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楚門的世界》。
主角的人生,是一場被設計過的大型真人秀,一舉一動都時刻被監視和觀察。
但那畢竟是電影,但這樣的事情,卻在現實中真實發生。
如果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驗,而你就像實驗室裡的小白鼠,當你得知真相時會作何感想?
失散了19年的三胞胎,機緣巧合之下意外重逢,團聚的喜悅之後竟然發現了一個黑暗的學術陰謀……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比電影還精彩的真實故事——
陌路三胞胎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導演: 蒂姆·瓦德爾
主演: 西爾維·埃爾澤塔-雷利 / 艾迪·格蘭德 / 羅恩·格特曼 / 伊萬·勒柔斯
上映日期: 2018-01-19(聖丹斯電影節) / 2018-11-30(英國)
片長: 96分鐘

整個事件源自1980年的夏天,沙利文社區大學剛剛開學。
愉快的暑假剛剛結束,大一新生也陸續來到。
這是鮑比·沙弗蘭第一天走進大學校園。
他提著行李邊尋找宿舍樓,邊在校園裡四處閒逛。
然而奇怪的是,路上遇到的每個人都和他打招呼,甚至還有女生主動上前親吻他,就彷彿大家早就認識他一樣。


更令他十分不解的是:每個見到他的人都喊他艾迪。

正當鮑比在宿舍中整理行李時,闖進來一個男生,自稱是艾迪的哥們。
當他看到鮑比時,驚得臉都白了。
因為眼前的這個人和艾迪有著同樣的笑容、同樣的頭髮,甚至同樣的表情。
但他不可能是艾迪,因為真正的艾迪並沒有返校。


他馬上意識到眼前的這個人大概率和艾迪是孿生兄弟。
而鮑比和艾迪的生日,果然都是7月12日!


鮑比也被嚇到了,因為他確實是父母從領養機構收養的。
如果真有孿生兄弟,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他之前並不知道。


兩個人馬上打電話給艾迪,之後就火速開車去長島見面。
毫無疑問,他們就是雙胞胎,因為這兩個人就跟複製粘貼的一樣。
同樣的眼睛、同樣的頭髮,面對面的時候就像在照鏡子。

這件離奇的事被紐約時報的記者注意到,並很快就成了各大報刊的頭版頭條。

這本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暖心故事,然而,並沒有就此結束……
有人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中的兩個人,也很像他的朋友——大衛。
不僅是長得像,連舉手投足的習慣動作都很像!


他把報紙拿給大衛,於是大衛看到了兩個很像他的人。
大衛意識到自己可能是第三個。
這不是雙胞胎的故事,而是三胞胎。


大衛通過紐約時報,與鮑比、艾迪取得了聯繫。
三個人終於見面了。
這戲劇性的一幕,讓所有人感嘆基因的偉大。
三個從小成長在不同環境中的人,竟然相似這麼高。

三個人一見如故。
雖然一個月之前還是陌生人,但或許是血緣讓他們有著天然的親密感。


這個三胞胎意外重逢的故事,很快就變得家喻戶曉,他們幾乎佔據了每家報紙的頭版頭條。


各種訪談和綜藝節目,讓三兄弟迅速躥紅。
人們喜歡這個離奇又溫情的故事。

每次接受採訪,話題總是圍繞著三胞胎神奇的心靈感應和相似的興趣愛好。
雖然成長在完全不同的家庭,但三個人的性情、喜好都驚人的相似。
都喜歡中國菜、都曾是摔跤運動員、都抽同一個牌子的香菸、喜歡一樣的顏色、都喜歡熟女……

他們三個更像克隆人,而不是兄弟。
無論這些相似點是否有刻意的成分。

其實三個人成長的背景完全不同。
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父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從小生活高檔的富人社區。

艾迪被一箇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箇中產階級社區。

大衛被一個藍領家庭領養,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經營一家小商店,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三兄弟團聚無疑是個感人的故事,大家沉浸在喜悅中還來不及質疑為什麼。
因為沒有人質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
但是,當三個家庭第一次見面時,所有人都非常憤怒。
因為所有父母都不知道,還有另外兩個孩子。


三兄弟出名之後更是春風得意,他們幾乎玩遍了紐約所有的酒吧,到處參加派對。

他們一直是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相當於現代的頂流網紅了。
三兄弟甚至還出演過一部電影。

後來,三個人乾脆搬到一起,租了一所大公寓。
隨著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三兄弟之間更加不分你我。
一次,艾迪闌尾炎發作,他沒有保險就假裝鮑比住了醫院也沒被發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出名後的三兄弟也都各自邁入了婚姻。
有了家庭之後,三個人開始為事業打拼了。
他們在紐約經營了一家餐館,取名叫「三胞胎」。
正如現在的明星開餐廳一樣,知名度為他們招攬了不少生意。

