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檔話題綜藝來了——《無限超越班》復刻香港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讓十五位年輕藝人入職、培訓、實踐、考核……
演員們學藝又學德,成龍擔任召集人,爾冬升、惠英紅等老牌藝人擔當評委,貌似為這檔綜藝打下了不錯的基礎。但首期節目播出後,我們能發現,價值是用來包裝的,情懷是用來消費的。種種陳舊的綜藝套路,為《無限超越班》引來了大量差評。
劇本僵硬 矛盾狗血
找一幫二三線演員,讓他們坐在辦公室裡寫簡歷——這是多愛作秀的人才能幹出來的事?

這群人裡面,有的連word都用不利索,有的能憑空「變」出手工用具做剪貼報,有的態度敷衍、直接掛百度百科,有的緊張焦慮,做得磕磕絆絆。作為一檔真人秀,《無限超越班》的橋段,生硬得讓人有些尷尬。

對港片的懷舊、對上世紀演藝圈健康生態的懷念,是這檔綜藝的看點。節目初期,把重點放在演員「藝德」的塑造上。第一天入職,範世琦遲到,受到了爾冬升無情斥責。導師不僅不接受範世琦的道歉,更是不滿他「就算遲到也有自信」,矛盾被刻意放大後,為《無限超越班》帶來了第一輪熱搜。

演員們的怪異行為,除了「不講禮貌」之外,還有很多——沈月面試時緊張落淚,被定性成「小家子氣」、「反應過度」;趙櫻子說自己是「迪冪孟扎」,把自己和迪麗熱巴、楊冪等女星放在一起類比,還主動聊起自己紅毯裝暈的「戰績」,迷惑發言被評委狂懟,為節目帶來第二波熱度。

從先導片到首期節目,從範世琦到趙櫻子,兩輪話題的畫風,已經能讓我們看到這檔節目的最終走向了。無論是成龍,還是爾冬升、惠英紅、吳鎮宇、湯鎮業、鄧萃雯……再大牌的老港星,都改變不了這檔綜藝靠笑料博眼球的本質。
娛樂圈綜藝的古老套路
演技綜藝從來都是「吵架綜藝」。今天,我們回想起類似的綜藝節目,演得好的橋段叫不上來,梗倒是一個接一個。歐陽娜娜「螞蟻競走十年了」餘音繞樑,李誠儒「如芒刺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依然適用於很多新劇片段。

若能實實在在地娛樂大家一把,《無限超越班》也算達成了某種成功。而怕就怕在,娛樂大眾的手段一旦被看穿,效果便大打折扣。老套和乏味,是《無限超越班》的致命缺點。

其實,吳彤導演+浙江衛視+優酷的配置,就足以敲響觀眾心裡的警鐘了——這檔節目,製造話題的方式必然不會太高級。懷舊與撕逼,是必然會出現的兩大套路。
這幾年,無論是《王牌對王牌》,還是《青春環遊記》《我就是演員》等不同類型、主題的節目,吳彤的綜藝,必然要凹點情懷——《還珠格格》劇組重聚、《武林外傳》經典再現,直到今天《無限超越班》的港星開會,同質話題用在不同節目上,一年到頭輪番上熱搜,難免會帶來觀感上的疲憊。

而演員遲到、緊張哭泣等略顯狗血的橋段,在「綜藝錄製全透明」的今天,也並沒有那麼強的說服力。《我就是演員》《導演請指教》等幾檔綜藝看下來,觀眾也已經練出了一套針對話題炒作的敏感度。範世琦所謂的「遲到」,被扒出只是作秀。畫面角落的時鐘上,範世琦是第二個到的藝人。

這些換湯不換藥的舊橋段,無疑正在沖刷觀眾們的耐心。娛樂圈綜藝的口碑本就不算太高,已經經受不住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自我消費了。
同時,在深度上,節目藉著對一個行業的探討,表達出一種向好的態度,但最後呈現出來的,依然是針對一些舊有問題的無意義爭論。

例如,四十一歲的薛凱琪被指「處境尷尬」,評審們認為,薛凱琪馬上面臨著沒戲演的狀況。可實際上,這幾年恰恰是中女戲增多的時段,形象好、狀態好的三十加女藝人,機會變得越來越多。無論是《三十而已》《山海情》等獲獎熱劇,還是近期《縣委大院》《風吹半夏》等在播劇,佔據觀眾視線的,都是35歲左右的女藝人。與之相對的,是年輕女藝人競爭激烈,發展空間被壓縮得越來越窄。

這些嘉賓對環境的認知和判斷,還停留在很多年前,與娛樂圈的時差嚴重,很難提出有價值的觀點。
無法自洽的背後邏輯
「敬業」,是這檔綜藝給出的關鍵詞。

這的確抓到了觀眾心中的痛點——大家早就看不慣娛樂圈明星養尊處優的現狀,以前的港星時代,演員只是一個普通職業,從收入到行業風氣都比較正常——在片場只能站著等戲,不拍戲的時候甚至需要去坐班。

然而,消費情懷,也需要適度。造一個假健康的環境,喊出一些空洞的口號,就能改變現狀嗎?港圈的大牌藝人紛紛來內地上綜藝,難道是為了傳播老香港的正能量價值觀嗎?

我們知道他們在作秀,甚至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作秀,但這場秀還是能夠發揮它的最大價值。節目恨不得能把演員皺眉頭的角度都拉出來評判一番,就是不把重點放在演技上面。說到底,這些嘉賓來幹什麼的都有,就是沒有來敬業的。

這恰恰展示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打著「為大家好」的旗號,造出一個短暫的流量池,大量的狗血橋段之後,還是最豁得出去的人會被消費,被消費的人熱度最高。

同類型的很多綜藝,最終都形成了這樣的狀況——進行一場高強度的資源浪費,給幾個短期內黑紅的明星抬轎子。這樣的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再過一週,就不會有人記得趙櫻子在《無限超越班》第一期出過什麼洋相了。

用「敬業」標籤來包裝一檔老套的綜藝節目,披著清高的殼子娛樂到底,恰恰從側面印證了,如今的娛樂圈環境到底有多荒謬。如果大家都認同敬業的重要性,就不會有人去強調「敬業」有多不可或缺。如今,敬業成了一個可被消費的概念,成了一個噱頭,成了一個來自幾十年前的懷舊主題。

總體而言,《無限超越班》主打情懷+撕逼,效果簡單粗暴。後續的節目內容,預計也是對錶演的探討流於形式,放大嘉賓之間的矛盾點。娛樂圈環境要想好一點,這樣老套的綜藝,最該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