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很容易看出一個人貧窮與否,夏天還能勉強跟別人穿得差不多,但冬裝太昂貴了。」
「失落感這種情緒,富人消化得了,窮人卻難以克服,有能力承受失去,才有辦法賺大錢。」

近來熱播的韓劇《小女子》,簡直說透了從職場到階層,再到小人物奮鬥的辛酸。

更是探討了「出身貧寒的小人物,要怎麼實現階層的跨越」這一現實問題,發人深省。
不少觀眾感嘆,這樣的大膽的「拍法」,中劇已經好久沒有過了。

事實上,十幾年前有過更經典的現實劇「神作」。
主角們窩在簡陋的城中村十幾年,既不光鮮也不亮麗;
他們精明現實,利益的算盤打得啪啪響。
沒有一路升級打怪的爽文套路,也沒有被現實打敗的自怨自艾;
有的,是近幾年中劇中幾乎絕跡的對現實的精準刻畫,和人生命題的探討。
這部劇,就是引起熱議的現象級電視劇——
蝸居

那是房價一路高歌猛進的時代。
江州的房地產商熱火朝天地開發新樓盤,售樓經理看著供不應求的訂單喜不自勝。

樓盤開售,如火如荼。
售樓處擠滿期待的民眾,如同開閘前蓄勢待發、噴薄而出的江水。
「江州」這一名字,正是暗示這股時代的洪流。

導演便是在這樣的時代圖景下,用蝸居般的「小」空間講了個「大」故事。
蝸居,顧名思義蝸牛的家,狹窄的空間似乎容納不下夢想,無數家庭與婚姻的問題在此展開。
與售樓處翹首以盼的「買房族」不同,女主角郭海萍和男主角蘇淳,只是一對還買不起房的上班族夫妻,生活在十來平的出租屋裡。

經濟上的壓力,讓兩人喘不過氣。
直到孩子出生,夫妻倆苦於不能給她更好的生活,只能鬱悶地把她送回到小城市的父母家撫養。


「蝸居」在出租屋的海萍
過度思念孩子的海萍備受煎熬。
她節衣縮食,拼命省錢,買房子變成了生活的最大目標。
安身之所逼仄窄小,工作的格子間也如一方隱形的「牢籠」。

海萍曾引以為傲的「名牌大學」學歷,在這裡不過是一塊敲門磚,一點也不值錢。
她不想只賺上班的日常工資,試圖在下班做中文老師的兼職,但這樣一來,就必須按時下班,不能耽誤一點時間。
因此她開始抗拒加班,每每都找一大堆家務事的藉口搪塞,惹得經理十分不快。
大老闆得知此事,給經理出了主意,責令她到廁所門口辦公,什麼工作也別做了。
氣不過的海萍試圖找經理講理,兩人發生激烈爭吵,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只得被迫辭職。
高學歷教會了她知識,卻沒教會她這些職場上的相處之道。
小人物們在小空間裡進退為難,市長秘書宋思明的辦公室裡也有著數不清的故事在發生。
這裡盛滿了權力與慾望。


辦公室裡的宋思明
郭海萍的妹妹郭海藻,正是被這金錢與權力衝昏頭腦的人。
她每天下班後,就坐在這辦公室裡等宋思明工作結束,然後手挽著手一同出門,全然不顧自己「第三者」的身份。


在辦公室等待的郭海藻
促成這段「姻緣」的,是奸商陳寺福。
為了一塊地皮的審批,前前後後他不知往這間辦公室跑了多少次,巴結討好宋思明。
宋思明正是利用這樣的權力,為自己謀取利益,聚集了大量非法財富。
這間辦公室最常出現的三個人,共同撐起了權力陰暗面的詮釋。
諸如此類簡約場景裡,延伸出深刻話題的,在劇中比比皆是。
除此之外,你還能從昏暗的KTV一角,看到畸形的職場文化;

從一張窗戶下的床榻上,看到祖孫三代為拆遷的問題爭吵不休、久病床前無孝子……

蝸居般的小空間,如同一根細小卻異常有力的線,穿起了整部劇的表達。

紙醉金迷的大都市中,談愛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看海萍與蘇淳在城市一路打拼的情感變化,會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從名牌大學畢業後,郭海萍和蘇淳懷揣著夢想和希望,開始了大城市漂泊之旅。
開始,海萍和蘇淳這個剛成立的小家庭努把力,尚且還能付得起首付;


郭海萍和蘇淳
但差的看不上,好的買不起,等想清楚看明白了,再回過頭去挑,房價早就飛上了天。
在反反覆覆的比較中蹉跎掉的,除了金錢,還有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熱情與成為「真正都市人」的大好機遇。
兩人從初入大城市的熱烈與激情,到被出租房內的家長裡短煩擾,再到被房價壓得喘不過氣的挫敗感。
夫妻間的不信任愈演愈烈、爭吵指責也總在產生隔閡。

