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Sammi 發文原諒許志安出軌。
她寫道,幸福不只是一場場順利美滿,當中也有試煉,也一起去經歷高低狀況。

原諒與否,都是她的個人選擇,而所有不傷害別人的個人選擇都值得被尊重。
只希望她以後一直都能好好的。
想當年聽到她跟許志安複合的消息,自己感動得簡直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還把08年東亞華星演唱會上兩人合唱《唯獨你是不可取替》的視頻重溫了四五遍。
“最後的童話”,我是虔誠相信著的。

如今,童話褪色為殘酷的現實。
放心,這不是一篇給許志安貼上“渣男”標籤,或說Sammi愛得卑微的雞湯情感文。
只是覺得,婚姻可能真的是一場修行。
一生只愛一個人,很多痴情種都能做到。
但一生只愛身邊這位每天跟自己朝夕相處的人,並且保證生理和心理上的絕對忠誠。
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
或者說這種設定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發現不愛了,或彼此過不下去了,選擇分手離婚,再另尋新歡,這是最理想的解決方式。
但婚姻兩人,往往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或情感,或依賴,或孩子,或利益,總有一個理由充足得讓你無法面對婚姻的徹底破裂。
於是,多數人的婚姻都是彼此不斷吵架傷害,但最終又兩人繼續陪伴前行的旅程。

而他們對於伴侶出軌的原則性問題,承受不起,但至少預防得起。
感情的試探與被試探,是婚姻中的常態。
稍微聞到危險的氣息,就開始提高警惕。
或智謀巧問,或看對方手機,或酷刑前追根究底,或每天連環奪命call,甚至跟蹤….
奇招百出,總有一招能證明對方的忠誠與否。

古往今來,婚姻中忠誠的試探都是重頭戲。
最極致的莫過於民間傳說中的莊子,竟然用自己的死亡來試驗妻子的忠誠。
而這便是《莊子試妻》的故事。
(哈哈,這個過渡沒有太猝不及防吧)
1913年,繼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後,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也出爐。
那就是《莊子試妻》。
影片由黎民偉編劇,其兄黎北海導演。
劇情取材自明朝馮夢龍《警世通言》裡的《莊子休鼓盆成大道》篇。

沒聽過莊子試妻的典故?
那你一定聽過“鼓盆而歌”的故事吧。
即莊子喪妻之後,不僅沒有傷心大哭,反而在妻子墳前敲打瓦缶唱著歌。
這本是要說明莊子看透生死的曠達境界的。
但普羅大眾卻無法理解這種墳前蹦迪的行為。

於是後世作家馮夢龍,迎合大眾的因果論,以三俗的形式給予“鼓盆而歌”合理的解釋。
婚姻倫理典故《莊子試妻》就此誕生。
莊子出遊,見一婦人在山上扇墳,問後才知,婦人慾把丈夫新墳扇幹,以便自己能改嫁。
回家後,莊子將此事告訴妻子田氏,田氏說那婦人狠心,發誓自己一定不會這麼做。
莊子疑心重,便假死,以試探妻子。
田氏傷心不已,辦理喪事時,莊子化作俊俏的楚國王孫少年來拜祭。

田氏對少年生情,很快便談婚論嫁。
正值春宵,少年突發心絞痛,僕人告知田氏,吃人腦是唯一的救治方法。
田氏愛郎心切,晚上便帶著斧頭劈開棺材,欲取莊子的頭時,莊子復活,大罵田氏。
田氏羞愧不已,上吊自殺。
馮夢龍在小說中以此來解釋,莊子為何在喪妻後反而“鼓盆而歌”慶祝。
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的雜劇戲曲。

