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喋喋人生》(Alan Bennett’s Talking Heads) 劇評:每集一個頂級戲骨,反轉高能

BBC又出了一部9分神劇,這次是老劇翻拍,舊作重啟。大家都知道,翻拍,往往最容易翻車。然而這部劇卻大放異彩,讓魚叔看過之後,就馬不停蹄地來安利給你們——

《新喋喋人生》

Alan Bennett’s Talking Heads

老版《喋喋人生》1988年首播,至今在IMDB上都有著8.6的高分。

編劇和導演是有著「英國國寶編劇」之稱的阿蘭·本奈特

他的作品大多是典型的英國舞臺劇風格,有著濃濃的莎翁韻味。

本人也極有個性,先後拒絕了不列顛帝國勳章和封爵兩項榮譽。

雖然已經是80多歲的高齡,卻依然沒有停止創作,親自操刀重啟版劇本。

和疫情期間努力自救的BBC合作推出了這部新作。

目前豆瓣看過的人還不多,9.0的高分劇,你可千萬別錯過。

這部劇十分特殊。

全劇沒有多個角色的互動,而只有主角一個人,對著鏡頭進行獨白。

然後輔助以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運鏡方式。

在三四十分鐘的體量內,從單一角度呈現一個並不單一的故事。

BBC選在疫情時期重啟,顯然也是有意為之

BBC選在疫情時期重啟,顯然也是有意為之。

在全球電影業陷入停滯的當下,這種單人獨白劇就成了一種絕佳選擇。

比如魚叔前段時間推過的《舞臺劇》,也是類似的思路。

講究的都是「無接觸拍攝」

整個創作前期,全是雲合作的形式,演員、導演、編劇遠端討論劇本、分鏡,研究表演細節。

不可謂不敬業。

不可謂不敬業

而比雲合作更不易的,則是表演形式

主角一人對著鏡頭進行獨白演出,每一個段落都是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長鏡頭

同時有著大量的臺詞,以豐富故事細節。

而故事情緒的展現,則全部依賴於演員獨白過程中的情緒起伏。

中近景、特寫鏡頭的大量使用,要求演員必須對面部表情有著絕佳控制。

必須真正成為角色,才能讓觀眾在始終單一的場景中不出戲。

而所有這些細節,都需要一步到位,否則這條鏡頭就要從頭來過。

真·地獄級難度的表演。

真·地獄級難度的表演

這樣高難度的表演,只有真正的頂級演員才敢挑戰。

一共12集,每一集的主演都來頭不小。

艾美達·斯丹頓,《哈利波特》系列裡的烏姆裡奇教授。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英國病人》《苦月亮》中的文藝女神。

潮爺馬丁·弗里曼,《神探夏洛克》裡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華生本生。

以及最讓人驚喜的朱迪·科默,《殺死伊芙》裡的小變態。

在一眾老戲骨當中,她最年輕,但在劇中的表現卻一樣老練。

由她主演的第四集,也成了在網路上討論度最高的一集。

雖然因為這集的故事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話題性(講娛樂圈潛規則)。

但也足以看出她表演的功底。

但也足以看出她表演的功底

國寶級的編劇+大師級的演員,讓這部單人獨白劇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驚豔。

一部劇要想驚豔,優秀的表演固然不能少。

但歸根結底,經得起考驗的故事才是核心

這部劇做到了。

第一集的主角是一個孤僻的老人(艾美達·斯丹頓 飾)。

她在母親去世後一直獨自生活,跟外界少有接觸。

但與此同時,又喜歡躲在窗簾背後,對他人的生活評頭論足

或許是過於孤單,她平日裡最熱衷的事情就是寫信

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寫信去投訴,甚至在白金漢宮外面看到有狗屎,也要寫信給女王。

說起來,還真有點像現在網路上四處出警,冠冕堂皇的網路警察。

她的糾纏不休,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隱私暴露、虛假指控等等。

但哪怕被警察上門警告,她也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是在堅持正義。

然而她看到的,其實只是真相的一角。

或者說,只是她認為的真相。

她看到街對面的夫妻每天晚上都要外出,又從來不見他們的孩子。

於是武斷地認為這是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怒而寫信投訴。

但最終她才從警察那兒得知,孩子從不露面是因為生病在住院。

而這對夫妻每天晚上外出,都是為了去醫院看望自己的孩子。

一個孤獨寂寞又自詡正義,實際上卻虛偽自大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這還不算

這還不算。

最後一段獨白突然反轉,老人一改之前的嚴肅緊繃,變得熱情快樂。

然而此時的她已經住進了精神病院——

原來,這位孤僻的老人是一名孤獨症患者。

半小時的故事,幾次反轉,劇情跌宕起伏

半小時的故事,幾次反轉,劇情跌宕起伏。

而演員的表演,則精準傳遞了角色的情緒變化。

尤其是從警察口中得知孩子已經去世的時候。

先是震驚,又變成悲痛。而這悲痛中,還混合了難以言說的憤怒。

教科書級別的表演,莫過於此。

還有一集,講述的是一個做清潔工的社工。

他老實本分,每次都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然而大人們似乎對他有著莫名的敵意,雖然他是一個勤勞的工人,大家對他卻並不友好。

