為這個角色本質上是按蛇蠍美人的路線來塑造的。
神秘,危險,誘惑。
片中還有一場戲讓魚叔印象深刻。
在把養母逼到住院後,伊斯特給自己做了一身性感短裙。
她款款走向沙發,依偎著養父,語氣曖昧挑逗。
這不是性化幼女嗎?真刑啊。
但,導演高明就高明在充分拿捏了「不適」和「刺激」之間的尺度。
要知道,此時電影已經進入高潮前的鋪墊,觀眾其實都已經猜到了伊斯特的真實身份是成年女子。
所以,就像火燒熊孩子場面一樣,這場戲也把人性的張力撩撥到了一種極致。

最後,伊斯特作為殘障人士,她的生理缺陷本身被打造成了一種奇觀。
這早已是恐怖片中屢見不鮮的元素。
前不久,《消失的她》帶火的「畸形秀」(Freak Show)也是異曲同工。

《畸形人》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
實際上,正是社會上對女性、兒童、殘疾人的排斥心理,造就了伊斯特這個形象。
也讓《孤兒怨》成了一代流行文化符號。
它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能夠影響現實。
在娜塔莉亞的案件中,養父母僅憑一家之言,就讓很多人對可怖養女的故事信以為真。
媒體傳播時也帶著極強的傾向性,貼上《孤兒怨》的標籤,選擇有誘導性的照片,讓女孩完全處於輿論劣勢。
娜塔莉亞的悲劇,不正是社會的惡意所造成的嗎?


而所有博人眼球的獵奇故事,出人意料的反轉情節。
不過都在逼迫我們直視人性的醜惡,甚至是自身的醜惡。
《孤兒怨》作為一部小眾類型的影片,一次次照進現實。
也不過是再次證實了——
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就佈滿真實的恐懼,遲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