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有問題》電影劇情、影評:飛不起來的童年

古巴,首都哈瓦那。

某個鬥狗場裡,總會出現一個11歲小男孩的身影。

他瘦瘦小小,在一眾壯漢裡,顯得格格不入。

這孩子可不是來觀賽的,他在課餘時間來這裡,幫忙訓養烈犬,賺取生活費補貼家用。

他叫查拉,出生在一個破碎混亂的家庭:

生父不詳,母親是酗酒的癮君子。

查拉的童年,遍地是爭吵和訓斥,社工和警察經常輪流找上門,但每次都會碰一鼻子灰,無功而返…

摸爬在最底層,查拉活得像只動物,自幼便學會了不少謀生技能。

除了鬥狗場的活兒,他還在天台養了不少鴿子,偶爾還會參與「賭博」…

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查拉長成了一個不修邊幅的問題少年。

他會在班上,當眾對新來的女老師吹「流氓口哨」…

會為好友打抱不平,出手教訓言語過界的同學…

會公開調換教室門口的字母,製造「少兒不宜」的詞彙…

這些學渣行為,讓自顧不暇的母親,三天兩頭就得往學校跑。

作為學校裡最棘手的孩子,同學惹不起,老師管不起,好像跟他相關的事情,都會變成頭號難題…

但,有個人例外。

她叫卡米拉,教齡50年,是查拉就讀的學校最有威望的老師。

也只有她看透了查拉,知道這孩子本性不壞,那些濃厚的自我保護色下,其實是一顆稚嫩卻又善良真誠的心。

卡米拉在查拉身上,投入了加倍的關懷。

即使查拉是她在執教生涯中,遇到過最難拉回正軌的孩子。

其實,頻繁闖禍的查拉,早就是社工的重點關注對象,把他送進再教育學校(教育環境堪憂,類似於少管所),對警察、學校、社工,都是「皆大歡喜」的一件事…

多虧她護在查拉身前,才沒讓查拉的生活,因為惡化的讀書氛圍,變得更加糟糕。

只是,卡米拉突發心臟病,必須短暫告別講臺,居家靜養一段時間…

班上新來的代班老師,對這個習慣了卡米拉教育模式的集體來說,顯得格格不入…

沒了蔭護,查拉也被送進了再教育學校…

沒了蔭護,查拉也被送進了再教育學校…

這部上映於2014年的古巴電影,名叫《飛不起來的童年》,評分8.3,是一部聚焦問題少年,探討教育方式的冷門佳片。

影片中的古巴貧民區,藍天之下是一片破舊的衰頹景象,煙火氣雖濃,但人們只有繃緊弦,才能勉強過活。

緊密如織的電線網,斑駁的牆面,髒亂的街道…都跟旅遊風光片中,那個「上帝打翻調色盤」的古巴,相距甚遠。

片中,每個角色的形象都被塑造得很鮮明,經得起反覆推敲。

比如規則至上的冷冰社工、被卡米拉的專注和堅持感染的代班老師、邊界感明顯的鬥狗場老闆、淡漠又心存虧欠的查拉媽媽…細節處理得絲絲入扣,豐盈了影片觀感。

尤其是小男主查拉的飾演者,把那種負重長大之下,江湖痞氣和善良友愛的衝突感,詮釋得十分到位,不失為全片的一大亮點。

正如網友的評論所說:淚與痛交融的一部片子,暗流洶湧的晦暗生活,多的是隱隱滲血的真相。沒想到被一個11歲小孩圈粉了,果然演技這種玄乎的東西,離不開天賦的加持。國內小鮮肉的面具化表演,連個孩子都能輕鬆碾壓,是時候捲起來了!

影片中,有這樣兩個鏡頭,令烏鴉印象深刻:

一是在天台上,查拉用手拽住鴿子的雙腳,鴿子奮力扇動翅膀,卻逃脫不了束縛,眼前的藍天和自由,無法抵達。

二是鬥狗場裡,查拉訓養的那隻狗,被另一隻更凶猛的狗撕咬得鮮血淋漓,一旁的看客津津有味,絲毫不為一條即將隕落的生命,有任何動容。

這些都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赤腳奔跑在玻璃碴裡的查拉。

他想衝破束縛,過正常人的生活,有人愛有人疼。

但擺在面前的現實,只有逃不過的窒息感,他就像一個乾癟又腌臢不堪的皮球,踢一腳都怕髒腳…

卡米拉這個燈塔,讓越渡瀚海的查拉,有了心的方向。

在身體康復後,她第一時間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得知查拉被送到再教育學校,她不顧反對,把查拉帶回了原本就讀的學校。

