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電影 The Apple(蘋果)劇情、評價:黑料越挖越多,終於翻車了

最近,中國網路都在為一個小女孩揪心。起因是10月4日,一對夫妻帶著兩個孩子外出遊玩,結果四歲的女兒在上海某海灘走失,至今仍未找到。

警方通報裡寫道,女童在原地等候10分鐘後向水邊走去,摔倒後消失在了海浪中

原本是一件讓人揪心的意外

原本是一件讓人揪心的意外。

但輿論發酵得越來越激烈,矛頭指向女童父親。

不少網友還要求對這對父母進行追責和懲罰。

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事件中有太多難解之處。

一是家長失職

將4歲女兒孤身留在海灘十幾分鍾,怎麼想都覺得過於疏忽大意。

二是
二是

二是當事人說法存在漏洞

父親稱自己只離開12分鐘。

但網友提供的海邊照,卻顯示女孩有可能在海邊獨自徘徊了半小時以上。

而後未能及時回來尋找女兒的原因,也有
而後未能及時回來尋找女兒的原因,也有

而後未能及時回來尋找女兒的原因,也有幾種版本

甚至報警時間地點的描述也有出入

另外,父親的尋女態度也

另外,父親的尋女態度也被質疑太過冷靜

由此,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

由此,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

如今,事情仍處於進展中,蓋棺定論與陰謀論都不可取。

但眼前的一切,還是讓魚叔想到一部與之驚人相似的電影

同樣是一位父親,被指控「疏忽照顧兒童」,成了眾矢之的。

甚至許多疑點,也都遙相呼應。

或許,它能給出一個答案——

蘋果

The Apple

伊朗電影《蘋果》

《蘋果》改編自伊朗一起引發輿論轟動的真實事件

連片中的小演員,都是當事者本人。

連片中的小演員,都是當事者本人

而與上海四歲女童走失事件的輿論走向類似。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位備受指責的父親

他被所有鄰居聯名告到了福利部門,控訴他的失職。

因為他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孩子,甚至毀了她們的一生。

說出來都令人難以置信

說出來都令人難以置信。

這位父親,竟然每天都把雙胞胎女兒鎖在家中。

然後自己獨自外出討生活。

這一鎖,就鎖了十一年。

女孩們如今12歲了,卻從未走出過家門。

只能在狹窄的屋內眼巴巴地朝外望,與社會徹底隔絕。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是怎樣的狀態?

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是怎樣的狀態?

福利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女孩們的家,發現了讓人心痛的一幕。

因為沒有正常的童年,所以她們看起來和常人不一樣。

幾乎不會說話,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智力測試也頻頻亮起紅燈。

已經十二歲的年紀,卻畫不好一個三角形。

另外,多年沒有洗澡讓她們身上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工作人員只能將她們的長髮剪去,才能徹底清潔乾淨。

令人費解的是,鄰居曾主動向女孩們的父親提出幫助。

說想帶女孩們去公共浴室洗澡,但卻數次遭到拒絕。

比起不讓孩子亂跑,這位父親更像是將女兒們當成了囚犯

鐵門背後的11年裡,姐妹倆的玩耍項目十分單調。

或是弄髒手掌,在牆上模仿著畫出太陽的形狀。

或是艱難地將手伸出鐵柵欄。

用一點點水,小心地澆灌著她們與外界的唯一聯繫,一盆小花。

花盆裡的土總是溼潤的,可想而知,她們也沒有別的玩具了。

姐妹倆逐漸長大,更渴望與外界交流。

她們發明了一個新遊戲——敲擊鐵門

也正因響動頻繁打擾到了街區鄰居,這件事才被聯名投訴到福利機構。

孩子養成這樣,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孩子養成這樣,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所以事件一曝光,這位父親就成了眾矢之的。

報紙上,他成了囚禁女兒的惡人。

鄰里間,他又是冥頑不靈的家長

鄰里間,他又是冥頑不靈的家長。

福利部裡,他只好再三保證改變教育方式,才能帶女兒回家。

但誰知剛到家,他再次給大門上了鎖。

鄰居前來詢問,父親卻委屈落淚。

稱自己並非有意把孩子關在家裡,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他看來,報紙上電視上描述他的惡言全是誹謗

難道一切,真的只是鄰居多管閒事的臆想嗎?

其實,在上海走失女童事件的初始討論階段。

大眾對孩子的父母更多持同情態度。

畢竟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家長,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絕沒有疏忽大意的時候。

但陰謀論和討伐聲之所以逐漸升級,正是因為家長失職導致孩子走失已成事實。

當事人迫於輿論壓力進行的回覆又有多個疑點,被質疑在不停找理由。

而這,與電影裡父親的做法遙遙呼應

而這,與電影裡父親的做法遙遙呼應。

在他看來,自己將女兒鎖在家中的理由十分充分。

妻子是盲人,沒辦法照料孩子。

自己又要討生活,所以只能如此。

自己又要討生活,所以只能如此

或許會有人發出疑問,為何不將女兒帶在身邊。

哪怕退而求其次,讓她們在院中玩耍也比鎖住好些。

但在父親看來,女孩的活動範圍越大,越是危險。

隔壁男孩經常將球踢到自家院中,如果與女兒接觸,那便是一種「玷汙」。

受地域與宗教文化的影響,父親堅持著一套「教育守則」:

