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典電影《入殮師》宣佈定檔。
訊息一出,便引發了網友們的大型懷念。
從話題上來看,這部日本影片可謂是犯了東方之大忌,大談「死亡」之事。
不過,在它溫柔美好的敘述下,我們一點兒也不覺得瘮人。
而是因此對生命有了更為豐富、獨到的理解。

每個人的一生,總要經歷各種生離死別。
如何讓自己坦然面對,都需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
最近又有一部新片,同樣觸碰了這個敏感的話題。
它拍得真誠動人,力道十足,讓魚叔看完,好一陣淚眼婆娑。
這就趕緊向大家推薦一把——
為你找個家
Nowhere Special

導演,烏貝託·帕索里尼。
他的產量非常少,上一部作品還是7年前的《寂靜人生》。
並且憑藉此片奪得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

與《入殮師》有某種神似,《寂靜人生》也講述了一個十分特殊的服務行業——為孤單死去的逝者尋找相關親人。
雖然遠不如前者為大家所熟知,但口碑卻相當出色。
在豆瓣上被2萬多人打出了9.0高分。

時隔七年。
導演帶來了他最新力作《默默無聞》。
同樣是自編自導,同樣關注了生死的主題。
國內目前看過的人不多,但在外網,它的口碑相當不俗。
在爛番茄網上獲得了影評人、觀眾雙100%的好評。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約翰,是一名不起眼的窗戶清潔工。
透過一扇扇窗戶,他看過各種各樣優越而熱鬧的家庭。

而窗戶外的約翰,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悲劇——
身患癌症,即將離開這個人世。
但,沒有多少時間悲痛。
他心裡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年紀尚小的兒子該何去何從。

他很愛兒子。
記得兒子的所有喜惡。
兒子喜歡紅色,他就給兒子買的所有東西都是紅色。
紅蠟燭、紅信封、還有紅氣球……

兒子也很依賴他。
每當約翰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的時候。
兒子都會一直趴在窗臺前張望。
有時甚至不吃不喝,盼望著爸爸早點歸來。

然而,被死亡籠罩的約翰已經力不從心了。
儘管他捨不得,也必須儘快給兒子找到一個歸宿。
一方面,約翰不考慮把兒子託付他的生母。
在很多年之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就出現了問題。
約翰只是個平平無奇的窗戶清理工,給不了妻子想要的優渥生活。
兒子六個月大的時候,妻子離開了這個家庭。

這麼多年過去了,她從來沒有回來過。
如今,約翰也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把她找回來。
而且,即使找到了,也不能保證她能夠繼續對孩子負責。

另一方面,約翰身邊沒有可以託付的家人和朋友。
他與家人早早就沒有了聯繫。
從小就輾轉於一個又一個的寄養家庭。
對於生父的一切都是從別人的口中得知的。

約翰只和一個老太太是忘年交。
但老太太年齡太大,把孩子託付給她也不是個最優解。

最後,留給約翰的只有一條路——去找寄養家庭。
這也是貫穿本片的主線。
從某種程度上講,選擇一個領養家庭和再投一次胎的意義差不多。
約翰當然是想給兒子找到一個最完美的寄養家庭。
有一對完整的父母,一個充滿愛的家,以及他小時候沒擁有過的學習機會。

於是,他帶著兒子走訪了各種各樣的寄養家庭。
其中有一對條件優渥的夫婦。
家裡擁有綠茵茵的大草坪,還有一棟漂亮的大別墅。

而且女主人很上心。
儘管還沒確定,但她已經給孩子準備好了一間藍色的房屋。
還說如果孩子不喜歡可以再改。

女主人還計劃給孩子養一條狗。
這可正中靶心。

之前,兒子就跟約翰說想要一條狗。
但一直沒機會。

優越的物質條件加上女主人對孩子的愛,這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家庭了。
然而,一次意外之語,讓約翰感到不對勁。
男主人突然說了一句「我們的兒子」。
孩子還沒怎麼接觸,怎麼就已經默認是自己的了?

雖然男主人很快地改口,但後面的話也讓約翰越聽越不樂意。
他們或許根本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只是一廂情願地給予自己認為的愛。

約翰不敢保證這樣的家庭能夠讓兒子幸福,就此打消了念頭。
接下來,他還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寄養家庭。
有的家長不喜歡狗,還在孩子面前大肆吐槽。
讓孩子一時不知所措。


有的家中養了六七個孩子,吵吵鬧鬧。
嚇得約翰的兒子異常緊張,趕緊收起了自己的小恐龍。


還有的家長看似很有童心,在家制作火車模型。
但一聽到約翰說要讓孩子來看看,就立馬不大樂意了。

約翰原本以為這件事並不難。
但等到真的面對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無限的擔憂。
可是留給約翰的時間越來越少,他的選擇也不多了。
直到最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約翰選擇了一個單身女人。
與前面那些家庭對比,她的條件簡直差了太多。
經濟不優越,住在一個小公寓裡。
也不注意整理,房間一團亂。

