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好多部長壽美劇迎來大結局。前年,大家愛恨交加地送走了《權力的遊戲》。去年,又告別了《摩登家庭》的「美國親戚」們。

此外,播了9年的《國土安全》,橫跨22年的《威爾和格蕾絲》,也正式完結。
它們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也造就了美劇的輝煌。
最近,又有一部常青美劇畫上句號。
它以大尺度著稱,是無數人的黃暴劇啟蒙。
播出10年來,保持著神級口碑:
開局9.3,收官9.6,全11季均分逼近9.5!
今天魚叔就來聊聊它——
無恥之徒 第十一季
Shameless season 11

《無恥之徒》堪稱美國Showtime電視臺的招牌劇。
從2011年到現在,一共拍了11季。
每季豆瓣評分都不低於9.3。
其中,有5季在爛番茄的新鮮度更是高達100%。
是名副其實的高口碑臺柱子。

直到現在,回顧20多年來的美劇市場,《無恥之徒》依舊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它最突出的特點,當然就是尺度大。
大到什麼程度呢?
別的劇偶爾開開車,這部劇可是每集開火箭。
各種黃段子、親熱戲如家常便飯,說來就來。對白裡經常出現各式髒話,罵人都不帶重樣的。

劇情本身,分分鐘能刷新你的三觀。
主角們的謀生手段,不斷挑戰道德底線。
賣身、偷東西、騙低保、貪小便宜……
各種你想象不到的奇招,這裡全都有。

以上這幾張圖,只能算蜻蜓點水。
正劇的尺度,比這些還要勁爆100倍。
但如果你只看到這些,就大錯特錯了。
在「19禁」的外表下,《無恥之徒》有一個犀利、現實的核心。
它想講的,是社會底層的「窮病」。

《我不是藥神》
主角一大家子7口人,過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活。
他們既沒錢也沒學歷,想要活下去,只能放棄尊嚴,學會「無恥」。
這便是劇名的含義。
一家之主爸爸弗蘭克,就是家裡最「無恥」的人。
他生平最大的愛好,就是不勞而獲。
每天起床後的日常流程,就是想法子騙低保、偷家裡的錢、睡有錢女人。
從各種不光彩的渠道謀得錢財,再去酒吧買醉,喝到爛醉如泥。
第二天,再重複以上所有步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老婆因為受不了這樣破敗不堪的生活,選擇離他而去。
但這並沒有打消他不勞而獲的陋習。
養家的任務,反而落在了女兒菲歐娜的身上。
菲歐娜是6個孩子中的老大。
9歲就開始照顧弟弟妹妹,給他們做早飯、洗衣服、打掃衛生。
打小就承受了太多成年人才有的壓力。

雖然菲歐娜為這個家,沒日沒夜的付出。
但她也有「無恥」的一面。
她吸過毒、吃過牢飯、還被人追殺。
睡過的男人不計其數,感情關係一團亂麻。

除了菲歐娜之外,這個家裡的其他孩子,也各有各的「無恥」。
老二利普,走上了父親酗酒、約炮的老路。
他本來有著超高的智商,卻「自甘墮落」,葬送了名校之路。

老三伊恩,是個深櫃。
最早在一個小賣部打工。
下了班,就跟已婚老闆在雜貨間亂搞。

老四黛比,對成人的世界充滿好奇。
結果還未成年,就偷吃禁果,搞大了肚子。

老五卡爾和老六利亞姆,也不是省油的燈。
前者有明顯的暴力傾向,後者從小就口無遮攔。
總而言之,這就是一個別人口中的「下三濫家庭」。
各有各的無恥之處。

可就是這樣一個「無恥家庭」,不僅越拍越火,還收穫了一批死忠粉。
因為它足夠真實。
劇情不加任何美化地,暴露出底層生活最難堪的一面。
弗蘭克一家人找工作時,因為沒學歷沒特長,經常被嘲笑、歧視、看不起。
從一開始,他們面臨的困難,就是在溫飽線上掙扎。
你可能很難想象,美國底層家庭窮到什麼程度?
喝牛奶要兌自來水。

衣服髒了,翻個面繼續穿。

被逼到無路可走,只好開始偷蒙拐騙。
為了騙低保,親戚死了也不報警。
為了用廁紙,悄悄跑到公廁去偷。
為了開點葷,全家上陣忽悠司機,進而搬空貨車。


這些行為單拎出來,分分鐘要被扣上「三觀不正」的帽子。
但是跟弗蘭克一家講三觀、講道德,未免顯得有些「何不食肉糜」了。
對於他們來說,道德是不愁吃穿的人才享有的奢侈品。
正如《寄生蟲》裡那句經典臺詞:
「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超級善良。」