回去的計程車上,二人爭吵起來,司機誤以為卡米拉是查拉的祖母,勸他要聽長輩的話…

查拉在否認後,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便伸手拉卡米拉的胳膊,請求原諒。

卡米拉躲開手,滿面愁容,怔怔望著窗外…

查拉對著司機說,「但我希望她是我的祖母。」

卡米拉不作聲,眼睛漲起淺淺的潮水,嘴角掛起一抹笑意…

那個瞬間,無聲卻有力,勝過千言萬語

那個瞬間,無聲卻有力,勝過千言萬語。

但迫於生活壓力,他不得不讓自己變成一個不好惹的狠角色。

面對故意的挑釁,查拉的迴應簡單且粗暴:罵回去打回去。

查拉犯的錯事,一茬接一茬。

比如,接受黑人小孩的「決鬥邀請」。

比賽游泳的過程中,黑人小孩差點因體力不支而溺水,警察把查拉揪到學校後,被卡米拉攔下,才沒有把事情鬧大…

包括此前的打架鬥毆、擾亂學校秩序、調戲老師…都因為有卡米拉的存在,才免遭極端性的懲戒。

卡米拉的愛護,讓查拉敞開心扉,慢慢改變著…

但闖過的那些禍,都在糟糕家庭背景的烘襯下,讓他成為學校內,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大麻煩。

50多年的浪淘中,教育事業早已成為卡米拉的信念感,她沒有也不會拋棄生命裡遇到的,每一個迷途中的孩子。

比如,班上成績最好的孩子耶妮,和收入微薄的父親住在鐵軌旁的破舊倉庫裡,相依為命。

他們是非法移民,在大街上遇到警察都要低頭走路。

因為沒有合法居留權,耶妮不得不輟學,直到卡米拉幫她完成了學籍註冊…

代班老師知道實情後,將耶妮送回了家,也是卡米拉,說服學校,讓耶妮重返校園…

卡米拉所推崇的理念,近似儒家文化中的「有教無類」。

她在影片中的這句話,讓不少人茅塞頓開,倍感如是:

如果你想要一個少年犯,就像對待少年犯一樣對待他吧,而且能培養成少年犯的,才不止查拉一個人呢…

一個教育者的動人心魄,或許都包含在這句話裡了。

把查拉推給再教育學校管教這個舉動,看似一勞永逸,各方的煩擾都會消失,實則會滋生出更多問題,把查拉推向社會的邊緣。

這也是卡米拉的靈魂閃光點,她不單是在教育人,更是在渡人。

也許她參與不到孩子們今後的人生,但她會竭盡所能,給孩子的未來,鋪好一條鮮花盛放的平坦大路。

但,即使是「教育」,這種充滿人性光輝的事情,也會受限於規則和流程。

卡米拉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不夠的,她再有威望,在同學間再受愛戴,規矩面前,她的做法都是越界行為。

她被視為一顆釘子,阻礙了「正常」的教學工作,挑戰了「常規」的教育準則,同事們甚至開始找時機,扳倒她,強迫她退休養老…

遺憾的是,他們的確成功了,卡米拉不得不告別熱愛的教育事業。

她用老式打字機,磕磕絆絆寫了一封長長的辭職信,像「教師葬禮」上的輓歌,又像是給執教生涯的一封情書,她這樣寫道:

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需要4樣東西:家、學校、嚴厲和愛。但是走出校門,就要面對社會百態,作為一個老師需要知道,外面有什麼東西正等著他們。在過去,生活比現在簡單多了,我也清楚地知道該給學生們「準備」什麼。但是現在,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不要給他們「準備」什麼。

前三樣,都是容易的事情,唯獨「愛」,是每個教育者最難以取捨平衡,最容易忽視的,同時也是對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教育,不該是呆板的工具,應該是讓人通往和善與友愛的一種途徑。

而好的教育本身,對教育者來說,某種意義上何嘗不是一個重塑的過程。

卡米拉的最後一課,是上給其他老師的,正如她說的一樣:

時間會讓你們成為一個好老師,會比我這個直到爬不動樓梯才不得不退休的老女人更優秀…

烏鴉也沒想到,在文化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竟從南美的教育理念上,找到了共情點…

相比中文譯名《飛不起來的童年》,西語原名更能傳達影片的深刻核心:Conducta,對照英文是Behavior(行為)。

在別人眼裡,查拉是那個「檔案精彩程度遠超小說」、「活得像動物」的生活棄子…

耶妮是那個討厭的「外來者」,沒有接受教育的資格…

但在卡米拉眼中,他們只是需要加倍關懷,心胸向陽的孩子。

即便賭上自己畢生熱愛的事業,也不會放棄他們其中任何一個…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近幾年大熱的《何以為家》、《少年的你》、《佛羅里達樂園》…殊途同歸,驅散那些問題少年心中陰霾的,無一例外是愛本身的光芒…

何以為家 《少年的你》 《佛羅里達樂園》

《何以為家》 《少年的你》 《佛羅里達樂園》

每個問題少年的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都有一種失敗的教育。

我們呼籲參與到孩子成長的教育者們,能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溫暖,他們可能是父母、親友、老師…

也希望整個社會,從卡米拉身上學到些什麼,幫助那些渾身帶刺的問題青年,勾勒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未來…

問題少年,因教育的缺憾而起,也應該因教育的光熱,而重回正軌。

要知道,就算是三尺冰層,也會在暖春到來之際,慢慢消融成一汪柔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