她的經歷也十分坎坷。
年輕的時候未婚先孕,生下了一個孩子。
但無力撫養,就把孩子送走了。
她為此感到非常悔恨。

後來,她與人結婚,想再要一個孩子,卻發現自己已經不能生育。
她想要領養一個孩子,但丈夫不同意。

於是,她選擇離婚,就是為了能夠領養一個小孩。
甚至為了獲得領養條件,足足等了三年。
雖然個人條件不優越,但她是真心想要一個孩子,好好呵護。

而約翰的兒子雖然很小,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懂。
在參觀寄養家庭的時候,他總是縮在約翰的懷裡或待在他身邊。

面對別的家長,他都沒有被找來一起聊天玩耍。
只有這位單身女人,拉他出來玩遊戲。

就因為這一點,他也對這位單身女人頗有好感。
回家後,依然惦記著和她玩的遊戲。

或許正是這份真心相待,讓她獲得了領養的資格。

但除此之外,這個選擇其實還藏著約翰自己的心思。
一開始,領養機構請求他留下一個記憶箱。
好在孩子18歲成年時,了解自己的生父是誰。
但約翰對此十分抗拒。

因為他不想兒子以後產生困擾。
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忘記自己這個糟糕的,沒能承擔起負責的父親。
也不會有失去過父親的傷痛和煩惱。

不僅如此,約翰在兒子面前,極力掩飾內心的身體狀況和悲痛情緒。
整部影片特意對約翰的病沒有進行正面的描寫。
唯一一次發脾氣只是大吼幾聲,蹬了幾下汽車。
還沒有讓兒子看見。

但在一些不起眼的細節裡,兒子還是能夠察覺到父親生病了。
比如,他能夠看到爸爸突如其來的嘔吐;
用雙手倒飲料;
以及晚上爸爸偷偷吃藥等等。

所以兒子也知道照顧爸爸。
看到爸爸在沙發上疲憊地睡著了,會主動端一杯水來。
然後依偎在爸爸身邊,撫摸著爸爸的手臂。
真是個暖心的小棉襖。

對於死亡這個概念,年幼的兒子也開始有所體會。
有一次,他在樹下發現一隻死了的甲殼蟲。
他天真地拿著棍子戳了戳甲殼蟲,以為這樣就能夠讓它動起來。
結果只是徒勞無功。

爸爸走過來跟他說:
「它死了。」
兒子不明白,爸爸就繼續解釋:
「所有的生物生下來,度過一生,都會變老和死去。」

等到後來給爸爸過生日。
兒子突然面對插滿34根蠟燭的蛋糕,說了一句:
「爸爸,你老了。」

然後,又向爸爸舉起了一根蠟燭。
一切盡在不言中。
他希望爸爸能多活一年。

或許,相對於隱瞞、逃避,直面死亡、認真告別才是最好的選擇。
約翰開始跟兒子進一步解釋了死亡,並向孩子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
「你看不到我,但是你可以和我講話,我能聽到。我會一直和你在一起,在你心裡。」

其實約翰本來也覺得這種善意的謊言,很沒用。
但讓他改變主意的,是他的忘年交老太太。
老太太小時候,也被母親用類似的說法教育。

她年輕的時候,一直嘲笑母親的這種想法。
但等到她經歷過死亡後,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
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老太太無法接受丈夫的死亡。
總覺得丈夫還活著,陪著她。
在別人問她「你還想他嗎」的時候,她先是點了一下頭,然後又極快地否認了。
「我每天都和他談話。」

在五十年間,每天老太太都把丈夫當作還存在的樣子。
直到最近,她才把丈夫用的牙刷扔了。
也意味著,她終於接受了丈夫的離去。

約翰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決定給兒子留下一個記憶箱。
裡面有他少時的照片,以及親手寫給兒子的信;

有兒子送給他的那根紅蠟燭;

有兒子和他一起拍的大頭照。

有唯一一張兒子和生母的照片。

還有他用了一輩子的玻璃刷。

其實在他心底,也是希望兒子永遠記著他這個父親。
雖然自己只能陪伴他幾年時光,但卻已經彌足珍貴。

所以,看到這。
你恐怕也能理解為什麼約翰要把兒子交給那個單身女人撫養。
除了她表現出的隨和與真誠。
約翰也不希望再有一個父親,來替代自己。
他希望兒子,永遠都只有他一個爸爸。

正如電影的名字「Nowhere Special」(沒有什麼特別的)一樣。
生離死別,永遠都是令人遺憾的。
但它也都是人生常態。
每個人都會經歷,沒有什麼特別。
當至親逝去,軀殼不在。
曾經在一起的記憶和情感,卻永遠不會消失。
一切只因為一個字,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