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1):9.5分

我發現,這兩年最能擊中觀眾情緒的影像,不是電影,不是電視劇。

而是網路上那些混剪的各種「人類行為圖鑑」

日常生活裡的粗糙畫面,一旦精準踩點BGM,就變成了一個情緒閘口。

搞笑?

催淚?

催淚?

催淚?

圖源微博@人類行為圖鑑

說來就來。

不管是沙雕到顯得荒誕,還是荒誕得讓人心酸。

很少有文藝作品能像這些混剪一樣,從眾生相直抵人類生活的本質

有沒有想過,當人類的沙雕行為被拍成喜劇會是什麼效果?

知名黃暴臺HBO:謝邀。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Season 1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麼做

「HBO出品,必屬精品。」

豆瓣9.5的逆天評價,再次佐證了這句話。

導演、編劇、主演、旁白、攝影,均系一人,約翰·威爾遜。

這部紀錄片,簡單來說,這就是他日常vlog的主題混剪

Vlogger千千萬,但是像約翰·威爾遜這樣會講故事的鳳毛麟角。

我願意稱之為「人類行為圖鑑」的巔峰之作。

每一集,這位哥都試圖給我們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如何跟陌生人搭訕?

如何搭設腳手架?

如何增強記憶力?

如何給傢俱包膜?

如何跟人AA吃飯?

如何做出完美燴飯?

從這些問題就能隱隱約約察覺到,此人不一般

從這些問題就能隱隱約約察覺到,此人不一般。

不是一般的閒。

但,也只有當一個人足夠悠閒的時候,他才能捕捉到這座城市中被人忽視的意義和樂趣

人間喜劇

相信我。

從打開這部作品的第一秒起,你就會被約翰·威爾遜的冷幽默全程支配笑點。

這首先得益於他喪心病狂的素材收集癖好

這首先得益於他喪心病狂的素材收集癖好。

從上百盒錄影帶到幾大本日記本,每一天做的事情都會紀錄、保存、留檔。

並且不可思議地堅持了十幾年。

看到這裡你就明白,那些千奇百怪、讓人叫絕的鏡頭都是哪兒來的了。

其次是他神一般的素材處理能力:沒有一秒是廢鏡頭。

它們要麼負責幽默,要麼有其寓意,要麼飽含諷刺,做到了每個鏡頭都有梗。

於是,有人稱之為「meme式紀錄片」

像是空間錯位產生的滑稽感

一位大叔接受採訪時,背後餐廳的水蒸汽正好飄在他的頭頂。

彷彿阿拉丁剛從神燈裡冒出來。

工人們安裝腳手架,兩層之間被鋼板隔斷

工人們安裝腳手架,兩層之間被鋼板隔斷。

上層人的頭和下層人的腿無縫銜接,視覺上宛若兩米巨人。

這種「藝術手法」,類似於撒貝南的丸子頭、周杰倫的性感翹臀。

攝像機精準捕捉的視覺奇觀,讓人忍俊不禁。

攝像機精準捕捉的視覺奇觀,讓人忍俊不禁

又比如某個場景所形成的隱喻

畫面和旁白完美呼應,影像和文字互相加深理解。

「我們多數,都不會在產生不滿時聲張。」

畫面對應的小哥剃頭,毫無障礙地讓我們代入那些年在理髮店受的氣。

「然後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最後你也沒法…想到有什麼改觀。」

鏡頭切到被無數鴿子包圍的女人,那窒息場面簡直就是「麻煩纏身」的真人寫照。

「如果有人對你打開了閘口,你可能會覺得有必要回應一下才禮貌。」

鏡頭裡,一位消防員正在打開消防栓的閥門。

鏡頭裡,一位消防員正在打開消防栓的閥門

「但這樣的一大風險就是,因為一次情緒的交流很可能將你捲入人際關係的洪流中,而你還完全沒有心理準備。」

恰好一隻紙杯子在水流中被捲走。

恰好一隻紙杯子在水流中被捲走

此時,聽tony由命的小哥是我,鴿子纏身的女人是我,打開閘門的消防栓是我,被水沖走的紙杯也是我。

隱喻無處不在,日常場景變得意味深長。

原來,生活本身就可以解釋我們的生活。

再比如某些行為背後的荒誕和諷刺意味

為了增強記憶力,約翰去向同小區一個牛人取經。

這位瑞典籍蒙古人小姐姐,拿過大大小小的記憶錦標賽榮譽。

但當她展示自己的獎牌時,卻忘了它們都是哪裡獲得的。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擁有強大記憶力的意義在哪裡?

為了保護心愛的傢俱免遭愛喵毒爪,約翰和很多人一樣,給自己的傢俱包上了保護膜。

而當他走上街頭,發現人在城市中也被當做動物一樣對待。

綠化帶、消防栓、公園和地鐵的長凳……佈滿各種尖銳物和障礙物,防止人類與生俱來的破壞慾。

這個時候,你會共情家中寵物還是反思人類自己?

那些你習以為常的、視若無睹的生活空間裡,到處都佈滿了荒誕與滑稽的元素。

如果你有著約翰的眼睛,人間每天都在上演喜劇。

日常奇蹟

鏡頭裡出現的紐約市民,更是個個不俗。

他們像一個意外,闖入約翰的鏡頭,在他那看似隨意鬆散的vlog裡,製造了強烈的故事感

教人攀談的第一集,約翰拿同一個問題去問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你認為人類還有可能迴歸如初麼?

