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電影長河中,從來都不缺少「致敬」。
從《剃刀邊緣》裡的浴室謀殺,到《鐵面無私》裡的嬰兒車,從《功夫》裡的「血流成河」,到《頭號玩家》裡目不暇接的戲中戲……
影史上有太多電影橋段都離不開致敬,甚至有不少電影因為「致敬經典」而成為新的經典。

1980《剃刀邊緣》致敬希區考克

1987《鐵面無私》致敬愛森斯坦

2004《功夫》致敬庫布里克

2018《頭號玩家》從頭到尾玩致敬
而今年,有一部同樣以「致敬」為名的韓國電影,卻在各大影展受到不小的冷落。
這部電影的確是很不起眼。
小製作,小成本,既沒有家喻戶曉的明星,也沒有抓人的強情節。
在北影節放映時,甚至還出現放映事故,讓原本就觀眾寥寥的放映廳裡更顯蕭瑟。但它真的只配得到這樣的待遇麼?這部電影就叫:
致敬
Hommage

評分:7.9 / 10
導演:申秀媛 Su-won Shin
上映:2021 年 10 月 31 日
片長:1 小時 48 分鍾
演員陣容
李姃垠 Jung-eun Lee、權海驍 Hae-hyo Kwon、湯峻相 Joon-sang Tang
電影《致敬》劇情介紹
在108分鐘的時長當中,影片「不起眼」地致敬了女性,致敬了理想,同時也致敬了電影本身。
整部影片的故事圍繞一位中年女導演金智完展開。
剛拍完自己第三部作品的金智完,遭遇到票房的慘敗,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還能在電影行業堅持下去。


某次偶然的機會,她參與到一部黑白電影《女法官》的幕後修復工作中,而該片的導演則是韓國第一位女性導演樸南玉。
由此,金智完便開始了對《女法官》以及樸南玉導演的接觸與探尋。
在此過程中,她與樸南玉之間逐漸產生超越時空的心靈的相通,並重拾了對電影和人生的信心。


某種程度上而言,《致敬》顯然算是一部「元電影」,即「關於電影」的電影。
尤其是,影片中還有關於膠片修復的內容,讓很多觀眾將其稱之為「韓國版《一秒鐘》」。
但實際上,這並非是申秀媛導演第一次拍攝「元電影」。
其實早在13年前,她的長片處女作《彩虹》就曾初涉此領域,講述的同樣是一位女性導演的故事。

2009《彩虹》
而相比《致敬》中的金智完,《彩虹》中的女導演所遭遇的困境要單純得多:寫不出劇本。
在影片《彩虹》當中,申秀媛運用各種視聽技巧,來傳遞「靈感缺失」的焦慮。
最終也的確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讓觀眾們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名電影人是多麼不容易。
然而,也僅限於此。

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共情最深的大概要數女主角被製片人訓斥的段落,申秀媛讓演員直視著鏡頭罵出「神經病」,很難不讓觀眾想起日常工作中發飆的老闆。
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對職場遭際的調侃式發洩,那麼《彩虹》是合格的。
但是,「元電影」真的只能停留於電影本體嗎?真的只能作為一場專屬於影迷和電影人的狂歡嗎?



時隔十二年後,申秀媛最終用《致敬》告訴我們,「元電影」的表達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部電影中,「元電影」不再僅僅是作為一種目的,更是成為一種手段。
不光有對電影(膠片)與電影行業的細節展示,更有對社會與人情的關注。


也就是說,影片利用「元電影」的形式特點,完成了一次建立在電影基礎之上、電影領域之外的話題的深刻討論。
而這個話題便是近幾年的絕對熱點:社會中女性的權益與境遇。
在影片《致敬》中,我們不難發現,申秀媛賦予了角色們更多的性別意識:
金智完是導演,但她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同時更是一名女導演。
而這正是《彩虹》在人物塑造上所欠缺的。


身為女導演,金智完在工作中遭遇的各種障礙,是很多男性導演無法切身體會的。
比如在辛苦工作之餘,丈夫和兒子還都等著她做飯。
因為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位家庭主婦應該做的;
而她的電影事業,反倒成為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該如何更好地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無疑是許多職場女性的苦惱。
影片中類似的情節,想必很難不讓女性觀眾感同身受。


然而,申秀媛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拍攝一部家庭戲。獨特的女導演身份,讓她敏銳地察覺到一種傳承關係的相似性。
這種傳承既指向電影藝術,同時也指向女性處境——正是因為幾十年前樸南玉導演邁出的第一步,才會有今天的金智完導演;曾經的女性電影人屢遭蔑視,如今的她們也依然飽受著各種毫無道理的非議。


敘事上,申秀媛用一部關於「韓國第一位女法官」的電影,巧妙地將兩個時空中兩位女性的生命體驗彼此聯結,從而加強了「傳承」與「相似」的印象,白描出一幅獨屬於韓國女性電影人的歷史圖景。
影片中對「影子」的數次運用,看似笨拙卻恰如其分。


電影《致敬》影評
說到底,影片無非想闡明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女性群體的社會話語權正變得越來越大,但還是遠遠不夠。
她們值得更多地被關注、被讚頌,也正如影片中的配音橋段所展現的,女性的聲音需要被更多地傾聽。


電影/膠片,在此成為溝通兩個時空的特殊管道,為展露女性的境況提供了契機,而不單只是作為一種「元電影」的必要元素。

可是,當我們看到從電影院天花板射下的那一束光時,會驚訝地意識到,這部電影終究是要「歸於電影」的。
於是,金智完為找尋丟失膠片所做的努力,也就極富象徵意味:
她的整個行動,是一次對韓國電影史的「致敬」。


無論對剪輯師、放映師等人,還是對電影院、膠片等物,申秀媛導演都以一種謙卑的姿態,給予充分的尊重。
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沒有樸南玉等人的堅持,克服審查、技術、資金、歧視等重重困難,金智完、申秀媛們便沒可能獲得如今的種種便利,電影夢或許早已破碎一地。
那束神聖而巨大的光,照亮的除了影院,還有希望。



事實上,不僅電影,任何行業都是如此,永遠需要一群意志堅定的「瘋子」,為大家扛過最難的一段旅程。
無論眼前的生活有多麼艱難,但至少我們還活著。
活著,就能看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