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自《康熙來了》告別我們之後,還能免費看到這樣在尺度邊緣試探的綜藝:
藝人在節目上公然開車——
從做愛姿勢,一直講到做愛時腦子裡具體想啥。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Nonono,後面更是硬核飆車。
節目組馬上又搬出一個「驗精器」,放出正常精子和不正常的精子的對比。

一組對比後,男嘉賓直言:男性的精子射得越少越差。
女主持人接過話茬:所以多練習反而更好?


……
天吶,這真的是我不充會員能看的嗎?
大膽、生猛、辛辣。
好久沒看到這麼「不規矩」的港綜了。

但你別以為這是什麼不正經的節目。
上述片段,來自新播港綜《日日媽媽聲》。
看不懂節目名字?
其實是粵語裡的一句口語化表達,大概意思就是:每天啥事都要喊媽。
表達的,是大家對老媽的依賴。
節目的關注點就出來了:母親的遭遇。
嗯,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聽到是關於媽媽的節目,你一定會以為節目就一頓劈頭蓋腦的說教、煽情地各種控訴,向觀眾灌輸媽媽的不容易。
不,這檔節目的好玩,就在這反傳統的角度——
咱不說媽媽多苦。
咱就把家庭關係中同樣重要的爸爸拉出來,讓他們去體會媽媽的經歷苦不苦。
更顛覆的,是「口無遮攔」的態度。
啥都敢說,毫不忌諱,顛覆為人父母就該正經嚴肅的傳統定位。
比如講懷孕時的欲求。

在專家科普的同時,現場的女藝人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也很敢說,相當直接:
我懷孕時很愛看黃片

聊high以後,現場話題的畫風開始往奇奇怪怪的方向發展:
如果我在這個時候,胎兒都這麼大了
那就會……能到胎兒的頭吧

後期還很皮地幫寶寶做了個頭盔
又比如生育後的各種問題,最經典的就是餵母乳還是奶粉?
坐月子期間,如果餵母乳就沒法放開喝自己想喝的,喂完又要泵奶,還有各種漲奶的痛苦。
女嘉賓毫不吝嗇分享自己的困窘時刻,一點都不端著:
寶寶在這邊吮奶的時候,這邊也會漏奶出來……
我就用碗接住,別浪費

這邊的發言你還來不及震驚,旁邊的嘉賓又扔出一個炸彈:
你們有沒有試過聽到寶寶哭也有(漏奶?)
在座的媽媽們瘋狂共鳴,還高度概括這是「野性的呼喚」。


正所謂三個女人一個墟,各種爆炸性發言,炸得場上唯一男專家無路可退,只能擺出一臉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節目還邀請一對夫婦上來,阿bob和bob嫂,讓男方體會泵奶的感受。
節目組很實在,甚至讓bob穿上女性內衣,模擬最真實的情景。
Bob嫂在旁邊看熱鬧不嫌事大,大力提議「雙泵」,傲嬌地說自己當時就是輕鬆操作兩邊。
於是,一個大胖子撩開胸罩泵奶的畫面就這麼播出街了。

辣眼睛之餘有些滑稽,搞笑之餘又有些發人深省。
你看看bob逐漸消失的笑容。
當媽媽苦不苦,這下都能感覺到了吧。
這場模擬還沒完,上半身痛完,還有下半身。
不少媽媽在生產完都會有漏尿的情況,接下來就要模擬這個「不方便的感覺」。
用脆弱的氣球,模擬產後帶傷口活動的困難。
你不得不用極度奇怪的姿勢移動,因為稍有不慎,氣球就會爆(尿就會漏)。

Bob嫂趁機開始化身吐槽機器,瘋狂輸出:
當我生第一胎的時候,你還問我為什麼這樣走路,你現在終於明白了

維持幾秒都很難了,但媽媽們要忍受很長一段時間。
經過這番折騰,阿bob也「悔恨」不已:
我為什麼不明白這種感覺,我應該早一點明白,對不起

懷胎十月,痛苦的生育過程後,還要經歷漫長的產後恢復,媽媽確實不容易。
在引起大家反思的同時,節目沒有淪落到苦大仇深的境地。
相反,綜藝效果拉滿。
但肉叔今天不只聊這個節目有多「敢玩」。
我更想聊一聊——
曾經以「敢玩」出名的港綜,怎麼現在幾乎看不到了?

