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月,三伏天,這氣溫也是越來越高了。
每天都又熱又悶,搞得整個人無精打采。
那麼,什麼東西能讓人在這種天氣裡精神抖擻,涼快一下呢。
或者,來部恐怖片,也是很好的選擇。
昨天,就試著打開了一部新的韓國電影。
結果,開頭不到十分鐘,就直接嚇到關機保平安。

一個激靈,睡意全無,雞皮疙瘩暴起,渾身汗毛倒豎。
刺激哦!
感覺周圍氣溫都低了好幾度,嗖嗖冒冷氣,驚魂未定的我只能裹緊我的夏涼被。
那部嚇到直接關機的恐怖片,就是最近韓國新出的這部《怪奇公寓》。

對於這部片,有位網友的評價跟我的感受360度重合。「能嚇到人,能讓你三伏天不用開空調,就是好片子…」

看來,被嚇得三伏天裡裹緊夏涼被的,不止我一個。
所以,這種讓人瞬間涼快的恐怖片,到底涼快在哪呢?
1
驚乍
《怪奇宅》是一部典型的「鬼怪屋」類型恐怖片。
場景就是一棟傳說中不停鬧鬼的公寓,一個網路漫畫家進入公寓採風,並聽聞了公寓中多段恐怖故事。
五段故事、五個主人公以章節形式先後登場,很傳統的拼盤類恐怖片設定。
而突如其來、一驚一乍式的驚嚇,是恐怖片中最快速有效的恐怖手段。
就像我被嚇到直接關機的那個場景,其實就屬於這種一驚一乍的驚嚇。
片中第一個篇章,作家正在給老婆打電話,突然有一個詭異的聲音插入了普通而瑣碎的對話,在聽筒裡響起,「你說話真特麼噁心」。

在夜晚的環境下,這詭異的變聲太可怕了,絕對能把人嚇得一個哆嗦的那種可怕(不信你們自己去聽)。
它的可怕來源於聲音的詭異,更來源於它的毫無預兆。
作家前一秒還在跟妻子說話,突然之間,電話傳出這麼一句其他人的聲音。
這一下子擊中了銀幕前沒有任何防備的我們,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嚇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這樣的體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少有,比如好端端走在路上,突然從樹上掉下一條毒蛇,大多數人估計會直接嚇到尖叫。
這就是毫無徵兆、突如其來、意料之外的驚嚇。
這種一驚一乍式的「嚇法」,我們作為觀眾收到的是驚嚇與恐怖並存的情感體驗,而對於創作者而言,這種方式就有些簡單粗暴了,它確實有效,但如果全片都是這種操作方式,就會顯得粗糙敷衍,完全不能凸顯創作者的恐怖才能。
於是,我們看到了更多恐怖招數,讓我們體驗比「驚嚇」更為豐富多樣的心理驚悚感。
2
日常
《怪奇宅》的故事發生在一套稍顯老舊的公寓樓裡。
樓看起來很高,住戶也並不少,像極了我們在路上隨處可見的公寓大廈。
恐怖事件,就發生在這樣日常普通的大樓裡。

沒有人會被「公寓」二字嚇到,但是當公寓中發生恐怖事件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嚇到。
就像是當年希區考克《驚魂記》的那段浴室謀殺之所以成為一代人的噩夢,就是因為,發生在浴室這樣一個日常場景的恐怖事件,打破了恐怖與生活之間的安全距離,它讓恐怖侵入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領域。

無人的郊外、荒村,這種聽起來就可怕的地方,我們仍舊有去與不去的」選擇,恰是這點選擇,讓我們在心理上為自己留出了安全空間,在觀看中帶有「只要不去這些地方就不會發生可怕的事情」的心理防禦。
世紀之交用偽紀錄片方式開創恐怖片新思路的《女巫布萊爾》,它的場景包括兒童墓地、黑暗森林、廢棄醫院等諸多聽起來就很詭異的地方。