只有一個小女孩很喜歡跟他玩鬧。

只有一個小女孩很喜歡跟他玩鬧

在每日的接觸中,孩子把他當成了朋友,會摘花送給他,或者跟他搶糖果。

然而就在這時,劇情急轉直下。

這個社工,其實是一個有前科的戀童癖。

他認定小女孩的玩鬧是一種主動,於是就把她帶到了灌木叢裡……

他說著這句話從椅子上站起來時,鏡頭變成了仰拍。

既表現了小女孩的驚恐與不解,又揭示了他內心的壓抑與瘋狂。

令人倒吸一口冷氣。

令人倒吸一口冷氣

不同於這一則的恐懼,朱迪出演的女演員故事,讓人心疼

她是一個非常有天賦,並且勤奮努力的演員。

但奈何在娛樂圈中,她始終是被欺壓、被剝削的對象。

攝影師的助理可以隨意騷擾她,片場的場務可以任意使喚她。

而導演,更是利用職務之便,在拍攝過程中堂而皇之的要求她脫衣服。

先是脫掉外衣,再是脫掉比基尼。

還美其名曰,這是為了幫助她塑造角色。

還美其名曰,這是為了幫助她塑造角色

她並非不懂這一切,但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小演員,她不得不用裝傻來欺騙自己。

欺騙自己這些真的是劇情需要,欺騙自己這是對演技的磨練。

然而退讓是沒有盡頭的。

最終,導演還是憑藉著權力跟她發生關係。

而當第二天她起床後,卻發現劇組所有人都不告而別

她只是一個被玩弄的對象而已。

此時,她眼含淚水,對著鏡頭緩緩說出:表演就是一種奉獻。

這句話,既是對命運的質問,又是一種無奈的自嘲。

沉重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除此之外

除此之外。

還有被兒子詐騙了積蓄的老人;把妻子當成工具人的牧師;一步步發現丈夫是殺人狂的無助妻子;無法跟母親出櫃的中年男子。

每一個故事,都是看似平常普通,但實則暗流洶湧。

把極其嚴肅又複雜的議題,裝進了平實的劇集當中。

越看越有味道。

越看越有味道

本劇最大的特點就是,直接把第四堵牆拆掉了。

攝像機打開後,演員沒有對手戲演員,從頭到尾,都是在直面觀眾進行表演。

於是,觀眾在無形之中變成了他們的對手戲演員,從而更容易走進人物的內心。

而這種深入,其實是為了故事在服務

而這種深入,其實是為了故事在服務。

這些故事乍一看普通,但核心都十分犀利。

在短短40分鐘裡,隱藏了人生百態五味雜陳。

同時,它們不都是發生在現代,而是發生在很多不同的歷史時間點。

但每一個故事,都沒有直接點明時間,而是用細節來暗示。

比如主角說到最近流行隨身聽,那我們就知道了,這肯定是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類似的還有1979年上映的電影《苔絲》,80年代的衣索比亞饑荒等等,都是劇中給出的時間線索。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讓故事的敘述角度更加符合人物獨白的特徵。

讓臺詞更加流暢,不顯得刻意。

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故事造成一種微妙的時空錯位

我們總有一種下意識的思維,認為很多曾經的社會問題已經被時間沖淡或者解決。

但這種時空錯位卻讓人發現,曾經的問題,放到今天來看也依然存在:

女演員面臨著無法言說的性別壓迫;

信仰、宗教,成為了很多別有用心之人的工具;

而兒童性侵案件仍然在頻繁發生……

這是一種細思極恐式的表達

看完後越是回味,就越能夠對劇中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甚至不寒而慄。

所謂的喋喋人生,關鍵就在於兩個字——講述。

講述歷史的、當下的、個人的、社會的故事。這種講述永遠是有生命力的,是超越時代的。

正因如此,本劇無論是放在80年代還是現在,都能得到觀眾的好評。

畢竟在現實中我們總會慢慢認識到:

不去解決的問題,就算時間已經過去,就算熱度已經消失。

也依舊存在,甚至會在未來的許多年裡根深蒂固,愈演愈烈。

避而不談,並不能讓問題自動消失。

去發聲,去講述,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

蘆田愛菜,要嫁入日本皇室?

蘆田愛菜,要嫁入日本皇室?

終究會有無辜的日本女性,成為日本皇室的囚徒。 「17歲日本未來天皇選妃,天才少女蘆田愛菜被點名。」 大週末的刷到這條訊息心臟都要驟停了! 蘆...

女雷神在戰鬥風格上和索爾有什麼不同?

女雷神在戰鬥風格上和索爾有什麼不同?

大家都知道,在《雷神:愛與雷霆》中,娜塔麗·波特曼飾演的簡·福斯特回來了。 但這次她的身份不再是之前的科學家,而是舉起喵喵錘,成為了「神威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