說到敢玩,必須先想到《獎門人》。
在《日日媽媽聲》的模擬過程中,老綜藝人阿bob也忍不住吐槽一句:
這是不是獎門人的(懲罰)遊戲?

這麼一句無意的提問,瞬間把肉叔拉到那個港綜最繁華的年代。
相信廣東地區的8090後對《獎門人》都不會陌生。
就在前不久,肉叔在網上衝浪,看沈騰的cut找樂子。
結果前一個視訊剛播完,自動續播下一個視訊,就是某臺的熱播綜藝《王牌對王牌》。
好笑歸好笑,但肉叔越看越不對勁。
這些遊戲環節,怎麼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嗯,全都是《獎門人》20年前玩剩下的。
那時渣渣輝還是青春無敵小鮮肉一枚,刺頭背心就敢上節目了,犯起傻來可可愛愛,圈粉力一點不比現在的愛豆差。

《獎門人》是如何成為當下綜藝抄襲寶典的?
遊戲機制無厘頭、大咖梗多又敢玩。
在這個節目上,你會看到如今香港影視樂圈中流砥柱們的青澀模樣。
比如在「超級無敵拍拍拍」這個環節中,能看到當時還是「金魚妹妹」的稚嫩鄧紫棋。
(稍微科普一下這個遊戲,就是名詞+量詞不斷疊加的接力)
她的綜藝感很強,「兩腳一伸」這個接龍也是相當經典了。

還有「天下無敵唱歌仔」環節,蘇永康、雷頌德、陳奕迅和張智霖。

後三位唱的全是哥哥的歌,請問是榮迷團建嗎!
還有這三個麻將搭子,那英、王菲、劉嘉玲。(三缺一,就差哥哥了)

不得不說青蔥時候的那英和嘉玲姐還是有點像
隨便玩個遊戲,都是歌壇一哥、一姐的PK戰。
「超級無敵馬拉松」這個詞語接龍環節,肉叔印象最深的是無厘頭填詞人林敏聰。
他不但能把前面嘉賓的超長接龍一字不差地背出來:
壽司、師父、苦過DD、D仔、濟濟一堂、堂堂男子漢走去食壽司食到一口都系lur(吐)都lur唔出嚟、泥扮、捧死你、你好嘢、野人
(在粵語裡,這些詞彙發音上能接龍)
然後,高能的來了——
人人都渣住支蘇格蘭場非工業用國際線路自動溶雪16valve風油鈦大包圍連鐳射彩色洗衣乾衣腐蝕性氣墊毛筆一支


其他嘉賓內心os:你玩晒啦!
這還讓後面的人怎麼接,怎麼背?
套娃式超長結構的句子一骨碌就飆出來了,還帶點順德口音是最逗的。
一說完,直接全場觀眾沸騰。
不止會玩,還有敢玩的。
「超級遊戲short short地」,大概就是嘴對嘴傳某樣食物,最後越short(短)越好。(short在粵語表示大腦短路,指瘋癲,遊戲名一語雙關)
香港藝人玩遊戲放得開,而且很拼,為了贏各種「卷」。
第一組:

惹得一旁的主持人金剛說:我也想玩

第二組:


品品這糟糕的臺詞
明星一個個不顧形象,敢玩=敢出醜。
藝人蘭西在獎門人裡刨西瓜也是名場面了,本來有點齙牙的她也不忌諱大家取笑,直接化身「西瓜刨」。
不僅年輕人,德高望重的前輩也排著隊演丑角,同場的還有薛家燕、dodo姐鄭裕玲和譚校長等。