物質上的窘迫,同別人攀比的惆悵與失落,把過往的愛意消磨殆盡。
海萍和蘇淳有著十幾年感情基礎的婚姻尚且如此,更別提宋思明和海藻那段不符合道德的「婚外戀」。
這些年來,不乏有對這兩人感情的解讀,說他們是道德之外的「真愛」。
宋思明願意給海藻房子,在她遭遇職場危機的時候英雄救美,甚至故事結尾為了看望流產的海藻失去了生命。
同樣的,海藻為了他不顧一切也要生下孩子。
但事實上,兩人在機緣巧合下恰好滿足了各自的需求而已,遠遠算不上愛。
有權有勢的宋思明對小白兔般的海藻,更像是他一腔自我感動和自我可憐。

宋思明見到單純質樸的海藻,想到的是大學時代愛而不得的校花「白逸純」。


長相清純的郭海藻
當他想起自己因為貧窮、沒有地位,被人輕視、丟失愛情的經歷時,已經擁有一切的他便愈加想補償自己。
說到底,海藻是「白逸純」的替代品。宋思明對海藻的喜歡,不過是在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海藻對宋思明,也談不上愛。
初入江州,她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極容易被各種誘惑吸引注意力。
遇到宋思明後,她傾盡全力解決不了的問題都被宋思明輕而易舉地解決,她便捲入了物質和權力的漩渦中,錯把崇拜和慕強當作愛情。

海藻原本是有男友的,名叫小貝,善良心細,可惜胸無大志。
當他發現海藻和宋思明的婚外情後,傷心欲絕。
也曾努力挽留過,但在看清了海藻對宋思明仍有餘情時,瞭然自己與海藻組建家庭已經無望,於是很快選擇了離開。


海藻的男友小貝
姐姐海萍對妹妹海藻的感情,也添加了太多複雜的因素。
迫切想要將兒子接回身邊的海萍,後悔自己錯過了買房子的最佳時機,眼下急需租一套新的房子。
得知此事,宋思明毫不猶豫地給了海藻一套房子的鑰匙,當海藻轉交給姐姐海萍時,海萍才知道妹妹做了別人「小三」。

人的感情重心會隨著人生階段發生偏移,海藻還天真地以為海萍是全世界最愛護她的姐姐,但其實海萍已經做出了最現實的抉擇。
在「邁向新生活」和「將妹妹拉出火坑」之間,她思索再三,還是選擇了前者,接受了那套房子。

夢想、親情、愛情等原本珍貴的東西,被一套房子、一個官位、乃至一個晉升機會束縛住,成為賭注與籌碼。

學者毛尖曾說過:(如今的)影視劇就是全中國最封建的地方,按地位,財產分配顏值,按顏值分配道德和未來。
窮人的惡源於他匱乏的物質生活,富人的善則來自於他受過的良好教育。
這正是近些年中劇最赤裸裸的偏見。
而十幾年前的《蝸居》,恰恰有力地反駁了甚囂塵上的「出身論」論調。
在劇中,人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有在利益和感情之間艱難的抉擇。
既有人性的灰色地帶,也不乏良善溫暖的一面,而非簡單粗暴地將富裕與善良、貧窮與醜惡劃上等號。
為了房子「放棄」妹妹的海萍,曾也是個愛護親人、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
剛到出租屋時,面對著十幾號人共用的廁所,幹勁十足地清理個遍。
這股不計較得失、昂揚、積極生活的朝氣深深感染著觀眾。
海藻和小貝剛開始談戀愛時,也還沒落入到「金錢慾望」的陷阱中,喜歡的東西只敢看看,卻也樂在其中。

只有一次例外。
海藻看到25元一個的冰淇淋球,腿腳便開始不聽使喚,內心的渴望早就暴露,愣是沒開口說一個「要」。

25元,在當時相當於白領一週的生活費,當小貝說什麼也要賣給海藻嚐嚐時,她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
因為生活的一點小確幸就熱淚盈眶,這樣的細節在快樂閾值越來越高的後來再難得。

同樣的,利慾薰心、出軌家庭的宋思明,彷彿把自私自利寫在了臉上。
但是當他看到遊樂園擁抱的親子,聯想到自己疏於對女兒的關照,也不禁黯然反思起自己的所為。

無關階層和貧富差異,在現實面前,在成為這個社會定義的「更好」的人面前,大家都在和所謂的「初心」作鬥爭。
雖然曾被禁播,但如今重看《蝸居》還能引起大家的共鳴,無非是因為有共同的社會情緒在裡面。
這些年,關於「畢業後去大城市發展,還是留在家鄉」的討論越來越多,有人逃離了北上廣,有人選擇了堅守。
我們似乎很難評判,哪一種生活更好。
就像海藻剛到江州問姐姐海萍的:來到大城市後悔嗎?
海萍說自己從來不後悔,因為不想做井底之蛙。

故事的結尾,海萍通過奮鬥終於實現了「成為中產階級」的夢想,奮鬥的價值可見一斑。
或許在各種焦慮不斷疊加的今天,人生走向的選擇仍然是一個難解的命題。
但就像劇中說的:
「這個世界本就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會走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