「女孩是花朵,被光照則會褪色枯萎。

而男人的目光,就像這灼熱的太陽。

女孩與男孩接觸,就像棉花放在火邊,很快就會被吞噬。」

為了不讓福利機構的人再次將雙胞胎女兒帶走。

父親確實開始教授她們生活常識,比如做飯、洗衣、打掃庭院。

但保持女孩的「潔淨」,讓她們學習家務,目的都是送她們更好地去完成天命——成為一個妻子。

除此之外,都不必須。

上學,更是天方夜譚。

在父親看來,他已經竭盡全力在照拂這個家。

所以面對鄰居的質疑,媒體的指責,福利機構的追問,他覺得十分委屈

他覺得,如果妻子不是盲人,她便能履行帶娃的職責而不是推給丈夫。

如果整個社會能夠給予幫助,而不是誹謗譴責,他便能更安心地外出討生活。

他甚至覺得自己的做法也能得到女兒們的理解。

電影裡,福利部門的工作人員發現父親重蹈覆轍,便再次來到女孩家中。

她打開鐵門,讓女孩們去街上盡情地玩耍。

但因為被關了那麼久,

但因為被關了那麼久,她們壓根不知道怎麼玩,玩什麼

於是出門不久,便慣性般一次又一次地折返。

這也成為父親認為自己全無問題的證據:

「你看,我不鎖她們也會自己回來」

現實中,網友們呼籲對走失孩童父母追責

現實中,網友們呼籲對走失孩童父母追責。

電影裡,福利機構工作者也確實對這位父親進行了懲罰

他同樣被鎖了起來,只被留下一柄鐵鋸。

何時鋸開柵欄,何時能夠自由。

這一通操作,看上去相當解氣
這一通操作,看上去相當解氣

這一通操作,看上去相當解氣。

上海女童走失事件發酵過程中,許多人也提到讓疏忽照顧兒童罪入刑。

為的,就是讓更多不稱職的父母受到懲罰。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律中都已有相關罪名。

例如香港,電影《毒舌律師》中,女主就因「沒有保護好女兒」而被追責。

在美國,相關部門可以強制從失職父母身邊帶走孩子,予以保護。

《國土安全》的女主角,出門前把女兒留給了一個情緒狀況不穩定的人幫忙照看。

因為這件事,她差一點失去了女兒的撫養權。

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構人員將女兒帶離。

而她要想接回女兒,必須接受家事法庭的審判、機構家訪等等考核環節。

很多人看來,完善相關法律便能杜絕此類事件發生。

還有人提到重慶兩幼童墜亡案,來證明彌補法律漏洞刻不容緩。

幼童的父親張波,事發後就坐在樓下大哭,一度讓很多人都以為這場悲劇是個意外。

後來反轉,整起事件都是張波和他的情人策劃的蓄意謀殺。

假如這起事件真的被當成是疏忽照料,那兇手便成功鑽了空子。

不可否認,

不可否認,完善相關法律以及政府部門及時介入十分重要。

《蘋果》中,福利部門就派人上門將女孩接走照顧,也對父母進行了批評警告。

後期還上門回訪,讓女孩們免於繼續被囚禁的命運。

也是在福利機構裡,姐妹倆才吃上有生以來第一顆蘋果。

在宗教文化裡,蘋果是禁果,但同時又是智識與自由的開蒙象徵。

蘋果數次在電影中出現,像一顆種子慢慢發芽生長,引領著女孩認識世界開啟新的生命。

這也是片名的多重深義所在。

但公權力的介入,更像事後救濟

但公權力的介入,更像事後救濟。

就像,即便讓上海走失女童事件的父親像電影中一般被關起來。

走失的孩子,也不能失而復得。

而電影企圖探討的,便是比制裁更深層的問題。

說到底,還是教育觀念

影片並未將某一個體,當成這一切悲劇的根源。

而是劍指整體社會結構中親職教育的缺失

極少有人告知大人,如何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

就像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那句流傳甚廣的句子: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電影裡,雙胞胎女孩父親未曾上過學,又多年無業。

所有的教育知識,要麼來自宗教教義,要麼來自模糊的舊思想。

他並非不想學習,事實上他恪守著那本名為「給父親的建議」的書。

但可惜,書中只給出瞭如何異化孩子的咒語。

卻沒有告訴這個男人,何為父親,以及如何正確的承擔教育責任。

現實裡,面對父母的親職教育也幾乎是空白的。

尤其在傳統家庭結構中,育兒與教育問題要麼被歸於學校,要麼推給母親。

甚至當陸劇裡,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教科書級的爸爸帶娃範例。

卻又會被強調為「男媽媽」「人妻型」人設,潛臺詞依然是把育兒和女性掛鉤。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親,是極少被討論的話題。

這也是為何,上海走失女童事件發酵過程中,「爸爸帶娃活著就好」詞條一度登上熱搜。

詞條一度登上熱搜
詞條一度登上熱搜

但在戲謔打趣之下,父職問題的嚴肅性被消解。

明明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把四歲的小孩獨自放在有危險性的沙灘上。

但就是這個導致悲劇的源頭問題,徹底被懸置。

說白了,對身為家長最基礎的責任都嚴重缺乏意識,才是最匪夷所思的,也是大眾情緒根源所在。

在這部1998年的電影裡,女孩們追隨著蘋果走出牢籠。

甚至反過來,拿著鑰匙放出了被關在柵欄內的父親。

她們手挽手走過長巷,以往覺得不該、不能的觀念全部被擊碎。

25年過去,該開悟的,依然不止是孩子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