無論資歷高低,沒有人是扭扭捏捏或者耍大牌的,全都樂在其中。
還有比獎門人更老的港綜,《歡樂今宵》。
1967年開播,是香港最長壽的一檔綜藝。
播出初期,表演形式相對自由,啥都有,最常規是明星演唱。
那時真是群星璀璨啊,香港樂壇的半壁江山基本都來過。
張國榮活力演唱《無心睡眠》。

梅姑帥氣表演《夢伴》。

beyond演唱《爆裂都市》。

還有現場即興小品表演,因為是直播,嘉賓笑場都能看到。
周星馳當時就出演了不少小品。

充滿火藥味的現場提問也很好玩。
嘉賓以搞怪身份出現,提出各種尖銳問題,算是一個小劇場。
又是星爺,和劉丹出場質問張國榮情感問題,雙方還「打起來」了。

還有古早時期的「百變大咖秀」。
盧海鵬模仿徐小鳳,江欣燕模仿梅豔芳,兩大歌姬合唱無厘頭兒歌《IQ博士》,十分盞鬼。

後期為了應付對臺亞視的攻勢,還推出各種短劇節目。
像靈異單元劇《幻海奇情》,dodo姐鄭裕玲的《鍾無豔》,阿姐汪明荃的《寶蓮燈》。
而比《歡樂今宵》更高規格的,毫無疑問,就是《歡樂滿東華》。(香港人真的很愛用歡樂起名。)
特別的是,這同時是一檔以籌款為目的的慈善節目。
這樣一個基調,讓這檔節目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有別於《獎門人》的無厘頭和擦邊球,不同於《歡樂今宵》的單一娛樂性質。
《歡樂滿東華》也做到一個極致——
全靠明星「不要命」似的演出。
就拿1992年來說,這期有不少到現在依然出圈的畫面。
比如王菲邊伸手進蜜蜂箱,邊唱《容易受傷的男人》。
每個籌款挑戰都童叟無欺,這表情,是真的害怕。

郭富城出道以來最瘋狂最賣力版《對你愛不完》,只為了用力甩掉身上的粘球球。

這鍋蓋頭太嫩了
還有張學友「車震」……別想歪,字面意思

抖著摩托車把棚裡的東西全甩下來,累得想喘大氣又不能喘,因為還要唱歌:

最後,他成功震到10w善款。
不得不說,歌神不愧是氣息狂魔,即便抖成這樣唱歌依然穩得一批。
另一邊是還有頭髮的張衛健,他的項目也很危險,徒手接箭。

好乖,好有少年感
還有謝霆鋒走鋼絲:

陳偉霆街頭賣藝噴火:

總之,一個詞形容這節目:花式雜技團。
說白了,曾經的港綜為什麼好看?
會玩敢玩的背後,是藝人們實實在在的賣力參與。
哪怕有一定危險性,也使出渾身解數,呈現最真實的效果。
反觀現在的綜藝嘉賓,別說冒險了。
就連提問都各種躲閃迴避,只顧自己的人設,不考慮綜藝效果和觀眾需求。
靠後期剪輯、墊音和假唱來敷衍觀眾,更是常態。
港綜輝煌不再,如何自救?

一如那些曾經年輕有朝氣的天王天后們。
他們慢慢變老,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在網路資訊越來越發達的當下,港綜也越來越沒落。
求變,迫在眉睫。
今年3月份,TVB宣佈要實行綜藝大改革,一連推出9檔全新的綜藝。
你別說,這麼一整,真有點復甦內味了。
像音樂綜藝《聲夢傳奇》,豆瓣飆到8.6了,碾壓大部分內地歌唱選秀。
導師有看頭——
李克勤、泳兒、周柏豪、JW、李幸倪、衛蘭、AGA……香港樂壇中青年代表。