哲學家給出的答案,嚴肅而悲觀。

摔角大賽上的猛男,卻盲目樂觀

摔角大賽上的猛男,卻盲目樂觀。

一開始,他甚至沒有聽懂問題,將mankind誤當作摔角明星米克·弗裡。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人與人之間確實有壁。

但再荒謬的人,也有他的故事

但再荒謬的人,也有他的故事。

就是這樣一個猛男,你猜他的業餘職業是什麼?

抓戀童癖。

對,就像水果硬糖裡的小蘿莉一樣

對,就像《水果硬糖》裡的小蘿莉一樣。

偽裝未成年,在網上和wsn聊騷下套,時機一到就去現場收網。

好一個「釣魚執法」!

好一個「釣魚執法」!

宅男約翰正想從網聊大師這學學small talk的技巧。

誰料潛在罪犯卻在最後關頭退縮了,釣魚失敗。

猛男做戲做全套,失敗後也不忘自己15歲少年的定位:

多謝浪費我工夫,我今天可逃學了呢。

看來,聊得太多,也容易暴露自己的本質把別人嚇跑。

取過很多經,嘗試過很多搭訕技巧,約翰有些悲觀地發現:

還是一個人待著最好。

不需要分享,不用說話,不用重新來過。

憂鬱襲來,彷彿王家衛附身

憂鬱襲來,彷彿王家衛附身。

失落的約翰準備去美麗小城坎昆旅遊,換個環境,換個心情。

誰料,擁擠的人群和熱鬧的活動,讓他更加格格不入。

第一個邀請他一起玩耍的人,是黑泡男孩Kris。

趴體、酒精、大麻,一個縱情聲色的美國青年。

和這樣的人一起,約翰當然不期待能有啥深入交流。

旅遊+派對,本就是速食關係代名詞。

落單的約翰,後來又經常遇到這哥們兒。

他也一個人。

他沒有遇見愛情,看起來,他似乎對這裡的女生都不感興趣。

誰料下一秒,小哥開口就有哲學家內味兒。

「每個人都差不多,每個人都不真實。」

「人們都忙著變成一個‘典型’。」

一席話道盡人際社交的虛偽和難以深入。

兩個人藉機聊起來。

想不到,他們之間還有著更多的相似點。

約翰談到自己的朋友前不久出車禍去世,Kris也敞開心扉:

我朋友,最近自殺了。

他認為,這次旅行,其實就是這件事驅動的

他認為,這次旅行,其實就是這件事驅動的。

內心的悲傷,在懂得彼此感受的人這裡得到了釋放。

兩個心不在焉的旅人,終於找到了一點身處此地的安慰。

回家後,約翰的書桌上多了一張合照,他和Kris的。

他打翻了此前關於交流的悲觀,積極擁抱它的美好意義。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需要傾吐胸中的塊壘,儘管敞開心扉要冒一定風險,但等找到了合適的對象,一切都是值得的。」

生活每天都在重複,但這種重複裡也孕育著微小的奇蹟。

像是Kris這樣的人和相遇。

這份偶然性,構成了生活的驚喜和詩意,逐步拓寬你以往的人生體驗。

生活哲學

冷幽默和故事感,讓這部紀錄片更像一出精巧的生活輕喜劇。

但最讓人拜服的,還是約翰透過日常總結出的哲理

那些表面無聊的小事,或多或少都投射了人類的某種焦慮和困局。

諸如「如何攀談」,實際在說大都市裡人際關係的淡漠;

「腳手架」,生動體現了人類適應麻煩並與之共生的能力;

「AA吃飯」背後,是人們交往之間的精打細算;

「AA吃飯」背後,是人們交往之間的精打細算;

「增強記憶」和「傢俱包膜」,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表現了人們對保留事和物的原本面貌陷入執念……

在對這些現象和心理進行一番探究後,約翰最後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它們總是有著金句的直擊人心的力量。

他反思自己每天記日記的強迫症,在把自己變為日程的奴隸。

實際上,過去怎麼保留在我們的記憶裡,跟事實並不完全一致。

比如著名的曼德拉效應,說的就是大眾對歷史事件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

有些人為了不承認自己的記憶出問題,甚至會發明一大串科學理論來解釋「健忘」。

相比這種煞有介事的徒勞,約翰反而能體會記性不好帶來的快樂。

比如一個幫超市設計庫存軟體的哥們兒,講到某些經典商品給自己造成的記憶紊亂現象。

因為有共鳴,大家交流起來其樂無窮。

在「如何增強記憶」這集結尾,約翰上演了一出幼稚的惡作劇。

他給之前超市的商品品牌貼上錯誤版本的logo——

比如,讓麥片盒子上的小太陽帶上墨鏡,把風倍清的拼寫改成兩個e。

將錯就錯,人為篡改了一次大眾記憶。

將錯就錯,人為篡改了一次大眾記憶

記憶總會失真,失真也並沒那麼糟糕。

因為健忘的人,即使今天過得不好,依然會期待明天

這個怪咖紐約客,又喪又幽默。

他的特別,造就了這出難以定義的紀實秀。

它足夠有趣有料,把日常變成偉大創作。

更關鍵的是,那溫暖鬆弛的人生態度,總是給我們以安慰。

相關文章

最後倆月,全世界恐怖電影捲瘋了

最後倆月,全世界恐怖電影捲瘋了

國慶檔過去半個月了。 但電影圈似乎仍沒有太大變化。 2022年,電影沒有恢復到預期的繁榮,一如我們的生活,神經一再被緊繃,被壓抑,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