在這些地方發生恐怖事件不足為奇,我們也從一開始就做好了被嚇到的準備。這個「準備」中就包含一種「以後離那些奇怪的地方遠點兒」的防禦性心理暗示。
我們內心安慰自己,只要在空間上遠離這些地方,就能在心理上繞開恐懼。
但浴室、臥室、電視、公寓這種每個人生活中都有的日常,是無法避開的。
這些地方營造的恐怖,讓人與恐怖之間,再無安全隔離帶。
這也是當年《午夜凶鈴》貞子從電視裡爬出來能夠嚇到不少人的內在心理原因。

說回《怪奇宅》。
故事發生在504、907等多個房間,故事主角有作家、藥店售貨員、中介、留學生、管理員等公寓住戶,用五個獨立成篇又彼此關聯的小故事構建整個影片的結構。
這五個故事、五個人物營造出一種「公寓裡處處是怪事兒」的既視感。

就像是前幾年韓國大火的《女高怪談》系列,地點全都在高中校園內,操場、教室、廁所,營造出一種「校園裡處處有古怪」的氛圍。

它們都是利用絕大多數人都熟悉且無法避開的生活場景,直接將驚懼和恐怖感逼到每位觀眾眼前。
這種日常場景、日常生活細節中發生的恐怖效應,比荒野鬼怪更可怕,它最終抵達的不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驚嚇,而是一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驚恐細無聲式的恐懼。
只有足夠平凡日常,才能真的無孔不入。
3
氛圍
《怪奇宅》裡有一個看起來充滿活力的中介。
他語速快、自來熟,似乎跟誰都能打成一片。
這麼一個看似陽光的人身上,怎麼呈現他的怪異和恐怖感呢?
中介的段落裡,中介坐在家中餐桌前說話,近景對準他的臉,除了他之外,周圍一切都藏在暗處。

他向對面人傾訴:「你也覺得我做錯了嗎……我只是做了我的工作……」
這個畫面乍一看比較日常,但在小面積的打光之下,人物周身隱藏在巨大的黑暗之中,只有臉上小面積光亮,顯得正邪難辨,演員臉上的神色也介於正常與崩潰之間,顯得恍惚,總有種說不出的奇怪。我們的心也隨之慢慢提了起來。
這就是日常場景中恐怖氛圍的營造。

氛圍感這個東西,不僅美女需要,恐怖片也相當需要。
而美女氛圍與恐怖氛圍的共同點在於,都需要依靠無數細節共同營造。
美女氛圍感來源於髮型、妝容、穿搭、場景……
恐怖片也是一樣,景別、布光、演員的細微神態、音效等多個因素共同的配合,最終才能實現一種真實的恐怖氛圍。
在這種氛圍感之下,所有普通的言語、道具,都能浸染上十足的恐怖氣息。

這跟小時候走夜路會害怕是一個道理。明明還是熟悉的路燈和街道,但是因為夜幕的籠罩,黑夜下的氛圍感與白天截然不同,所以人在其中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就像是剛才聊到餐桌前的中介,鏡頭一轉,他對話的,竟是一個矽膠人偶。這就是恐怖氛圍之中的小爆點。

在前面氛圍的積累之下,來一個小爆點讓我們釋放積蓄的恐怖感受。
就像是走夜路惴惴不安,突然一隻貓躥過,懸著的心在驚嚇得以釋放之後,稍稍恢復了一絲平靜。
恐怖氛圍足夠到位的話,甚至不用出現任何血腥、暴力場面,就已經足夠讓人心驚膽戰了。
《三更》系列、《薔花紅蓮》,包括近年的《昆池巖》,都屬於韓國恐怖片中,氛圍營造細膩的那一類。
《昆池巖》借用了《女巫布萊爾》式的偽紀錄片拍法,甚至比「紀錄」更進一步,它是「直播探險」,跟當下的自媒體直播相扣。

這種直播形式本身帶來的真實感就已經能夠讓人感同身受了,片中更是由於手持鏡頭帶來的呼吸感、急促感而讓人的情緒也時刻處於緊張氛圍之中。
有人梳理出了《昆池巖》最可怕的那些時間節點,可以這麼說,這些節點恰恰就是恐怖氛圍的一個個小爆點。

