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所有的童話故事都有一個爛俗又不著調的結尾:
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然而,這世上卻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去細究他們婚後的幸福生活。
直到這部作品的出現…
只是,相比於天真爛漫的童話,這部劇走的是暗黑成人路線。
每一集單拎出來,都能讓人看到吐血,氣到心梗,忍不住要寫上3天3夜的小論文去鞭笞它…
兒媳記


婚前天堂,婚後地獄
閔思琳,長相甜美,性格溫柔,是一個努力上進的傢俱設計師。
一次偶然,她跟大學同窗武具英,重逢了。
年輕時候的愛情,就像煙花的火引子,一觸即燃,升起熾熱又浪漫的絢爛。

讓閔思琳感動的是,武具英是個24孝好男友。
她生日時,他會特意帶來海帶湯,並許下承諾:今後每年生日,都有我親手做的海帶湯;

她加班時,他千里迢迢送上她最愛吃的壽司,兩人躲在辦公桌下熱烈擁吻;


她傷感時,他安慰她:等我們結婚後,整個家族一起過節,再也不會讓你孤單了…


戀愛的甜蜜衝昏了頭腦,他們每天每夜都有數不清的話題。
可那時候,他們話裡話外,談論的全是他們自己。
直到婚後,閔思琳才發現,原來在「自己」這個話題以外,還有一個「大家庭」要顧及。

而她不知道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她的24孝好男友,竟然還是個重度媽寶男。
原來,那碗海帶湯,是他謊稱自己想喝,騙媽媽專程早起熬煮的;
他只不過是臨出門前,拿個保溫瓶盛了幾勺。


原來,當他摟著她許下山盟海誓時,心裡想的卻是:
媽,你再給點耐心,我很快就給你娶一個又乖又孝順的兒媳婦,讓她幫你伺候一大家子…



至於什麼加班送夜宵,想都別想。
這個在家從未進過廚房的男人,不僅不等你下班,不關心你,還要給你留下一堆碗筷…
等你深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只有滿桌狼藉等著你…


生活,儼然像那張堆滿髒汙的飯桌,徒留一地雞毛。
等閔思琳終於觸摸到婚姻的真相時,一切都太晚了。
可她要接受的挑戰,還有很多很多…


明裡平等,暗裡歧視
韓劇《兒媳記》改編自人氣網漫,於2020年在韓國首播,講述平凡上班族閔思琳作為兒媳跟婆家人相處的困境。
由於劇情深刻寫實,發人深省,在豆瓣奪下了8.0的高分。

苦等兩年,終於等來第二季,講述閔思琳懷孕後的婚姻生活,涉及職場歧視、母職懲罰、育兒問題、夫妻關係和婆媳關係…
題材比第一季深刻,但結局高舉輕放,令人忍不住怒刷低分,目前豆瓣只有7.4分。
劇集中,她明確表示,要拒絕當受氣小媳婦。
而編劇給出的解決辦法竟然是:讓她從被迫接受,轉化為主動去做。

《兒媳記 第二季》海報
這樣的結尾,自然被觀眾罵到爛,豆瓣評分仍保持下降趨勢。
我們不好去評論這樣的結尾,是否編劇為了「政治正確」而強行硬掰,據網友表示,不這樣收尾的話,韓國男性可能會抓狂跳腳,甚至導致該劇無法過審。
網友評論:這個劇為啥一週只更一次,一次只更一集,一集只有二十分鐘?因為怕觀眾氣死!看二十分鐘,得緩一個星期!

這部《兒媳記》,人稱劇場版《82年的金智英》,搭配《坡道上的家》、《產後調理院》食用更佳,妥妥一套完整的恐婚恐孕培訓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沒有通過一系列或刻板、或極端的情節,來故意煽動男女對立,挑逗觀眾情緒。
與之相反,它呈現了一個更加寬鬆、真實且多元化的社會環境。
可是在這種相對寬鬆的情況下,女性仍然要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處境,更讓人扼腕長嘆。
甚至說,正因為它太寫實了,那些不經意之間流露出對女性的惡意和偏見,才會讓人如坐針氈。


比如,劇中沒有任何一個家庭故意刻薄女孩。
大伯家的小孫女,備受寵愛,穿漂亮的韓服,會得到長輩的獎賞。
可是,當她模仿媽媽擦桌子時,滿桌子男人戲謔道:真乖呀,可以嫁人啦。

而另一個比她年長的哥哥,想去廚房盛一碗湯時,卻被長輩截住:男人怎麼可以進廚房呢?
彷彿女性的使命只有嫁人,困囿於廚房那一片天地。彷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嫁人服務,為了男人服務。

再比如,兒媳懷孕時,公公滿懷期待:最好生個兒子。
婆婆立刻嗔怪:這都什麼年代了?
隨後她立刻笑眯眯地補充道:只要立刻生個二胎弟弟就好啦。

比如,越來越多女性活躍在職場上。
可是當男員工家裡添丁時,全辦公司都在祝賀:肩上擔子重了,要儘快升職呀。
而當女員工懷孕時,大家卻一臉難色,領導還會「好心建議」:要不要辭職休養?身體要緊,手上的項目就轉給別人吧?