《寄生蟲》
對弗蘭克一家來說,如何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只能往後排。
就像老二利普所說:
「窮鬼賺錢的方法就是坑蒙拐騙,要是規則轉變了記得告訴我一聲。」

除了情節的真實之外,角色也被塑造得十分真實。
劇裡的7位主角,都「無恥」得很複雜。
他們各自的性格和選擇,都受著貧窮困境的深遠影響。
先拿父親弗蘭克來說。
他看上去是個標準的人渣,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鬼混。
但其實他也曾上過大學(中途輟學),讀過不少書。
喝多的時候,偶爾會莎士比亞上身,蹦出幾句文縐縐的句子。

有一次,他甚至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策劃了一起流浪漢庇護所的維權運動。

很難想象,一個大學生是如何淪落到這種地步。
但不能否認的是,正是這種反差感,才讓角色的生命力有了厚度。
他曾在冰冷的冬天,把孩子丟在路邊,讓人恨得牙癢癢。
也曾為了孩子的安危,與惡霸叫囂,讓人看得心頭一暖。
這就是弗蘭克的複雜性。

像弗蘭克一樣,這部劇裡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環境當中,去理解他們、塑造他們,這就是編劇的創作準則。
大姐菲歐娜,也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她令觀眾又愛又恨。
愛,是因為她永遠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無論何時何地,都在強調「家最大」。
為了家庭,她可以放棄一切。

恨,是因為,她是個對感情不負責的「渣女」。
有了對象,還想睡對方的弟弟。
結了個婚,還忍不住要出軌。
但這就是菲歐娜身上的複雜性。
因為家庭的原因,她自卑、敏感、易碎,極度缺乏安全感,對待感情難以定心。
只有跳出家庭的束縛,她才敢真正接受一個人、一段感情。
所以,菲歐娜最終選擇開始新生活,離開了這家人。

角色的複雜性,讓這部劇有血有肉,充滿真情實感。
這些遊走在好與壞之間的人物,也是對觀眾的考驗。
在這個崇尚成功學的社會,人們是否還願意看一群「失敗者」的故事?
當同理心變得越來越稀缺時,還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人的困境,尊重人性的複雜?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恥之徒》絕不像《摩登家庭》那樣人見人愛。
它渾身帶刺,不加粉飾地呈現底層的困境,以及他們毫不體面的生活。
但卻從沒有被詬病「賣慘」或「消費苦難」。
因為在苦難之下,這部劇有著鼓勵、理解和包容的底色。
劇裡不乏感人的情節。
特別是三弟伊恩與對象的10年感情長跑。
二人從相識相知、到吵架不合,再到最後步入婚姻殿堂。
起起落落的經歷,給性少數群體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其實,回顧該劇整整11季的劇情。
會發現,這樣的時刻,並不少見。
三弟伊恩在看到一起車禍現場後,開始思考陪伴家人的重要性:
工作固然重要,但還是要多陪陪家人。
不要讓最親近的人,感到孤單與寂寞。

弗蘭克在經歷了一場大病後,會提醒孩子們時間有多寶貴:
「時光很寶貴,別TM浪費了,祝你們能好好生活下去,我知道你們一定會的。」

菲歐娜在選擇是否離開家庭的時候。
會被朋友點醒:人生短暫,應該為自己而活。

美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當生活給了你檸檬,就把它做成檸檬水吧。)
這也道出了《無恥之徒》的真諦:
困難總會有的,但人不能被困難打倒。
就算活在陰溝裡,也不要放棄希望。
魚叔追了《無恥之徒》很多年,總是會被這種精神所鼓舞。
看到了第11季,這種感覺依然不減當年。
而且,令人欣慰的是,這部劇絲毫沒有爛尾。
最後一季依然保持了豆瓣9.6的佳績。

那些陪伴了觀眾10年的角色,都在最後一季,迎來了人生新轉折:
老三伊恩考慮生一個孩子。
老五卡爾當上了警察。
老二利普即將迎來第二個孩子。
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屬。
雖然弗蘭克最後死了,但在生命結束前,他也與家人解開心結,達成和解。

雖然《無恥之家》落下了帷幕。
但它留給人們的感動和溫暖,卻沒有因此停止。
魚叔還記得,知乎上有個熱度很高的提問:如何評價美劇《無恥之徒》?
熱評前幾位中,有一個回答說出了魚叔的心聲。
大多數影視作品,描述的都是白富美、高富帥、黑幫大佬等少數人。我們愛看,是因為它們能讓自己體驗無法經歷的人生。
但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是掙扎。
是每天得過且過的一生。
是不敢停歇的負重前行。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被生活打敗,迷茫過、走失過。
或者我們努力了一遭,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我們知道,生活還是要走下去。

《無恥之徒》正好給了我們繼續走下去的信念和勇氣。
雖然生活虐我千百遍,但我依然能對它豎起中指:
有什麼大不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