如果恐怖氛圍到位,甚至可以兵不血刃地讓人不寒而慄。
就像幾位韓國導演和香港導演短片集成的《三更2》。
陳果導演的《餃子》,全片沒有一個血腥恐怖鏡頭,甚至連過分的尖叫都沒有。靜靜地拍楊千嬅吃餃子、吃湯包,但那種咀嚼的聲音就足夠讓人周身汗毛倒豎。

氛圍感來自多個因素的共同營造,而究其內裡,最高級的氛圍感,來自劇作核心對人類恐懼的讀解。
也就是,一個恐怖片的謎底。
44
謎底
嚇人或是恐怖感是恐怖片的過程和手段,而它最終抵達的是對人類恐懼的挖掘,我們更願意稱之為一個恐怖片的謎底。
謎底關乎一個恐怖片的邏輯和高級感,經常成為恐怖片高下立判的標準。
《怪奇宅》裡的五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不同的謎底,作家篇關乎對待孩子的態度、藥劑師篇觸及社會情感倫理、中介篇帶有家庭情感底色、留學生篇指向友誼、管理員篇則與宗教相關。
五個故事,涉及五個不同的謎底,雖然都有各自的問題,也都不夠精巧高級,但是好在大體上能夠自圓其說。
在這點上,它比同期另一個奈飛出品的韓國恐怖片《第八天之夜》強了不少。《第八天之夜》被吐槽的原因就在於它的「謎底」混亂。

什麼都有、什麼都講不清的「謎底」是最讓我們抓狂的謎底。
好的恐怖片,不僅嚇人,還能將這種可怕引向幽深的人性或是無底的神性。
就像是溫子仁的《招魂》,它確實嚇人,但這種恐怖感更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與整體視聽上的氛圍。

沒有一驚一乍血漿亂飛,也沒有動輒死人的恐怖畫面,連鬼影都是影影綽綽,全片一個人沒死。但是最終卻在神性驅魔與人性對抗之中,開掘出了一個家庭並肩作戰式的溫暖。
藉由恐怖,最終抵達溫暖,這個「家庭」的核心關乎神性也關乎人性。
再比如《閃靈》,在經典恐怖鏡頭之上,精神錯亂的丈夫對妻小產生了巨大的生命威脅。

我們當然可以說它是閃靈作祟,將之引向不可知的鬼神論,但是如果稍稍下沉,這也可以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妻子帶孩子逃離變態丈夫的故事,而在這個意義上,故事也就具有了更為社會性的核心。

真正高級的恐怖片在揭開嚇人的表層之後,裡面的那個核也不會讓人失望。
韓國恐怖片跟其他恐怖片的區別,很大程度上,恰恰就在它對恐怖核心與謎底的追求。
社會性和人性經常是韓國恐怖片的重要議題,也是它們非常鮮明的特色。
《女高怪談》系列的謎底,從社會屬性上看是校園霸凌現象引發的悲劇,從人性上看,它其實是女生之間的友誼與嫉妒背叛等非常複雜幽微的情緒。

而《薔花,紅蓮》中,則是對當時韓國傳統家庭瓦解的一種迴應,最後的反轉,薔花察覺一切都是自己的假想時,那種悲情氛圍甚至蓋過了恐怖,讓我們在同情與恐懼中交織了更為複雜的情感。

有時候甚至由於恐怖片在畫面、主題的寬容度,韓國恐怖電影中的倫理問題經常會以更為尖銳的樣貌呈現。情殺、仇殺、家庭倫理的展現方式更加極端、不加掩飾。
比如《四人餐桌》裡親生母親毒死女兒。

這些極端殘酷的社會倫理問題披上類型的外衣,在商業化的運作下以極盡血腥、瘋癲的恐怖片樣貌現世。
讓人脊椎發涼之後,仍報以一聲嘆息。
這才是韓國恐怖片能夠有其鮮明特質的根源。
恐懼之後,仍留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