諷刺的是,節日的飯桌上,男人們高談闊論:這是一個男女平等的時代,誰誰誰家的兒媳已經出去工作了…
而鏡頭拍到的卻是,男女分桌而食,男生那桌大魚大肉,觥籌交錯,女生那桌殘羹冷炙,又窄又擠。
更諷刺的是,這些飯菜,都是那些吃素菜的女人們,操勞一整天準備的。


比起以往赤裸裸的「重男輕女」,這種打著「男女平等」口號,實則暗戳戳的性別歧視,更加令人膈應。
它就像一襲華麗的袍子底下爬滿的蝨子,雖不致命,但擾得你寢食難安,渾身難受。
用閔思琳的話來講就是:一肚子的委屈,就是說不出來,說出來每一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兒子跟兒媳的區別待遇
而這種矛盾點,由於婚姻的關係,在主人公的身上得到了更加明顯的展現。
比如,閔思琳活是在新時代的典型代表。
她是家中獨女,接受高等教育,擁有一份熱愛且體面的工作。
出嫁前,她是母親的心肝寶貝,十指不沾陽春水,連水果都不會切。


這種形象在以往的女性題材作品中,大概是比較少見的,但顯然更符合現在的社會環境。
她沒有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小時候也並不清楚女性的身份意味著什麼。
她健康快樂地成長,擁有跟男性一樣的受教育機會,也順利拿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甚至她的成長過程中,還曾因為「女孩子」的身份,得到過男同學的幫助。
直到婚後,她才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因為「女孩子」這個身份所遭受的難題。



而這個難題,是整個社會一同賦予的。
坦白講,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社會,以父母一輩為代表的極大一部分人,骨子裡仍然信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
比如樸童奇女士,閔思琳的婆婆。
她是全職太太,自嫁入武家後,一輩子都在作為武家媳婦,兢兢業業。
為家庭「犧牲奉獻」是她一生的主旋律,所以她想當然地認為,兒媳應該接她的棒,成為下一任家庭的奉獻者。



比如,她會給老公兒子盛上新鮮白淨的大米飯,卻拉著兒媳婦吃剩下的舊飯;
比如,她會給兒子夾上肥美的魚肉,又立刻熱情地給兒媳夾一塊白蘿蔔;
比如,她會因為不捨得浪費食物,而給兒媳婦送過期麵包……
她嘴上寵溺地說著:你要多吃一點呀。
可閔思琳的心情卻宛如那袋過期麵包一樣,正在一點一點地腐敗。



她跟丈夫一樣上班掙錢,收入旗鼓相當。
可當她因為喜歡的工作而出差時,婆婆卻是責怪:新婚妻子怎麼可以一連幾天不在家?餓著丈夫了怎麼辦?

明明是為老公的爺爺祭祀,可老公卻當甩手掌櫃,啥也不幹。
閔思琳很氣憤:我都沒有給我爸祭過祖,卻要給素未謀面的他爺爺祭祖,憑什麼?

媽媽卻安慰她:結婚後女人要隱忍才能換來家庭平和,而這些事以後都會成為自己的福分。
媽媽始終覺得,自己的隱忍維護了這個家庭,讓她的女兒幸福快樂地成長,然後嫁給了一個「好老公」,這就是她的福報。
好笑的是,不嫖不賭不家暴,就已經是一位好老公了。
而女人要當一個「好老婆」,卻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而在第二季,女主懷孕以後,她更是喪失了自己的人權。
在丈夫和婆婆眼中,她儼然成為了一個寶寶的容器。
她的個性、事業、愛好,統統的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



由於激素影響,她孕反嚴重,吃不下東西。
老公勸她:這樣對寶寶不好,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你孩子著想啊。
婆婆教訓她:孕婦怎麼可以只吃自己喜歡吃的呢?要吃對孩子有用的。
都為孩子著想,那誰來為「閔思琳」著想呢?
誰來為隱沒在家庭背後的女性著想呢?



時代的撕裂,觀念的拉扯
裡面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角色:小姑子。
出嫁前的最後一箇中秋節,她趕著去約會,丟下一堆家務給大嫂。
大嫂霸氣拒絕:你們全家都不幹,那我也不幹。
小姑子很氣憤地跟男朋友訴苦:這種活本來就應該兒媳婦幹啊。
她男朋友舉雙手贊成:就是啊,兒媳婦不幹誰幹呢?