因故事內容詆譭了被奉為先賢的莊子,此劇出世後就遭清政府屢屢查禁。
但因其三俗性,仍有許多戲曲新劇出現,換湯不換藥,矛頭直指莊子哲學。
到了民國,莊子試妻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
正值西洋影戲流行,自然而然便拍成了電影。
1913年的電影《莊子試妻》,在香港乃至中國電影史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倒不是說影片內容可圈可點,而是作為香港第一部故事片的歷史意義非同一般。
布拉斯基創辦的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出資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中間為布拉斯基( Benjamin Brodsky)
巧合的是,《莊子試妻》的誕生,同樣與這個美國人息息相關。
可以說,他是中國早期電影的重要參與者。
除了上海的亞細亞公司,布拉斯基還在香港創辦了華美影片公司。
1913年,布拉斯基來港拍攝影片。
經人介紹,便認識了當時在香港致力於戲劇表演的黎民偉。

黎民偉(1893-1953)
劃重點:黎民偉。
如果說中國早期電影的奠基人物是張石川和鄭正秋,那麼香港的主場則是黎民偉。
他被稱為“香港的電影之父”。
他的孫女就是TVB經典銀幕女神黎姿。
當然,其兄黎北海在電影界也不是小角色。

TVB經典女星黎姿
當時布拉斯基和黎民偉幾人會談後,便決定利用現成的文明戲素材拍一部故事片。
布拉斯基等出資提供必要的技術設備,而黎民偉則組織“人我鏡劇社”負責攝製影片。
最後以華美影片公司的名義製片併發行。
拍成的《莊子試妻》在香港公映成績很好。
這部15分鐘的短片,後被布拉斯基攜回美國,成為第一部海外放映的中國電影。
《莊子試妻》是“人我鏡劇社”拍攝的。
與其說是劇社,不如說是黎民偉的私人陣地。

因為“人我鏡劇社”的成員只有他自己,妻子嚴珊珊、四哥黎北海、老友羅永祥。
凡《莊子試妻》的演員、劇本以及一切服裝、佈景道具,均由他們供給。
影片實景拍攝,人物則穿清朝服飾。
為了讓莊子的鬼魂在片中忽隱忽現,影片還使用了特技攝影的表現手段。
黎民偉在擔任編劇的同時,還反串扮演了片中的女主角莊子之妻田氏。

《莊子試妻》劇照
圖中為黎民偉飾演的田氏
至於為什麼要反串,我在上篇有講到,民國初期,女子上臺表演還未被觀眾完全接受。
即便如此,《莊子試妻》還是走出了一步。
黎民偉之妻嚴珊珊扮演了扇墳的婦人一角。
嚴珊珊雖然不是出演主角,且在片中的戲份很少,但至少打破了銀幕的零紀錄。

嚴珊珊(1896-1952)
她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員。
這在風氣未開的時代,是有很大表率作用的。
《莊子試妻》最大的意義在於,它開啟了香港電影的故事化和敘事化。
但影片內容的價值取向卻讓人不敢苟同。
之前說過,《難夫難妻》表達了對封建包辦婚姻的諷刺與不滿。
相比較其對婦女命運的關懷,《莊子試妻》則是轉向古代戲目,囿於傳統的觀念。
這是個描寫莊子炸死,化作楚國王孫,試探妻子是否守節的故事。

現代的莊子試妻戲曲照
(1913年《莊子試妻》拷貝丟失,找不到對應劇照)
糟蹋聖賢、惡搞莊子先撇開不說。
以假死來考驗妻子忠貞的劇情,顯然是封建時期典型的男性單邊主義。
要求女人從一而終,即便丈夫死了也要守寡,把立貞節牌坊當成女人最大的美德。
這很投合舊式男人的趣味。
由於其三俗性,除這部最早的港片,莊子試妻的情節繼續不斷被搬上銀幕。
如1948年的《蝴蝶夢》;1969年的《莊子試妻》;1989年的《大劈棺》…..

1969年《莊子試妻》劇照
(莊子,字子休;字幕請從右往左看)
有的為滿足大眾口味,加多了情色暗示;
有的將劈棺情節放大,拍成了恐怖片;
有的從女權出發,闡述女人有慾望的合理性;
總之,改編層出不窮,千奇百怪。
而莊子原先“鼓盆而歌”的寓意,對生死的思考,早已在百年來的試妻中化為了笑談。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