賽制更有意思,零修音,無後期。
第一期就各種翻車,走音、高音氣不夠,唱不上去等等。

是,唱得不是最好的。
但這份赤誠袒露,反而讓人感到真誠——
讓音樂節目迴歸「聲音」本身。
光是這份勇氣,又有多少音樂綜藝能做到呢?
還有另一檔聲音節目——
配音真人秀《好聲好戲》,豆瓣8.4。
這個節目雖然沒掀起多少火花,但如果你是從小在翡翠臺看動漫長大的,相信你一定會流下時代的眼淚。
正如網友@夢之囚徒馬桑斯所說的:
收視好不好是次要。這個節目出街對於我這個90後廣東人,難得能見到一般幕後配音功臣,一個個童年靚聲露個面!實屬難得!這個已經是最大的回票價!

連續三個感嘆號,這份激動已經溢於言表。
肉叔也不禁想起小時候每個放學後的輕鬆時刻。
一回家打開電視,調到翡翠臺,看那些粵語配音的日本動漫,那會兒TVB還相當有心地配套製作了粵語主題曲,臺詞角色名都做了本土化改編。
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以為那些節目原音就是粵語……
《好聲好戲》裡,哆啦A夢、櫻桃小丸子、大雄、花輪同學還有花師奶等的粵語配音一出,淚目了


可以說,這檔節目對粵語區人士來說,宛如一首來自港島的懷舊之歌。
再來要說的就是《尋人記》,豆瓣高達9.3分。
主持人方東昇,幾乎成為港產節目的質量保證。
《世界零距離》《長命百二歲》《這麼遠,這麼近》都有口皆碑。
而《尋人記》,這檔不刻意不煽情,保持原汁原味的港島舊聞,竟成為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最高分綜藝。

團隊重覓八九十年代時的新聞主角,讓封塵的記憶再度揭開。
它無可避免帶著香港發展的歷史軌跡。
像曾經被拍到的校草偉約瑟。
當年鏡頭捕捉到的三人裡,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生命的各種經歷,讓他不禁發出令人感慨的歲月總結:

這份來自人生起伏、時間沉澱的力量,足以打動人。
這節目,又像是來自港島市井氣的溫情之歌。
當然還有今天第一部分介紹的《日日媽媽聲》,也是新改革下催生的節目。
問大家一個問題。
有沒有發現,香港相較於台灣,更能產出經典「大女主」。
像《陀槍師姐》裡的娥姐和陳三元,《巾幗梟雄》裡的四奶奶和九姑娘、《鑑證實錄》的女法醫聶寶言……

香港社會生存壓力大,工作激烈,香港女性很多都練就一身好本領,聰明、努力,而且她們懂得自我增值。
香港街頭採訪,一位50+的女士如是說:

蔡瀾先生在《蔡瀾品女人》裡有這麼一句:
從來沒有看過一個社會,像香港那麼多女人出來做事……香港女人的地位,把日本女性羨慕死了。
香港女性即便是已為人母,也能獨當一面。
所以,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日日媽媽聲》這檔綜藝。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這檔節目裡少有煽情賣慘和苦大仇深的悲憫情緒了。
聊到這,讓我們跳出單個節目。
從整體去看,便能窺見TVB這次新綜藝改革的思路:
無論是聚焦聲音本身的《聲夢傳奇》、《好聲好戲》的粵語配音,《尋人記》里港島舊聞的市井氣,還是《日日媽媽聲》討論的關於香港媽媽的遭遇。
這些節目沒有砸錢敷衍,而是靠創意和誠意做出精品內容。
它們共同釋放出一個信號——
港味不能丟。
無論港劇也好,港綜也罷,被港島文化滋養過的我們,都不想因為一時的落寞,而輕易判它死刑。
這世界急速變奏,但不想它被這巨輪沒收。
而這一切的背後,有我的一份私心。
相信也是每一個看TVB長大的觀眾的私心——
曾跟它看過外面的世界,那一個個充滿新鮮而又傳奇的故事裡,從此有我獨一份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