然而,等她結婚後,在家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嬌嬌女,卻要成為兒媳婦,伺候公婆一大家子。
最後她在媽媽面前哭訴:他們明明沒有為我付出過任何事情,卻要求我一心為他們奉獻,憑什麼呀?媽,我好累,為什麼生活這麼苦呀?
你看,刀子不割在自己身上,永遠都不知道痛。


但你要說她是「罪有應得」嗎?
也不完全是…
她只是長期淫浸在這樣的氛圍中而不自覺,理所應當地認為,這種模式就是合適的。
正因如此,婚後的她才會對二嫂閔思琳產生強烈共情。

中秋節,當婆婆拉著二兒子不讓他回去時,小姑子會替二嫂說話:哥,快帶二嫂回去見見她媽吧。
而當二哥晚上重新回家時,她會教訓他:白天不是剛來嗎?你以後就別回來了,你老婆多傷心啊?而且你回來,我老公肯定又拉著我回去。
她沒說出口的是:這一回去就意味著,又要伺候一家人,做飯收拾洗碗切水果…

即使片中的惡婆婆,她也不是一個刻板的形象,或者說,不能直接將她定義為「反派」。
她的前半生一直在兢兢業業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在她的認知裡面就是:媳婦熬成婆就好了。
可是,到了我們這一代,女性有了更多的話語權,渴望追求更高的平等,自然不再願意順從老套的「三從四德」。

但是,家事和家務,它就註定擺在了那裡。
男人不幹,追求平等的兒媳不幹,最後擔子只能重新落在老人的頭上。
某種意義而言,我們的幸福就是在壓縮老人的幸福。
這也是新舊時代兩種觀念的撕裂和拉扯所註定的必然局面。

如果男人還是不作為,婆媳之間的矛盾就永遠也沒辦法解決。
可是,如果男人願意去承擔自己肩上的責任,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
比如,婆婆想找兒媳陪她汗蒸,閔思琳故意拉上老公。
在汗蒸房,婆婆和兒子兒媳三人有說有笑,引來了同小區阿姨們羨慕的眼光。
婆婆恍然大悟:為什麼我以前從來沒想過,原來還可以叫我兒子陪我?


比如,婆婆的生日宴,閔思琳讓老公親自給媽媽做飯。
婆婆一開始不同意,但拗不過孩子,最後還是滿心欣喜地期待著孩子給她親手做的飯菜。


誠然,受限於時代,一些女性很容易成為男權社會的擁護者。
但最終造就這種困境的,並不完全是女性。
那些擁護舊制度的女人,某種程度上也是男權社會的受害者。
真正錯的,是那個口口聲聲說著「我媽生我不容易,你要好好孝順她」的假孝子。

唯一有機會打破困局的,是男人,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
媽媽不容易,那你就多替媽媽做家務,多陪伴媽媽,而不是讓老婆替你孝順,自己卻當個甩手掌櫃。
就像大嫂在裡面說的那句話:兒媳婦是應該要幫忙,但你們身為子女什麼都不幹,卻把活都丟給兒媳,這也太過分了吧。
要知道,老婆沒有吃過你們家一粒大米長大,她不欠你們家的。
她只是出於愛你,才跟你的家人產生聯結。


突破
相比較過往全程壓抑的作品,這部劇集給了一個突破口,也能讓我們窺見社會逐漸走向平等的模樣。
比如,人間清醒的大哥大嫂一家,生了孩子以後,因為育兒問題雞飛狗跳。
最終,大哥心甘情願辭職,迴歸家庭,照顧孩子。
這既是出於現實的考慮,也是出於對家人的愛。
一方面,老婆的年薪比他收入稍高,另一方面,他尊重老婆對事業的熱愛。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選擇。
並不是說,要男性統統迴歸家庭,女性在職場廝殺,才是值得倡導的。
只是它呈現了另一種不一樣的選擇,告訴我們:婚姻這道題,原來還有另一種解法。
正如大哥所言,我們只是選擇了一條更適合我們的道路。

也許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社會的大環境,至少請尊重身邊的妻子,一起去探討最適合你們相處的模式。
女性的困境,不應該是讓她自己想通,「心甘情願」放棄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和計劃來解決。

再講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老話:女人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妻子、兒媳、媽媽…
道理都懂,為什麼卻這麼難做到?
因為很顯然,它不是一個女人單方面就能完成的。
同樣揭露女性困境的《我的姐姐》,其編劇說過一句話回答爭議,我覺得很有道理:
告訴女性應該怎麼做,是不公平的。我們一直強調支持,而不是支配。