就在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時候,關於三胞胎身世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一個叫勞倫斯·賴特的記者為了撰寫關於雙胞胎的文章,偶然發現了一項秘密研究——
將同卵雙胞胎分開養育,來研究他們的成長過程以及心理變化。

這項秘密研究將剛出生的同卵嬰兒分離,而這些嬰兒都來自領養機構「路易絲·懷斯服務」,也就是三胞胎兄弟被領養的機構。
這個溫馨的團聚故事,很快變成了一場殘忍的陰謀。


三胞胎兄弟無疑成了實驗對象,有人故意把他們分開,像研究實驗室老鼠一樣研究他們。

三兄弟這才回憶起,小時候經常會有人到家裡來給他們做測試。
通常是智商測試、個性測試、眼手協調測試,測試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複雜。

這些研究人員對家長的解釋是,這是關於領養兒童的正常研究。
家長也就沒有懷疑,每次都配合他們的測試。

這些研究員一直知道三胞胎就生活在半徑100英里的範圍內,但彼此不認識。

在這個秘密實驗中,三個男孩的很多資料,都經過了精密計算和安排。
比如:三個男孩的領養家庭都是父母雙全,家裡分別有一個大他們2歲的姐姐。
目的就是讓這三個基因相同的男孩在結構類似的家庭中長大。
唯一的區別是父母職業和家庭條件的差異。

而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是被譽為美國精神病學的偉人之一的彼得·紐鮑爾博士。

隨著這個實驗項目的曝光,越來越多的雙胞胎和三胞胎站出來揭露真相。
他們都是「實驗對象」。

沒人知道,具體有多少雙胞胎參與了這項研究,更離譜的是,這項研究從未發表,結果也從未公佈過。
製作團隊找到了彼得·紐鮑爾的助手,她不是那箱實驗的直接參與者,只是略知一二。
據說,彼得·紐鮑爾這麼做的原因,是想一勞永逸地解答「先天還是後天」的悖論。

這也是心理學界一直很想搞清楚的問題——
我們是如何成為我們的,有多少先天因素,有多少後天因素,才能把我們塑造成我們?

雖然實驗結果沒有公開,但顯而易見的是先天基因的影響。
這些雙胞胎和三胞胎們就算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性情乃至行為方式依然極其相似。

對於三胞胎兄弟來說,成為實驗對象是可悲的,再次團聚是幸運的。
然而,共同做生意卻是錯誤的。

隨著生意的擴大,三個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鮑比感到被排擠,於是離開了,艾迪和大衛又都覺得受到了背叛。
而鮑比的離開,讓艾迪深受打擊。

艾迪開始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半夜打電話給很久不聯絡的人。
他最終被診斷為躁狂抑鬱症。

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後,艾迪還是選擇了開槍自殺。

更可怕的事實是,還有一些參與這項研究的孩子也自殺了。
很多被選中參與這項研究的孩子,都出現過精神健康問題。
而且,他們的生父生母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
有沒有可能是科學家故意選擇父母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並把他們安置在不同的家庭中,來觀察精神病是否具有遺傳性。

可是為什麼只有艾迪是這樣,大衛和鮑比卻很正常呢?
難道因為艾迪比較倒楣,剛好遺傳了母親的精神疾病嗎?
很多人忽視了後天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艾迪從小就是個有藝術氣質還有點孩子氣的人,性格敏感內向。

然而艾迪的養父是一名老師,為人很嚴肅苛刻,生活方式也非常傳統 。
可以說是個嚴格的管理者。


艾迪在這種苛刻的環境中長大,他總覺得身在不正確的地方。

與他相反的是大衛,大衛的養父是一個慷慨溫暖的人。

三胞胎團聚之後,都願意呆在大衛家裡和他的養父一起玩。
從片中明顯能感覺到大衛的性格,是三兄弟中最健康最開朗的。

這項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驗證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哪個對人的影響更大。
艾迪的自殺,讓人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當三胞胎在電視上走紅的時候,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們何其相似。
觀眾喜愛這樣的橋段——
看啊,他們抽同一個牌子的香菸!這就是基因,太神奇了!

然而人們忽略了三胞胎身上更多的不同點。
除了相似的外貌,他們其實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人。
鮑比沉穩、大衛活潑、艾迪敏感。

儘管這項研究十分不人道,三兄弟的結局有些悲傷,但它為人們判斷一個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先天養成還是後天決定,提供了參考。

基因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培養,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值得深思的是:三胞胎中成長最健康、人格最健全的,恰恰是來自藍領家庭,家境最差的大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